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并不是全能的救济者,而是导师
佛陀受到各种来路不同的人拜访。有时候,有人提出奇难的问题和佛陀一争长短,有人提出有关佛教的疑问来质问,但是最后都一一的得到适当合理的解答。
且说佛陀在舍卫城郊外的东园精舍,有一天,有一个名叫目犍连的数学家来拜访,他怀着满腹疑问,祈盼来这里找到解答。
「世尊呀!我要来这个精舍,是沿一条路而来的。我专攻的数学也是要顺着一条途径按序而学的。世尊呀!在您的教法里,是不是也要顺着一条途径按序而学吗?」。
「朋友呀!在我的教法里,当然也有一条按序而学的道理。譬如,优秀的调教师,在调教新马时,必先调教马首正定,然后再加予各种训练。在我而言,得到可御的人时,也是先用那种调教,然后逐渐使其达到无上安稳的境地(究竟的安乐境地,即是涅盘)。」。
之后,佛陀就将比丘们的实践之道,按序详细地说明了一下。
「那么世尊呀!像这样按序受指导的弟子们,是否可以达到无上安稳的境地呢?是不是也有人达不到呢!」。
「朋友呀!在我的弟子里面,也有人达不到这个境地。」。
「那么世尊呀!确实有无上安稳的境地存在,也有达到这个境地的途径,且有世尊为导师,为什么还有达到达不到的差别呢?」。
「朋友呀!假如这里有一个人,问你到王舍城的路,而你为他把这条路指示得很详尽。结果,有人顺利到达王舍城,而有人竟走错路,彷徨到其他的路上去,这又为什么呢?」。
「世尊呀!我不过是教他路程而已,还有什么办法呢!」。
「朋友呀!正是如此。确有无上安稳的境地存在,也确有到达的途径,而且我就是导师。可是,在弟子之中,也有达到这个境地的,也有达不到的,那我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不过是教导的人而已。」。
佛陀并不是全能的救济者,而是导师。这个在他的「我不过是教导的人」一句话里面,说得非常清楚。
佛教是以探究生命实相为极归,实现究竟安乐为理念。佛陀的教化,就是要启发实现这极归理想的无限可能。无限的可能,其实来自人人本具的永恒觉性。佛陀正是教导我们如何启发这无限的觉醒潜能的一位良师。
经典出处:◎中部经典·一○七·算数家目犍连经
◎中阿含经·一四四·算数家目犍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