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印长老:呜呼!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释迦牟尼佛(前565前486)发现了人生规律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他自己遵循这一规律而成佛,他向世人揭示出这一人生规律,他劝喻世人遵循这一规律,皆可成佛。

佛教的根本是佛法,佛教大乘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若就凡夫来说,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惟此心法每人本自现成。所谓心法,即汝我现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动),所以佛教或佛法,实为心法。吾人信仰佛教、皈依佛教,理应明白、明了此理;并且要以明了此理为前提、为根本。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而能生万法。所谓法,即事物。万法虽多,可以十法界统括而无遗。所谓法界,即是事物的界限或范畴。六祖大师所说心性本自清净等,即是真如。真故,不虚假;如故,常不变。心性即是真如,若能觉悟,即是一真法界。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能生十法界万法,究竟如何生起?这现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动)的道理,究竟为何?这便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及一切诸佛之所觉悟者。梵语佛陀,华译觉者,觉,即觉悟,如睡梦觉醒。对凡夫来说,便是不觉,凡夫虽然不觉,心性(精神)与诸佛、未尝稍异,喻如水的湿性与波浪,实非二物。故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

那么,佛陀觉悟了什么?若以通俗语言来说,便是觉悟亘古以来乃至尽未来际永恒不可改易的众生现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动)的客观规律。这一永恒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便是我们所说的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之铁律。

吾人于日常生活中,一念心生起(精神活动),则必定为十法界的万法之因,是即缘起,缘起即是因,因如种子,必定感果。俗语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相招,法尔必然,这一规律不以任何主观力量为转移,故曰性空,或名无我。所谓性空,所谓无我,皆言法无自性,唯念所宗。无我、无自性,譬如一张白纸;唯念所宗,譬如你在白纸上写什么、画什么,画个什么就是什么,写个什么就是什么。

如《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众生与国土,无法而不造。

又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如是心性法则,为诸佛所觉,以之教化众生,使之驾驭这一法则,返妄归真,转染成净,断除三惑(见思、尘沙、无明),成就三德(般若解脱、法身),圆证三身(法、报、化)。本师释迦牟尼佛及一切诸佛,正是遵循这一法则,实践这一法则,而成就佛道。

这一法则(梵称曰达磨)不是诸佛所创造,更不是上帝、梵天等所能创造,这一法尔如是、不可改易的法则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一切诸佛亦不能改易,不过是为诸佛所发现、所觉悟、所遵行,所以能够转凡成圣而已。所以,佛陀经常向弟子们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又说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等。佛所说法及诸祖立宗,无非是为了使令沉湎在烦恼惑业苦海当中的众生,用此方法有效地驾驭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规律而达到出染还净、超凡入圣直至成就无上佛道而已!

由此可见,吾人信佛,不过是信仰佛陀因其觉悟而发现的真理(道理亦称真谛)亦即亘三际、历十方颠扑不破,不可改易的客观规律而已。这个客观规律(法则、谛理),被佛陀发现了、觉悟了,亲身躬行实践证明了、揭示出来了,告诉我们了;你接受不接受、相信不相信,完全由你,佛陀亦不能强迫你。因此,佛教主张智信,即理智的信仰,明白其中道理的信仰,反对盲从的迷信。

一念心性,人人具足,缘起性空(无我)而因果相续,法尔如是,并不因为你信或不信这个道理而改变,或能左右这个客观规律(法则)的存在。明白了这个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信仰佛教,其实是信仰自心,信仰自己,不过是以佛陀为模范、为导师而已!正如有知识者谓佛教是无神论者,其实是有根据、有道理的。

缘起性空(无我)而因果相续,是即本文开头提到的一心能生万法。万法虽多,归纳为十法界,即十个范畴。吾人仅为其中之一,即人法界,尚有九法界的事理,吾人可从佛经中得知其详。十法界为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以及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

前四(佛、菩萨、缘觉、声闻)为四圣法界,后六为六凡法界。以修学戒、定、慧的力量,断除了见思惑(烦恼),超脱六道轮回的分段生死,是谓超凡入圣,须证得声闻法界最高位的第四果(阿罗汉)。分段生死,即一期始终的由生至死,不能自主,因业受报,轮回于六道,如果不遇佛法,不肯遵循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法则,努力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则久经长劫,莫由出离。

吾人属人法界有情(众生),对于人法界以外事物,不堪(即无力,即使会用科技手段,终亦有限)涉及,因缘果报,法尔如是。所以,除非信从佛经所说,否则便难承认或相信人法界范畴以外的法界事物了,哪里会知道人法界以外,尚有九法界的事物存在呢?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上一般人芸芸众生的识见了,甚至误解佛为某种神灵,或认为佛教是迷信了。

