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业报
有一次,
佛陀到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游化,住在城北的迦兰陀竹园竹林精舍。而尊者三弥提,那时也在舍卫城附近,住在一处喧嚣的林间小屋中。 这天午后,有一位名叫普达梨弗的出家外道,正巧走到尊者三弥提的居处,就进屋去参访他,向他提了个疑问:三弥提道友!我曾当面听沙门瞿昙告诉我说,肢体和言语所造的业,那是不实在的,只需意念所造的业,才是实在的。又,有一种禅定,当进入那种禅守时,会完全无感受。 普达梨弗道友!世尊不曾这么说,你不要这么诋毁世尊,诋毁世尊是一件欠好的事。道友!世尊一再经验咱们:假定成心造业,而且也付诸行动达成了,那么,业报是必定有的,若不是在当世,就是在往后的来世。但假定不是成心的,那就不必然会有业报了。 至于禅定,的确有一种禅定,当进入时,会完全无感受。 普达梨弗外道不赞同尊者三弥提对业报的说法,一再地与尊者三弥提争论,尊者三弥提也一再地重申他的观念。毕竟,普达梨弗外道问:三弥提道友!假定成心造业,而且也付诸行动达成了,那么,会受何种业报? 普达梨弗道友!假定成心造业,而且也付诸行动达成了,那么必定会遭受痛苦报。 三弥提道友!你随沙门瞿昙出家多久了? 不久,才三年算了。 普达梨弗外道心想,才出家三年的年少比丘,就能坚定地为他的教师辩解,更不必说是长老比丘了。尽管他对尊者三弥提的答复,很不满足,但一时也提不出啥有力的辩驳,就掉头走了。 他们两人的对话,被坐在不远处的尊者大周那听得一目了然。所以,尊者大周那就将所听到的告诉了尊者阿难。尊者阿难以为此事应当去禀报佛陀,就带着尊者大周那去见佛陀。 佛陀了解了来龙去脉后,告诉尊者阿难说:阿难!我不记得见过普达梨弗这位外道出家人,如何会对他说那些话呢!又,看那三弥提比丘,愚痴而不明究理,普达梨弗所问的疑问不明确,涵盖了好几种表象,他不分开来答复,却只以一种答案来答复。 世尊!三弥提比丘也许是依诸受是苦的道理来答复的,这有啥错呢?尊者阿难为尊者三弥提辩解道。 看!阿难,连你也不明究理!三弥提比丘应当答复说:假定成心造乐业,而且也付诸行动达成了,那么必定会受乐报;假定成心造苦业,而且也付诸行动达成了,那么必定会遭受痛苦报;假定成心造不苦不乐业,而且也付诸行动达成了,那么必定会受不苦不乐报。 阿难!假定三弥提能这么答复,普达梨弗必定被他服气。阿难!假定你们能听如来广泛而深化地说明业报,必定能更加了解而获得法喜。 世尊!现在说正是时候,咱们必定会好好记住,好好遵行。 阿难!有人不离杀、盗、淫、妄、邪见等十恶行,但身后却生在善报的天上。或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正巧看到这种表象,就坚定地下了没有恶行、恶业报的定论,而且执着这才是仅有的真理,这是我不能赞同的。我赞同有些行恶者身后生天,但却不赞同悉数行恶者身后都生天的定论。由于如来知道,为恶但身后生天的人,或因恶报已在当生受完,或因现生所造恶业推迟受报,或因前生健壮的善报没有耗尽,或因死时起了与正见相应之善念的缘由。 有人离杀、盗、淫、妄、邪见等十恶行,但身后却生在恶报的地狱中。或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正巧看到这种表象,就坚定地下了没有善行、善业报的定论,而且执着这才是仅有的真理,这是我不能赞同的。我赞同有些行善者身后生于地狱,但却不赞同悉数行善者身后都生地狱的定论。由于如来知道,为善但身后生地狱的人,或因善报已在当生受完,或因现生的善业推迟受报,或因前生健壮的恶业没有报尽,或因死时起了与邪见相应之恶念的缘由。 有人不离杀、盗、淫、妄、邪见等十恶行,身后生恶报的地狱。或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正巧看到这种表象,以为的确有恶行、恶业报,这是我能赞同的,但执着这才是仅有的真理,这是我不能赞同的。我赞同行恶身后会往生地狱,但却不赞同悉数行恶者身后就往生地狱的定论。由于如来知道,为恶身后往生地狱的人,或因当生的恶行往生,或因前生没有报尽的恶业往生,或因死时起了与邪见相应之恶念而往生的缘由。 有人离杀、盗、淫、妄、邪见等十恶行,身后生在善报的天中。或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正巧看到这种表象,以为的确有善行、善业报,这是我能赞同的,但执着这才是仅有的真理,这是我不能赞同的。我赞同行善身后会生天,但却不赞同行善者身后都生天的定论。由于如来知道,为善身后生天的人,或因当生的善行往生,或因前生没有报尽的善业往生,或因死时起了与正见相应之善念而往生的缘由。 所以,阿难!业报有四种状况:或有看似已报应,实际上却还未报应的造业;或有看似无报应,但实际上却已报应的造业;或有看似无报应,实际上也还未报应的造业;或有看似已报应,实际上也已报应的造业,这就像有些果实还未老到,但表面看起来却像现已老到了的容貌;有的现已老到了,但表面看起来却还像没有老到的容貌;有的没有老到,表面看起来也还没老到的容貌;有的现已老到了,表面看起来也已老到了的容貌。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一七一别离大业经》、《中部第一三六大业别离经》。 二、今天,业力的观念说来是蛮广泛的,但却多沦于微妙与浑沌,即便有神通才干的修行者,也不必定有满足的神通力看得了解,看得无缺,更何况是通常人呢!业报的大原则,尽管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实际上的效果与展示,通常是错综复杂、动态改动,不是单纯一对一反应,也不必定能当即缘由具足而反应展示的,所以,实际上很难只用做啥事,就得啥报,那样简略的、生硬的方法说明,否则或未得其利,先蒙其弊,变成迷信的赞同者。修学正见增上的佛弟子,应当把握缘起理则,从经典中多方了解,再从往常日子中修学体证。 三、一贯问要一贯答,别离问要别离答,这应当是印度当时的问答与论辩原则吧。 四、故事毕竟的果实老到比如,《中部第一三六大业别离经》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