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成佛的佛教故事


观世音菩萨是如何成佛的?你知道吗?

佛经中有个故事,说观世音菩萨有一世是今天斯里兰卡一个小邦的太子,他还有个弟弟。那个时候,观世音菩萨是男的,叫宝尚,他弟弟叫宝志。他们兄弟俩被奸臣陷害,被流放到斯里兰卡外海的孤岛上,受苦受难十二年。后来,一个法名叫法藏的小邦的国王,就是后来的弥陀佛,救了这两兄弟。所以,法藏是阿弥陀佛,宝尚是观世音菩萨,宝志就是大势至菩萨,这三位就是今天西方极乐世界的三圣。当时,宝尚一天到晚都在想他的师父。他师父的名字叫法藏,也叫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等。这些称呼原来的读音就是嗡嘛呢呗咪吽。嗡嘛呢呗咪吽就是阿弥陀佛的圣名,后来又叫观世音心咒。现在的西藏人还一天到晚拿着转经筒,里面用一条绸布写上嗡嘛呢呗咪吽,嘴里也念个不停,观世音菩萨一天到晚都在念想他的师父。阿弥陀佛在国外叫“阿弥达洼”。

除了一天到晚想着师父,念师父的名号,宝尚当时也修行,是法藏教的。怎么练呢?方法很简单,就是听海潮音。这兄弟俩当时被流放的孤岛,名字叫普陀洛伽岛,在斯里兰卡的外海(现在还有)。宝尚在这个岛上静坐的时候,自然按照他师父的教法,去海潮的潮起潮落。海潮的声音是从外部进入耳朵的,但是久而久之,他就返听了,听出这个声音不是来自外面,是从耳朵里来的,以后观世音菩萨渐渐感到潮水来自心中,心潮澎湃。通过一根,耳根返听,一直到妄听,以一根带动六根清静,解脱而得。观音以返听、返观的方法而得道,藉六根逆用而修成,不是用六根想事,而是守定一根而不用,可以带动废除六根的目的,“一根得返还,六根俱解脱”,不论哪一根逆用都可以得道。观世音是修耳根入声音闻定的,释迦牟尼以观星悟道,达摩老祖是以修意根而入明心定的,魏伯阳是以守身根练成金丹的,陈希夷、陈抟老祖以卧功修意根守无为,还有用眼根修香火定的,用鼻根修息风定的,这是道家守一之道,修炼又叫“抱元守一”,就是老子说的一,也叫道,道生一,也叫守一,是守玄关一窍。“元”就是我的“本来”,道生一,也就是守道。佛教的《楞严经》中有一段关于观世音如何修道成佛(观世音已修成正法明佛),具体方法和过程如下,可供我们参悟。

在《楞严经》中,有观世音菩萨的自白,经文如下,供参考:“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也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寂。寂灭现前,忽然超载,世出世间,十方圆明。”

观世音是在普陀洛伽岛上,被流放十二年,经阿弥陀佛搭救,教他在海滨修炼,每天听海潮声(六根都可以但以一根得道,六根俱解脱),以耳根得道的,他清晨醒来,万籁俱寂,潮声远来,打破了清静,不久潮声又退去,又恢复了清静,随后潮声又起,清静又消失了,他却发现了五个因素“一声,二听,三闻,四闻性,五我”。潮来是自然的,我们耳根是有听觉功能的,不管你听还是不听,他都是有“闻性”的,而且一定已经记入“我”的第八识的档案库了。“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最初听到潮声,谓之“入”,潮退而静,“所入既寂”;潮来潮去,有生有灭,动静相间,他是听了,而不“留住”,不联想、不妄想。例如,我们入闹市,声音嘈杂,我是“听”而不“闻”,不留印象,闹市的声音,入而流去,叫“流亡所”,充耳不闻,不留印象,不入流亡所了!练功的第一步,就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不留印象,不去妄想。

第二步,观世音在“闻性”中,已同有任何可听的对象了,所以已经寂而无声了,也没有耳根和外界接触的现象了,就叫“所入既寂”,所以什么动呀、静呀,两种对立现象,“了然不生”,自然不会去分辨什么动静二相了(不分辨),在“空”中,“我”和我所闻到的现象,和这个所闻的“我”,有什么区别呢!这是“闻性”和“闻”的“观念”已全不存在了(空不异色)。此时“闻所闻尽”,“如是渐增”,一点点增加了。这时,脑子里,身心只有安静、喜乐,什么生呀死呀,烦恼痛苦,已经完全消除了,能闻和所闻(六识和六尘)已了无分别。一旦无分别了,“闻尽不住”,根本不留印象,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闻所闻尽”就是“无”。

