‘身受’与‘心受的双重痛苦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郊的迦兰陀竹园,通知比丘们说:
比丘们!一般人有乐的感触、苦的感触、不苦不乐的感触,有修有证的圣弟子,也有乐的感触、苦的感触、不苦不乐的感触,他们之间,有啥显着的不相同呢?
世尊!您的教说,是咱们学习处死的根源,也是咱们学习处死的导游与依托,请世尊为咱们阐明,让咱们遵照您的教训来实习吧!比丘们央求道。
比丘们!一般人遇到生理上的各种苦痛,甚至于有丧身之虞时,心里忍不住地生起哀思忧虑、苦楚怨叹,继而愤恨迷乱而失掉镇定。这时,有两种感触会交相增加延伸,那就是身受与心受。这种表象,就像有人中了一支毒箭,接着马上又中了第二支,成了苦上加苦的两层苦楚。怎么会这么呢?那是由于一般人的无知,让他们欢欣时,就尽情喫苦,成了欲贪烦恼的奴隶而不自知;苦楚时,则生气不悦,成了瞋恚烦恼的奴隶而不自知;在不苦不乐时,则浑沌不明对苦、乐两种感触的生成缘由、不见改动、余味黏着、终是祸殃、有必要舍离等,没有逼真照实的证知,成了愚痴烦恼的奴隶而不自知。这么,当他高兴时,就被高兴所牵绊;苦楚时,就被苦楚所牵绊;连不苦不乐时,也被不苦不乐牵绊着,这就是深陷贪、瞋、痴;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牵绊的一般人。
比丘们!有修有证的圣弟子就不相同了,当他们遇到生理上的各种苦痛,甚至于有丧身之虞时,心里不起哀思忧虑、不苦楚怨叹、不愤恨迷乱,所以不会失掉镇定。这时,他只需一种感触,那就是身受,而没有心受。这种表象,就像只中了一支毒箭,不再中第二支。当他们有乐受时,心不染着,所以不会变成欲贪烦恼的奴隶;有苦受时心不染着,所以不会变成瞋恚烦恼的奴隶;在不苦不乐时,对苦、乐两种感触的生成缘由、不见改动、余味黏着、终是祸殃、有必要舍离等,能逼真照实的证知,不会变成愚痴烦恼的奴隶。这么,当他有乐受时,不为乐受所牵绊;有苦受时,不为苦受所牵绊;不苦不乐时,也不会被不苦不乐所牵绊,这就是解脱了贪、瞋、痴;不被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牵绊的圣弟子。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四七○经》、《相应部第三六相应第六经》。
二、从佛陀的教说中,供给咱们一个首要的观念,那就是身虽苦而心不苦。也就是说,身苦是可以与心苦别离的,而且佛法修学的要点,在于心苦的止息,而不身苦。所以,当遭到身苦的磨难,而向往能修成金刚不坏之身时,早已离开了佛法的正知正见,心苦已然悄悄地靠过来了。
三、俗云:久病无孝子,但有时分,也由于久病者心苦的阻止重重,致使跋胡疐尾的难以服侍。所以,当咱们有病痛时,应当记住佛陀两支毒箭的譬喻,勉励自个检讨,去发觉心苦,调伏心苦,止息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