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罗汉介绍


001、阿若憍陈如尊者

阿若,意为了解,或译初知、已知、了教、了本际、知本际、无智;憍陈如,为其姓,意为族者。《佛所行赞转法轮品》:以彼知法故,名阿若憍怜。

尊者最初乃是佛陀为太子时的五位侍从之一。太子命名时,他断言太子将会成佛。据《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载,悉达多太子出家求道之初,他与其他四位侍从奉净饭王之命,亲伴苦行之太子在林中修道。后见太子废苦行,遂与其他四人离去。佛陀成道后,于鹿苑初转法轮,向他们讲四谛法。成为佛陀所度五比丘之一。乃佛陀最初之弟子。

据《增一阿含经弟子品》载,他为佛陀声闻弟子之一,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义,为最早受法味而思惟四谛者,他成为比丘后的事迹不详,仅知在教团中为最长老,常居上座之位。于佛弟子中最先第一悟。

阿若憍陈如,又作阿若多憍陈如、阿惹憍陈如、阿惹憍邻、阿若拘邻、阿若俱邻。或作憍陈如、憍陈那、拘邻若、枸邻、俱邻、居邻、居伦等。

002、阿泥楼尊者

阿泥楼尊者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城之释氏,佛陀之从弟,关于其身世,《起世经》卷十、《五分律卷》十五、《众许摩诃帝经》卷二等载为斛饭王之子,《佛本行集经》卷十一、《大智度论》卷三则载为甘露饭王之子。据《佛本行集经》卷五十八、《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阿那律品》、《大智度论》卷十一等载,尊者与阿难、难陀、优婆离等于佛陀成道后回乡之时出家为弟子。出家后的阿泥楼,修道精进,堪为楷模。他曾于佛陀说法中酣睡,被佛呵责,乃立誓不眠,以致患眼疾而失明。然以修行益进,心眼渐开,终于成为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能见天上地下十方域之六道众生

佛陀入灭之际,他侍立于涅槃床前守护。佛陀涅槃后,他曾参加第-次结集,贡献卓著。

阿泥楼,又作阿那律、阿尼庐陀、阿□楼驮、阿难律、阿楼陀。意译作无灭如、无灭、如意、无障、无贪、随顺义人、不争有无。

003、有贤无垢尊者

有贤无垢尊者,即无垢威德菩萨。垢,指妄惑污秽净心,即烦恼。佛教有六垢、七垢之说。

据《大方广三戒经》卷上载,尊者位居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之下,但具有普贤、文殊二菩萨的慈悲功德。他已远离了一切烦恼,眼界清净无所不见,能呈现佛祖所具有的一切非凡神通智慧之光无所不照,并且能照及已往与未来。能在所有佛刹寺院显现自己无量的功德身相。能不知疲倦地到达一切皈依了佛教的地方。他施慧于万物,却不居德自傲,依然心地寂静、思绪不乱。在世间弘扬佛法,引导众生脱离苦海,到达极乐的彼岸

004、须跋陀罗尊者

须跋陀罗尊者,为佛陀入灭前最后接受教诫而得道的一位弟子。

据《大唐西域记》卷六等载,须跋陀罗尊者原为古印度拘尸那城的一名外道婆罗门,但聪慧多智,根机敏利,修习已得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年一百二十岁,始改信佛法。他闻佛将在娑罗林中涅槃,乃急奔佛所前往拜谒,于其夜出家受戒,净修梵行。据称,佛陀料其将至,预先告知大弟子阿难在夜里将他引至床前,佛陀为他讲授八圣道等佛教奥义,入夜未久,即成阿罗汉,并于佛陀之前行取灭度

须跋陀罗,又作苏跋陀罗、须跋陀、须跋。薮婆头楼,意译为善贤、好贤、善好贤。

005、迦留陀夷尊者

迦留陀夷尊者学问高深,为佛陀出家前的宫廷老师。为佛弟子中恶行多端之比丘,六群比丘之一。后与其妻子善岁皆皈依佛教,出家为僧。

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四分律》卷十四等载,迦留陀夷其身极黑,尝夜行乞食,时天黑暗,乞至他家,他家妇人正怀身孕,于闪电中乍见之,谓鬼神来,乃惊怖堕胎,后闻迦留陀夷为佛弟子,妇人乃发声恶骂。如来知之,即制定过午不得乞食之戒。又,《中阿含》卷二十九《龙象经》、《长阿含》卷十二《自欢喜经》、《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等诸经,迦留陀夷有同名异人数人。

迦留陀夷,又作迦楼陀夷、迦庐陀夷、迦路娜、迦庐。或作黑伟陀夷。意泽为大粗黑、黑曜时起、黑上等。

006、闻声得果尊者

闻声得果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闻,谓可听;声,为五尘之一耳根所对之境;据《持地论》说:从他闻声而通达,故名声闻,《大乘义章》卷十七则谓闻如来之言教而悟解,故曰声闻。得果,为三乘圣人各得自乘之果法。

闻声得果尊者乃闻佛声而豁然悟道当下领会四谛之理,得到了修行的果实,断见思之惑,证得阿罗汉果,往生于不生不灭的涅槃极乐境界

007、旃檀藏王尊者

旃檀藏王尊者,即月支国国王迦腻色迦王。

迦腻色迦王系贵霜王朝之第三世王,是印度政治史上、文化史上之关健时代。据《大唐西域记》载,时值佛陀入灭后四百年,即公元一世纪左右。他继阿育王之后支配全北印度。在印度佛教史上,与阿育王并称为护持佛法之二王。他开始信奉琐罗亚斯德教,不信罪福,轻侮佛法。

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五载,王征服中印度华氏城,和议时要求华氏城赔偿九亿金宝,马鸣大师在摩竭陀国华氏城传教,信者极众,华氏王以马鸣菩萨及佛钵代替,王十分高兴,于是迎请马鸣回国,并受马鸣善萨之感化始归依佛教,后来对佛教尽力护持,建立说一切有部之寺院,并召集胁尊者、世友、法救、觉天等五百圣众,于迦湿弥罗结集三藏(经、律、论佛典)。

在其统治的时期,月支国高僧辈出,佛教得到普遍的弘传,有力地促迸了大乘经典的编纂。

旃檀藏王又作罽腻迦王、旃檀罽呢吒、罽腻伽王、坛罽腻吒王、割尼尸割王、迦腻瑟吒王。

008、施幢无垢尊者

施,布施;幢,名驮缚若,又称计都,丝织之旗幡。置于佛前,藉以表麾群生,制服众魔;无垢,指清净而无垢染。施幢无垢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

施幢无垢尊者虔诚地归依佛法,对佛陀极为尊敬,他一方面布施一面旗幡于佛前,以赞述佛法,另方面又谨守戒律,刻苦修习,已臻于清静无染、佛性纯洁的境界,证得阿罗汉果。

009、憍梵波提尊者

梵波提,号牛相比丘。

他精通佛法,德行高尚。曾受舍利弗之指导。据云:他在过去世,因摘一茎之禾,有数颗谷粒堕地,遂于五百世中受生牛身,所以还遗留有牛之习性,食后常如牛之虚哺咀嚼,故有牛相比丘之称。由于其态度纯重,因而表现恬淡无争之宽宏气度。佛陀怜悯其常遭人毁谤,而堕于众苦,乃命住仞利天宫尸利沙圆修习禅定

佛陀入灭后,迦叶等诸尊者结集法藏时,遣人至天宫将其迎回,尊者始知世尊及舍利弗等已入灭,未久,亦归寂

梵波提,又作憍梵跋提、笈房钵底、伽为拔帝、伽梵波提、伽傍簸帝、迦为拔抵、憍恒钵、房钵底。意译为牛迹、牛司、牛主、牛王、牛呞、牛相。

010、因陀得慧尊者

因陀得慧尊者,即因(帝释天),为佛教之护法神,乃十二天之一。为忉利天(三十三天)之主,居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善见城,率领四天王等众,故称天主、帝(帝释)、释迦天王、释迦因陀罗。因陀罗原为婆罗门教、印度教之神。

吠陀时代,因陀罗为雷雨之神,甚受崇拜。因善于攻城陷阵,后渐发展为战神,为英堆或战士之守护神。与梵天、毗沙门天等都是最早被融入佛教的神祗。在佛教经典中,以之为忉利天之天主,为护法善神之一。据传为达摩达之弟子。曾在白象山中修行,证行阿罗汉果。

据《景德传灯录》、《传法正中记》等书的记载,自佛祖将正法眼藏付于摩诃迦叶,代代传承,至西天第二十四祖为师子尊者。师子尊者付法藏于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并旁出以祖,是为达摩达,达摩达又有两个弟子,因陀罗即其一。达摩达在师子尊者遇害后,便到象白山中隐居修行,享年甚长,因陀罗一直随侍身旁。因陀罗有四个著名弟子,即达磨尸利帝、那迦难提、破楼求多罗、婆罗波提,宗列为嫡系传法序列,很受敬重。

慧在佛教中有广狭两义,广义指智慧,狭义谓于法能有简择。已修达慧的境界的人,当然是受到敬佩的高僧。

因陀得慧尊者形象通常呈天人形,坐于巨象上,以千眼庄严其身。据杂阿含经卷四十载,因陀罗具有聪明智慧,能观千神之义,故称千眼。

因陀罗,又作因陀逻、因达罗、因提黎、因提、因祗、释提桓因、富竺陀罗、摩伽婆、婆娑婆、憍尸迦、舍脂钵低、千眼、因提利。意译作天主、帝,即最胜、天上之义。此外,因陀罗之别名,自古所传逾千种。

011、迦那行那尊者

迦那行那尊者,佛祖的声闻弟子。迦那为其名。行那,意为在逆境中,于所学诸法不得不失,不来不去,心身安住无所动,是一种好品德。

佛教戒律规定,僧众必须着僧衣,免冠露顶。据《舍利弗问经》载:尊者为比丘时,曾外出化缘,行至一个名叫大林的村落时气候突变,酷寒无比,耐寒的鸟兽悉被冻死。值此危难之际,他内着僧衣,外罩俗衣,方免于一死。他能于困境中知道权便,尽管身着俗衣,然身心安住,佛教信仰竖定不移,尊者具有上述品德,故称迦那行那。

012、婆苏盘豆尊者

婆苏槃豆尊者,俗称世亲菩萨。古印度罗阅城人,姓毗舍。旧译作天亲,乃世人亲近供养之意。为无著菩萨之同母弟,被禅宗尊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二十一祖。

尊者父光盖,母严一,家富无子,父母乃祷佛塔求子,一夕,母梦吞明暗二珠,觉而有孕,后一月果产一子,即尊者。年十五,礼光度罗汉出家,感毗婆诃菩萨为其授戒。未师事闍夜多之前,常一食不卧,六时礼佛,清静无欲,为众所归。闍夜多欲度之,乃对众云: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心无所希,名之曰道。他闻其说,遂发无漏智,后继闍夜多衣钵,宣通佛经,广化众生,行化至后那提国时,付法予摩奴罗,跏趺而逝。

又据考证,世亲有同名之二人,即著《俱舍论》之世亲和无著之弟世亲。之所以将二人混同,系因真谛所译之《婆薮槃豆法师传》之载,以二人为一人。

婆苏槃豆,又作婆槃豆、筏苏槃豆、筏苏畔徒、婆薮槃头、婆修槃头。

013、法界四乐尊者

法界四乐尊者即天台慧思(515--577) ,南北朝时代之高僧。武津(河南上蔡)人,俗姓李。世称南岳尊者、思大和尚、思禅师。为我国天台宗第二代祖师(一说第三祖)。

尊者自幼归佛乐法,心爱《法华》。曾持经入坟冢中读诵,读毕深受感动,对经涕泣,于梦中受普贤菩萨摩顶戒,顶上遂隆起肉髻。年十五出家,师事天台初祖慧文禅师,得授观心之法。曾因慨叹虚受法藏,放身倚壁,遂豁然大悟,深得法华三味。他最早主张佛法之衰微即未法时期,故确立对弥陀佛与弥勒佛之信仰。注重禅法之践行,亦注重义理之推究。

北齐天保五年(554),尊者至光州、不分远近,为众演说,长达十四年之久。又,尊者于河南南部之大苏山传法于智顗,智顗大师之众门弟子中最为杰出者。陈代光大二年(568)始入湖南衡山(南岳),悟三生行道之迹,讲筵益盛,鼎止十年,遂有南岳尊者之称。山中常有瑞兆显现,天童为之侍卫。曾受到宣帝礼遇,尊称大禅师。太建九年,言佛来迎我,晏然而化,世寿六十三。

著作有《法华经安义》一卷、《诸法无诤三昧法门》 二卷、《大乘止观法门》四卷、《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一卷。

014、优楼频螺尊者

优楼频螺尊者,本名摩诃迦叶,又叫摩诃迦叶波。梵语摩诃意为大,故又称为大迦叶。为三迦叶之一。尊者善行头陀,热心供养僧伽,被称为头陀第一。供养第一。

尊者生于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郊的一个婆罗门家庭。后信奉佛教,归依佛陀。在十大弟子中,以严格遵守头陀行而著名。头陀行是古印度的一种苦行,修行者必须行脚、乞食、露宿,禁止各种欲望,即通称的苦行僧。据说有一次佛陀曾劝他,年纪大了,不必再竖持苦行,被婉言谢绝。

相传佛陀在灵鹫山为众弟子说法,有大梵天王献金色波罗花表示敬意。佛陀拈花示众,众弟子不知何意,只有尊者当下破颜微笑。于是佛陀高兴地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于摩诃迦叶。中国禅佛教以心传心、拈花微笑的典故即出于此。佛陀圆寂后,他召集各地长老,主持了佛教史上第一次结集,由阿难诵出经文,优婆离诵出律典,整理诵出释迦以往的教导,使大家明确遵守。从而使佛教经典得以保存流传。据说他后来隐身于王舍城郊的鸡足山中,等待将来弥勒佛降世时,再出世转交佛陀遗留的衣钵,协助弥勒佛教化众生。在佛十大弟子中,他与阿难被称为二贤者,常被安置在释迦佛像的两边。

优楼频螺,意译作木瓜林,因在林下修道而得名,此尊与第099尊法藏永劫尊者为同尊,可互参。

015、佛陀密多尊者

佛陀密多,古印度提伽国人,姓毗舍罗。著名禅师,为西天二十八祖中之第九祖。

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五、《传法正宗记》卷二、《佛祖统记》卷五等载,尊者德厚而具大智慧,受佛陀难提(付法藏第八祖)付嘱,善巧方便度化众生,摧灭异学。其时,国王崇信外道,轻毁佛法;师自持赤幡,行于王前,经历多时,王始召之,尊者至王所,求与外道对论,以无方论屈服对方:复与王论义,挫其邪心,令信正法;又教化尼乾子,令其弟子五百人归佛。后付法予胁比丘而示寂。又据《婆薮槃豆法师传》载,尊者为世亲之师,(2640 下)著有《五门禅经要用法》。

佛陀密多,又作伏驮蜜多、佛陀蜜多罗、佛陀蜜,意译觉亲。此尊与第048尊为同尊,可互参。

016、那提迦叶尊者

那提迦叶,为三迦叶之一。迦叶,意译饮光,因其通身光炎,能映余光,使不现,故名饮光;那提为河名,尊者在河边生,故以为名。

尊者即优楼频螺迦叶之弟,伽耶迦叶之兄。据《增一阿含经》卷十五、《佛本行集经》卷四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四等载,尊者初为事火外道,领三百弟子住尼达禅河下游。其时,佛陀成道,游化苦行林,度其长兄,那提遂与其弟共率弟子归佛入道。据称,尊者习意寂然,降伏结业,精进修行。

那提迦叶,又作难提迦叶、曩提迦叶、捺地迦叶波,略称那提。那提,意译江、河、治恒。故或梵汉并举为江迦叶。河迦叶、治恒迦叶。

017、那延罗目尊者

那延罗目尊者为过去世佛,早于佛陀之前出世,弘传教法。涅槃后有住持大塔。

据《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十七载,佛陀曾对弟子们说:那延罗目等过去诸佛的住持大塔,是现在佛、菩萨、弟子依止处。以往的菩萨都尽心护持,现在我等也要恭敬地护持供养。无论现世抑或来世,众弟子都要以塔寺为住处,护持供养,永志不忘诸佛的教法。过去诸佛的寺塔遍布四天之下,众佛弟子在四天之下居住,在四天之下弘扬佛法,传播教义,犹如法雨普降,充满世界。

那延罗目,又作那罗延窟。

018、佛陀难提尊者

佛陀难提尊者,古印度迦摩罗国人,被禅宗尊为西天二十八祖中第八祖。

尊者头有肉髻,辨材无碍,以慧解善说胜服当世。据《景德传灯录》等书载,七祖伐苏蜜多来该国说法,佛陀难提要求与他论义,伐苏蜜多说:仁者论即不义,义即不论,若拟论义,终非义论佛陀难提听罢大为钦服,说:我愿求道沾甘露味。伐苏蜜多便将他剃度而授具足戒,付正法眼藏于他。佛陀难提受教出家后,率徒众四处弘传佛法。行至提伽国城毗舍罗家时,见屋舍上有白光上腾,知有圣人,求家主施舍侍者,家主遂舍令其子出家,是为伏陀蜜多。佛陀难提将法眼藏付嘱于伏陀蜜多,偈曰: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伏陀蜜多则以偈赞曰:我师禅祖中,当得为第八。法化众无量,悉获阿罗汉。其时佛陀难提即现神变,然后恢复本样,俨然端坐,归于涅槃。涅槃后,众人塌造宝塔葬其全身。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五载,弥遮迦以正法付尊者,令其流布胜甘露味,尊者转大法轮,摧伏魔怨,然后付法予佛陀蜜多。另据《宝林传》载,佛陀蜜多从尊者受法,尊者从婆须蜜受法,婆须蜜从弥遮迦受法。

019、末田底迦尊者

末田底迦尊者,阿难两弟子之一。印度陀颇罗人,异世五师之一。相传为阿难之最后弟子,付法藏之第三祖。末田,中之意;地那,日之意。因出家于日中之时,又因受戒于水中,故时人称为日中、水中。

据《阿育王传》卷四《摩诃迦叶涅槃因缘》载,尊者于阿难入灭时,在恒河中受戒,证得阿罗汉。又据《付法藏》卷二所载,阿难弟子中有末田提与商那和修二人得阿难之付法藏。然依《阿育王经》卷七则谓阿难弟子为末田地,商那和修则为末田地之弟子。如此,由摩诃迦叶至优婆毛鞠多,师资相传凡五人,故异世五师之称。

尊者曾赴迦湿弥罗国降伏龙王,弘传正法。尊者游化迦湿弥罗国之缘由,据《阿育王传》卷四载,系因阿难之遗命。《善见律毗婆沙》卷二等载,阿育王迎帝须行第三次结集后,派遣诸师至边境诸国兴立佛法。尊者至迦湿弥罗国,降伏龙王,为大众宣说读譬喻经,令八万众生得道、千人出家。佛陀升天后,他施展神通,将一巧匠送上兜率陀天见佛祖仪容,返回后造像供奉,据称,是为民间寺院供奉佛像之始。

末田底迦,又作末田、末田提、末田地、末田地那、末田铎迦、未弹地、摩禅地。

020、难陀多化尊者

难陀,译作善欢喜,亦名牧牛。

据说,尊者曾问佛陀牧牛十一事,知道佛陀具一切智,遂出家,修得阿罗汉果。他非常聪明,且声音美妙。据《根本律》载,曾使五百比丘证得阿罗汉果。《萨婆多论》还说明了难陀与此五百比丘尼前世因缘:往昔惟卫佛出现于世。为众生说法,彼佛灭后,有王起牛头栴檀塔,种种庄严。此王有五百夫人,供养此塔,各发愿言:愿我等将来从此王边而得解脱。尔时王者,今难陀是;尔时五百夫人者,今五百比丘尼是。以是本愿因缘。故应从难陀而得解脱。尊者以其美妙的声音说法,度化世人。

难陀,又作难铎迦,意译曰善欢喜。又名牧牛,称牧牛难陀。

021、优婆鞠多尊者

优婆鞠多尊者,阿育王时僧人。禅祖尊为西天第四祖,异世五师之一。以阿育王之帝师而知名,为中印度摩突罗国鞠多长者之子。

尊者性慈敏聪慧,具辨才。十七岁出家,付法藏第三祖商那和修知是法器,乃教以系念之法;若起恶心,则于左边著黑石;若生善念,则于右边著白石。优婆鞠多依教授念,最初黑石多,渐渐黑白石相等,至满七日唯见白石时,商那和修遂为说四谛法,优婆鞠多当下证得须陀洹果,又观诸法苦、空、无常,证得阿那含果,至二十岁出家受具足戒时,证得阿罗汉果。

其时阿育王闻尊者于摩突罗国优留曼荼山之那罗拔利阿兰若处为众说法,欲往观之,尊者以其居处狭隘,遂率众一万八千人至华氏城为王说法。曾为阿育王作偈:三宝值遇难,王应常供奉,世尊付法藏,于王及我等,当守护佛法,为摄受众生。并告之佛陀诸旧迹。指示起塔供养,并建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阿难等诸大弟子之塔以供养之。据传,阿育王因此于世尊经历诸圣地建塔,共造八万四千塔,弘扬佛法。

据《阿育王传》卷三载,佛陀曾于摩突罗国时对阿难言我百年后,摩突罗国有鞠多长者之子名优婆鞠多,教授禅法。弟子之中最为第一,虽无相好,化度如我。优婆鞠多大弘法化,度众无数,化缘事毕,付法于提多迦,遂取灭度。《俱舍论光记》,卷五,谓尊者著:《理目足论》。据考,目犍连子帝须即阿育王之师,与优婆鞠多或为同人。

优婆鞠多,又作忧波鞠多、优波笈多、优波崛多、邬波鞠多、优波鞠提、优波鞠、优波崛。略称崛多。意译作大护、小护。

022、僧迦耶舍尊者

僧迦耶舍尊者,北印度迦湿弥罗国著名论师,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十八祖。

据《因明大疏》卷一载,尊者为部派别佛教时代之论师,尤擅长于说一切有部(即萨婆多部)之论典,及因明(论理学)、声明(文字、音韵、语法之学)等学问。据《因明入正理论后序》《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载,玄奘赴西天求法时,在迦湿弥罗国法救论师寺曾遇到他,他在因明方面热心帮助玄奘,为他详细讲解诠释,使玄奘受益良多。

僧迦耶舍,又作僧伽耶舍,意译曰众称。此尊与第040尊同尊。

023、教说常住尊者

教说常住尊者,当即为说法尊。

具有怜悯之心,有慈悲利益万物之志,不忍让众生陷入世俗之烦恼,立志要用自己的所有智慧使众生获得佛果。因此,他常住于世间,为大众说佛法。

大乘佛教主张,僧人不仅要求得自身的解脱,同时还必须广施慈悲,普度众生。其八正道之第四修行法为正业即要修行佛法的人不失时机地教化世间的一切众生,帮助他们脱离世俗的忧烦苦恼,皈依佛教,升往净土

《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二有说法尊,尊者具有怜悯之心,有慈悲利益万物之志,不忍让众生陷于世俗烦恼。他立志要用自己的所有智慧使众生获得佛果,因此,他常住于世间,为大众讲说佛法。

024、商那和修尊者

商那和修尊者又称舍那婆斯,与末田底迦为阿难两大弟子。为西天付法藏二十八祖中第三祖。佛教第一次结集时。受阿难指派,往古印度中部地区弘扬佛教。

据《景德传灯录》卷一、《付法藏因缘传》卷二等载,尊者系突罗国人,姓毗舍多,在胎六年而生。在阿难处受八万四千法藏,悉忆持之,又游化诸方,于摩突罗国曼陀山化二龙子,于彼处营建僧住处,至黑罽宾现龙奋迅定等五百三味,化度优波鞠多及其弟子,后飞腾虚空作十八变,而入涅槃。时为周宣王乙未年。又彼由前生愿力,于处母胎至入涅槃期间,常著商那衣,未尝脱却,因而得名。此盖基于梵语,音译商那、奢那、设若迦、奢搦迦、意译大麻;音译和修、意译为衣而来者。按巴利文大史浮陀、三菩伽、参复多、意译已生。尝与离婆多等共诣毗舍离城,阻跋耆比丘之倡十事非法。