一心为因,十法界为果。十法界,唯一心所造。所造即吾人日常行为;行为名之曰业,是根据梵文羯磨翻译的。发端(造作)于一心,表现于身、口,心念即意;所以每一个人的行为造作,不外乎身口意三业。身的行为造作有三种业:曰杀、曰盗、曰淫;口的行为造作有四种业:曰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妄言即欺骗、虚假的语言;绮语即低级趣味、黄色歌曲等;恶口即粗暴骂詈;两舌即挑唆是非、离间人际关系。意的行为造作有三种业:曰贪欲、嗔恚、愚痴。贪,主要为贪色、财、名等;嗔恚,于人或事,轻则不悦,乃至忿恨;愚痴,指不明善恶,不信因果,不信三世(过去、未来、现在),不信佛、法、僧三宝;并非指没有文化、没有学问。

应注意,所谓善恶的区分,就在于这身三业、口四业和意三业,犯之曰十恶业,守之曰十善业。吾人心念复杂多端,造作行为千差万别,几乎无一相同,如同天下人貌相无一全同者,即使是双胞胎,亦不全同。将人们造作行为统括分之,善业方面分作上中下之三品,恶业方面亦分作上中下之三品。上品十善为因,报感天道天法界为果;中品十善为因,报感人道人法界为果;下品十善为因,报感阿修罗道阿修罗法界为果。梵语阿修罗,亦音译为阿素罗,此云无端正(男貌丑、女貌美),亦云无酒,此道众生,具有一定福报而嗔恨心重,好斗争,散在天、人、畜、鬼道中,所以有些佛教典籍中,亦有不另立此道而言五道众生者。以上为三善道。恶业方面,违犯程度较轻者,为下品十恶业,以此为因,报感畜生道畜生法界为果;违犯十恶业程度严重者,为中品十恶业,以此为因,报感饿鬼道饿鬼法界为果;违犯十恶业极其严重者,为上品十恶业,以此为因,报感地狱道地狱法界为果。是为三恶道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梦东禅师(17411810)说: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三乘即声闻、缘觉为小乘,菩萨为大乘,佛为无上乘印注),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畜、鬼、狱);不念鬼、畜,即念地狱。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以无念心体,惟佛独证。自等觉(等觉去佛一等,为仅次于佛的大菩萨)已还,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

(吾人)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能与平等大慈大悲、依正(此处的依,即净土;正,即佛陀。)功德以及万德洪名(南无弥陀佛)相应,即念佛法界也;能与菩提心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万行相应,即念菩萨法界也;以无我心,与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相应,即念缘觉法界也;以无我心,观察四谛(苦、集、灭、道),即念声闻法界也;或与四禅(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妙乐、四禅舍念清净)八定(四禅定与四空定总曰八定;四禅如上说,四空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以及上品十善相应,即念天法界也;若与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相应,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怀嗔慢胜负之心,即落修罗法界;若以缓软心,念下品十恶,即堕畜生法界;或以缓急相半心,与中品十恶相应,便堕饿鬼法界;若以猛炽心,与上品十恶相应,即堕地狱法界也。

十恶者,即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嗔、邪见(愚痴)是,反此则为十善。

当密自检点,日用所起之念,与何界相应者多,与何界相应者猛,则他日安身立命之处,不劳更问人矣。

红螺山资福寺(位于北京怀柔区)彻悟梦东禅师揭示心性随缘的人生状态,其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注意检点自己每日所起念头,自己念头的活动要操之在己。要为心之师,勿师于心。这样,自己的人生,由自己来缔造;自己的命运,由自己来操纵。趋吉避凶,行善积福,消除夙业,改造命运,都不在话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做自己命运的主人。所以,佛教徒一向对问卜占卦之类的事情,虽不予否认,却是不屑一顾的。

佛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法师(18611940)垂示曰: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人生的最佳选择,便是一切时中,将自己的念头(精神活动)与佛法界相应。《观无量寿佛经》云: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如是,成就净业,往生阿弥陀佛净土,遵循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的规律,水到渠成,是不言而喻的。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佛教律典中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呜呼!可不慎乎!每个人的行为,无论别人见或不见,无论任何时处,只要你个人神智清楚,都是要绝对地由你个人自己负责的。这是浅谈佛法的忠告。

佛教认为人法界的人道众生,无论贵贱贫富,皆不免人生过程中的种种痛苦。世上一般人或许觉得人生也有快乐,佛教认为,人生的快乐,乃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那不是究竟的快乐,而是建立在痛苦基础上的快乐,是短暂的,是靠不住的。原因是,人人皆以自己为我,与他人、与环境对立。其实,一般人所执的我,佛教认为乃是一种错觉,是自欺的。佛教认为我应具有自在和主宰二义。能够自由自在、能够主宰事物(修持至破除我执与法执,境智圆融),方可符合我义。可是,世人于此二者(自在、主宰)皆不能做到,而执著自己为我,所以,佛教认为是错误的。何以言之?对于人生的种种痛苦,不由自主,不能抵御,这就是明显的证明。