第三、四步:“觉所觉空”,“空觉极圆”,这是观世音在空中,进入更深的境界了,这时原来能觉的“我”和所觉的“对象”,并无分别。谁觉呢,我会觉,如果有觉的念头都空了(没有了),哪还有什么“我”呢。(无人相)同是不可抓住的空(觉所觉空了),到此景此境界,肉体都不存在了,没有感受了,所谓解脱了,“空”的感觉,已无时空的境界,哪还有一切“苦厄”,哪还有一切烦恼、痛苦、担忧、危险,这叫“空觉极圆”。

第五步:“空所空灭”,又深一层了,修炼到此空中,稍稍还有“定”的感觉存在,此时虽然已经没有肉体的感觉存在了(色空),但意识中还细微隐隐地有一点“我”的存在,妄想与执着还未能彻底地除净,这时候我往往以为修持到高峰了,其实还差最重要的一关,还需要把“空”的“我”(无人相,无我相)和所空的对象,再深入修,忽然明白了,原来能空与所空,也是没有分别的,空既然失其所在(空即是色),这就叫“空所空灭”。

第六步:到了这个境界,一切有生有灭和可生可灭的念头,一切感觉,观照如闻、知觉,想,分别(意识、神识、心性)如什么“空”、“我”、“无”,都完全寂灭了(还虚了),“我”只剩了“光明”、“能量”,此所谓“生灭即寂”,“寂灭现前”(生死,有无,都无差别),其实,“现前”亦无“现前”这回事,到了这个境界,“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到了这个境界也还不对,因为十方(上下左右,前后,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宇宙中心点的,哪儿来“十方”呢。无我,也没有固定的中心点和空间方位时间、层次,这才叫“圆满”了,“合道”了,这时圆满无缺,(圆满,圆觉)无所不及。没有边际,没有时空,没有阻碍,没有相对,连虚空也找不到,五眼六通也否定了,这就是涅槃,圆寂了,如来了,成佛,这就观世音的自白,修成正法明佛的过程。

但他不愿成佛,和他师傅立下志愿,要在欲界兜率天,离人类最近之处,誓度尽有情者不去当佛,而宁为菩萨。他自己说了他是如何修成佛的过程,通过耳根,以一根解脱否定六根既寂,带动五根皆灭,得神通功,再第二次否定神通功能而得大智慧成佛。

既然观世音菩萨本是位太子,是个男身,到了中国以后怎么变成女的了?其实菩萨本无男女,只因东方女性苦难深重,为了传法救度她们,观音慢慢就变成女身了。又因为当时,在阿拉伯世界,有一种阿斯达教,其中有一位司水的女神阿丽娜,她的一切性格太像观音了。

我们修道可以从返听、返嗅、返观、返舌、返思开始,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要返璞归真。观世音菩萨的前身宝尚用的就是返听,结果他发现这个声音怎么是从里头发出来的呀?慢慢地他的思想就集中了,觉得这个声音是从心中而来,不是海潮澎湃,是心潮澎湃,归于寂灭,就妄念止息,不想了。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法好,就用返听的方法,也可以和观世音菩萨一样开悟的。

释迦牟尼佛是怎么得道的?他是用返观的方法得道的。他在菩提树下静坐,闭上眼睛返观,就看到了星星,看见了光明,因为戒能得乐,定能生慧(光明),无念得空,三者缺一不可。他是睹见明星而得道的,返观得道,自然眼根解脱;一根解脱,就带动其他五根随之解脱,这叫“六根清净”。释迦佛通过内观返视星星,感觉这星星不是眼睛看到的,而是身体里头出现的星光,经典中叫“金沙入吾内”,“金沙入吾内”以后,释迦佛开悟了,得道了,这就是释迦佛夜睹明星而证道,他用的是返观的方法。

(当时释迦牟尼佛头顶上是菩提树,臀下坐的是鹿粪,他发誓,若不证道,他就坐死在菩提树下,终不起身。)传说中,释迦佛坐在菩提树下四十多天,然后通过观星得道,突然就进入法界,修成正果了。得道以后,他说:“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能修成正果。”所以他就起身找他原先的五个待从,去教化他们。

《观世音菩萨受记经》说,阿弥陀佛的正法灭后,观世音菩萨便于弥陀正法刚灭的中夜时分,光明显相的时刻(明相出时),在彼世界中的七宝菩提树下,结跏趺坐,成就无上正觉佛果,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十号具足。那个时候的净土世界,已经不叫做极乐世界了,称为「众宝普集庄严世界」。佛国里的众生,都是弥陀遗法的弟子及十方世界与观世音菩萨有缘的众生,形成另一层次应化因缘的世界。又因观世音菩萨与其应化众生的福慧因缘弥陀有异,那个时候的世界,已经没有天人、声闻二种众生(无声闻、缘觉之名),纯粹是诸菩萨圣众充满其国。佛国中有无量微妙的自然七宝,庄严观音成佛的净土世界,比现在的极乐世界庄严殊胜得多,十方诸佛称叹不尽。「普光功德山王佛」在其净土度生寿命,就像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时应化的寿命一样的无尽无量。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人物故事

人物故事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人物故事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人物故事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人物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