商那和修,又作舍那婆数、舍那波私、舍那和修、舍那婆斯、奢搦迦、商诺迦缚娑。意译胎衣、自然衣、麻衣。

025、达摩波罗尊者

达摩波罗,译作护法。六世纪印度达罗毗萘国建志补罗城人,为该国大臣之子。印度十大论师之一。

尊者自幼崇信佛法,于数百里外的寺院出家为僧。据《大唐西域记》卷五载,时佛教衰微,国王崇奉外道,特地请来一位外道论师与寺中僧众进行辩论,如外道论师获胜,将禁止佛教流行。僧众害怕失利,无人出场。值此危难之际,尊者挺身而出与外道辩论,一举获胜。结果使外道论师皈依佛教,进一步扩大了佛教的影晌。

尊者博学弘远,与清辨菩萨争有空之义,造世亲菩萨唯识论三十颂之解释,而弘其正宗。极大乘佛教瑜伽唯识之旨,被视为印度佛教十大论师之首。曾住持印度那烂陀寺,玄奘曾从其弟子戒贤为学。

026、伽那迦叶尊者

伽耶迦叶尊者为三迦叶之仲。生于中印度摩揭陀国之伽耶近郊。伽耶,城名,意译为象城,位于尼连禅河边,离菩提场不远。据《法华经涌出品》: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善提。因伽耶伽叶一直在此城修道,以其所住城为名。

尊者为佛陀之弟子。即优楼频螺迦叶及那提迦叶之弟。据传说,尊者昔日曾为外道论师,其人事火,收有五百弟子住在伽耶城中。如来教化于此,与兄优楼频螺那提伽叶(即第十六尊者)合谋陷害佛陀不成,方知佛法宏大,即舍邪归正,率众弟子皈依,终得罗汉果。

伽耶迦叶,又作迦夷迦叶、竭夷迦叶。

027、定果德业尊者

定果德业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因以修禅定而生出一切功德,故号定果德业。学修禅定,收摄散乱情思,见性悟道。使自己的心智与佛的真智融为一体,俱照万物,使自己的俗身转化为法身,以修得的佛智与神通普济众生,建立无量功德。

尊者遍谒诸佛贤圣,学修禅定,通过修禅而书摄散乱情思,清净心性,灭障尘障,观照事理,见性悟道而显现佛的真智。随心所欲地变化出种种形象。其建立的所有功德,皆源于禅定。

028、庄严无忧尊者

庄严无忧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

在佛教经典中,庄严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一是具德义,一是衣饰义。也就是说,以善美饰国土,以功德饰衣身曰庄严。尊者达到了庄严与无忧的统一。其佛性的修炼达到了完善的境地。其中最常用的是装饰美盛、端正尊严之义。端正尊严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形象上,更重要的是指内在的品德;内由外显,只有具备高尚的品格,才能真正呈现庄严的面相。

忧是指忧愁烦恼,这是应该加以摒弃的,否则就会如《智度论》卷二所说,心没忧海,不能自出。尊者刻苦修习禅定,不仅自己摆脱俗世的忧恼,还尽力将众生之心从忧海中拯救出来,他庄严的面相正是为了向众生昭示摆脱忧恼之后的静谧平和的心理境界。

029、忆持因缘尊者

忆持因缘尊者即僧护。为舍利弗弟子。

《因缘僧护经》载,有五百商人崇奉佛教,出海贸易时将僧护邀请到商船上,以便在航程中为高人讲经。

他讲经的声音惊动了海龙王,龙王遂祈请他到龙宫为龙子讲经,他应邀入海,为龙众讲解《四阿含经》商船返航时龙王父子将他送回航船,同回大陆。将近海岸咐,僧护又与五百商人失散,乃只身来到地狱,历见五十三地袱,见众生随各自之罪业而受苦,之后,他又来到五百仙人处,将地狱众生拔度出苦难境地。

归而问之于佛陀,佛陀为他讲解因缘善恶之道,尊者牢记在心,并广为大众解说。得证阿罗汉果。

030、迦那提婆尊者

迦那提婆尊者,龙树弟子。迦那,一目之意。被禅宗尊为第十五祖。

据《传法正宗记》卷三载,尊者乃公元三世纪左右人,为南天竺婆罗门出身,或谓执师子国人。博识渊览、才辨绝伦。尝挖凿大自在天金像之眼,后又自挖双眼以回施大自在天,故以为名。

初谒龙树,龙树令弟子以满钵水置于前,尊者即以一针投入水中,两人欣然契合。出家为龙树弟子,以智辩著称,后游历印度各地,大振破邪之剑,调伏外道,度人百余万。后以构怨,为外教之徒所刺,遣偈:诸法本空,无我无所;无有能害,亦无受者。

《宝林传》卷三、《祖堂集》卷一、《景德传灯录》卷二等,亦载其事迹。著有《百论》二卷、《广百论本》一卷等。

迦那提婆,意译作单眼提婆。又作提婆、圣提婆、圣天。

031、破邪神通尊者

破邪神通,意译为贤爱。名跋陀罗缕支。西印度人。

尊者对论法透彻贯通,学风淳朴,戒行严格,且心怀慈悲。

以其摧破外道的邪论而受人尊敬,当时,摩腊婆国有一大慢婆罗门,遍览群书,通晓各种宗教理论,他有弟子数千,受到本国国王的敬重,国中百姓也莫敢怠慢。然而大慢婆罗门诋毁佛教,并辱慢佛祖雕像。

尊者闻知此事,遂长途跋涉,找婆罗门辨论是非。摩腊婆国王主持论场,他理正法圆,清辨若流。大慢婆罗门理曲词穷,辨论失败。

按理辨论失败者当依法处斩,尊者以慈悲为怀,请求国王敕免其罪。国王免去死罪,下令其骑驴游城,以宣告他辨论失败。

婆罗门当众受辱,愤郁而吐血。据《大唐西域记》卷十一载,尊者听到婆罗门患病,前去安慰探望,婆罗门仍执迷不悟,破口大骂,并诽谤大乘佛教。这时,天地愤怒,大地开裂,将慢婆罗门从地穴堕入十八层地狱。

032、坚持三字尊者

坚持三字尊者即晋代僧人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宁武附近)人。三字即阿弥陀,意译无量寿。

尊者生于仕宦之家少时即随舅父令狐氏博览六经,尤善《老》、《庄》。后慕名投奔道安,听道安讲解《般若经》,豁然开悟,叹儒道九流,皆糠纰耳。

出家后,在前往广东罗浮山途中,路过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便驻锡于此。初住西林寺,后弟子日益增多,刺史桓伊又为修东林寺;以后一直没有离开。著名典故虎溪三笑即发生于此。

他最主要的贡献是创立了佛教净土宗。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宣称专念阿弥陀佛名即能往生净土。奉行念佛三味。即以修定坐禅,息心忘念,心注西方,观想念佛,为通往西方净土的修行方法。

传说曾邀僧俗18人(十八贤)结成白莲社,于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往生西方佛国净土极乐世界。因此被尊为净土宗初祖。这种修行方式筒便易行,吸引力极大,因而迅速流传开来。并弘传至日本,现在,日本净土宗亦以尊者为始祖。八十二岁时圆寂。著有《法性论》等。

033、阿[少/兔]楼驮尊者

阿[少/兔]楼驮。甘露饭王之子,佛陀之堂弟,十大声闻弟子之一。

传说他出家之初,因懈怠贪睡受责,后立誓不眠,精进勤勉,得天眼通,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人称天眼第一。

据载,他曾于过去时施舍了几顿饭给辟支佛,从那时起,五十劫来亭尽天上人间的无胜妙乐。现在劫降生为甘露饭王之子,佛祖得延民佛后,他出家为僧,学习佛法。

然出家之初,懈怠贪睡,受到佛祖呵责。后立誓不眠,七日七夜不睡眠,至使眼睛一度失明。从此以后,他精进勤勉,得天眼通,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人称天眼第一。

佛陀寂灭后,他劝导众弟子收敛悲恸,努力于佛教事止,并让佛陀的金棺停留七日,以满足诸天神要求供养的心愿。

034、鸠摩罗多尊者

鸠摩罗多尊者,据《大唐西域记》载,生于呾叉始罗国。时人以日出论师尊称之,而与马鸣、龙树、提婆并号四日照世。

制论凡十数部,并盛宣行,被尊为经部本师,付法藏第十八祖,禅宗第十九祖。据《付法藏因缘传》卷六载,尊者自幼聪慧,有美名童子之称。后出家从僧伽耶舍受法。

初于呾叉始罗国著述诸论,后至朅盘陀国专事教化,平生浸淫佛教典籍,极其玄旨立正法,摧邪见,高论清举。其后付法于阇夜多。

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一《诃梨跋摩传》等,尊者为罽宾之小乘学者,属萨婆多部,系《成实论》作者诃梨跋摩之师。

生卒年月,应在龙树与世亲之间,即于公元三世妃之未。

著述凡十数部,《日出论》《结发论》《喻鬘论》、《痴鬘论》、《显了论》等。

鸠摩罗多,又作鸠摩暹多、鸠摩罗陀、鸠摩罗驮、矩摩逻陀、拘摩罗逻多、究摩罗陀。意译作童受、童首、豪童、童子。

035、毒龙皈依尊者

毒龙皈依尊者,本名瞿波罗。意译牧牛人。曾为毒龙,故以为名。

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佛陀在世时,古印度那揭罗曷国有一牧牛人,每日向国王供应乳酪。一次献乳酷时有失礼仪,遭到国王的谴责。牧牛人心怀忿恨,供奉鲜花祈祷神灵,发愿来世变作龙王,摧毁京城,杀害国王及其臣民,发愿毕,以头触石,气绝身亡。

不久,牧牛人转生为大龙王,住在那揭罗曷城西南石岭的洞穴里。龙王飞出洞穴,欲荼毒生灵。佛祖闻知,运用法力。降伏其心。龙王皈依佛教,并发誓永不杀生,扶持佛法,供养佛陀弟子。

佛祖再施神力,将自己的身影留在龙洞石壁上,对瞿波罗说:我的影像具有慈悲神力,当你愤怒而毒心萌动时,静观影像。毒心自然消失。据载,石壁佛影成为佛教圣迹,获阿罗汉果。

036、同声稽首尊者

同声稽首尊者,稽首,梵语畔弹南(又作婆南、伴谈、伴题等)的意译,也译作敬礼、礼拜、归命,即以头触地表示极度礼敬,所谓同声稽首,即一边称颂佛陀名号,一边行稽首礼。

尊者深知自己既生为凡夫,或因三业而生罪,或众六根而起过。或以内心自邪思惟,或籍外境起于染著,罪过无量,于是决心彻底忏悔,礼敬三宝,广植福田。尊者不分日夜,口为是念,身为是作,终灭无量罪,成罗汉果。

037、毗罗胝子尊着

毗罗胝子尊者,名删阇夜。是古印度苦行六外道之一,所以只称其母名。

佛教认为,世间众生的一切苦乐,都是过去世的因果报应。

据《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维摩经弟子品》等载,尊者为外道六师中之第三师。苦行外道,淘槽饮汗,拔发灰身。经生死劫数间,自尽苦行,认为苦行如缕丸转于高山,缕尽自止一般,因此,解脱要顺应自然,既然过去世做了恶事,就要接受苦果的报应,待八万劫苦果受尽,自然就能获得解脱。

后归依佛教,成阿罗汉果。

038、伐苏蜜多尊者

伐苏蜜多尊者全名世友。世又是天名,与天为友,故名世友。

佛灭后四百年出世,娑婆四评家之一。迦腻色迦王在迦湿弥罗国结集萨婆多部之三藏时,他为五百贤圣的上座。北天竺国人,姓颇罗堕。

尊者常穿干净衣服,手执酒器,游荡于大街,或吟或啸,人谓之狂。弥遮迦(二+八祖之第六祖)行脚至此,尊者上前问曰:师何方而来,欲往何所:弥遮迦曰:从自心来,欲住无处。他又问:师还识我否:弥遮迦告诉他:我师提多迦说:世尊曾游北印度,语阿难:此国中吾灭后三百年,有一圣人,姓颇罗堕,名婆须密,而于禅祖当获第七。世尊记汝,汝应出家。尊者于是投酒器而出家,四处云游,宣扬佛法。

行至迦摩罗国时,遇到佛陀难提,将其剃度,并付正法眼藏于他,说偈曰: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说毕即入慈心三昧,其时梵王帝释及诸天众俱来礼敬,尊者从三味起示昧,示涅槃相。佛陀难提即于本座起七宝塔以葬全身。

伐苏蜜多,又作筏苏密呾罗、婆须密等。

039、阇提首那尊者

阇提首那,译作愿勇。《涅槃经》所说十仙之一。

尊者曾为古印度外道十大仙人之一,入山苦修,获得外道果位,具有五种神通力。

据《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二本、《慧琳音义》卷二十六等载,阇提首那曾造《三弥叉论》。三弥叉意译为观察,又称二十五谛,按照二十五谛修练,以求获得智慧。执著涅槃是无常,所说属于邪见外道。

据《涅槃经》三十九载,佛陀志尊者论议二+五谛与佛法的优劣,尊者理屈词穷。佛陀为说四真谛法,即得正见而皈依佛法,由憍陈如《参见本书第1尊)为之剃发,下手时须发与烦恼俱落,于坐处得阿罗汉果。

040、僧法耶舍尊者

僧法耶舍尊者,即僧邠耶舍,意译众称,又作伽耶舍多、僧邠耶奢。著名论师,为僧伽难提之弟子,鸠摩罗多之师,西方二十八祖之第十八祖。

根据禅宗排列的西天传法世系,十六祖罗睺罗传十七祖僧伽难提,僧伽难提传十八祖伽耶舍多,伽耶舍多传十九祖鸠摩罗多。但也有另外的说法,即十八祖为僧邠耶奢。

摩诃止观》卷一:云法付罗睺罗,罗识鬼名书,降伏外道:法付僧邠耶奢,奢游海见城说偈,据《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一:法付僧邠耶奢,奢游海畔,见有一城,诣城乞食,而说偈云:行为第一苦,饥为第一病,若能见法实,则得涅槃道。城主于是请进与食。因见二鬼,昔是儿妇,由彼悭贪,我乃誓云:见汝受报。复见一城,共食齐整,食竟即以其钵相掷,火起烧身,于客惜食,故致斯苦。

尊者是一位云游弘扬佛法的高僧。

041、悲察世间尊者

悲察世间尊者,即地藏菩萨。梵名乞叉底蘖沙,据《地藏十轮经》讲,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密号悲愿金刚。

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载;地藏菩萨曾受佛陀的嘱托。要在佛陀灭度后、弥勒佛降诞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伺,教化众生,度脱六道众生。并发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念诵其名号,礼拜供奉其像,能得到无量功德的救济。

安徽九华山是其说法的道场。据说唐代有新罗国(今朝鲜)僧人金乔觉泛舟航海,来到中国。见九华山峰峦迭起,于是在山中择地而居,潜心修行。后来,又得人捐助,修佛寺、辟道场。金乔觉去世后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因此九华山被认为是地藏菩萨道场,成为与普陀、五台、峨眉齐名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中国佛教寺院中,一般菩萨为天人相。而地藏菩萨则多为光头或是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形。据《地藏菩萨仪轨》等载,此是因为他在无佛的五浊恶世(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济渡众生,为了使众生能深信因果,尊敬三宝(即佛、法、僧)之故。对地藏菩萨的信仰,在民间广为流行。每年农历七月三十,即传说地藏菩萨诞辰之日,前来朝拜的佛教徒摩肩踵足,络绎不绝。

042、献花授记尊者

献花,即献花座印,据《立印轨》介绍,此种手印名金刚莲花,定慧鞭蓉合,水(无名)火中俱散开,犹如莲花叶,二风头屈附火初节之侧住,奉诸佛菩萨

授记,亦即佛对发心之众生授与将来必当作佛之记别。尊者对佛法信仰坚定,每日皆结跏趺坐,以献华座印言礼敬诸佛菩萨,因此功德;蒙佛授记,将来当为佛。

043、眼光定力尊者

眼光定力尊者,尊者眼放光明,遍观十方世界,目光所触,使愚者生智、痴者复慧,破除世俗的忧愁、烦恼及愤怒等种种乱想,使善良众生入于清净福德之道。

尊者既能施惠于芸芸众生,亦能驱除世间邪恶。其灼灼目光能摧除恶魔、降伏恶鬼、令外道皈依,恶迹昭著者心生恐惧,大渐大愧而痛改前非。

044、伽耶舍那尊者

伽那,仙人名;舍那,乃卢舍那(佛名)之略,即卢舍那佛身之意。伽耶舍那,意即(毗)卢舍那佛之尊身。当即伽耶舍多,摩提国人,姓郁头兰。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十八祖。

据说其母梦大神持鉴而孕,凡七日而生,肌体莹如琉璃,自然香。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十七祖僧伽难提率徒众行化至此,忽有凉风吹来,令人身心悦适,僧伽难提说:此道德之风也,当有圣者出世,嗣续祖灯乎!于是与徒众在山谷中寻觅,找到了手持圆境的伽耶舍多。

出家后,一次闻风吹铜铃声,僧伽难提问:铃鸣耶,风鸣耶?答:非风非铃,我心鸣耳。问:心复谁乎?答:俱寂静故,僧伽难提遂付正法藏于他,说偈日: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明。干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说毕踊身虚空现十八种种变,化火光三味自焚其身。众以舍利起塔供奉,尊者恶业灭尽,功德圆满,得阿罗汉果。

045、莎底比丘尊者

莎底,意译为吉祥。

佛陀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新出家不久的比丘名莎底,为园内僧众烧水沐浴。

据《佛说大金色孔雀王咒经》载,他正劈柴时,一条黑蛇从朽木孔穴窜出,咬伤其右脚拇指,蛇毒沿血脉向全身四溢,他两眼上翻,口吐涎水白沫,昏绝于地,阿难见状,急往佛陀处,以额著地,向佛行礼,请教解救方法。

佛陀说,我有大孔雀明王咒,威力极大,能除一切诸毒、灾难、恐惧、烦恼,保护世间一切有情众生获得安乐,阿难用咒语依法救治。吉祥获救后,潜心学佛,终得正果。

046、波阇提婆尊者

波阇提婆尊者,本名难生,通称胁比丘或胁尊者。中印度人。被禅宗尊为西天第十祖。

根据佛教传说,尊者在母胎中呆了六十年,将诞生时,其父梦一白象背有宝坐,坐上安一明珠,从门而入,光照四众,醒来尊者正好出生。

禅宗西天二十八祖之第九祖伏陀蜜多游化至此,其父携他前往致礼说:此子处胎六十岁,因号难生,复尝会一仙者,谓此儿非凡,当为法器。今遇尊者,可令出家。伏陀蜜多遂将其剃度。

他随师修行,未尝睡眠,因其胁不至席,遂号胁尊者焉。他率徒游化,至华氏国,在一树下小憩以右手指地说:此地变金色,当有圣人入会。语毕,地果变金色,适逢富那夜奢前来,尊者即将其剃度,并付于正法眼藏,偈曰: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说毕即现神变而入涅槃,化火自焚,徒众各以衣襟盛舍利,随处兴塔供养。

据北传佛教载,他在腻色迦王时曾发起五百僧人在迦湿弥罗举行第四次结集。

047、解空无垢尊者

解空无垢尊者,即无垢光菩萨。为密教理图胎藏界曼荼罗文殊院中尊文殊菩萨右方第三位之菩萨。是文殊菩萨的使者,显文殊菩萨的空智。又称无垢光童子。密号离尘金刚。

尊者以文殊特有的智慧断除众生的烦恼,引导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众生开空慧道、入法明门。为文殊院菩萨眷属八大童子之一,主文殊毕竟空之理,以本性清静无垢,外放光明,故称无垢光菩萨。密号离尘金刚。形象为童子形,右手掌持玛瑙之宝钵安于脐下,竖左手掌,屈食指、中指二指,持未开敷之青莲花,趺坐于赤莲上。印相为舒左手之五指,微屈第三节,乃表由毕竟空智放五智之光明,如五道众生入无垢本性之掌中。

真言为:归命系矩忙啰微质怛啰蘖底矩忙啰么弩娑么啰莎诃。据《大日经疏》卷十三载,其真言系显示此菩萨以种种本誓愿行,示现童子身、壮年身或老年身等,以利益一切之义。

048、伏陀蜜多尊者

伏陀蜜多尊者,大西天二十八祖之第九祖。提伽国人,姓毗舍罗。

根据佛教传悦,尊者年至五十,口未曾言,足未曾履,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八祖佛陀难提率徒众行化至此,见其家屋上有白光上腾,便说:此家当有圣人,口无言说,真大乘器,不行四衢,知触秽耳。尊者见到佛陀难提,便起来礼拜,说偈曰:父母非我亲,谁是最亲者。诸佛非我道,谁是最道者。佛陀难提亦以偈相答,尊者听后便行七步,佛陀难提对其父说:此子昔曾值佛悲愿广大,虑父母爱情难舍,故不言不履耳。

其父遂令出家,佛陀难提付于正法眼藏。他既受付嘱,四处行化,至中印度,遇胁尊者,即与落发授戒,后又付正法眼藏于他,偈曰: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说毕,即入灭尽三味而涅槃,众人以香油旃檀阇维真体,收舍利建塔于那烂陀寺。

伏陀蜜多,又作伏驮密多等。

049、富那夜舍尊者

富那夜舍尊者,古印度华氏国人,姓瞿昙。胁尊者之弟子,马鸣之师。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十一祖。

其父宝身,虔诚崇奉佛教。受其影晌,他熟悉佛教理论及各种戒律。一日,佛教十祖胁尊者行化至华氏国,憩一树下,突然以手指地,告众弟子说:此寺变金色,当有圣人入会。言讫,地变金色,有长者子富那夜舍合掌立前说偈,说道:我心非往尊者,我心非止尊者,我心不定,诸佛亦然。尊者闻言大喜,当即度其出家。

既具戒,以如来大法眼藏付之。说道:佛祖如来的大法藏,今天我已传给你了,你要诚意爰护,勤奋修念,传给后人要慎重,传法毕,胁尊者化火自焚,富那夜奢成为佛教第十一世传人。

之后,尊者将法藏传给马鸣尊者。

050、伽耶天眼尊者

佛教将眼分为五种:一肉眼,肉身所有之眼;二天眼,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禅定可得之,不问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三慧眼,谓二乘之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四法眼,谓菩萨为度众生照见一切法之智慧;五佛眼,佛陀身中具备前四眼者。

尊者通过修持禅定而得天眼通。据《智度论》卷五云: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

尊者之名由此德行与神通而来。

051、不着世间尊者

不著世间尊者,名虚空无边游步金刚。

诸佛修行初斯,也有无数心障烦恼,他们须经长期修行,以强力的智慧破除烦恼,修成正觉,功德圆满才能证得佛果。

尊者感诸佛的勇健菩提心化生而成,呈现暴怒可畏相。尊者以大威大智摧毁一切难以降伏的邪恶,可使群魔束手、凶鬼敛迹,大惑魔主也因其威摄而屈身归服。而使世间善良众生则安乐吉祥。

052、解空第一尊者

解空第一尊者,即须菩提。空是佛教理论的核心之一,悟空是进入涅槃的重要法门。尊者在佛的十大弟子中被称为解空第一。

尊者出生于舍卫国一个婆罗门家庭,其父鸠留富有无比。惜年老而膝下无子。鸠留每天虔诚地祈祷诸佛,一天突然空中显现一位天神,对他说:你当得福子,不久有一天王奉命将投胎长者家。后其妻果然怀孕,取其善、善见、善吉、吉祥之意,名须菩提。又据《法华文句》二称,其生时家中仓库筐箧器皿皆空。问占者,占者言'吉'。因空而生,字曰'空生'。