佛教认为,人生痛苦虽多,可以概括为八苦。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和五阴炽盛苦。佛典中述说甚详,今简要说如下:

一、生苦:诞生时,经十月处胎,婴儿在母腹内,名曰胎狱。临产,甚至有剖腹者,母与婴俱甚痛苦。

二、老苦:随逐时光流逝,由少至壮,以渐暮年,齿发脱落,面容憔悴,筋骨衰弱,视听减退;纵秦皇汉武,欲求长生,终不可得。

三、病苦:种种轻重疾病,烦扰人生;每至医院病房,触目惊心。近世又出现艾滋病埃博拉,尤为严重,令人谈虎色变。

四、死苦:神识谢体,四大(地水火风)分张,如生龟剥壳,螃蟹落汤;临死苦痛,不可尽言。

五、爱别离苦:撇所遗财物,抛所近亲人,这是临死的爱别离;生平中,往往因为不得已而离别,也是常有的事情。

六、怨憎会苦:终日怨恨、憎恶对方,却又偏偏必须相聚在一起,不得离开;夫妇、亲子、朋友、职场以及社会关系,皆有此种情形。

七、求不得苦:要想得到的事物,往往不能实现。生平中,往往不能遂心如意;如考试落榜、求职落空等。古有云: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八、五阴炽盛苦:这是众苦的根源,也是众苦的结果。五阴的阴,为荫覆义,使吾人真性不能显现。阴,亦作蕴,会聚义,此五者各会为一聚,曰五蕴

五阴(蕴)即色、受、想、行、识。色义为具有形状、颜色的物质。五阴的色,即吾人的身形体貌。受、想、行、识四阴为心性(精神)。受,即对事物的领纳。想,即领纳以后的取像(留有印象记忆)。行,即因想像而念虑不停。识,即眼、耳、鼻、舌、身等感官了别外界事物。炽盛,即此五者(色受想行识)互为助成而造作种种行为,如火益薪,倍加旺盛;造种种业,以致形成种种痛苦。

《般若?心经》云:五蕴皆空,此须以般若智慧观照,如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般若,即了知性空无我的智慧,非同世间聪明。

金刚经》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梦、幻、泡、影、露、电,是一切有为法的六种譬喻,此偈曰六如偈。

六如与五阴直接相关。因为六如说的是一切有为法,而五阴正是有为法的一切。所以,若以佛眼观之,一般世人沾沾津津,沉迷于六道轮回之中,其状态如梦幻,如泡影,如露电。正如宋?姑苏?景德寺法云普润大师诗曰:

世界变成如幻化,受想行起似沤泡;

法尘缘虑同观影,身似露珠垂树梢;

翻思过去事如梦,现前若电耀荒郊;

须知毕竟元空寂,只是无端与物交。

世界,即时间与空间。时间为世,空间为界。佛经言,时则竖穷三际,空则横遍十方;这与当今天文科学界的说法是吻合的。天文学界说:纵然望远镜发达,所观测得知宇宙空间,也是极为有限,不过如同沧海一粟而已!又说:宇宙空间无有边际,没有中心点。若是佛法界时间与空间的情况则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楞严经》)所以,以得大自在常、乐、我、净来形容佛法界的功德。然而,在人法界的人生现象,由于妄想执著,时间因日照地转而昼夜为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过去已过去,未来尚未来,现在不停留(了不可得);空间即以假定标点而言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时空之中,有无边无际的银河星球,形形色色,在演变不停,故曰如幻如化。

受阴领纳,想阴取像,行阴迁流,如同天降大雨落在地上,形成的浮泡、刹那不停地前者变灭、后者继续一般。

感官接受事物为法尘缘虑,如同观看电影(宋时无电影,原诗观影,指人、物等所映现的影子)一般,譬喻识阴的虚妄。

色阴即由四大(四种主要元素地、水、火、风。地大为骨肉筋爪等;水大为血汗、尿液等;火大指体温;风大指呼吸动转作用。)由此合成的身体,危脆难保,如同朝露。

人的一生中,过去的事,回忆起来,如同梦境一般,说明人世无常,不可停留。而现在的事,亦难把捉,才说现在,已成过去。故喻如闪电耀荒郊,一晃即过。

末二句须知毕竟元空寂,只是无端与物交,正是凡夫生活状态,由于我执法执,不悟自他同体心境一如之真理,起惑造业,轮回无期。

呜呼!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佛教五戒诵戒仪轨一、上香(三拜)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三、忏悔(三番三拜)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

逆境见修行一、难行莫胜忍,功德非常大忍辱的功德非常大,难行莫胜忍。没有一种修行比忍辱更难修,表示修忍辱的功德跟它的难度一样大,所以靠忍辱可以累积无边的功德。很多..

关于传印长老

传印长老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传印长老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传印长老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传印长老。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