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断烦恼的时候,不能错损菩提
修行要靠见闻觉知,你要靠见去缘佛像,要靠闻的功能去听音声,听梵呗,听佛说法,乃至于第六意识的了知,我们依止见闻嗅尝觉知,来修学一切的法门。那我们的目的干什么呢?要能够契合如来的常乐我净的大般涅槃。你学佛的目的不是只是追求人天的生灭果报,而是追求一种圆满的佛果菩提。那怎么办呢?你要先远离生死的根本。
什么叫生死的根本呢?就是攀缘心,心有所住。你必须要依止不生灭心,才能够圆满,不生灭的圆满湛然的这种心性,才能够成就。所以第一个,你要先依止不生灭心这是第一点;第二个当你把心带回家以后,要做什么事呢?以湛旋其虚妄灭生。湛就是湛然不动,依止这个湛然不生灭的一个心性来旋转,这个关键在这个旋字。当我们把心带回家的时候,不是大事已办,妄想它亦不断的干扰你,所以开始调伏。
楞严经讲调伏,是讲旋转。这个旋转就是转识成智,把妄想转成真如,使令这个生灭虚妄的心,不再生起,恢复我们本有的清净觉性,才能够成就本来光明、本来觉悟的不生灭心,来当作我们因地的发心,然后才能够圆成不生灭的果地功德。古德提出重点两个字:第一个依,首先你要依止不生灭心来修学;第二个旋,你要能够旋转妄想,把这个妄想转成真如,依止不生灭心来转妄想。
我们的修学中,你的因地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说清楚一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烦恼,但是你用什么方式来对治烦恼,这影响到你未来的果证。你用对立的方式,当烦恼现前,用很强烈的方式把它断灭,那你这样子的话,就是声闻人的对治方法,偏空的思想。大乘的思想是认为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只是一念心颠倒而变成妄想,妄想不是让你去断的,妄想你要去感化它的!
楞严经的意思,是你要进入你内心的世界,先找到你的真实的真如,然后坐下来跟你的妄想沟通。这个转识成智,这个是转,而不是断。大乘佛法的妄想、烦恼是用沟通的方式来转变它。因为它的本性是清净的,它只是一念的妄动,产生一种虚妄的假相而已。就像这个水泡,水泡你可以把它转变成水,其不变的湿性不失。所以要清楚你面对烦恼的方式,是用什么样的态度,这会影响你未来的种性。
古德说,声闻人在断烦恼的时候,他用很激烈的方式来消灭烦恼,结果他菩提心也发不起来,错损菩提。因为烦恼的性就是真如的性,错损菩提!你看阿罗汉修到最后就是没感觉了,阿罗汉修到最后是想受灭无为,没有感觉,没有想法。那这个人就完了,这不是一个有情众生。所以唯识学上说,严格来说阿罗汉入了灭尽定,已经不是一个有情众生了。就是有情修成无情,那就跟一个石头差不多了。但是我们看佛陀成佛以后,他是无量的大悲,月映千江,百界作佛,到十方世界去做种种的示现,因为佛陀在断烦恼的时候,没有伤害到他明了的觉性。
所以我们在断烦恼的时候,你千万不要造成后遗症。我们有病,就应该吃药,但这个药把病治好以后,不能伤到你身体的元气。因此你的善巧就变得很重要。断烦恼每一个人都会,问题是你用什么方式?大乘的佛弟子眼光放远一点,你不只是断烦恼,你的目的是要成佛。你在断烦恼的时候,你要保存它的觉性。
那该怎么办呢?我们现在讲最圆满断烦恼的方法,速度快又没有后遗症的,第一个你先把心带回家。遇到烦恼活动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贪烦恼在干扰你的时候,不是提佛号,先安住一念心性。你告诉你自己:本来没有烦恼,那只是一个因缘的假相在动。
等你安住一念心性的时候,再提佛号,然后再用止观的方式跟烦恼沟通,说这个是虚妄的,那只是过去的一念妄动,这是一种过失相。你不断的用佛法跟它沟通,这个妄想自然消灭掉,因为它不真实的。所以当这样我们断烦恼以后,就是佛法所说恢复本来面目,恢复你原来的觉性,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