尊者自幼聪慧出众,但性情暴躁,所见人畜皆嗔骂。后离家入山,见山中鸟兽、风吹草动,仍嗔骂不止。后随山神见佛陀。其时佛陀于祗园精舍讲法,他当下睹佛相而生欢喜心。佛祖为他演说嗔怒果报之苦,尊者闻法后皈依佛门,经过多年精进修习,对空有着独特的体悟和透彻的理解。一次,有人问他是谁,尊者回答说:我是世间人假立名称为'须菩提'的那个人。终获阿罗汉果。

053、罗度无尽尊者

罗度无尽尊者,即无尽意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依《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载。此菩萨居于东方不眩国普贤如来之世界。

尊者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此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

尊者佛理高深,曾为众生讲说八十无尽意法门,即《无尽意菩萨经》,度无数有情离诸垢染,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间,右手持花云。

罗度无尽,音译阿差未底,意译无尽意,密号定慧金则、无尽金刚。

054、金刚破魔尊者

金刚破魔尊者,金刚,金中最刚,佛教中用以譬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的智慧。

魔,梵文魔罗的筒称,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能夺命者、障碍,有十魔、四魔、五蕴魔之分。破魔,这里指破灭四恶魔:一是烦恼魔,如贪、嗔、痴诸烦恼能损害身心;二是五阴魔。如色、受、想、行、识五蕴能生种种苦恼;三是死魔,能断人之命根;四是他化自在天子魔,即欲界第六天之魔王。此魔之本,能害人之善事。

尊者经过长期苦修,心性智慧坚如金刚,四魔不侵,魔根断绝。能用佛性佛理破除四种魔障,提高人们的觉悟,行佛教化众生之目的。

055、愿护世间尊者

愿护世间尊者,为护世四大天王之一。

佛教宇宙观认为,有三千大千世界。大世界内包含无数个小世界;小世界之数犹如恒河沙数一般多而不可数,每个小世界内教有一尊佛主宰。

每个小世界都以须弥山为中心,四周是大海,海的四面各有一洲,东面叫东胜身洲,南面叫南瞻部洲,北面叫北俱罗洲,西面叫西牛贺洲。须弥山的半山腰又有一山,名犍陀罗,犍陀有四个山峰,每一山峰住一护世天王,每王各率二十八部众镇守一方。

若有凶神恶鬼残食世间众生,天王便率本部神兵神将前往剿灭,保护世间众生,使他们不受迫害。

056、无忧禅定尊者

无忧禅定尊者,无忧,即破除了忧愁烦恼。人生在世,往往不能摆脱贪、嗔,痴的影响,生出无穷的忧恼。

佛教认为,修习禅定能除去烦恼。禅定,即止一处而拂去妄念。禅定有四种,由浅入深,亦称四禅:初禅脱离欲恶不善法,可感觉到离开欲界的喜和乐,但心中仍有寻(觉)、伺(观);至二禅时,寻、伺断灭,达到内等净,得定生喜乐,即所得喜乐是对禅定自身的感受;三禅舍去二禅之喜乐,任住非苦非乐的行舍境界,修成正念、正如,产生离喜妙乐;四禅达致清净和念清净,即舍去三禅的妙乐,唯念修养功德,住于不苦不乐的境界。

尊者通过循序渐进地修习禅定,彻底离弃诸种忧恼,不苦不乐,终成阿罗汉。

057、无作慧善尊者

无作慧善尊者,即无作菩萨。

无作是佛教为人处世的规范之一,本世不做恶事,来世就聪慧善良。

无作有三:一名身无作,要爱护世间的一切生命,不做任何有损于生命存在的事,否则就是罪恶;二名口无作,不说污秽的语言;三名心无作,心要清净,排除对财物及感情贪恋,消除对他人的怨恨,也不要因为任何不顺心的事而萌生愤怒。身、口、心以无作为本,一切都改恶从善,来生就不会有苦果的报应。

据《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一载,尊者以佛教无作、无用、无受、无智、无慧的规范教化众生,做出无尽的功德事业。

058、十劫慧善尊者

十劫慧善尊者,劫,意为极久远的时节,《智度论》卷五云:四十里石山,有长寿人,每百岁一来,以细软衣拂拭此大石尽,而劫未尽;又四十里大城满芥子,有长寿人,每百岁一来,取一芥子,芥子尽而劫尚不尽。慧,指分别事理,决断疑念之心理作用,《俱舍论》卷四云:慧谓于法有简择《大乘义章》卷二十云:真心体明,自性无暗,目之为慧。善,与恶相对,《大乘义章》卷十二曰:顺理名善,违量名恶。

尊者具有极高的智慧和慈悲的品德,是经历了极长的时间获得,也是说佛的济世度人的事业是永恒的,不可变易的。自强不息,经历十劫,慧善日增,证得阿罗汉果。

059、旃檀德香尊者

旃檀德香尊者,即旃檀德佛

佛教以救苦救难为大德。《观虚空藏菩萨经》载有旃檀德,其德之馨,若莲花之清香。故又称为旃檀香佛。旃檀德佛主救世间的一切苦难,众生如有困难。向他礼敬,均能得解。如身患疾病,痛苦难忍,在其前述说自己种种的病痛,及医生所开的处方,疾病便可迅速痊愈。

此外,世人若想获得超人的智慧,或使自己的手艺精巧过人,或使自己的子女健康,或对他人作出功德,或对寺院有所施舍,或无恶而增加财产,或脱离各种罪恶与灾难,清除忧愁与烦恼,或健康长寿,家庭美满等等,只要双手合十,诚心诚意地向其礼拜,均可让你满足心愿。

060、金山觉意尊者

金山觉意尊者,为佛陀弟子。

金山,喻佛之身如同金山。在佛教经典中,佛陀有时被称金山王,意即金山之胜妙者。《往生要集》云:遥以瞻望弥陀如来如金山王。有时也直接以金山譬喻佛身,《法华经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严甚深妙。

尊者常在佛陀身边聆听妙法,有如佛祖般的觉悟,摒弃人世间的一切烦恼,专意修习佛法,遵守佛祖教导,终获阿罗汉果。

061、无业宿尽尊者

无业,唐代著名法师。

俗姓杜,上洛(陕西商洛)人,少小出家聪慧过人,十三岁就能畅读《华严》、《法华》诸经,并能为众讲经,世称神童。无业成年后,誉满海内,然而尊者视名如垢染,畏而远之唯求佛道精进。他长途远涉,去江南拜访当时的名僧玄素,尽学其教法,然后游访长安。

长安众僧敬仰其名,想推举他为西街大德(僧官),无业听说此事后,当即离开长安,北游上党。驻上党节度使李抱真依佛教礼仪接待他,请教佛法的要旨,心生敬意,想请他主持当地的教务。无业又离开上党,居于汾州开元寺。

唐宪宗曾两次召他进京,他都予以谢绝,长庆元年(821年),唐穆宗备礼致聘,使者再三催促,无业见无法推辞,决定离开世间,升往净土,便笑着对使者说:行即行矣!当天夜晚,端坐而化。穆宗得知无业示寂,不胜哀惜,封为国师,谥号大达禅师。

062、摩诃刹利尊者

摩诃,意为大。刹利,意为田主。摩诃刹利尊者,即经刹利贤者。

尊者为大田主出身,后归信佛法,在家修好。据《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一载,尊者曾参加佛陀在舍卫国王舍城举行的法会。他修行精勤不懈,勇猛精进,终成阿罗汉。

063、无量本行尊者

无量本行尊者,阿弥陀佛之前世身。本行,指菩萨修炼能使自己成佛的方法。尊者原为国王,后放弃王位,出家修行,法号法藏。

据《无量寿经》载,尊者曾对世自在王佛发愿说:我要在世间广泛地宣讲佛法,诚心修行,获得无上正果。当我成佛之后,要救众生于苦难之中。于是,世自在王佛为广说妙法,法藏听后大悟,在佛前发四十八大愿,四十八愿实现后即可成佛,法藏的誓愿感动天地,天空为他雨花。经历无数次转世之后,终于遂愿。名无量寿佛。阿弥陀佛为接引佛,接引有心成佛的众生,参学佛理,获取果位。

阿弥陀佛,意译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密教以阿弥陀佛之应化身为无量光佛,其报身为无量寿佛。《无量寿经》卷上言,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观无量寿经》亦谓,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064、一念解空尊者

解空,悟解诸法之空相。一念解空尊者,即宋代高僧解空。名可观,字宜翁,号竹庵,江苏华亭人。生于北宋元佑七年(1092年)。法嗣有北峰宗印、智地守(日文)、神辨清一等人。

著有《楞伽说题集解补注》四卷、《山家义苑》二卷、《竹庵草录》一卷。尊者好学深思,深信世事皆空、众生之不二法门,身体力行,并教化众生。

尊者出家后从车溪择卿禅师受教,后又于湖州见慧沈法师,雪窗下读书时悟得世间文字语言皆糠秕之旨。

宋高宗绍兴八年,主持当湖德藏院,至孝守乾道七年秋,应邀移住北禅天台寺,九月九日入寺,指法座曰:胸中一寸灰已冷,头上千茎雪未销。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强登高。听众无不悦脱。八十九岁时又移住延庆祖庭,不到二年又回当湖竹庵,不久圆寂,世寿九十一,僧腊七十八。园寂后,焚化日无风无雨,烟所到处皆舍利,众建塔于德藏院供奉。

065、观身无常尊者

观身无常尊者,观音菩萨的变化身。

观世音大慈大悲专门观察世人苦难声音,人普现色身三昧,示现三十三变化身,即: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上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宫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尼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妇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迦楼罗身、紫那罗身、摩睺罗伽身、执金刚神身。

众生有难,诵其名号,即有相应的化身前往拯救。

066、千劫悲愿尊者

千劫悲愿尊者,劫,佛教表示十分长久的时间单位,人寿每百年减一岁,直到减尽后又每一年增一岁至一百岁为一劫。千劫,表示时间相当长久。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曰: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以天衣重三铢,人中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名一小劫;又八十里石,以梵天衣重三铢,梵天日月岁数三年一拂,名大中劫;又八百里石,以净居天衣重铢,净居天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故名一大阿僧祗劫。悲愿,即佛度人于生死海之船筏,故佛教有悲愿船之说。

千劫悲愿尊者久已发无上正等正觉,他悲悯众生,遂发下弘誓,千劫之中不离世间,以自身大船筏,载众生脱离苦海。

067、瞿罗那含尊者

瞿罗那含尊者即瞿师罗,意为美音。为古印度憍赏弥国之长者,乃优填王三大臣之一。

尊者身长三尺,佛陀现身为三尺以化彼,令归正法。又因尊者家中富有,归依佛教后,在自家园林建造精舍奉施佛祖及其弟子居住,名瞿师罗长者园。据《中本起经》卷下:美音心念欲请世尊,佛知其念而告之曰:'彼无精舍,汝愿不遂。'美音悦解,喜白佛言:'我有别宅,愿为精舍。佛祖在园中讲经多年,著成《唯识论》据考,园址在今印度朱木那河畔的柯桑村。

据《贤愚经》卷五载,尊者过去世曾转身为一只小狗,以吠声引辟支佛到主人家中供养,故世世转身,皆报得美妙好音,成罗汉果。

瞿罗那含,又作瞿私罗、够史罗、具史罗。意译为音美、妙音声。

068、解空定空尊者

解空定空尊者即东晋著名法师僧肇。长安人,俗姓张。人称解空第一。

师从鸠摩罗什,参与翻译、评定经论,著有《般若无知论》等,后被后秦国主姚兴所杀。临就弄前说偈曰:四大元无主,五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

尊者家贫,以租书为业,遂得博览经史。初好老庄,及读《维摩经》感悟而出家。善方等大乘经典,兼通三藏,冠年名声已震关中。才思幽玄,精于谈论。闻鸠摩罗什羁留凉土,前往从之,罗什视为奇才。及至姚秦破凉,乃随侍罗什入长安,禀姚兴之命,与僧叡等于逍遥园禅定经论,解悟弥深,被称为解空第一。

弘始六年,罗什译出大品《般若经》,尊者乃撰《般若无知论》呈之,颇受鸠摩罗什及慧远之赞赏。后又撰述《不真空论》、《物不迁论》、《涅槃无名论》,后人题名为肇论行世。《注维摩诘经》十卷等。惜英龄遽折,义熙十年示寂,年仅三十一。著述相传又有《维摩诘经序》、《长阿含经序》、《百论序》等。

069、成就因缘尊者

佛家将善事善报称为成就因缘。成就因缘尊者,当即超度因缘如来。

超度因缘如未,原为王太子。据《正法华经》卷四载,过去有十六个国的王太子,个个聪慧绝顶。十六国国王都信奉佛教,诸太子也广行善事,供养过无数僧众,为世俗大众作出无尽善业,后来他们一起出家为僧。

为寻求无上正果,前去求见佛祖佛陀,请佛祖讲解佛教深奥的道理,希望以无边的智慧指出解脱的方法,佛祖以法眼看出他们意诚心慧,便为他们讲解佛法。

诸太子听完讲法,心怀欢喜,继续入静室精思闲定,终获菩萨果位。后十六太子都获佛果,分别住于世界八方,其中尊者居于东方,为众说法,救护世间,成就诸善因缘。广行善事,后出家,曾请佛祖讲说无上正法,因获佛位,居于东方。

070、坚通精进尊者

坚通精进尊者,坚谓竖固,指如树之根株不能拔动;通谓通达,指自在碍之作用。精进,《辅行》卷二亦云:于法无染曰精,念念趣求曰进指勇猛修善法、断恶法之心作用。精进又作勤,《唯识论》卷六云:勤谓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

尊者对佛法具有坚定不移的信仰,艰苦修行。持善除恶,永不松懈,终获罗汉果。

071、萨陀波仑尊者

萨陀波伦尊者,即常啼菩萨。即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七所说之菩萨。

此菩萨得称为常啼者,有诸神说法:或谓菩萨因见恶世之人身受贫苦老病苦恼而悲哀哭泣;或以菩萨生于无佛之世,然为利益众生,追求佛道,于空闲林中忧愁哭七日七夜,天龙鬼神遂号之为常啼;或以幼时喜啼而得名。

尊者常以勇猛心,修般若波罗蜜之行。据《道行般若经》卷九《萨陀波伦菩萨品》载,尊者于梦中闻东方有般若波罗蜜之大法,为求法乃向东行,途经魔所乐国,为供养其师乃卖身,遂过二万里到达犍陀越国,见昙无竭菩萨而得其法。其中,犍陀越指北印度健驮罗,又《大毗婆沙论》编纂以前,般若流行于健驮罗地方,以此推之,尊者可能是实有其人,于当时从遥远之印度西方来健驮罗求般若波罗蜜之法。

据《大智度论》卷九十六载,尊者拯救众生脱离苦海,积难苦之行以求般若波罗蜜,而被列为般若守护十六善神之一。

072、乾陀诃利尊者

佛典中有乾陀诃提菩萨,当即此人。关于乾陀诃提的意义,说法不一。

《翻译名义集》卷第一:乾陀诃提,此去不休自,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初无休息。《阿弥陀经要解》 :此云不休息,旷劫修行不暂停故。《阿弥陀经疏》:不休息者,即教众生不绝。《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上:不休息,即化利有情,更无止息也。又《阿弥陀经义述》:乾陀诃提,此云赤色。《佛说阿弥陀经疏》:乾陀诃提者赤色。又《阿弥陀经义记》:乾陀诃提,翻为香意。

可见,乾陀诃提,意为他是一位于永不止息地自我修行。化导大众的高僧。

073、解空自在尊者

解空自在尊者,名不空金刚;祖籍北天竺,先祖唐时率族人船海来中国。

尊者自幼聪慧过人,十五岁出家,拜长安大慈恩寺印度名僧金刚智为师,深受金刚智器重,获五部三密之法,成为当时名僧。他佛学博奥,悟解诸法无有疑碍。

开元二+九年(741年)金刚智圆寂后,为履行金刚智遗嘱,乘船由广州去印度,深入探求佛法奥义。在印度游历名寺,遍访高僧,天宝五年(746 年)返回长安受到僧俗的倍加崇敬,亲为唐玄宗举行灌顶仪式,并受命迁居大兴善寺。

安史乱时 ,长安失守,留于兴善寺的不空常遣弟子出京,向唐皇帝问候平安吉祥;唐肃宗也时时派密使来兴善于寺,向不空请教佛法的疑难。安史乱后,不空被授予试鸿胪卿的职衔,将翻译的七十部佛经进献给朝廷。代宗大历九年(744年)圆寂。

074、摩诃注那尊者

摩诃注那尊者,佛陀弟子。

据《四分律》卷第十二载: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五百人俱,与中夏安居,尽是众所知识,如舍利弗、大目犍连,尊者大迦叶、尊者大迦旃延、尊者劫宾那、尊者摩诃拘罗、尊者摩诃朱那

可见,尊者是经常随侍在佛陀左右的大弟子之一,是当时僧众中声眷很高的一位名僧。

摩诃注那,又作摩诃朱那等。

075、见人飞腾尊者

见人飞腾尊者,即唐代名僧腾腾和尚仁俭。其籍贯、俗姓及生辰年月僧史侍记等均失于载。

尊者出家后入嵩山修学佛法,数年后悟法得道,身心寂然清净深入禅定,通达诸法,明心见性,永断疑悔,视生死涅槃无有去来。然而处世坦然,放旷不拘,漂游于城郊村野,居无定处,被世人称为腾腾和尚,作有《了元歌》广行于世。

他曾与武则天有过接触。天册万岁年中(695),武则天访得其行踪,召他入宫内询问佛学奥旨。仁俭仰视武良久,对云:这就是佛的奥意,明白了吗?武后笑答道:不明白。仁俭说:老僧持不语戒,只宜意会,不宜言传言罢转身而去。次日,仁俭进上短歌十九首,略说佛教真谛,武后读后欣然欢喜,敕命仁俭住持洛阳福先寺。不久,又失其行踪。

076、不空不有尊者

不空不有尊者,空和有在佛教中是相对而立的概念。空,指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虚而不实,有如镜花水月。有,指空并非龟毛兔角那样虚无,故又称假有。

据《注维摩经弟子品》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宛义也。

不空不有乃是佛教的中道观,与中土无过无不及之中庸相类。佛教认为,一切事物迁流无常,而又相续不断,才是离开边见的中道,因此认为夫法者,非空非有,难用诠叙。

不空不有尊者经过长期禅定观照,悟了空之真谛,达到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的大乘境界。

077、周利盘特尊者

周利盘特尊者,侍统十八罗汉之第十六尊。

尊者系佛世时舍卫城一婆罗门之子,后与兄摩诃槃特同为佛陀弟子。因前世为僧时精通佛典而秘不传化,所以转世后鲁钝无比,凡学之教法,随诵即忘,故时人戏称为愚路。后得佛陀加以点化,教示以筒短之拂尘除垢一语。尊者于日清扫寺院,深悟除垢二字真谛,业障渐除。某日忽然开悟,证得阿罗汉果。证悟之后,具大神通,能示现各种形像,尝现大神力为六群比丘尼说法。据传,尊者与其一千六百阿罗汉眷属共住于持轴山,护持正法,饶益有情。

唐代善绘罗汉之贯休,曾为尊者作画,其形像为身坐于枯树中,举出左手,手指或屈或伸。又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庆友)所说《法住记》,将师列于十八罗汉之第十六位,西藏所传者,则列师于第十一位。

周利盘特,又作周利槃特、周利槃陀伽、注荼半托迦、掉利槃物、周罗般陀,略称般陀、半托伽。意译为小路、路边生。

078、瞿沙比丘尊者

瞿沙比丘尊者,为婆娑四评家之一。瞿沙,意译曰妙音、美音。《俱舍光记》二十称他音声妙,故名妙音。

相传,瞿沙前世为狗,曾用犬声将佛请到家中供食,因此善举,转世为人,声音美妙。阿育王时,他住在善提树伽蓝中修行。时阿育王的太子拘浪拿双目失明,瞿沙应邀为其诵经,太子双目重见光明,明亮如昔。塑像右手持洞箫状,正是象征瞿沙美妙悦耳,且能医治各种疾病的声音。

079、师子比丘尊者

师子比丘尊者,被禅宗尊为西天第二十四祖。婆罗门种姓,为中印度王子。

尊者博闻强记,聪慧过人。其父崇信佛教,由于受到家学的熏陶,尊者自幼立志学佛。一日,佛教二十三祖鹤勒那进宫说法,尊者向他请教如何使用心力学佛,鹤勒那语意玄妙且引人入胜,讲解得非常清楚,尊者的身心当下决心出家为僧,师事鹤勒那。

鹤勒那随即传正法眼藏给尊者,并预示师子后半生的劫数所在,嘱咐他要善自护持,言毕,鹤勒那灭度。其时,罽宾国有五位修禅僧人,悟性过人,能言善辨。尊者远游罽宾与五众论道,挫败五僧,其令折服,由此尊者名闻遐迩。

罽宾国有一童子,自降生左手握拳不得伸展,与尊者相见后,拳手伸开,并将握于掌心的后颗珍珠献给师子。尊著认定与童子前生有缘,遂将法衣传给童子,是为佛教第二十五祖。但终为外教所污陷,被罽宾国王所杀。当地白象山仙人以神力探知尊者被冤,遂建塔礼葬比丘。

080、修行不着尊者

修行不著尊者,修行,修行,即遵循三世诸民说义理而行之戒定慧。即按佛教规定修习戒、定、慧三者,在身、口、意三方面进行修炼。著,即心情缠绵于事物而不离,如爱著、执著、贪著等。

佛陀在《法华经。方便品》中说: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言演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释门归敬仪》卷中亦说:著是病本。可见,修行的首要目的便是破除著以拔掉病根。不著,不执著于外部俗事的干扰,心胸开朗,一心行善,方能证得阿罗汉果。

修行不著者能通过戒定慧的实践,对任何事物不执著,心如明镜止水,故人们称之为修行不著者。

081、毕陵伽蹉尊者

毕陵伽蹉尊者,于五百世生在婆罗门贵族家。

依巴利文载,毕陵为舍卫城之婆罗门种,初学隐身咒,得名声,后遇佛,失其咒力,遂出家为佛弟子。《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谓其言语粗犷,不避尊贵。

《大智度论》卷二载,毕陵曾渡恒河乞食,对恒河神说:小婢住莫流,水即两断,得以走过乞食,因而得罪了恒河神。神到佛所诉告,佛使尊者道歉忏谢,他即时合掌向恒水神说:小婢莫嗔,今特向你表示忏悔和歉意。并谓其因五百世以来生婆罗门家,常自骄贵,轻贱馀人,故为本来所习之口言而已。

盖馀习又有恶口'之称,系基于此。又尊者亦擅长神通,有部《毗奈耶乐药事》卷一谓其身患诸疾。

毕陵伽蹉,略称毕陵伽、毕陵。又作毕陵伽婆蹉、毕陵伽筏蹉、毕邻陀婆蹉、毕兰陀婆遮。又梵汉文并举,称为毕邻陀子。意译馀习、恶口。

082、摩利不动尊者

摩利不动尊者,为密教诸尊之一。

摩利即未利,香花。摩利,又作摩梨、摩罗耶、摩罗延,意译曰除垢,山名,在南印度摩利伽罗耶国。山中产一种独特的旃檀香,入山者身心香洁,故云除垢。《智度论》卷二曰:如旃檀香出摩梨山,除摩梨山无出旃檀。

不动,菩萨名,译作不去尊。摩利不动意谓此尊者佛法芳香,为众生所亲近。 摩利不动尊者经过修行,已铲除了贪、嗔、痴等毒垢,心性清净香洁,定于一处而不散乱,安稳如山,不为任何外物所动,遂至无苦无乐的境界,成阿罗汉果。

083、三昧甘露尊者

三昧甘露尊者,即军荼利明王,按其梵名本意为甘露,所以又称为甘露军荼利明王。为密教五大明王之一。

尊者为南方宝生如来的忿怒身。据说尊者能示现千手,手执种种金刚器杖,摧伏各种凶神魔鬼,调伏一切外道。同时,他还将甘露洒向人间,降福于一切佛教修行者。

尊者形相一般常见的有八臂像和四面四臂像。其中,四面四臂像,据《甘露军荼利菩萨供养念诵成就仪轨》,四面表情各异,正面作慈悲相,右面作忿怒相,左面大笑,背面张口微怒,分别象征息灾、降伏、敬爱、增益。此像以毒龙为璎珞,虎皮为裙,身有威光焰鬘,坐于磐石座上。以慈悲方便之心显现大忿怒形,能使众修行者速得成就。以尊者为主体所修之秘法就称为军荼利明王法,据说修此法能降魔息灾,驱除蛇障热恼等各种疾病。

又,按尊者在胎藏界曼荼罗内所处位置不同而有金刚军荼利、莲花军荼利等不同名号。

084、解空无名尊者

解空无名尊者,佛教认为所谓空,意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皆由因缘而生,刹那生灭,究竟而无实体。

《注维摩经》卷九曰: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注引僧肇之言曰:诸法之相,唯空唯无,然不以空无舍于大悲也。

解空无名尊者通过对佛藏的研习修持,了解世间一切现象皆是因缘所生,刹那生灭,诸法究竟无所有,一切皆虚幻不实,只有理体空寂明净。

尊者解悟世事之空幻而思考自身之疾苦。对于众生,他亦关怀备至,心存哀悯,以众生之苦痛为己身之苦痛,尽力加以救度

085、七佛难提尊者

七佛难提尊者,佛教第七祖。古印度北天竺人。七佛,指佛陀及以前的七个佛祖。为人乞食耐劳,不避寒暑,行化各地,救度众生,超升佛土。

佛陀在世时,携弟子游访北印度时,曾对大弟于阿难说:我灭度后三百年,当有一个名叫佛陀难提的圣人在此降生人世,并在这里弘扬佛法。至时,佛陀难提出世,智慧超群,辨才无碍,胜过当世口辨之士,善于理解一切道理。他能记忆前世的经历,曾对人说,过去劫曾亲自向如来敬献一宝座,由此因缘,现在劫我将在释迦佛教中弘扬佛法,因此,他立志出家。

一日,佛教六世祖弥遮迦尊者游访北天竺,遥望京城上空有金色祥云,便惊喜叹道:祥云之下必有大士,可以嗣承佛法;入城后果然寻到佛陀难提,为之剃度出家。佛陀难提聪慧过人,一经指点,对佛法全然贯通。于是,弥遮迦将法藏传给佛陀难提,嘱咐他广传法,利益世间。佛陀难提成为佛教七祖,最后,他在一次化乞食将要完毕时进入涅槃。众人收其舍利,加以建塔供养。

七佛难提,又作佛陀难提。

086、金刚精进尊者

金刚精进尊者,金刚,指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的智慧,正如《大藏法数》卷四十一所说:百炼不销,至坚至利。他佛性坚定,有如金刚之锋利,能摧毁一切尘障与恶魔。

精进,指勇猛向前、修善断恶的毅力,正如《慈因上生经疏》卷下所说:精谓精纯无恶杂故,进谓升进不懈怠故。《华严大疏》卷五亦云:精进,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目之为进。即于佛性的锻炼精纯无污染,念念趋求,永无止息。

金刚精进尊者皈依佛法之心如金刚一般坚固锋利,心中诸魔悉皆摧毁,诸垢悉皆涤除,功德与日俱进,永无懈怠。

087、方便法藏尊者

法藏(643一712),唐代僧。俗姓康,字贤首,号国一法师,祖先康居国。至其祖父时,举族迁至长安,为华严宗第三祖。

尊者早年师事智俨,深入《华严》玄旨。智俨示寂后。乃依薄尘剃度,时年二十八。初以能通西域诸国语与梵文经书,参与义净之译场,先后译出《大乘入楞伽经》等十余部。曾为武则天演述《华严》十玄缘起之义旨,而指殿隅金狮子为喻,武后遂豁然领悟,后乃因之撰成《金狮子章》。尊者一生宣讲《华严》 三十余遍,致力于《华严教学之组织大成,又注释《楞伽经》、《密严》、《梵网》、《起信》等经论,并仿天台之例,将佛教各神思想体系分类为五教十宗,而推崇华严之组织为最高者,华严哲学于现实世界中乃属理想世界之实现。

于玄宗先天元年十一月,示寂于大荐福寺,世寿七十。著作甚多。计有《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等二十余部。他为弘扬佛法作了大量有益的功德,故称方便法藏。

方便法藏尊者,又称香象大师、康藏国师。

088、观行月轮尊者

观行月轮尊者,因之其德性像清冷而又明亮的月亮一祥,无暇无垢。故名。

佛教以月轮明晦譬喻人心中的清净佛性的显晦。《摩诃般若经》曰:一切有情于心质中有一分净性,众行皆备,其体极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轮回六趣亦不变易,如月十六分之一。凡月其一分明相若当合宿际,但为日光夺其明性,所以不现。后起月初,日日渐加,至十五日圆满无碍。故现心中之月轮为重要修行方法,《秘藏记本》曰:唯一向观月轮周遍良久以后,月轮周遍法界,俄须忘身与月轮,专注无分别智。然后为利众生,住大悲门出观,卷缩月轮,收剑自心。

观行月轮尊者依此修行,常用佛法的原理原则,对照反思自己的行为,有过则改。达到了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尘翳无染,妄想不生境界,正象《证道歌》所说: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五象森罗影现中,-颗圆光非内外。

089、阿那邠提尊者

阿那邠提尊者,古印度舍卫国城人,与佛陀生活在同时代。

尊者家中富有,乐善好施,救济贫穷孤寡之人,被人称作给孤独者。崇信佛教,凡佛祖及弟子有所需求,皆施舍不吝。曾向波斯匿王太子祗陀购花园建祗园供佛陀作说法道场。家中的女仆认为须迷愚痴,被出家人的几句话迷惑,至使僧众乞求无厌,她发出恶愿,希望早日看不见这些僧人,听不到他们的名字。舍卫国波斯匿王的妻子未利夫也崇信佛教,听到此事后气愤异常,命令须达将女仆赶出门去。

据《观佛三味海经》卷六载,须达向未利夫人提议说,佛象太阳一样润养万物,大恶人鸯掘摩罗、贱人尼提,都被我佛感化而调伏,何况这个老婢不能调伏呢?未利夫人采纳了须达的意见。一日王宫施斋饭给佛陀及其弟子,女仆受命持宝瓶前来助兴,由于受佛的感化,对僧众的误解顿然烟消云散。

尊者对佛陀的学说有全面的体会,不仅自己信奉佛教,还使他的七个儿子也皈依佛门,他终得正果,升为大阿罗汉。

090、指尘三昧尊者

指尘三味尊者,即唐荆州当阳山度门寺禅僧神秀。汴州尉氏(河南开封之南)人,俗姓李。身长八尺,龙眉秀目,有巍巍威德。

尊者少览经史,博学多闻。既剃染受法,寻师访道,后至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受心于弘忍。忍深加器重,令其为上座、教授师。据《宋高僧传》卷八,唐高宗上元二年十月,弘忍寂后,尊者往江陵当阳山传法,道誉响四海。锱徒靡然向风。武则天闻之,召至京城内道场,特加敬重,曾肩舆上殿,亲加跪礼。敕于当阳建度门寺,以表旌其德。中宗即位亦厚重之,中书令张说执弟子之礼。神龙二年二月示寂于洛阳天宫寺,世寿一 二。敕号大通禅师,为禅门溢号最早者。

尊者原与大鉴慧能互有启发,后亦曾数度奏请武则天召请慧能。但在阐扬禅旨上力主渐悟之说,与南宗禅慧能主顿悟恰成对照,故禅史上有南顿(能)北渐(秀)之称。法嗣著名者有嵩山普寂、京兆义福等。其法行盛于长安、洛阳一带,门庭隆盛,世称北宗禅之祖。然其法流仅数代即衰。

091、摩诃俱絺尊者

摩诃俱絺尊者,即唐代婺州金华山俱胝和尚。

尊者属洪州南岳怀让之系统。常诵俱胝(准胝)观音呪,世人遂之为俱胝。尝止于浙江婺州金华,后因无以答复实际尼之质问,遂起勇猛精进之心。未久,大梅法常之法嗣天龙禅师到庵,尊者乃迎礼陈其事,天龙一指而示之,尊者当下开悟。

其后逢有参学僧前来问法,尊者皆一指以答之,除此别无提倡,世称俱胝一指、一指禅,尊者于入寂前,尝谓: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用不尽。《景德传灯录》卷十、《无门关》第三则等皆载有其事。

092、辟支转智尊者

辟支转智尊者,辟支,旧译为缘觉,新译为独觉。指未经佛指导就独自觉悟,却又不对人说或教化的圣者。

《智度论》云:初发心时值佛,而思惟世间之法,后得道,身出无佛世,性好寂静,加行满而无师友之教,自然独悟,故名独觉;又观竺内外之绷,而悟圣果,故名缘觉。

可见,独觉是谓辟支佛虽生于佛法已来的无佛之世,但因其前世修行的因缘,遂依靠自己的智慧证得正道:缘觉是谓辟支佛自觉不从他闻,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

藏经中有《辟支佛因缘论》二卷,说八辟支佛觉悟之因缘。佛教有八辟支佛,其首为波罗捺国王,或即其人。

093、山顶龙众尊者

山顶龙众尊者,佛祖弟子。

迦叶波佛在世时,苏娑伐窣堵河(今印度河上游)的源头有个名叫殑祗的人,此人精通咒语,善于调御恶龙,禁止龙王暴雨成灾,使得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粮食年年有余。当地百姓感激殑祗的恩德,每年每家自愿送一石谷子给他,作为报酬。年岁既久,居民对殑的感激心情渐渐淡漠,有人忘记了送谷子。殑祗心怀愤怒,发愿化作毒龙,用狂风暴雨毁坏禾苗,令田亩无收。他死后转生为一条地龙,潜伏山顶的泉底,每年雨季泉流白水,禾苗触白水尽皆枯殆,至使当地百姓缺衣少食,苦不堪言。

佛陀降临世间,怜悯这里百姓遭受苦难,前来教化此龙,随行力士用金刚杵敲击山崖,龙王畏惧,浮出水面皈依佛教,静听佛祖讲法,顿时心地清净,恶念全消,并听从了佛祖的劝导,不再毁坏当地庄稼,从此,百姓无不丰衣足食,此龙也证得罗汉果位。

094、罗网思惟尊者

罗网思惟尊者,即宝思惟。北印度迦湿弥罗国之刹帝利种。唐代译经家。

据《开元释教录》卷九、《宋高僧传》卷三等载,尊者自幼出家,修习禅要,受具足戒后则专习律品。尊者慧解超群,学兼真俗;尤擅长呪术,而以化导为志。长寿二年至洛阳,奉敕住天宫寺。未久,于天宫、佛授杞、福光等寺译出《不空羂索陀罗尼经》、《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又称《随求经》)等七部九卷。天册万岁元年(695),参与武周刊定众经目录之编纂工作。

其后,不再译经,唯精勤礼诵,修诸福业,衣钵以外之物,随得随施。后于龙门山建天竺寺,与门人同住。开元九年示寂,世寿一百余。尊者坚信佛法,随时随地以佛法来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得到解脱而获证果。

095、劫宾覆藏尊者

劫宾覆藏尊者,佛陀弟子。为众僧中第一,意译为房星降世而转生的人。

尊者的父母老年无子,对天祈祷十二星宿之房星,房星有感,降落世间投胎转生成人。其父母年老得子感激苍天,取名劫宾那,意译房星。

劫宾那成年出家为僧,聪慧过人,出家入寺不久即精通佛典,尤其对天上的星宿了如指掌。佛陀鉴知劫宾那道根将熟,便变化成一个老僧人与他住在一起,为劫宾那说法。劫宾那经佛祖点化,很快就获得佛学的真谛,得道后获罗汉果位,因为他熟知星宿,为众僧中之首,故又称他为知星宿第一。

096、神通亿具尊者

神通亿具尊者,即目犍连。意译采菽氐。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他能神足轻举,飞达十方,上至兜率天。人称神通第一。

尊者曾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舍利弗蒙阿难开示而悟法后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据载,目犍连亦曾代替佛陀说法,辅翼佛陀教化众生。又据《孟兰盆经》载,目犍连曾为救母出离饿鬼道,而于七月十五僧自恣之日供养十方大德僧众。此为后世孟兰盆会之始,晚年惨遭外道瓦击而死,佛陀曾于竹精舍门边建塔吊之。

在密教中,目犍连居于现图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中尊佛陀佛右上方上列之第四位。其形像为沙门形,右手握拳,舒展食指,左手执袈裟之角,面稍向左,坐于赤莲华座。

神通亿具,又作摩诃目犍连、大目乾连、大目连、目连、目伽略、勿伽罗、目犍连延、目犍罗夜那、没特伽罗、毛伽利耶夜那。别名拘律陀、拘律、俱哩多、拘离迦、拘理迦、俱离多,意译天抱。

097、具寿具提尊者

具寿具提尊者,即沙门十二亿,佛祖的声闻弟子。他勤奋精进,除恶益善,人称精进第一。

尊者学习佛法从不懈怠,勇于增益善行,敢于断除恶业;求法务必精纯,修养心性必求通达。

据《贤愚经》卷六载,佛祖率众弟子去婆罗门眷属羡那家讲经,众弟子各施神通先佛而行。尊者在空中幻化出一条坦途,以琉璃铺道。七宝作装饰,高树夹于大路两侧,种种妙宝悬挂树上,光耀夺目,他自己凌空缓缓而至,羡那遥遥望见,为佛法的威德惊讶赞叹不已。

098、法王菩提尊者

法王菩提尊者,王有最胜、自在之义。法王为佛陀的尊称。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

《无量寿经》: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法华经药王品》:如来是诸法之王。《释迦方志》卷上: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于诸法得胜自在,故名法王。

菩提,指断绝世俗之烦恼而获得解脱的智慧,旧译为通,新译为觉。《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不过,所觉之境,有事、理二法:理者涅槃,断烦恼而证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为之诸法,断所知障而知诸法之一切神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于此二者,谓之大菩提。

尊者努力修行,已获佛陀般的觉悟与智慧。

099、法藏永劫尊者

法藏永劫尊者,当即禅宗初祖摩诃迦叶。法藏指佛教教义及其他一切内容;劫是佛教的时间单位,永劫意为无穷尽的时间。意译饮光,其先祖能饮日月余光,因而得名。尊者生于古印度罗阅祗国一富有的婆罗门家族,乃天神降临世间,在诸比丘中,被称为头陀第一。

尊者成年后,厌恶世间的生活,离弃新婚妻子进深山修行,身穿破纳,自行剃发,以苦行求得解脱。后在王舍竹园中皈依佛陀。迦叶具有五德为他人所不及:一、仙人的后代,富贵长者所生;二、勇于舍弃富贵家庭的豪华生活,出家为僧。三、佛学取得成就后,仍坚持奉行头陀戒律;四、受到国王、大众、天龙及鬼神的供奉;五、拒绝丰富的供养,每日化缘乞食。

尊者精通佛法,各种典籍均极为娴熟,含藏无量性德,代表了永恒不变的真理,其学识与德行受到佛祖的器重,被置于诸弟子之首,是佛祖的忠实传人。其人于佛祖灭度后曾主持教务,并组织了佛教第一次结集。佛祖灭度后,由他受命主持教务,并组织了佛教第一次结集,使佛教的法、律、论永远流传世间。此尊与第014尊优楼频螺尊者同尊,可互参。

100、善注尊者

善注尊者,注,即注解、注入。

尊者博学多闻,精研佛典。于佛法奥义融会贯通,阐释精当。听其说法,倍感晓畅明白,心旷神怡,犹如无比清凉的法水。缓缓注入心田,心中的一切烦恼、忧愁和尘垢顿时被涤荡干净,自性清净心豁然呈露,洁净无瑕。

101、除忧尊者

除忧尊者,为除去众生一切忧恼的罗汉。为佛弟子。密号为大救金刚,位在胎藏界曼荼罗地藏院最上端。

忧愁是世间众生的巨大苦恼,清除忧愁冥想才能得到解脱,获得愉快与自在。据《佛说离垢施女经》载,除忧尊者曾在舍卫国祗树孤独园听佛陀讲法,他受佛的教诲,当时已尽除世俗的尘垢,捐弃人生的忧愁与烦恼,脱离了脱离了因果转世的束缚,成为聪慧、通达、明智的仁人。释尊涅槃后,除忧尊者居于胎藏界曼萘罗地藏院,发愿要解除一切众生的忧愁烦恼及一切无益的冥想。

除忧尊者,又作除一切藏冥菩萨、除一切忧恼菩萨、除众忧冥菩 萨、除一切忧冥菩萨、大救金刚。

102、大忍尊者

大忍尊者,南朝著名僧人。

据《智者大师别传注》载,他于梁朝剃发出家,入隋以后才圆寂。根据《续高僧传》卷二七及卷三十、《隋智者大师别传》等载,大忍在梁,陈二代是德高望重的高僧,匿影钟山,修道于开善寺,不与世俗之人往来。天台大师智顗(被尊为天台宗四祖,实为天台宗创始人)在法会上传布禅法,大忍曾去听讲辩论并赞叹说:此非文疏所出,乃是观机纵辩。般若非饨非利,利饨由缘,丰富适时,是其利相,池深华大,饨可意得。庆余晖之有幸,使老疾而望疲。得到大忍称赞,智顗更加颂声说道。

尊者但对后进奖掖不疲。名僧真观亦曾远道专程登门拜访大忍。用呈玄妙,蒙其称誉:龙树之道,方兴东矣。

103、无忧自在尊者

无忧自在尊者,即早于释尊七十一劫出世之过去七佛之首毗婆尸佛的弟子,时释迦牟尼尚在修菩萨行,曾经向毗婆尸佛请教。

尊者勤于读教,佛理通达,于佛教的各种三味耶通达明了、进退无碍,远离了世俗的忧愁与烦恼,心性清净无垢染,住于佛法无退转。

104、妙惧尊者

妙惧尊者即妙幢菩萨。惧有俱怕之义,但惧怕有时可以使人不邪路,故有妙惧之称。

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最胜王经梦见金鼓忏悔品》,载有金鼓说法的故事。尊者曾在梦中拜见佛陀,见光明晃耀之大金鼓宣说忏悔品。他对佛陀说、世尊,我梦中见婆罗门南妙金鼓,声中演说微妙伽陀,明忏悔法。我皆忆持,愿世尊听我所说佛陀听毕,赞日:善哉!善男子,如汝所梦,金鼓出声,赞叹如来真实功德并忏悔法,若有闻者,获福甚多。

105、严土尊者

严土尊者为佛祖的声闻弟子。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尊者曾在毗耶杂罗园听佛祖讲经。此时,他已获菩萨果位。据《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载,尊者的佛学理论宏富而博达,宣讲佛法声如雄狮怒吼,声闻十方。他禅功深厚,心地慈善清净,从修禅中获得了无尽的智慧,已永远脱离世俗情障的缠绕。善解法相,能知人前世善恶。辩才敏捷锐利,令信仰者心悦诚服,令外道屈服而皈依佛教,如坚固的城池一样保护释尊的学说,尊者有佛祖一样慈悲的心愿,不需邀请,便可与每个人作朋友,并使对方在生活中获得平安与吉祥。

又据《佛名经》卷二十二载,他是为使众生得到解脱而住于世间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106、金髻尊者

金髻尊者即金髻菩萨。

佛经对金髻菩萨名的由来向有不同的说法。《注维摩诘经》卷第一:金髻菩萨,金在髻也。《维摩经义疏》卷第一:金髻菩萨,阎浮檀金在髻。《说无垢称疏》卷第二:观无为法,不离心首,如以金为髻,故名金髻。〈维摩经略疏〉卷第二:金髻者,实相慧明如金,髻者即权智也,以严心首,故云金髻。

尊者实相慧明如金,教化众生,能妙用佛法,权智极为希有。

107、雷德尊者

雷德尊者,即光明电王阿揭多,是掌管雷电的罗汉,能制止一切因雷霆闪电所引起的灾难。

佛教认为有四方雷电王,即:东方之阿揭多、南方之设羝噜、西方之主多光、北方之苏多未尼。《最姓王经如意宝珠品》有载,云东方有光明电王名阿揭多。密教有用以避免雷电的四方电光法之称修法,又称四方雷光法。据〈金光明经〉卷七:《如意宝珠品〉所载,若书写四方雷电王之名,并将之安置于住处,就可避免雷电以及其他诸种厄难。尊者可使远离一切灾厄,也可以制止诸恶雷电。

元代皇帝及贵族举行宴会时,都在宫殿的一角供奉光明电王,由僧人诵念避雷经。

108、雷音尊者

雷音尊者即雷音菩萨。雷音,神名,护伽蓝神。《敕修百丈清规。沙弥得度》有伽蓝(伽蓝神简称)土地,增益威光,护法护人,无诸难事。《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卷四列举守护寺院之十八护伽蓝神护伽蓝神,尊者为第七神。唐宋以降,我国即有禅宗奉祀伽蓝神的记载。

据《大宝积经》等载,尊者原是雷音王如来佛国的菩萨。他到佛陀说法之处,希望听到秘要法教。为了表示对佛陀和法教的尊敬,他曾在虚空中作法,使鲜花象雨一样地飘下,空中还奏起美妙的音乐。霎时,雷音从虚空中下来,稽首佛足,绕佛七匝。佛陀对雷音的诚意表示赞赏,便让密迹金刚力士代表自己向雷音和其他菩萨宣讲佛法秘旨。

此外,在佛教典籍中有多处载他受佛陀教诲。如《维摩诘经》所载参与法会诸菩萨中,尊者即为其中之一。《十住断结经》还载有雷音之语,曰于诸善本,观其法界不增不减,不见诸法有窠窟者,于中净身口意,是为菩萨慧。

伽蓝神,又作伽蓝十八善神、护伽蓝神,守伽蓝神、寺神。狭义指伽蓝守护神,广义泛指所有拥护佛法之诸天善神。

109、香象尊者

香象尊者即香象菩萨。与佛陀同属贤劫十六尊之一。

居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之外院方坛,南方四尊中之第一位菩萨。密号大力金刚、护戒金刚。香,遍满无碍之义;象,行足大力之义。二字合成,即诸行果满。罗什《维摩经》注释有载,云:香象菩萨之名曰'青香象也,身出香风'

尊者形像,身呈白肉色,坐莲华上,右拳在心前,手上持莲,莲上有香器,右拳置于腰上。密号大力金刚,或护戒金刚。尊者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无量寿经》卷上、《阿弥陀经》等诸大乘经籍中屡见其名。

香象菩萨,音译作乾陀诃提菩萨、乾陀呵书菩萨、健陀诃娑底菩萨。又作香惠善萨、赤色菩萨、不可息菩萨。

110、马头尊者

马头尊者即马头观音。五部明王中莲花部忿怒持明王,以马置于头,故名。为密宗六观音之一。

尊者原是印度神活中毗湿奴神的化身之一。据印度教传说,当恶魔抢去圣典时,他化身为何耶揭梨婆,夺回圣典。佛教密宗将他作为明王之一,后逐步演变为六观音之一。据《马头观音咒颂》,尊者能攘灾镇邪,解救众生的厄难。

尊者其色如日初出,以白莲花为璎珞等庄严其身,光焰威猛,赫奕大如发,指甲长利,双牙上出首发如狮子顶毛。作极怒吼之状,于生死重障中,不顾生命,多所摧伏。面现忿怒相,呈威猛摧伏之状。据佛经载,此明王头戴白马头,身赤肉色。以白莲花为璎珞,象征其白净大悲之心,指甲长利,双牙上出,头上毛发如怒吼的狮子,表示勇猛精迸,摧伏邪魔。形象有三面八臂、四面三臂。四面八臂等多种。不论何种形象,必载马头。

马头尊者又作马头大士,梵名何耶揭梨婆,意为大力持。

111、明首尊者

明首尊者,佛陀弟子。为居于西南地方的菩萨。《佛说善萨本业经》卷一载:西南无极,有宝林刹,佛名上精进,菩萨字明首。

尊者曾随佛陀学习佛法,诚心砥励,他思维神异,智与佛同。通于大乘学说,熟谙一切佛法戒律。渊博的佛学理论如虚空一般广大。随缘向大众宣讲佛教教义,并可根据不同的风俗习惯随机应变,循循顺导,以济度幽显,度众生于彼岸。尊者辩才深奥,变化莫测,可纾解民间怨恨,降伏世间魔障,折伏外道并使皈依佛法。勇于徒步周游十方各地,邪教外道也无法阻碍。

据《佛说濡首联无上清净分卫经》卷上载,尊者曾在舍卫国祗树给孤园听佛祖讲法,并与佛祖的弟子大比丘五百人、菩萨千人共同研讨佛学的真谛。

112、金首尊者

金首尊者即金头仙人,梵名迦罗仙。约生于公元前六世纪。

尊者面色皆黄赤,故又名黄赤色仙人。本为外道,在与佛教的理论争议中被折服,皈依佛而获得正果,后创数论部,为数论外道之祖。生而自然具备法、智、离、欲、自在等四德,见此世间之盲暗、沉迷,遂起大悲心,先为婆罗门阿修利说二十五谛之义,次为般遮尸诃说法;所说之法达十万偈,名为僧法论。

金首尊者,又作迦毗罗仙、劫比罗仙、迦毗梨仙、紧闭罗仙、迦夷罗仙、迦比罗仙。全称迦毗罗大仙。意译为黄头仙、龟种仙、金头仙、赤色仙等。

113、敬首尊者

敬首尊者,十方十大菩萨之居于东方的菩萨。据《佛说菩萨本业经》载:东方无极。有香林刹,佛名精进,菩萨字敬首。

尊者神通妙达,世间被泽其福德。他透彻地理解大小乘教义,并随时宣讲佛法,引导众生脱离苦海,获得解脱。

尊者以天生的智慧与佛祖一样的慈悲,用各种权便感化大众,他对自己的誓愿始终未曾动摇;使世间众生免受火途、血途、刀途三之苦。他做了无数利益众生途的事业,得到无尚极果。当前佛灭度后,他就可转而成佛,居临佛位。

114、众首尊者

众首尊者即众首佛。他是护持世间的大慈悲父,他智慧无量,神通广大,可以降伏各种魔众,使无量众生步入正轨。《慈悲莲场忏法》敦劝众生时常念诵南无众首佛名号可以趋吉避凶。

众生虔心归命于尊者,并向其忏悔,可以尽皆化解无量罪过,无量福根尽皆生芽,往生净土,生菩提心。

115、辨德尊者

辨德尊者即乐兽乾闼婆。为四乾闼婆之一,歌喉优美,善长音乐,是主音乐的天神。

尊者居处山林,受到狮、虎、狼、豹,牛、羊、鸡、雀等各种鸟兽的爱慕,并使它们和睦相处。

尊者出游,身著青色野蚕丝织的衣服,用孔雀的翎毛作旗帜,诸兽簇拥,群鸟回翔。当天神需要演奏乐曲时,不需使者通报,他便能得到感通,届时,他率乐工共同升天演奏。天神便能听到美妙的乐歌。尊者以演奏妙乐,娱乐诸佛,教化百姓。

116、羼提尊者

羼提尊者即羼提菩萨,译作忍辱。为佛陀于历位修菩萨行,成满忍辱行时佛陀于因位修菩萨行,成满忍行时之名。《佛名经》卷十七在列举应当礼敬的十方大善萨时,将他列在首位。

尊者具大慈悲心肠,能忍一切苦难以感化众生。据《贤愚经》卷二《羼提波梨品》载,过去久远劫时,印度波罗捺国迦梨王割截羼提波梨之手、足、耳、鼻,流出的不是血,而是甘甜的乳汁,仙人忍辱而颜色不变,遂使迦梨王感化。《分别功德论》卷二赞日:小乘之慈,慈犹肌肤;大士之慈,彻于骨髓。何以明之?若人割截菩萨手足,变成为乳者,即是慈证也。羼提比丘便是其事也。喻若母人生子,便有乳出。此慈念所感,自然民也。

羼提尊者又称羼提仙人,意译作忍辱仙。又作羼提波梨、羼提比丘。

117、悟达尊者

悟达尊者,唐未高僧。眉州洪雅(四川射洪)人,俗姓陈。法名知玄,宇后觉。

尊者自幼天资聪颖,五岁便能吟诗。七岁至宁夷寺听法泰讲《涅槃经》,在梦中受摩顶戒。十一岁出家,十四岁于蜀地大慈寺,奉丞相之命当众升堂说法;听者日计万余,莫不骇欢其慧,称其为陈菩萨。

后从辨贞律师受具足戒,复随安国信法师学唯识,自研经籍百家之说。尊者尝恨乡音之不堪讲经,因诵《大悲咒》,遂感神僧于梦中为其换舌,翌日,语音即变。

及长,游履长长安。宣宗立诏尊者于大内讲经,并赐紫袈裟,署为三教首位。尊者曾于懿宗亲临法法席赐沈香为座时,因生欢喜心,遂招累世冤业于其膝上生人面疮,后以迦诺迦尊者之助始濯除。后乞归故寺,居鼓州丹景山。僖宗幸蜀时,赐号悟达国师,成为佛教领袖。士大夫多喜与交游,李商隐归田后,与尊者共住最久。中和三年示寂,世寿七十三,僧腊五十四。

著有《慈悲水忏法》三卷、《般若心经疏》、《金刚经疏》等二十余卷二十万言。三学洞贯,名益一时。弟子僧彻等为名贵一时的高僧。

118、法灯尊者

法灯尊者即法灯菩萨。为娑诃立佛的现世化身,据载,有一处世界名叫德处,过去住着一尊佛,名叫娑诃立,法灯菩萨即是娑诃立的现世化身。

佛教认为,佛法广大,天上光明,可以普照万物,譬之以灯,尊者的名号正表示着渊深精妙的法力道行就象一盏大放光明的智慧之灯,能照亮众生走出迷途,通往极乐净土。

119、离垢尊者

离垢尊者为天神。

据《佛本行集经》卷十一载,尊者首次预示悉达多王子将成为佛陀。悉达多降生后数年,风调雨顺,少有冰雹干旱、狂风暴雨等灾厄降临。庄稼少种多收,果树花满果熟,山野草药繁茂,百姓和睦,无有边患。怀孕者得以平安分娩,少年没有夭死,四时没有流疫。

举国百姓都认为此乃悉达太子福德威力所至,于是礼请净饭王及悉达太子一起莅临一座美丽的花园,供百姓赡礼。众民献上无数璎珞、金银、饭食和衣服,以示敬意。

此时,尊者飞临虚空,对大众说道:即使大地及其城邑都变成金子,也不能与悉达太子的一根毫毛相比;再珍贵的璎珞在悉达太子面前也会失去光辉,因为太子将成为佛陀,他的功德无与量比,太子将成为佛陀。尊者说完,便返回自己的天官。

120、境界尊者

境界尊者即具境界菩萨。

据《奋迅王问经》卷下载:过去有一佛,名叫普无垢净光明王,尊者向其请教奋迅法门。普无垢净光明王佛向其演述奋迅法门时,众生顿时当下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陀也在此时得奋迅法门。

所谓奋迅,即狮子奋迅三味,这是一种比喻:狮子和诸根,身毛皆竖,现威怒哮吼之相,是为奋迅;佛开大慈之根门,奋大悲法界之身,现应机之威,正象狮子奋迅,所以叫狮子奋迅三昧。

尊者具无上正等正觉,发大慈大悲之心,摧破众生诸烦恼忧愁。

121、马胜尊者

马胜尊者为舍利弗之师,为佛陀之嫡族。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为声闻比丘中第一比丘。

据载,悉达多太子离宫出走,立志寻求解脱。净饭王劝阻无效,只得命马胜等五人相随护侍,共同修炼。悉达太子先修苦行,后发现苦行无益于解脱,便放弃苦行。马胜等先后离开太子,自寻解脱的方法。悉达在菩提树下得佛果。佛祖身放神光,毫含玉彩,在鹿野园为马胜等人说法,使他们成为最先皈依佛教的五比丘。

舍利弗初从外道学法,然以未能究竟,迷于所安归。后遇马胜于王舍城乞食,舍利弗遥望尊者仪容,心生欢喜,乃近而问其所师之法,尊者告以佛陀所说:诸法从因生,诸法从因灭之理。舍利弗忽开心眼,随至竹林精舍,闻佛说法,净诸尘垢,得法眼净。

马胜早期就跟随佛祖,且勤学好问,佛学知识渊博,在民众中广泛传播佛法,证得罗汉果位。

马胜,又作马师,或作阿说示。梵名阿湿缚伐多。

122、天王尊者

天王尊者即天王菩萨,具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等五种神通。

据《放光般若经》载,佛陀在罗阅衹耆崛山中说法,尊者道行广大,已得他心通,可以毫无阻碍地知道他人之心念,所以能随着众生各自的意向而加以度脱。

尊者在宣扬佛法时,和蔼可亲,态度谦逊,不说粗话。其说教如幻如梦,如响如亮,如影如化,如水如泡,如镜如像,如热如炎,如水中月,使众生不知不觉中而得开悟,获得解脱。

123、无胜尊者

无胜尊者即无胜菩萨。

据《佛说维摩诘经》卷上《佛国品第一》载,尊者曾在毗耶离庵罗树园听佛祖讲经,当时他以是远近闻名的大菩萨。

他不仅自身受持佛法,而且于外教如坚固的城池,护持佛法。他的智慧和德行已完全可使佛法永远流传世间。他自身获得了解脱,清净安住而不受世污垢干扰,同时广施慈悲,引导大众获得解脱,使大众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于畏惧。

尊者是世间大众亲善的朋友,不需邀请也会前来相助,使你平安幸福。給予世间的恩惠犹如天降甘露。尊者为众说法言微意妙,可斩断众人心中的邪念,引其归于正途。他讲法的声音如雷如狮,令外道畏服。使域内百姓安居乐业,杜绝赌博、酗酒、偷盗、淫邪之事。

尊者是清净国土、利乐有情的罗汉。

124、自净尊者

自净尊者即住于清净心地之净心菩萨。意为自性清净、离一切妄染、妄想。

关于尊者地位,异说纷呈:依《地持论》卷十净心住相当于初地菩萨。依《金刚般若论》卷上,立信心、净心、如来三地,净心住为初地以上证得部分真如之理。依《往生论注》卷下。从初地至气地已还,为未证净心之菩萨。八地以上始为净心菩萨。

据《大智度论》,七地以下为肉身之分段身,八地以上则为法性生身之变易身,法性生身即安住于法性平等之理的净心菩萨。

尊者具大慈悲心,以普度众生为己任,助众生拂去尘埃,使自性清净心豁然显露,时常礼念诸佛和净心等诸大菩萨,诚心忏悔,便可灭罪长福,往生极乐世界。

125、不动尊者

不动尊者即不动菩萨。为密教五大明王、八大明王之主尊。位列现图胎藏界曼荼罗持明院之最南端。密号常住金刚。

尊者于大日华台虽久已成佛,而以三昧耶本誓之故,示现初发心时之形,为如来之僮仆,执作诸务,并侍奉真言行者。密教不动明王之童子形,勤行不懈,致使诸佛、诸天及梵世主尽皆欢喜,终获果位。三昧耶形为利剑、羂索,利剑表佛智,羂索表烦恼业障,即以智剑摧断种种缠缚而生大智之义。又此剑、索表定慧、理智,倶利迦罗龙王即位即为此耶之表象。此尊受如来之教命,示现忿怒之相,领众多使者,常书夜拥护行者,令起菩提心,断恶修善,具有令的得大智成佛之功能。又能入火生三昧,摧灭罪障,焚烧秽垢。以其菩提心寂定不动,故称不动尊。

不动尊者,又称不动明王(音译阿遮罗)、不动使者、无动使者、不动如来使、不动金刚明王、不动使者、无动尊、无动尊菩萨。

126、休息尊者

休息尊者即多睡贤者。所謂休息、多睡,並不是説该尊者佛法懈怠,常入于睡梦之中,而是指该尊者善于调息,刻苦修习禅定,思维总是集于一处而不散乱,状若睡眠,常若休息,因而得名。

据《佛说无量清洁平等经》卷一载,佛陀佛陀在王舍城灵鹫山中说法,尊者曾恭聆法教。

127、调达尊者

调达尊者即提婆达多。为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佛之从弟。

尊者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幼时于释尊、难陀共习诸艺。佛陀成道后,随佛陀出家,于十二年间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后因未能得圣果,而渐生恶念,后至十力迦叶处习得神通力,率五百徒众脱离僧团,自称大师,倡导异说。

曾以五百人投石器击杀佛陀,又趁佛陀入王舍城时,放狂象欲以加害佛陀,欲取而代之,为教法之王,皆不成。

其时,提婆之徒众在舍利弗及目犍连等的劝谕下复归佛陀之僧团,阿阇世王亦受佛陀教化而忏悔归依。然提婆仍不舍恶念,在欲加害佛陀时反自破手指而命终。

据载,提婆于命终后堕入地狱。据传,玄奘曾于袛园精舍废址之东,得见提婆生身堕于地狱之大坑。他在地狱中念南无,声称佛号,经日不倦,功德圆满,最终获解脱,转世为佛。

调达,又作提婆达多,提婆达兜、地婆达多、调达。略称提婆、达多。意译作天授、天与。

128、普光尊者

普光尊者即普光菩萨。唐代僧,籍贯、世寿均不详。

尊者资性明敏,师事玄奘三藏于慈恩寺,精苦恪勤,闻少证多,玄奘默许之。人称大乘光。

自贞观十九年(645),玄奘首创翻译场,至麟德元年(664)终于玉华宫,凡二十载,译经共七十五部一三三卷,多为普光笔受。永徽五年(654),玄奘译出《倶舍论》,首先密授尊者。尊者因撰《倶舍论记》三十卷经详解之,为倶舍论三大疏之一;后由弟子圆晖为之略作十卷,倶舍宗奉为要典。另著《倶舍论法宗原》一卷、《百法明门论疏》等。普光尊者之倶舍学实总集玄奘正传者。

129、智积尊者

智积尊者原为王子。为大通智胜佛未出家时之子。

在往昔三千尘点劫,有佛名大通智胜佛。据《法华经-化城喻品》载,大通智胜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长子名智积,于东方世界成佛,称阿閦佛。初发慈悲心,即请大通智胜佛讲解《法华经》。在大通智积佛修定期间,智积等十六王子相继登上法座,为四部众复讲《法华经》。现世智积等已成佛,于十六王子一起教化本土百姓,使之信奉佛法。

又据《吴中纪闻》所载,有一东晋僧,人称智积菩萨。 东晋末年,尊者自西土来华,于江苏苏州开创灵岩寺,法誉甚隆。据传有贫妪持角黍献于尊者,尊者受之,妪因而得度。其后遂于尊者生日时,聚众举行角黍会。

130、宝幢尊者

宝幢尊者即宝幢菩萨。位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之东方,密号福寿金刚、福聚金刚。

宝幢者,乃尊者主菩提心之德,以宝幢表发菩提之德,以宝幢表发菩提之义,降伏四魔军众之标帜。据《胜天王般若波罗密多经》等载,尊者曾是娑婆世界上方不动佛国金刚相佛前的菩萨。

当佛陀在王舍大城说法时,尊者得金刚相佛准允,特来聆听法教。尊者已通达甚深境界,虽现世间而不染世法。又《佛说观想佛母般若波罗密多菩萨经》教人念诵真言,以手灌顶,摒弃诸念,在观想的佛母及诸佛菩萨中,宝幢菩萨即为其一。尊者形像为赤白色,即日出之色。偏袒右肩,左手向内,结跏趺于宝莲花上。

宝幢尊者又称宝幢如来、宝幢佛、宝星佛。又有谓宝幢如来与金刚界阿閦如来、阿弥陀经之西方宝相佛、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之西方宝幢如来同尊。

131、善慧尊者

善慧尊者即梁朝傅翕,南北朝时著名居士。号东阳鸟伤居士。南齐双休乡人,俗姓陈,名翕,自号当来解脱善慧大士,善慧大士,生于明帝建武四年(479)年。

尊者举家奉佛,妻号妙光。年二十遇嵩头陀,结庵于松山之双(木寿)树间,昼耕夜读,兼职习儒道诸之典籍。自称苦行七年,通《首楞严经》,翕有神异,闻名四野。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受命讲经于重云殿。武帝亲临听经,群臣离座恭迎,唯独善慧安坐不动,众人问他为何不起迎圣驾?回答说:法地若动,一切不安。为梁武帝所敬重。后梁陈递嬗,战乱四起,尊者在家广集徒众,讲经不辍,常率弟子燃指焚臂以供佛。

陈宣帝太建元年(569年)四月,集聚众弟子,告诫他们勤修勿怠,趺坐而化。寿年七十三岁。尝创轮藏,令转之者得大利,后世作轮藏者安其父子三人像。

132、善眼尊者

善眼尊者即善眼菩萨。

据《大宝积经》卷九十载,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向大比丘众和诸菩萨说法,佛陀如龙象王顾视观察,向诸菩萨曰:善男子,汝等谁能于后未世护持正法,摄受如来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动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安住秘密种种方便成熟众生?尊者回答:我能堪任,与诸众生自性安乐。

佛教认为,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是名自性。人所本有之心,自性清净,故名自性清净心,又名如来藏心、真心、菩提心。菩提心有时为外欲蒙蔽,如镜为尘掩,不得显露。

尊者善于引导众生摆脱欲望魔障的缠绕,明心见性,往生净土。

133、勇宝尊者

勇宝尊者即勇宝菩萨。尊者勇于获得佛德、佛性,故称勇宝。有作宝勇。

据《佛说维摩诘经》卷上《佛国品》第一载,尊者视佛德、佛性为宝,发心勇猛,精进修习,已脱离了世俗的轮回生死,安住清净,永离盖缠。深信佛法,如金刚一般坚固。演述佛法,言微意妙,能断除众生的一切邪见犹如狮子怒吼,一切外道悉被摧伏。

尊者施予世间的恩惠犹如天降甘露,滋养万物。犹如普照,宇内繁茂。他就象医术精通的大医王,治疗众生的病痛,解除众生的痛苦。

134、宝见尊者

宝见尊者即宝见菩萨。

据《维摩诘所说经》载,佛陀于毗耶离庵罗树园举行法会,尊者为参与法会者之一。尊者神通广大,能摧伏妖魔,制服外道;他除去了世间一切嗜好,唯以功德智慧修持其心;他善于洞察众生心意,明彻诸法妙义,引导众生循循善诱,帮助众生达到解脱;他的信仰如金刚,教化滋润如甘露,声音美妙如音乐。

为了弘扬佛法,他有时又声如狮子吼,有时声如雷电鸣,震撼人心,促人开悟。尊者为人治疗疾病,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135、慧积尊者

慧积尊者,即慧积菩萨。尊者智慧积聚,聪明绝顶,以智慧著称。

佛陀在世时,尊者经常参与讲经法会。据《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十三载,尊者曾当场讲出佛理的真谛,受到佛祖的赞扬。自身已获解脱,清净安住,同时大施慈悲,誓愿引导众生获得解脱。

尊者已神通具足,广度众生,名闻遐迩。尊者德行具备,有能力使佛法永远流传世间。他不需邀请便会相助众生,引导大众解脱世俗的缠绕,为他们除去烦恼与畏惧,使他们进入大乘佛海,取得佛宝真谛。他对世间的恩惠犹如天降甘露。

136、慧持尊者

慧持尊者(337――412),东晋人僧。俗姓贾,雁门楼烦(山西京县)人。名僧庐山惠远之弟。

尊者少聪明,能通经史,有文才,年十八与兄同依止佛子道安出家。遍览佛典三藏,并及外典。后与兄共入庐山。因故曾至京师建康(南京),主东安寺,颇见重于晋卫军琅琊王司马珣。时僧迦罗叉善诵四阿含,王乃请出中阿含,令师特为校文详定。后还山,讲说法华经、阿毗昙论。

晋隆安三年(339),闻巴蜀有峨嵋之胜,意欲观瞻,遂西行至成都,止成都龙渊精舍,大弘佛法,慕其德者,皆望风归服。有升堂者,号登龙门。他讲说经义,行持斋戒,老而弥野,对四川佛法之弘扬有重大贡献。

义熙八年示寂,世寿七址六。临终时遗命弟子曰经言:'戒如平地,众善由生。'汝行、住、坐、卧、宜其谨哉!

137、宝胜尊者

宝胜尊者即宝胜菩萨。

尊者具有普贤菩萨的一切功德。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载,尊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来往于世界各地,并能变化出无数化身,同时在各地出现;他法眼清净而无障碍,能看到世间一切。他利益众生,普渡有情。慈悲之心如同无际的光芒,所照之处,悉皆清净;他以自己的智慧获得了无穷尽的神通力,随时可以满足众生的心愿,以各种化身解救世人的苦难。尊者已得佛教的真谛,自身法性淳厚,永远脱离了世俗;依靠佛的功德,心地寂静无垢,如天空一般虛净无际。

尊者供养过世间诸佛,发誓保护佛法,使佛教永远流传世间而不间断,世世代代转生在佛教流行的国土,寻求一切无量智慧。

138、道仙尊者

道仙尊者,又名僧仙,康居国人。

尊者原为商人,性情贪婪,唯利是图。一次,经商到达梓州新城郡牛头山,闻禅师说法,内心豁然省悟。遂将两船财货沉于江中,于灌口竹林寺出家,并发誓不得道者,终不出山。

他选择人迹罕至之处修行,周围只有学僧侣相伴。他修习禅定,一坐就是四五日,但一有客人到门,立刻便觉,起与共语。南梁始兴王萧镇守四川,对道仙极为钦敬,天监十六年迎至青溪山,道仙准备终老于此。二十八年后下山弘法。

据说,隋蜀王杨秀派人召见尊者,尊者不从,杨秀勃然大怒,亲自率兵前去捉拿。尊者听说,亦毫不畏惧,端坐念佛。杨秀和士兵无处躲藏,便向山礼拜,表示忏悔,于是天明雨霁,山路清洁。尊者为杨秀说法,并应邀至成都静众寺。开皇中归青溪山,年百余端坐圆寂。

139、帝网尊者

帝网尊者即帝网菩萨。

据《佛说维摩诘经》卷上《佛国品》载,尊者曾在毗耶离祇罗树园聆听佛陀讲经。他受持佛法,智慧与德行具足具备,有能力使佛法永远流传世间。

尊者德高望重,如同雄师怒吼一样名闻远近十方。他广施慈悲于世间,引导众生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关闭一切通往罪恶的道路,转而奔向极乐世界,他象一位精通医求的大医王,辩证施治,使大众都断绝烦恼而获解脱。尊者对众说法言微意妙,如同引导众生在大乘佛海中自由航行。

然而对于外道,他演说佛法如同无畏的雄师怒吼,如晴天霹雳,使外道震慑而归依。尊者神通广大,变化自如,如随风幻化的浮云,变幻莫测。

140、明网尊者

明罗尊者即明网菩萨。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有其参加佛祖法会的记载。尊者能降伏众魔制服外道,善于洞察众生。心意,以其善巧方便因材施教,使众生解入一切波罗蜜多理教法门,到达究竟最上彼岸。

尊者心极平等,如地、火、风缘,虚空无边。已修成金刚坚固不坏之身,有大光明,映蔽日月。尊者善于作狮子吼,宣讲法音,尽力超度世人。

141、宝光尊者

宝光尊者即宝光菩萨。具备普贤菩萨的一切品行与功德。佛光能引导众生走出黑暗,谓之宝光。又据《法华文句》二曰:宝光是宝意日天子,为观世音菩萨应作。

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载,尊者已获得佛法真谛,对于佛教的任何理论都已心领神会;他佛性深固,不受烦恼与忧愁的缠绕,已永离世俗世界。尊者神通自在,能随心所欲地往来于世界各地;法眼清净而无障碍,洞悉世间一切善恶诸事;能变化出无数化身,同时化现各地;不需邀请,就可以与众百姓作朋友,并保护他们平安吉祥。尊者以自己的无穷智慧利益众生,除灭民间疾苦,功绩如空寂无边的太空,又如阳光普照大地。

尊者深信佛法,曾供养过世间所有的佛陀。他曾发下大誓愿,要保护佛法,使佛法永远流传。

142、善调尊者

善调尊者即日藏菩萨。

据《法苑珠林》卷五二九载,过去劫曾有五百人供养诸佛,学菩萨乘。后因亲近恶知识做下恶业,遂堕入畜生道中沦为马。

尊者为了度脱他们,也现身于马中,以唤起五百马本有之道心。适值佛陀来此游化,一婆罗门请佛陀接受供养,佛陀为超度五百匹马,遂至其家。婆罗门不肯供奉饮食,尊者便以马声为诸马说法,让他们分出自己所食麦的一半施与诸佛,他自己也分一半食麦供奉佛陀。如此三月,五百匹马皆命终,往生兜率天上为天子。他们来到佛陀住所,闻听妙法,皆成阿耨菩萨。佛陀预言,在未来世,此五百天子皆得为辟支佛。尊者功德无量,也将成为佛,号善调如来。

143、奋迅尊者

奋迅尊者即奋迅王菩萨。奋通急进曰奋迅,此喻狮子愤怒咆哮的威严形相。尊者怒时,大地要发生六种震动,地狱里的众生、外道会随之获得解脱。

据《奋迅王问经》载,尊者曾请教佛陀,如何方能以无上的智慧遍知一切真谛?佛陀尊者必须做到四种奋迅:第一为戒奋迅,即严格遵循戒行,防止心身有所过失;第二为通奋迅,即经过禅定修练而获得神通力,使身体变化自如毫无障碍;第三为智奋迅,即善于判断事理的是非曲直;第四为慧奋迅,即心性无暗,通达事物的发展规律。

祈求尊者,可使人现世平安,远离一切灾难,消除自身的恶习与过失,获得正等正觉。犯有罪恶的人,沐浴洁身,衣着干净,跪在尊者前,口念尊者名号,罪过即可纾解灭除。

144、修道尊者

修道尊者,道,即游履、通入之义;梵语修道之意又作有学道。于大乘唯识之中,初地之住心以后,至第十地最后修金刚无间道,称为修道。

佛教将修习菩萨乘的过程分为十地或十住,即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

由第一发心住至第四生贵住名为入圣胎,由第五便具足住至第八童真住名为长养圣胎,至第九法王子住则相形具足而出胎,既为菩萨,则智水灌顶,是为第十灌顶住。从第一至第十的整个过程称为修道。尊者严格按此顺序修道,终成菩萨。

145、大相尊者

大相尊者为文殊菩萨的前世身。大相是尊者过去世的名号。原为外道的一名小童子,名叫欢喜。

据《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载,在过去世,佛陀尚未获得佛的果位。当时的世尊佛为众徒授记,即预示将于何时何地成佛。某中尊者皈依佛教后功德圆满,品性具足,获菩萨果位,名号大相。其中有言尊者将在佛陀成佛时再次降临世间,名号文殊菩萨。

佛陀涅槃后,文殊菩萨(即大相菩萨的后世身)当获得佛的果位,号大庄严如来。

146、善住尊者

善住尊者又称善住天子。

善住,指努力行善,住心于佛法的修行,不为尘世诸烦恼所影响。

忉利天子,为忉利天诸天子之一。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载,善住天子与诸大天人、天女于园观游乐,是夜,空中有声,谓善住天子七日后必死,将七返阎浮堤受生为畜生,复受地狱众苦。

天子闻之,大感惊怖,请示于帝释天。帝释天以天衣等广为供养,至祇圆精舍求救于佛,佛乃为其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令善住天子诵之,以延寿转难。他一心记诵,终成罗汉果。

147、持世尊者

持世尊者即持世菩萨。

据《持世经》载,尊者曾与五百大比丘及诸大菩萨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听佛陀讲经。《持世经》,即佛尊者之请而说的大乘法门。

尊者心性柔软,有忍辱负重之德;持戒严禁,勤奋于佛学理论;精通禅定,心性沉寂如虚空。尊者以慈悲之心怜悯世间一切众生,以利益三千大千世界为己愿,断除众生的疑怨、恐怖与烦恼,为众生指出光明之路,让众生脱离轮回转世之苦,避免转生为牲畜、饿鬼及堕入地狱;引导众生信奉佛法,本世平安吉祥,来世脱离生老病死之苦,转生到极乐世界。

持世菩萨一切护持佛法,让佛教在世间大放光明。

148、光英尊者

光英尊者,即光英菩萨。

据《大宝积经》、《佛说纯真陀罗尼所问如来三映经》等载,尊者之心如金刚一般坚固,无能断截者,又如地水风火一般平等,既无所爱,亦无所憎,以一颗慈心济度世人。尊者于诸佛法一切习,诸佛法欲具足。他能以自己的法力洞晓众生的心思,随人心所喜,以法教习。

又,隋朝有光英比丘。曾师天台灌顶,住清国寺。优柔教仪,慎摄戒行,具医王之德,能治流疫痼疾。

据《幻士仁贤经》载,他曾作偈曰:譬如彼幻士,仁贤现此化,一切世亦然,愚者不得解。

149、权教尊者

权教尊者即权教菩萨,权,灵活方便之意。教,教法。

尊者心性慈悲,怜悯众生为痛苦所困惑,于是用权宜之法,解大众一时之苦。世间芸芸众生,都贪恋富贵利禄,陷入无穷的烦恼之中,很难解脱。有人心向佛教,然法性未坚,即便其行不违背佛教教义与戒律,但如此修行,必须恒沙河数般次的转世才能悟得佛法的真谛。

尊者心性慈悲,怜悯众生的痛苦,采用权宜之法,纾解大众的苦难。尊者救助众生,犹如住宅不幸失火,全家老少被烈火围困,生命危在顷刻,于此危机之时,尊者及时救众人出火宅,脱离苦难。被救之人虽然不能获得最终的解脱,但使他们暂时免受烈火烧灼,从无望中得生。众生只要有一分远离苦难的可能,尊者便要以十分的慈悲心,借用巧妙方法运载众生远离苦难。

150、善思尊者

善思尊者即善思菩萨。

据《大宝积经》卷一百二载,尊者曾参加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内举行的法会。弥勒菩萨为转轮王时,善思对其有启迪之功;佛乞食毗耶杂城时,献花礼佛,誓为菩提,佛为说法,证无生忍。

据《大般若波罗蜜经》卷五百七十六载,尊者与龙吉祥菩萨在一起,龙吉祥端坐入定,尊者想让他立即出家,便施法力让三千大千世界诸山大地倶皆震动,而龙吉祥禅身心安寂,不为所动。后龙吉祥说:善思当知,若诸身心有动转者,见大地等亦有倾摇;诸世尊、不退菩萨及大独觉大阿罗汉,身心安静,远离动摇,于诸法中不见不觉有动有转有倾有摇,尊者于是悟解妙法。

151、法眼尊者

法眼尊者(885-958),即五代时南京清凉寺法眼文益禅师,为南禅法眼宗之开祖。俗性鲁,余杭人。

法眼,指见佛法正理之慧眼。五眼之一,此眼能见一切法之实相,故能分明观达缘生等差别法。又,智能照尘为法眼。

尊者七岁于临州崇寿院出家。先随希觉和尚学律藏,后又学禅法久之不锲。后偶遇罗汉桂琛于漳州,经点化而开悟,并嗣其法,创《宗门十规论》,为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南唐国主李氏礼敬有加,并迎至金陵,住报恩院,事以师礼,并从之受戒,赐以净惠大师之号。

显德五年秋,闰七月示寂,世寿七十四。入寂后,谥号大法眼。著有《宗门十规论》、《大法眼文益禅师语录》各一卷行世。

152、梵胜尊者

梵胜尊者,梵,梵天之意,译作离欲、清净。《智度论》卷十云:梵名离欲清净。《玄应音义卷六》亦云:梵言梵摩,此译云寂静,或清净,或净结。胜,即胜因。胜因生善道,恶业堕泥犁。

尊者自幼出家,刻苦修习梵行。所谓梵行,据《法华嘉祥疏》卷七曰:通取一切戒为梵行,别名断淫爲梵行,别名断淫爲梵行。梵胜尊者远离情欲,成就具足清白之相,终成阿罗汉果。

153、光耀尊者

光耀尊者,又称光耀网菩萨,是北方佛土离暗冥世界的大菩萨。尊者认为世间万物的生灭,如同看魔术师演戏法,如梦如幻。

众生见世界千变万化,各种杂念由此而生。若幻师停止变幻,世间万物瞬间静止不动,众生七情六欲也就烟消云散。人的一生就如一场大梦,梦中见到若干景象,醒后一切都无影无踪。

他认为,佛祖已为众生指出了即时解脱之途,即:不留恋世间,解脱有情。解脱后能知坚守,不再被有情所惑,则会获得正果。

据《大哀经》卷一载,尊者在离暗冥世界与众菩萨讲法论道,忽然消失在大众之间,顷刻间飞临佛祖居地,将珠宝编制的璎珞覆盖在佛祖身上,以头触地,向佛敬礼,然后颂赞佛的功德。

154、直意尊者

直意尊者,尊者秉性耿直,出家后凡事皆以直心行之。

直心,即正直而无谄曲之心,乃是修习佛法的根本。《维摩经佛国品》云:直心是菩萨净土。《维摩经菩萨品》又云: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尊者以诚实无曲之直心处世待人,终证阿罗汉果。

155、摩帝尊者

摩帝尊者,即摩帝菩萨。

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载,尊者曾与大慧菩萨游访参拜世间诸佛时,佛陀与诸佛聚会于南海滨楞伽山顶,二菩萨来到此山,佛陀与诸佛为二菩萨灌顶加持,并为他们讲解佛法。尊者善长修定,息虑凝心,身心寂静,从中增长神通、智慧与方法。世间诸佛功德无量,然而普渡众生的方法各异。尊者对诸佛救护众生的方法一一牢记。世间有情众生贫富不均,贵贱不等,老幼有别,尊者平等对待众生,遍于世间,对有难者个各各予以护持。

摩帝又作摩地、摩提,意译为慧。

156、慧宽尊者

慧宽尊者,唐代高僧。慧宽,一作惠宽。四川锦竹人,俗姓杨。

尊者幼时即颖悟不凡,卓而超群,颇具神异。他和别人在一起作禅论道,没有人能听懂他的话,但将他的话问有学问的禅师,禅师却大受安夸奖,谓为深通神佛之奥意。

长大后出家为僧,拜胤法师为师,在山中静修三十年。

永徽四年,在成都静慧寺圆寂,世寿七十。

157、无胜尊者

无胜尊者,为佛陀前世身。

相传,佛陀生母摩耶夫人在蓝毗尼园生下他后七天便去世了,他由姨母波阇提夫人抚养长大。其父希望他能继承王位,但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和烦恼时时困扰着他,始萌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之念。

出家后,他遍寻名师,但毫无所得,于是开始了六年的苦行生涯,希望通过肉体的自虐而达到解脱。也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他决定放弃苦行,来到伽耶,在菩提树下,向东敷草设座静思。经过七昼夜的阐思静虑,终于彻悟人生安无尽苦恼的根源和解脱轮回的方法,获得无上大觉而成佛。

之后,他到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初转法轮,向曾经随侍的五比丘宣说自己悟证的道理。此后,他在印度北部恒河流域一带的说法,得到了摩揭陀国王、拘萨国国王等的支持及资助,使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

佛陀一生传教几十年,八十岁时,在拘尸那迦城的婆罗双树下去世。相传他的舍利被分作八份分别起塔供养。佛教徒为了纪念教祖佛陀,造了许多佛像供奉礼拜。释迦佛的尊像有坐像、立像和卧像等,分别表示释迦游行说法、济度众生及离开人世的情形。

158、昙摩尊者

昙摩尊者,即昙摩菩萨。昙摩,保持自性而不改变之意。《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载:法谓轨持,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住持,不舍自相。

据《法苑珠林敬法篇听法部》,往日舍卫国须达长者家内有二只鹦鹉,解人语,曾听阿难说若苦集灭道四谛法,欢喜持诵,夜宿为野狐所食,缘此善根,转身为人,一为昙摩,一为修昙摩。又据《无极宝三昧经》卷上载,佛陀在罗阅祇竹园中举行法会,尊者曾请教佛理:菩萨已得宝如来三昧,自在所为,众慧已具,便得三宝。佛陀对他说:已得陀罗尼门,譬如持弓弩布矢,在欲所射,无所不到;菩萨持一慧已具入万亿慧已具靡所不至如是也。尊者闻佛陀妙解,于佛法已然有了很深的理悟。

昙摩,又作达摩,意译法。

159、欢喜尊者

欢喜尊者,为佛陀堂弟阿难陀,又为提婆达多之弟又作阿难,意为喜庆,佛十大弟子之一。

尊者于佛陀证道回乡下时随从出家。佛陀五十五岁时,选中了阿难作为常随侍者。此后一直侍从二十五年。阿难博闻强记,凡佛所说,他都能准确记忆。曾劝请释尊接纳妇女为僧团成员,始具佛教僧团中始有僧尼二众。佛教第一次结集时,他诵出经文,人称:多闻第一。

佛陀圆寂后,他发奋修行,证得阿罗汉果,并与摩訶叶一起领导了佛教僧团的活动。他寂于摩竭陀国与毗舍离国交界处的恒河边。舍利由两国分别建塔供奉。

在中国佛教寺院中,阿难与摩訶迦叶总是侍立在释迦佛的两边,成为一佛而二胁侍的格局。

160、游戏尊者

游戏尊者,即游戏大菩萨。

据《佛华严如来德智不思》载,尊者曾到摩竭陀国法阿兰那菩提道场听佛陀说法。他有大平等大慈悲心,希望一切众生皆能发心证觉菩提。他已得神通自在,善主在入、出世间中无边法行,帮助众生求得解脱。

161、道世尊者

道世尊者,唐代僧人。俗性韩,字玄恽,因避太宗讳,以字行事。京兆(西安)人。

尊者十二岁入青龙寺出家,深研律学,博闻强记,尤善辞章。显庆年间入玄奘译场。后被皇太子诏住京师西明寺。尊者学识博洽,与道宣一起弘传律宗,移风化俗,严持净戒,勤于著述,编成《法苑珠林》百二十卷,还著有《诸经要集》《信福论》《四分律讨要》六卷《四分律尼钞》五卷《金刚经集注》二十卷等。

后寂于弘道元年,世寿不详。

162、明照尊者

明照尊者,即《佛名经》所载之照明菩萨。佛法如灯,可以照明黑暗,引导众生走向光明佛土,故名。

尊者已离一切盖障,得无量明,其心犹如纯净的月轮,以智慧之光照耀众生,使众生悟解自性清净。尊者具最胜智,智慧普遍,犹如虚空,众生蒙受其慈心护爱。

据《佛名经》载,时常忆念诸佛及照明等大菩萨名号,至心归命,所犯罪过可以一概消除,生往极乐世界,享受无上乐果。

163、普等尊者

普为普遍,等为齐等。普等,意谓尊者于众生无所差别,同等看待。

尊者于修禅定见长于诸罗汉。他常在禅定中普见世间诸佛,亲耳聆听其教导,从而悟到世间的一切苦难皆源于贪欲,只有排除七情六欲,永远脱离世俗的缠绕,才能使自己身心安往,静若虚空。

他于禅定中获得诸佛的智慧,无量的智慧生出无量的方法,无量的方法使他获得最终的解脱。他聆听诸佛的教诲,从而心中生起如同诸佛一样慈悲心性,他不辞辛苦为众说法,发下誓愿普渡众生,关闭一切通往罪恶的门户,避免堕入苦难的地狱,。引导大众脱离苦海,升入净土。

164、慧作尊者

慧作尊者,佛在世时的一位明士。

据《佛说成具光明定义意经》载,尊者曾赴迦毗罗卫国听佛说法。佛陀住在迦维罗卫国精舍,一天早上预知有人请教佛法精要,便命阿难请明士、除恶众。无著、履迹四类人来,慧作即前来听讲的诸明士中的一员。尊者按照佛祖教导,恪守戒律,心清口净,其净如花如月,明亮香醇。他破除了贪、瞋、痴三毒,清除了诳、谄、瞋、恼、恨、害六惑,屏弃了色、受、想、行、识五蕴魔,成阿罗汉果。

165、助欢尊者

助欢尊者,因誓愿佛祖安乐而得名。

佛祖的宗旨与行事,是为了济世度人至西方安乐世界、佛国净土,因此佛家助人为乐。佛身即是法身,法身即是法自身。这里的自身,不是世俗的自身,而是充斥佛法佛性的自身。佛陀弟子的法身是从所造就的无量功德中生出,是从修习禅定及诵念真言中生出、从心性慈悲施舍济度中生出,从三十七助菩提法中生出。当修行者功德日益深厚圆满时,法身便逐渐代替了世俗的自身,成为充斥佛法的自身。

尊者已是功德圆满、佛性深厚,自身充斥佛法佛性,他仍然不间断地施恩于大众,清净佛。土,以便使佛身欢乐。所谓佛身欢乐,就是宏扬佛法、利益众生。

166、难胜尊者

难胜尊者即难胜菩萨。意为慈悲,据说尊者常怀慈悲之心,故以慈氏为始。原名阿逸多,意译无能胜。印度人,唐末来中国,从事佛经翻译。

据载,尊者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于佛陀为同时代人。后随佛陀出家,修习佛法,成为佛弟子。在佛陀入灭之前先行去世。据说佛陀曾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将上生兜率天宫,在那里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佛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来到人间。

据《弥勒下生成佛经》载,到那时,娑婆世界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儴佉。尊者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尊者继释迦成佛后,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广度众生。

弥勒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的一尊佛,。西秦时已有绘制的弥勒像。五代、宋以前的弥勒像,主要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大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所作。菩萨形的弥勒像是身穿菩萨装,表示弥勒在兜率无宫等待下生的情景。如来形的弥勒像表现了弥勒下生成佛后的形象。五代以后,民间还有笑口弥勒像。

167、善德尊者

善德尊者,佛陀在世时的居士。

尊者未曾出家,然而持戒严谨,能断除一切烦恼,清除世俗私欲,视荣辱如浮云,视财产如流水。不仅自己喜听佛祖讲法,而且听后随即向他人传播。他从佛法中摄取到无穷的智慧,专心致力于传播和护卫大乘佛教,济度未度者,解救未解脱者。

据《大般涅槃经》卷一载,二月十五日佛祖在双林将要涅槃时,眉宇间放出道道光芒,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得知佛祖即将灭度,皆放声悲号,槌胸顿足忧伤之情顿时使山摇地动,河海涌波。这时,尊者及众弟子围绕佛祖,以头触地,向佛致礼,劝请佛祖留住世间,暂莫涅槃。佛祖鉴知尊者在未来世将获得佛的果味,能使佛法流传世间。佛祖知后继有人,便安然入灭,生往天国。

168、宝涯尊者

宝涯尊者,宝涯,即宝海,功德之宝珠,甚多无数,不可测量,故以海喻之言其如浩淼大海之无涯际也。《净土论偈曰》:功德大宝海。

佛教谓世间和佛国中间有一大海,佛法为渡海的宝筏。尊者虔心向佛,广行善事举凡施舍、斋僧、修桥、补路、恤贫、抚孤等等无不为之,平生善行无数,功德有如大海。同时,他还精研佛理,修习禅定,勇猛精进,证得阿罗汉果。

169、观身尊者

观身尊者天资聪颖,悟性超群;文墨书简,过目不忘,世间诸业,欲学无难。皈依佛祖出家为僧后,情思仍难以与世俗割断,常常被烦恼忧愁困扰。如同生活在密林之中,遮天蔽日,昏昏暗暗,自身聪慧的天性无法呈露。

出家日久,仍不得佛教的要领。于是独居反省,寻找无法解脱的原因,发现非智力不及,也非信仰不诚,而在于没能彻底割断于与世俗无明的重重联系,自身仍处在生死轮回的大海之中。于是痛下决心,誓愿割断一切尘障,排除自我,从而感觉到天净、地净,自身六根亦清净,终于求得佛教真谛,成就阿罗汉果。

170、华王尊者

华王尊者,即华王菩萨。为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据《佛名经》卷二十一载,比丘和众生犯罪,要至咩声叫唤地狱受苦,其地狱中猛火炽盛,烟焰倶发,罪人入中受苦万端马头罗刹捉铁棒望头而椎,罪人叫唤咩声而走,狱卒夜叉竞共打之,走藏无地,走到东门则闭,南、西、北门亦复如此。一日一夜受罪苦痛,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念诵诸佛名号而思维赞叹者,能得现世安稳,远离诸难,消灭诸罪,于来世得无上菩提。有罪过者可清洗罪过,免堕地狱。

171、德首尊者

德首尊者,即德首菩萨。是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据《佛说菩萨本业经》载:东北无极,有清莲刹,佛名悲精进,菩萨字德首。德首菩萨神通妙达,声名远闻十方,精通大、小乘,训导大众皈依佛法时方法巧妙,且循序渐进。

传说唐代大诗人李白降生人世,童年时顽皮贪玩,尊者为教导李白,曾化作一妇人在溪边磨一根粗大的铁杵,李白好奇地问磨这样的铁杵做什么?妇人回答说要磨成一根绣花针。以此启发诗人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从此悟出凡是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

念诵包括尊者在内的诸佛名号而思维赞叹者,能得现世安稳,远离诸难,消灭诸罪,于来世得无上菩提。

172、喜见尊者

喜见尊者,全名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即药王菩萨之前身。据隋代嘉祥疏《法华经》载:药王者,过去世以药救病,因以为名。

据《观药王药上两菩萨经》载,尊者本名星宿光,于药王菩萨是一对兄弟,因在过去世以草药供养比丘,被称为药王。《佛说月上女经》载,他曾参加佛陀于毗离国大树林中草茅精舍举行的法会。蒙佛陀授记,在佛陀将来修成佛道。另据《妙法莲华经》的《药王菩萨本事品》载,尊者曾以香油涂身,燃臂供佛,燃臂之时光明遍照恒河沙世界。为护持《法华经》的诸大菩萨之一。

尊者形象,据《法华荼罗威仪形色法经》载,顶戴宝冠,身批天衣及各种美妙花8839,绀发垂耳,以璎珞、环钏为饰,以细锦为腰巾、赤綾为带,相好庄严,身光遍耀。左手定拳着膝,右手慧云上日,结跏坐于宝莲上。有时与药上菩萨一起,取代文殊和普贤,被作为释迦佛的左右胁侍。

173、善宿尊者

善宿尊者,《佛名经》将其列为十方诸大菩萨之一。善宿,止宿于善之义。新译作长养。

善宿以世间无尽的痛苦,劝导众生皈依三宝。世间诸人都未解脱生死轮回,一劫之中每个人生生死死转生无数次,一个人的遗骨堆在一起,如同王舍城毗富罗山一样高,一人一劫中吸吮母亲的乳汁,聚在一起多如四海之水;身体流出的水比四海之水还要多;临终时亲属痛苦哭泣,眼泪聚在一起四个大海也难以容纳。

轮回众生如同关在狱中不能逃脱,如同激流大河无人拯救。什么原因使众生不能脱离苦海呢?根源在于世俗的情爱,有爱则生,爱尽则死,如此轮回,往复无穷。

出家之法,每半月集终僧说戒经,使比丘住于净戒中,能长养善法。尊者能如此力行,证得果味。念诵包括尊者在内有诸佛名号而思维赞叹者,能得现世安稳,远离诸难,消灭诸罪,于来世得无上菩提。

174、善意尊者

善意尊者,梵名弥栗头支多那。善意,谓尊者于济世度人中殚精竭虑、无私奉献。

据传说,由天帝释所遣,以保护并接受男子女人三妇之三十六善神之第十八,主疯毒。此或受道教思想之影响而致。据《佛说灌顶神咒经》载,凡归依佛、法、僧之人,只要书写三十六部神王之名号随身携带,可以获得神王及其眷属的庇护。尊者主疫毒,只要将其名号带在身上,可以防止各种毒疫侵袭。

175、爱光尊者

爱光尊者,光明如来之子。光,指佛光。爱光即爱化之意。

尊者祖父名爱敬,祖母名意乐,居住琉璃光城。其父出家为僧,功德无量,潜心修行,得道成佛,号即光明如来。

光明如来,神通广大,法力无边,遍身发光,照耀三千三百二十里,光明照耀之处,众生平安,嘉禾繁衍。光明如来设坛讲经,第一次以大会收八十六亿弟子,第三次讲经收八十七亿弟子。

据《贤劫经》卷八记载,光明佛的弟子都获得正果,光明佛在世时众生安乐无比,普通百姓的寿命在一万岁以上。尊者受其父光明如来的影响,也出家为僧,尊奉三宝,积公德而获得罗汉果位。

176、华光尊者

华光尊者,即花光幢菩萨。

据《无量义经德品行》载,尊者曾参加佛陀举行的法会。

尊者淡泊无欲,其心神寂常在三昧,得大智慧通达诸法,开涅槃门扇解脱风,他是中众生的良师益友,怀着大慈大悲的救苦救难之心,谆谆善诱,滋润着众生有的善根,使其生芽结果。

他就象一艘慈船,运载众生度生死河,到涅槃岸。

他又是大医王,精通药性,善辩病因,随病授药,药到病除,能使盲者生明,聋者生聪,劓者生鼻,哑者出声,身体一切毀缺,皆能复原具足。

177、善见尊者

善见尊者,名阿阇多,意译善见,即善见菩萨。为五十三善知识之第十一。古印度摩揭陀国国王。

据《涅槃经》载,在他降生前其父请相师为之占卜,说他将来必害父母。于是在他降生后,即被由窗口抛下,然大难不死,仅伤其一指。年龄日增,结交邪恶少年,恶迹昭然。后囚禁父母,继承王位,率兵征讨邻国,涂炭生灵,而受到天惩,致遍体生疮,久治不愈。后延请名医时缚迦医治,时缚迦将他介绍给佛陀。佛陀为他讲经。尊者皈依佛法,忏悔前罪,並广泛提倡佛教,其中著名的有五十三位善知识,尊者即为其一。

佛陀灭度后,他成为护法王,协助傢迦叶完成了第一次结集。他命终后,因生前的罪恶,堕入宾吒罪地狱;后由于后半生的功德,刹那间从地狱升入上方佛土。未来劫弥勒佛出世时,他当复来世间,名不动菩萨。他最终将获得佛的果位。

178、善根尊者

佛教以身、口、意三业之善,牢固而不可拔动,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

《维摩诘经菩萨行品》曰: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注引鸠摩罗什语曰: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

具体来说,有三善根,《十注毗婆沙论》卷一曰:善根者,不贪、不恚、不痴,一切善法皆从此三生。《智度论》卷三十亦谓:一切诸善法皆从三善法增长。修行者必须重视身口义三业的造作,平时种诸善根,到时就能取得诸善果。

尊者刻苦修行,不惜躯命,种诸善根,勇猛精进,成阿罗汉果。

179、德顶尊者

德顶尊者,即德顶菩萨。《佛名经》将其列为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尊者教导众生脱离世俗,皈依佛法。世俗众生,轮回往复,痛苦无穷。降生苦,患病苦,临终亦苦。死后,堕入地狱,受刀林之苦;转生饿鬼,受饥饿之苦;转入畜道,化生虎豹豺狼,受残食之苦。

要想摆脱诸苦,跳出生死轮回的循环,获得正果,升往机乐净土,只有皈依佛教。

念诵包括尊者在内的诸佛名号而思维赞叹者,能得现世安稳,远离诸难,消灭诸罪,于来世得无上菩提。

180、妙臂尊者

妙臂尊者,即妙臂菩萨。居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虚空藏菩萨之左第二位。密号悉地金刚。主虚空藏吉祥之德。所谓虚空藏,是指空慧之库藏犹如虚空,也指色藏一切功德如虚空。

《大集经》卷十四《虚空藏品》记佛陀解释虚空藏之含义云:譬如大富长者,多诸民众,无量库藏财宝充满,能行布施,心无悭吝。若行施时,贫穷往者,随意所须,开大宝藏,悉能给与,彼诸众生者得适意。长者施已,心喜无悔。尊者即协助虚空藏菩萨于虚空中,随众生所须,若法施,若财施,尽量施与,尽令欢喜。妙臂,梵语苏婆呼的意译。苏婆呼,又作苏波胡。

181、龙猛尊者

龙猛尊者即龙树菩萨,又称为现相罗汉。因系树下所生,以龙成道,号称龙树。

约生于公元四世纪末,南印度婆罗门种姓。为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之创始人,人称显密八宗之祖师。后被禅宗尊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十四祖。

尊者自幼颖悟,天文、地理、图纬秘藏,无不通晓。曾与契友三人修得隐身之术,至王宫侵凌女眷。事情败露后,三友人均为王所斩,仅他一人得以幸免。尊者由此而悟爱欲乃众苦之本,即入山诣佛塔。

出家后,广习三藏,但未能利。后生邪慢之心,大龙菩萨悯之,将他引入龙宫,授以无量之大乘经典,尊者方体得教理。曾前往南天竺王教化信奉婆罗门者。此后大力弘法,树立大乘教学之体系,使大乘般若性学说广为传布全印度。晚年住于南印度之黑峰山,门弟子有提婆等。

据《龙树菩萨传》载,有一小乘法师,以嫉恨之故,不愿师久住于世,尊者知晓后,即入静室,行蟬蜕而去。尊者造论甚丰,如《中论颂》、《十二门论》等,有千部论王之誉。后世尊师为中观派之祖。

龙猛,音译那伽阿周陀那,又称龙胜。

182、弗沙尊者

弗沙尊者即弗沙佛。本为二十八宿之一,意译为鬼宿、炽盛宿。尊者出生时,正值弗沙星座,故名。

据《倶舍论》卷十八载,佛陀于过去世三阿僧祗劫修行成满后,更勇精进修行百劫相好业之际,适逢底沙佛坐于宝龛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异于常,遂专诚瞻仰,翘足而立,经七日七夜而不倦怠,净心以妙伽他赞彼佛:天地此界多闻室,逝宫天处十方无,丈夫牛王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由此,乃超越九劫,而以九十一劫成正觉。

尊者于密教之曼荼罗中,称为增益。其形象,左手竖掌,拇指、食指二指弯曲持莲,莲上有珠,右手隐而不见,。

弗沙,又作勃沙、富沙、补沙、底沙、底砂、帝沙、提沙。《倶舍论》卷十八:过去有佛,号曰底沙,或曰补沙。彼佛有二菩萨弟子勤修梵行,一名佛陀,二名梅怛俪药。

183、德光尊者

德光尊者,北印度钵伐多国人。原为古印度约六世纪时之王子。据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载,尊者与护法论师等同为十大论师之一。

尊者相貌端正,威仪绝妙,出生七天,即知佛法。据《大唐西域记》卷四载,尊者英杰而弘敏,博物强记。住于中印度秣底补罗国之僧伽蓝,除习大乘,未穷其玄奥,因览《毗婆沙论》,心生钦羡,乃舍大乘而学小乘,后造论数十部以破大乘;又俗书数十余部,斥先进先哲之典论。

尊者于佛经研究虽久,却疑情未除。其时,有提婆犀那罗汉,常往来于兜率天,师亦愿见弥勒请益决疑,遂与罗汉同至天宫谒弥勒,然仅行长揖而不礼拜。罗汉言:慈氏菩萨次绍佛位,何乃自高,敢不致敬?方欲受业,如何不屈?尊者对曰:尊者此言诚为指诲,然我具戒比丘、出家弟子;慈氏菩萨受天福乐非出家之侣,而欲作礼,恐非所宜。因此往来三反,不得请疑。后师欲重求观礼,然因我慢心终不可得,后入山林修发通定,又因我慢未除,不得正道果。后尊者精进不息,终成正果。

有《辩真论》等著论百余部,今《大藏经》保存了七部。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载,其弟子密多斯那曾教唐玄奘。

184、散结尊者

散结,佛陀在世时的明土。散结,消除烦恼、与人慰藉之意。

据《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载,佛在迦毗罗卫国精舍时,有一天预知尊者等将来礼拜,于是广开法筵,让阿难邀请明士、除无上大法。尊者即为当时听经者之一。尊者破除了三毒五魔,摆脱了众烦恼,修成殊妙之行,心清口净,净如月花,证得阿罗汉果。

185、净正尊者

净正尊者,即唐代禅宗高僧怀海(720-814)。俗姓王(一说姓黄),祖籍福州长乐。是我国禅宗丛林清规的制度者。

尊者从潮阳西山(广东潮字)慧照禅师落发,依衡山法朝律师受具足戒。后至庐江(安徽)浮槎寺阅藏。于大历初年(766),闻马祖道一禅师在南康(位于江西)竖立南禅法幢。师遂前往投其座下。据《百丈怀海禅师语录》载,以百丈野鸭的公案而开悟,得马祖大机大用。

马祖寂后,受众之请,于江西百丈山自立禅院,门徒云集。其最大贡献,在于综合大小乘律,为禅宗首创法制,即著名的百丈清规,并亲率众弟子共同遵行。尊者至晚年犹勤劳不息,丛林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佳话。以其后半身皆住于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称百丈禅师。门下龙象云集,其中黄檗希运门下出临济义玄,开临济宗。沩山灵佑门下开山仰山慧寂,创沩仰宗。元和元年示寂,谥大智禅师后又多次追谥觉照禅师、弘宗妙行禅师。

现存语录有《百丈怀海禅师语要》二卷、《百丈怀海禅师语录》一卷、《百丈怀海禅师广录》一卷,为禅宗语录之较古者。

186、善观尊者

善观尊者,即善观菩萨。

据《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他曾参加佛陀在毗舍离城奈氏树园举行的法会。他已获致总持,即持善法不使灭,持恶法不使起;已入禅定三昧,做到定、受、调直定。

所谓定即,正心行处,息虑疑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所谓受,即正所观之法;所谓调直定,即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他不仅自身解脫,还普济世人,周流五趣观察训导,以佛弘智覆盖众生,随其根源而救济之。在一次法会上,尊者曾解释菩萨慧,曰:一切公想,觉无色想,于中净身口意,是为菩萨会。

187、大力尊者

大力尊者,又称大力王、大力金刚,为八大天神之一。

据《指本行集经》卷二十九载,佛陀在菩提树下入定,即将悟道时,惊动了诸凶神恶鬼,它们害怕一旦太子得道,将不能为所欲为,于是群起而攻之。

恶鬼口吐长舌,圆瞪双目,摇头晃脑逞威;黑身罗刹女手执髑髅,施幻术诱惑;恶魔双眼喷火焚烧;诸鬼化作虎豹豺狼,狂声怒吼;魔王波旬手执利剑恐吓。

佛陀已具相当神力,诸魔色虽然咄咄逼人,却不能近身;此时,尊者等八大天神唯恐佛陀有失,各各呈现十六种化身,驱赶魔鬼,保护佛陀。后尊者成为护法金刚,保护佛法。

188、电光尊者

电光尊者,即电光菩萨。

尊者常参加佛陀举行的法会,聆听体证佛理的妙旨。

据《大方等大集经》卷九载,佛陀讲到 正法之事,在座的诸大菩萨同声对佛陀说:世尊,我等当共同护持正法,受持广说。佛陀问:善男子,汝今去何如法而护持正法?尊者答云:世尊,若随他心不能护法,我随自意故能护法。

可见,尊者以明心见性,自心不为外物所役,得大自在,亦即心离烦恼之束缚,通达无碍,由体起用,化诸众生。

189、宝杖尊者

宝杖尊者,即宝杖菩萨。

据《佛说维摩诘经》卷上《佛国品》载,尊者曾在毗耶离衹罗树园聆听佛祖讲经。尊者智慧与德行具足,可以随诸佛旋转法轮永不停息,让佛法永驻世间,引导众生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与恐惧,关闭通往一切罪恶的道路,转而走向极乐世界。

世间众生形形色色,各有所好,尊者善于用各种巧妙的方法导引爱好不同的众生走向理想的净土。尊者对世间做出了无尽的功德,所到之处,如同光明驱散黑暗,如同甘露滋润禾苗。尊者以佛法为兵杖,护持佛教教义,震慑外道,使之皈依佛教。

190、善星尊者

善星尊者,即善星比丘。乃佛陀为太子时所生之子。《法华玄赞》卷一末:又经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优摩耶,三、罗睺。故《涅槃》云:善星比丘,菩萨在家之子。

据《大方广三戒经》、《大盘涅槃经》等载,尊者曾随侍佛陀尼二十年,曾读诵十二部经。出家后,断欲界之烦恼,发得第四禅定。后因亲近恶友,认为无涅槃之法,起否定因果之邪念,且对佛陀起恶心。

一次,佛祖住在王舍城,于初夜为天帝释阐说佛法精要。根据当时的习俗,弟子应服侍师父睡下后才能休息。尊者见佛祖久说不倦,心生恼恨。他想起王舍城中,若有小孩啼哭不止,父母便吓唬说:再哭就把你交给薄拘罗鬼。于是,对佛祖进行恫吓:快回禅堂去,薄拘罗鬼来了!受到佛祖的叱责,于是四禅退失。

其后,佛祖经常为善星专门说法,但他仍恶心不改,遂以生身堕入阿鼻无间地狱。故称阉提(即不成佛之意)比丘,又称四禅比丘。经地狱之苦,遂改恶从善,勤修梵行,证得阿罗汉果。

善星,又作善宿,音译须那呵多、须那刹多罗。

191、罗旬尊者

罗旬尊者俗称薄命比丘。罗旬,又作罗旬喻。为佛陀的声闻弟子。

罗旬生来命薄,他出生时,相师说他无相,故不为父母所爱。十二时即被逐出家门,以乞食为生,佛使阿难劝其出家。

出家时,佛以手摩其顶,头发即堕。袈裟着身,佛为立名罗旬。出家为比丘,不但自己遭殃,而且牵连累众僧,化来的斋饭不翼而飞,枉受饥渴之苦。佛祖查寻原由,将众僧分作两批同时供食,其中一部饮食瞬进间消失;未得饮食者再分两批同时供饮食,如此展转,最终只剩二人,放到罗旬钵内的饮食转瞬即逝。后受佛祖福力加持,食物不再消失。波斯匿王闻听此事,特遣使者送米为罗旬设福。后精进不息,诸事如意,终成罗汉果位。

192、慈地尊者

慈地尊者,即慈地比丘。原为六群比丘中第一恶者,于生生中与摩罗子常为怨恶。

据《四分律》、《摩诃祗律》等载,兹地比丘不遵戒律,尤好诽谤他人。沓婆摩罗子是佛陀大弟子之一。佛陀称赞他说:我弟子中分僧卧具者沓婆摩罗子最为第一。

当时分配僧人卧具的办法是随上座次第,随应得处与,即僧人的地位身份越高。得到的房屋用具越好。

一天,慈地比丘来到罗阅城中,因他地位较低,分得房屋和卧具都很差,他便对沓婆摩罗子心生愤恨。他指使其妹慈比丘尼在佛陀举行的法会上诬称杳婆摩罗子奸污了她。被佛陀识破。佛陀咤责了慈地比丘的罪过,并对他耐心教育,慈地比丘终于改恶从善,诚心修行,修成阿罗汉果。

193、庆友尊者

庆友尊者,即难提密多罗。庆友为其意译。苏轼认为庆友应是十八罗汉中之第十七降龙罗汉。

尊者佛灭后八百年时,尊者降世于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是当时著名高僧。古印度有恶魔波旬、他煽动那竭国人四出杀害和尚,尽毁佛寺佛塔,将所有佛经劫到那竭国,把他收藏龙宫里。后由庆友尊者降服了龙王,取回佛经,因此从们称他为降龙罗汉,庆友圆寂时,将十六大阿罗汉的法名和住址告诉了身边的弟子,其弟子将他临终前的述说撰文成书。即著名的《法住记》。

唐代高僧玄奘大师译成汉文之后,十六罗汉的名称于是广为流行。唐代以后,汉地佛教界为表彰庆友的功德,将他列为第十七罗汉,位列玄奘之前。

志磐在其所著《佛祖统计》卷三十三中提出。庆友是《法住记》作者,不应在住世之列。十八罗汉之第十七应是伽叶尊者。清朝干隆年间,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认为第十七位应是降龙罗汉即嘎沙鸦巴尊者(伽叶尊者)。降龙的传说源于中国北宋以后。由此皇帝御定之后,迦叶即降龙罗汉就是以皇帝钦定的为准了。

194、世友尊者

世友尊者,说一切有部之初祖,与法救世主、妙音、觉天等被誉为婆沙四评家和婆沙四大论师。约一、二世纪时北印度犍陀罗国人。

据载,迦腻色迦王在迦湿弥罗举行第四次结集时,尊者任五百圣贤之指导者,与胁尊者同被尊为上座,编集《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总结说一切有部学说。又著有《异部中轮论》一卷,叙小乘之二十部。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二载,尊者出生于伽多衍尼之子之后、胁比丘等之前。《惟日杂难经》称尊者已证阿罗汉果并预言当来成佛。《师子月佛本生经》更载,尊者将次于弥勒成佛,号师子如来。

世龙,又作天友。音译婆须弥多、和须弥多、伐苏蜜多罗。其它称世友者尚有数人。如《俱舍论光记》卷一、《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说之《品类足论》与《界身足论》作者世友,于《俱舍论光记》卷五、《成业论》所说之经部异师世友,及《慈恩传》卷二所载玄奘西游时。于迦湿弥罗国宣扬有都宗义之世友等。

195、满宿尊者

满宿尊者,六群比丘之第六位。原为外道信徒目犍连的弟子,后随师一起皈依佛教。

佛在世时,有马师、迦留陀等恶比丘六人,结党多作非威仪之事,被称作六群比丘。满宿位居第六。佛法的很多戒律,都是因满宿等而制定的。

据《增一阿含经》载,一日夜间众比丘聚集在佛祖周围听经,然佛祖沉默不语、众人不解其意,目连入三昧定,观寻事情根源。发现是满宿、马师二人又违戒律,目犍连只得让二人离开讲经堂。后在众人的劝导下,满宿改恶从善。对目犍连格外尊重。

佛祖涅槃前,尊者与马师二人愤目犍连为外道杖杀,动用大力士神力、将诸外道尽皆杀之。由于这一过失,转生于龙。尊者诚心归佛,潜心修行,多行善事,得罗汉果。

196、阐陀尊者

阐陀尊者,乃净饭王之仆役,为佛陀出家时随从之驭马者。曾被称为恶口阐陀。

佛离家出走时,尊者为其御马。以太子意坚不返、遂持太子剃脱之须发,宝冠、明珠还宫。佛陀征道归域时;随佛陀出家为比丘。但恶口之性不改,犯罪亦不悔过,与诸比丘不和,被称为恶口阐陀,又称恶口车匿。

佛陀临欲涅槃时,阿难请示佛陀,如何与阐陀等恶行比丘相处。佛陀敕阿难以默摈之法治之,谓:我灭度后,若彼阐怒不顺威仪。不受教诫,汝等当共行梵檀罚,敕诸比丘。不得与语,亦勿往返教授从事。此即后世佛弟子与不受教诫者相处之道。佛陀入灭后,弟子依法治之,尊者始悔悟,后随阿难学道,而证阿罗汉果。

阐陀尊者又作车匿、阐那、阐铎迦、阐陀迦、阐特、阐怒、羼陀、车那。意译欲作、应作、乐作、覆藏。

197、月净尊者

月净尊者。南竺香至国王的长子。

尊音之父香至王崇奉佛教,经常邀请佛教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进宫讲说佛法。尊者亦崇敬佛法,当时虽未出家。但居家持戒,诵经修禅。从不间断。后月净、菩提多罗等三兄弟都出家为僧,菩提多罗成为佛教第二十八祖,尊者获罗汉果位。

198、大天尊者

大天尊者,大众部之始祖。音译作摩诃提婆。生于佛灭后百余年,乃中印度秼莬罗国商人子。

相传出家前造三逆罪,后忏悔而入佛门,住于雉国寺。尊者具大神力,阔达多智,曾至华氏城传道,阿育王皈依之。亦是被派遣至摩婆慢陀罗国之唯一传道师,曾于彼国讲天使经,四万人因此得道。

提倡五种新说(即大天五事),于小乘部中初创异见,更称为大众部,造成大众上座二部之分化。阿育王赞成大众部,故当时上座部多逃往迦湿弥罗。不久,尊者命终,王持殊性之葬具荼毗而火不燃。复依一占相师之言,洒以狗粪,火炎忽发,须臾即烧成灰烬、继而暴风至,飘散无遣。

199、净藏尊者

净藏尊者,传说为往昔时代光明庄严国国王妙庄严之长子。

据说,妙庄严夫妇信奉婆罗门外道,门外道,诋毁佛教。时雷音宿王华智佛想引导妙庄严夫妇皈依佛教,遂遗夙信佛法之药王菩萨和药上菩萨转生到妙庄严王家为其子。长子名净藏,次子名净眼,他们明了通达三十七品助道法,并长期修炼菩萨净三昧、净色三昧,因此得无限神通力。

他们怜父王之邪见,跃上虚空,为之演种种奇瑞,身高数十丈,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劝说妙庄严王皈依佛教。使妙庄严王翻心至佛所,得法华利益。并率夫人净德及群臣子民,皈依佛教。

200、净眼尊者

净眼尊者,为妙庄严王之子之一。

据《法华经》载,过去世光明庄严国的国王名为妙庄严王,邪风炽盛,不信佛法。净眼和其兄净藏则不然,他们夙信佛法,怜悯父王邪见,还跃上虚空演示种种神通,身上出火,以此神通劝说父王皈依佛教使父王翻心至佛所,得法华利益。

201、波罗密尊者

波罗密尊者,即济度罗汉。中天竺人,刹帝利种姓。

尊者十岁出家,学大乘教法,又学律藏,博通戒纲、心乐、禅思。十二年间刻苦攻读,手不释卷。学成后游印度各大名寺,寻访名师,他佛学精博,志在传教,亲率僧俗十人前来中国。路经突厥北面汗呆护衙帐,为可汗说法,深得可汗崇敬,并被挽留。

唐武德九年(626),高平王使唤突厥,将其迎入长安,受到唐高宗的接见。高宗病逝后,太子继位,命尊者居兴善寺,主持翻译佛经,译出《大庄严经》三十五卷。贞观六年(632)冬,唐太宗敕命将所译佛经缮写十部,颁赐全国大寺,使之流传海内。次年,尊者于胜光圆寂,众弟子收其舍利,建塔于胜光寺供养。据《法华经方便品》,尊者救度群迷,化导众生证入觉悟之境界。

波罗密,又作波罗密多罗、波颇、波罗颇、迦罗密多罗,意译明知识、光智、究竟、到彼岸,度无极,指觉悟的境界。

202、俱那含尊者

俱那含尊者,贤劫中之第二佛过去佛,过去七佛中第五佛俱那含牟尼如来。

尊者与人寿三万岁时出生于清净域。据《长阿含经》载,尊者曾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有三万弟子参加。

俱那含,又作拘那含、拘那牟尼、迦诺迦牟尼、羯诺迦牟尼,意译曰金寂、金仙人。

203、三昧声尊者

三昧声尊者,大梵天的变化身。梵名摩诃婆罗贺摩,意为清净、离欲。为佛陀的护法天神。与湿婆、毗湿奴原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创造神,合称为三大神,主宰三千大千世界,是世间众生的创世神。

据传,佛陀在灵山会上,尊者以金色波罗花献佛,并以身为床坐,请佛为众生说法。时佛陀登座拈花示众。大众皆罔然不知所措。唯大伽叶破颜微笑,于是他得佛印心,传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之正眼法藏。此即禅宗拈花微笑、以心传心的由来。尊者既是创造之神,同时却又是毁灭之神。能使世间安稳,万物兴盛;也可使世间灾难丛生,众生苦恼。他诚心诚意崇奉佛法,每当一代新佛出世,他首请转法轮。在佛陀出世后,他创造出古梵文教诲大众,功德无量,终成正果。

佛教有三界之说,其中欲界为具有食、色之欲的众生所居。欲界之上为色界,为己离食、色之欲的众生所居。色界众生为诸天众,又可分为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等。尊者即为初禅诸天之王,故又称大梵天王。传说,尊者口中生婆罗门,两臂生刹帝利,两腿生毗舍,两脚跟生首陀罗,四种姓制方才形成。

在佛教艺术中,常以人间帝王的形象出现,常和帝释天一起随侍于佛陀左右。

204、菩萨声尊者

菩萨声尊者,稽菩萨,梵文菩提萨埵的略称,意译曰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即追求成就佛果的大乘修行者。

《翻译名义集》卷一引僧肇释:菩提,佛道名萨埵,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又引法藏释:菩提,此谓之觉,萨埵,此曰众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

尊者修持大乘六度,精进勇猛求大菩提,用诸佛道成就众生。

205、吉祥咒尊署

吉祥咒尊者,吉祥咒,吉祥能持、邪恶不侵之义,故名。

尊者以救护众生苦难为自己的誓愿,尊者能在危难之时保护一切众生。

夜间,如果众生遇到夜叉、罗刹、狂颠、厌蛊、萘枳尼、王贼水火等鬼怪为害,尊者便会前来保护众生。

人行路受强盗拦截,或受深山中恶禽兽袭击,或路途艰险,途中饥馑,以及在大江河湖海中航行遇难,尊者也会前来救护。

若受狂风暴雨之灾,霹雳雷电之害,天空星变,日蚀月蚀,人生疾病,尊者也会前来救助。他能保护众生,并使信众变得聪慧无比,智慧超人。

206、钵多罗尊者

钵多罗尊者,印度僧人。

五代十国时期,尊者于前蜀光天元年(即后梁贞明四年,公元918)自印度摩加陀国来到四川,自言行程九万九千三百八十里,时年二百七十岁。

按中印僧人交流往来从长安西行,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到中国,即多走西北路线。而尊者却从印度跨越古代所谓西南夷地区崇山峻岭到达中国,为经此路线到达中国的第一位印度高僧。

钵多罗、又作钵怛罗、波多罗、钵和罗等。

207、无边身尊者

无边身尊者,即无边身菩萨,居于意乐美音世界。

据《大般涅槃经》卷一载,尊者身躯庞大无比,每一毫毛孔里生出一朵莲花,每一莲花上有八万八千城,装饰着七种宝物。城内街道宽阔,两旁种植七行多罗宝树,花果茂盛,微风吹来,发出如天仙演奏的音乐。城内河中妙水盈满,清净香洁,水中有七宝船,众生在河中嬉戏、浴身。城中住宅如花园般美丽,宅内花香水净。城中各居住着八万四千个国王,周围又有无数臣民,丰衣足食,安乐吉祥。

尊者威德无量,外道不敢歁凌众生。每当他出行时,大地都会发生六种震动;当他与其它众菩萨同堂而居时,其它众菩萨便会暗然无光,神通力消灭。

208、贤劫首尊者

贤劫首尊者,即贤劫菩萨。

据说佛陀在一次法会上念诵了过去无数诸佛念诵过的咒语(即善治七十二种病忧恼陀罗尼、又称拔五种阴无明根本陀罗尼),并命尊者和弥勒菩萨在末来向大众宣说此咒。可以使众生永不犯诸恶,除尽一切烦恼。

咒文如下:南无佛陀,南无达摩、南无僧迦,南无摩诃梨尊者毗阇罗阇、蔼咄陀达陀、娑満驮、跋阇罗翅、陀罗崛萘誓萘、遮利遮利、摩诃遮利吁摩利吁摩勒翅悉耽鞞闾鞞、阿阎鞞利究(匊/匊)翅萨婆罗尼翅阿扇提摩俱梨应诣吁弥吁弥吁摩吁摩婆祸呵。

209、金刚味尊者

金刚味尊者。即金威力菩萨。是佛教的保护神。居于妙高山顶三十三天帝释宫中的最胜楼阁。

据《佛说境界摄真言经》载,尊者己具备佛的种种智能,威力最强,为诸金刚中威力最强劲者,被喻为最胜上味。

能证入一切如来观察智大瑜珈,具无量神通,能随心所欲,变化自如。

尊者能随众生所愿,巧妙地施展神通使其各遂其愿。同时他又嫉恶如仇,凭借自己的无量神通降伏世间恶魔及外道,为保护佛法而建立了无量功德。

210、乘味尊者

乘味尊者即乘味禅尊者。唐代高僧,荆州人。乘味,圆通方便之义。

尊者博学多闻,精研佛典,德行高淳。为了深究佛学真谛,与同州禅僧法振禅师、梁州禅僧乘如禅师一起,由海路前往印度,在折返途中圆寂于瞻波。

能按众生之差别,不生搬硬套佛法佛理,灵活方便地启迪,使众生能达到觉悟境界,从而获致证果。

211、婆私咤尊者

婆私咤尊者,为佛陀弟子。为虚空藏院千手观音之左胁侍者,乃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于密教中,位于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之东方。

尊者生于婆罗门种族。传说为印度吠陀时代《梨俱吠陀》第七卷赞歌之作者。原为邪见外道,自命不凡。执一切觉、草木有命之邪说。据《大智度论》卷三载,得罪后全身陷没地中。据《大方等陀罗尼经》卷一谓,尊者从地狱出,位列佛陀法会,受佛陀教化。后改恶从善,归依佛法,证阿罗汉果。

婆私咤,又作婆悉咤、婆四咤、缚斯仙、婆斯仙、婆薮仙人。略作婆私、婆咤。意为最胜、无上。系七大仙、十大仙之一。又据《杂阿含经》卷四十四、《毗婆子沙论》卷一二六载。有婆罗门女名婆四咤,因丧失六子而神智狂乱,祼露形体奔窜于路上,与世尊相遇后,神智随即清醒,进而听闻四尊说法,乃证果位,二者或为同一人。

212、心平等尊者

心平等尊者,心平等,指证诸法平等之理,于一切众生,不起怨亲等差别之见。

佛教认为,人在忏悔时应起七种心:一、生大惭愧心;二、恐怖心;三、厌离心;四、发菩提心;五、冤亲平等心;六、念报佛恩心;七、观罪性空心。所谓冤亲平等心,即于一切众生,无冤无亲,同起慈悲无彼我之相,平等救度。

尊者遵循佛祖教导,对待冤贼仇敌和父母亲属一视同仁,发大慈悲心,普度众生。因此他的佛性修习己达心性完全平等的境界。

213、不可比尊者

不可比尊者,据《佛名经》载,己获佛的果位,不可比,指佛的德行是不可比的。

尊者遍行世间,广说佛法,劝导众生弃恶从善。他告诫众生不要离开善良的朋友,不要远离诸佛和诸大菩萨;邪恶的势力犹如鱼钓上的饵料,引人误入魔途如蛾赴火。

今世多行善事,转生会有好的报应,否则就会沉入无边苦海,为罗刹鬼所吞食。天资聪颖者也要行为谨慎,否则只会自寻烦恼;若一心追求自身的利益,聪慧的心灵就会被乌云所遮盖。

众生若自身即将获得解脱时,仍要具有佛一样慈悲的心性,救助那些处于痛苦之中的人们,不可有片刻的犹豫。众生遇见不可比尊者可获得极大力量和无边的幸福。

214、乐覆藏尊者

佛教认为,修行佛法之人,入诸禅定,一心清净,万虑俱止,可使身心愉悦,获得出家乐、远离乐、寂静乐、菩提乐、涅槃乐等五乐。

世间众生多惑业烦恼,出家达道,可永断此苦;远离欲界之爱欲烦恼,可生禅定之乐;澄心寂静,可发深妙之乐;成无上道,可于法界得自在之法乐;离生死之苦,可入于无余涅槃。

获究竟寂灭之乐尊者出家修习禅定,经历了自初禅以至涅槃的过程,体验了每个禅定阶段的妙乐。

215、火焰身尊者

火焰身尊者,即火焰身菩萨。密号常住金刚。为佛教五大明王之主尊。

尊者能自出猛火,降伏异端,在佛教密教中,大日如来是一切诸佛的总体,不动明王是一切诸佛的教令轮身。不动明王奉行大日如来的教令,表示出忿怒形相,他能念动真言,施展神通力。显现出种种变化身,降伏世间的一切恶魔,收服世间的一切外道,不动明王在密宗中极受推重,享受多数的祭祀,祈祷他降伏罪恶,保护佛教普降爱敬,钩如亡魂。

尊者保护佛法,功德具足,虽然早在大日如来莲花台前已经成佛,但他要作大日如来的童仆,供大日如来役使,所以又称之为不动使者。

尊者名不动明王,又作不动使者。

216、颇罗堕尊者

颇多堕尊者,全称宾头卢颇罗堕,据《妙法莲花经序品》载,日月灯明佛之俗姓即为颇罗堕。宾头卢突罗阇原为拘舍城优填王的大臣。《法住记》所列十六罗汉之第一尊。

据《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载,他本是跋蹉国拘舍弥城优陀延王宰相之子,自幼聪明博闻,出家学道,修得罗汉果位,尊者以神通见长,据《十诵律》等载,佛陀在王舍城时,树提居士将一木钵高高悬起,并声言若有沙门能不用梯杖取下此钵,钵便归其所有。尊者即入于禅定,借神通力腾空而起取下木钵,佛因他在未受戒人众面前妄自显弄神通,不准他入于涅槃,命他率一千阿罗汉常住西瞿陀尼洲,为众生广植福田。

相传东晋高僧道安梦见尊者,因不得入涅槃,住在西域,愿相助弘传佛法,请以饭食供养。因此在佛教寺院中,常将尊者之像供奉在食堂中,称之为圣僧。苏东坡有赞曰:白氎在膝,贝多在中,目视超然,忘经与人,面颅百皱,不受刀箭,无心扫除,留此残雪。

颇多堕,又作颇罗咤。印度古代婆罗门六姓之一,或婆罗门十八姓之一。意译利根仙人,辩才、満、満正。

217、断烦恼尊者

佛教认为,世间众生之苦,皆源于烦恼。由烦恼而做出诸多恶业,前世恶业之因,报为今生之苦,世世转生皆苦。

尊者善于断除众生的烦恼,他告诫大众:烦恼切断了众生的慧根,是一切众生的怨敌。世人由于愚痴贪味,做出许多恶事,其后果如同激流的江河将众生漂入生死大海不能得救,系于生死地狱不能逃脱。

尊者劝导众生皈依佛法,增益佛性,可使心性清净烦恼不生,洗涤掉往世造就的无量恶业,增益善心,永获解脱。

世间烦恼众生祈祷尊者,可清除烦恼,心静情寂,视名誉财利如浮云,一生安乐自得。

218、薄俱罗尊者

薄俱罗尊者,因像貌端正、身材伟岸而名。修行八十年未曾病,从未服过一粒药,寿命极长,又被称作长寿第一。

据说,尊者因将一枚呵梨勒果药布施,九十一劫不堕恶道,受天人福乐,他最喜兀,修道八十年,从不为人说法。阿难问他:你为什幺不为人说法呢?是不是因为没有辩才,缺乏智能?他说:我既不乏辩才,也不乏智能,只是喜欢安静,不喜热闹,才不说法。故又被称为:省事第一。

他自出家修道后,从不偃卧而眠,始终结跏趺坐,未曾倚树。

薄俱罗,又作薄拘罗、薄罗婆拘罗、缚矩罗、波鸠蠡。意译曰善容,伟形。

219、利婆多尊者

利婆多尊者,《首楞严经》称他为坐禅第一。

尊者原为一老鬼,因与一少鬼吃一死人而发生争吵,后为一僧人点化,得罗汉果位。

据《智度论》载,有一个匆匆赶路的人,夜间未能投宿客点,借住在一所外教的神庙里。有一老鬼扛着一具死尸也来到此庙,想吃掉充饥,随同进来一位小鬼,打算夺走死尸吃掉,双方争执不下,就请行路人为他们作证,行路人暗想,我说实话亦死,说假话亦死,宁肯说实话去死也不说假话死。于是,他作证尸体是老鬼扛来的。少鬼大怒,当即把行路人吃掉,只剩下头和两手两足。老鬼认为行路人为自己丧生,心生惭愧。便把少鬼吃剩下的头和手足换在自己身上。

天亮后,老鬼来到一座佛教的寺院门前,向寺僧询问:这头和手脚是我自己的呢,还是别人的呢?寺僧询问了事情的经过,对他说:世上万物多是水、土、风、火四大组成,这个头及手脚与身体有什幺区别呢?老鬼感悟到佛理深奥,无所不包,遂入寺为僧,发愿行善,饶益有情。

利婆多,又称离婆多,假合和。

220、护妙法尊者

护妙法尊者,即慧远(523-592)隋代僧,俗姓李,敦煌(甘肃)人。

尊者十三岁随沙门僧思出家,后博览大小乘经典,习《四分律》,后专事法上,尽学余部。未久,携学侣迁回高都(山西晋城)清化寺,四众合建讲堂。后值北周武帝灭佛,敕命废经毁像,并令沙门还俗。众皆莫敢抗谏,尊者独挺出与帝辩驳帝卒灭佛法。尊者乃隐汲郡西山,诵《法华》《维摩》等经,以期遗法之不堕。

隋立,尊者于洛邑大开法门,远近望风来归,为文帝所重。曾数度应召亲临御席,后居兴善寺。未久又另移居净影寺,专事讲学,故又有净影寺慧远、净影之称,以别于庐山慧远。开皇七年(587)敕为大德,十二年入寂,世寿七十。尊者属地论宗南道派,晚年又就昙迁禀受摄大乘论,博综当代诸学,亦精通文理,世称释义高祖。着有《一切经音义》、《大乘义章》、《大涅槃经义论》、《十地经论疏》等二十部余卷,被视为佛经注释家泰斗。

护妙法尊者,又称隋远、小远、大远、北远。

221、最胜意尊者

最胜意尊者,即最胜意菩萨。尊者的誓愿为最胜、最乐、最善、最高妙,故名最胜意。

不仅身心清静,功德圆满,而且还常住世间,广化众生,多行善事。增益佛性。他心怀慈悲,助救众生脱离苦难从未间歇,劝导众生灭除罪恶,引导众生排除修行道上的障碍。

他劝导世间帝王及权贵要多行善事,因为生死轮回注定其终有尊极福尽之时,如果今世作恶多端,来世可能转生牛背上的咀虫;如果治国懈怠无功,犹抱石沉渊,求得出头之日实在困难。

尊者劝说世间平民百姓多行善事,种下的罪恶终会在轮回转世中受到报应。

222、须弥灯尊者

须弥灯尊者,须弥,山名,译作妙高山、妙光山。须弥灯是须弥山王者的名号,居东方三十六恒沙国须弥相世界。

据《阿弥陀经疏》云:须弥灯者,须弥云妙高,妙则三智圆融,高则超过因位,灯则喻三智遍照也。所谓须弥,即声闻缘觉之智、菩萨之智、佛智三智圆融。三智圆明。兼容相含,普照众生。

又据《阿弥陀经义疏》云:须弥灯者,山灯,即喻法、报二身、无量精进,从行为名,方便度众生,未尝暂懈。

法身亦即佛身,报身指行功德而显佛之实智。尊者先天者有如来藏,以自己的法力精勤不懈地普度众生通往佛土,遂证得阿罗汉果。

223、设特伽尊者

设特伽尊者,即摩诃目犍连,简称目犍连、目连,佛祖十大弟子之一。能神足轻举,飞行十方,人称神通第一。

传说,其父为古印度摩竭国有一富翁,名富相,十分敬重僧尼。但其母青提夫人却视僧尼为仇人,死后堕入阿鼻地狱。

尊者在舍利弗带动下,投奔佛祖,修得罗汉果位后,在阿鼻地狱,见她日日遭受锉腰锥背、刀刺火烧诸种苦刑,形容憔悴,切骨痛心,乞来饭食喂哺,未及到口,即变成灰炭,目连求救于佛陀,佛陀授意目连在七月十五日延请十方僧众广设盂兰盆会,超度众饿鬼,使其母脱离地狱。

现今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寺庙中都要举行诵经法会,僧尼诵经,施放焰口,救拔孤魂,即源于此,尊者后为婆罗门外道棍击而死。

224、弥沙塞尊者

弥沙塞尊者,为优波鞠多的五个弟子之一,创化地部。

据《玄应音义》卷二十三,此罗汉在俗为王国师,匡为土境,故名化地;今人佛法,佛法如地,又匡化之。故以名也。

又据《拾毗尼义钞》载,尊者总是身穿一件青色袈裟,他对佛教经义精研覃思,理解深妙,禅思入微,究畅玄旨。

弥沙塞,又作弥沙翼,弥喜舍娑柯,意译化一、化地、不着有无观。

225、善圆满尊者

善圆满尊者,佛祖著名的声闻弟子。原为古印度输波罗伽国最富有的商人。

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经》卷四载,古印度输波罗伽国有富贵长者名自在,有四子。幼子名圆满,见其史出海经商,也蒙发出海之念。父以其年幼,让他在城内经营店铺。尊者不欺不诳,生意兴隆,获利颇丰。

自在死后,尊者未分得遗产,艰苦度日。一天偶然得到一根牛头檀香木,为输波罗伽国王出四亿两黄金购买以治热病,圆满用三亿两买进一批货物,转手获得比原价高三倍的利润;又六次出海,次次安全返回,增殖财富不可胜计,成为全国最富有的商人。

一日,尊者闻乔答摩王子捐弃王位,出家为僧修得正果,便亲往给孤独园听佛陀说法,在佛法启示之下,毅然舍弃家产,剃度为僧,做出种种功德。

226、波头摩尊者

波头摩尊者,即波头摩菩萨。

据《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十七云:波头摩者,此云亦莲花,身心如莲花,净无尘垢。可见,尊者在无数动中供养无数诸佛,勤修不懈,身心俱净,已成正果。他还具大慈悲心肠,希望众生皆得度脱。

《菩萨璎珞经》卷十四曾载,佛陀成佛后在法乐讲堂,尊者曾到法乐讲堂劝请佛陀说法以度众生,其言如下:沉翳生死,流转五道,唯愿世尊开甘露门,久饥虚者得蒙济度。

227、智慧灯尊者

智慧灯尊者,即智慧灯佛。智慧能破愚疾之暗,故譬之以灯。

佛陀佛得道前,曾经有过相当多次数的转生,次次转生,都积有功德,最后所积功德无量,才恒得正道,获得佛果。佛陀的前世身曾转生在一个名叫善化幢灯的世界。

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二载,善化幢灯世界有六千万亿众生,诸佛相继在此世界出世,教化诸多的百姓。当时,尊者恭敬地供养诸佛,智慧灯佛是那时的第十尊佛。智慧灯及其它诸佛受到佛陀前世身的供养,都对他予以加持,佛陀的前世身从智能灯佛处得到了智慧和力量,在修佛的道路上又有所成就。

228、栴檀藏尊者

旃檀藏尊者,即旃檀藏菩萨。旃檀是一种树,能发同浓郁的香味。

尊者身散异香,具大功德。

据《菩萨璎珞经》卷四十载,尊者曾于佛陀刚成佛时,在法乐讲堂劝请佛陀讲法传道,以使众生脱离苦厄,说:五浊鼎沸世,不识真正法,慧日既以降,惟愿除暗冥。

可见旃檀藏菩萨对人世间的污浊丑之事早已心怀忧虑,他希望凭借佛法的威力予以扫除,就象太阳升起,黑暗消失,世间一片光明祥和。

229、迦难留尊者

迦难留尊者,迦,释意为业作,指芸芸众生耕种收获,繁衍不息于世间。

尊者出家之初辛勤修练,俗心渐远,佛心日进,已领悟到清净空寂,无忧悉无烦恼的乐趣。偶尔回首世间,众生虽有贫乏之困,病老之苦,离别之思,然而邻里之间亦有人情交际,家庭之中妻子儿女亦有天伦之乐,不免有思尘还俗之想。

尊者心寂清静,冷眼旁观,三千大千世界,无非生老病死,往复轮回,苦不堪言。世人虽有种种乐趣,然而凡夫俗子举足动步无非是罪,难免后世转为畜生、饿鬼,或堕入地狱,受尽无边之苦。

要想获得永远的解脱,唯有参习佛法,升往清净佛国。尊者尽心修道,因而获罗汉果位。尊者也因其本生的行德而获迦难留法号。

迦难留,似为中文家难留的谐音。

230、香焰幢尊者

香焰幢尊者,幢是一根顶头装饰着各种颜色丝帛的竿柱,常立于佛前,用以表麾众生,制伏诸魔。香焰是沟通信徒与佛联系之物,香焰幢是佛的象征。

据《最胜王经》卷六云:见彼香烟,一刹那顷,变成香盖。香焰幢与此相类,由供佛之香之烟结成幢形。香焰幢尊者崇佛之心极坚极诚,每日于佛前礼拜忏悔,燃香致敬,诚心所感,香烟相结相聚,作一烟幢。

231、阿湿卑尊者

阿湿卑尊者,佛陀的声闻弟子。

据《大宝积经》卷九十九载,佛祖在王舍城外的耆阇崛山岗中修行时,尊者与迦叶等诸大声闻弟子曾入城化缘,来到王宫时,阿阇世王亲自超迎、行礼、让座。而无畏德公主则不起迎、不行礼、不让座,默然坐在原地,受到父王的质问。无畏德公主反问道:大王看到小国的诸侯起迎吗?狮子兽王见到一群小兽起迎吗?大海的龙王见到河湖的龙王起迎吗?

阿阇世王虽然心中不平,但是无言以对。尊者等发现无畏德聪慧而有辩才,便为讲说佛法,使公主顿然开悟。同佛陀与弥勒菩萨鉴知此事,施神通力加持,使唤无畏德当时获得菩萨果位,并由女身转为男子,称为无畏德菩萨。

232、摩尼宝尊者

摩尼宝尊者,即摩尼宝璎珞菩萨。在梵文中,摩尼的意思就是珠、宝、离垢、如意。于密教,则指体达阿字本不生,妙理之慧,此慧远离动转,犹如坚固不坏之金刚。

据《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七载,尊者为等觉中一人。所谓等觉是大乘阶位五十二位中第五十一位,为菩萨之极位,将得妙觉之佛果,功德智能与佛相等。尊者佛性清净,光明无暇,不为垢秽所染;所谓如意,据《仁王经良贲疏》卷下,尊者功德圆满,已达随意所求皆满足即随心所欲的境界。尊者以除世间污秽、脱众生苦难为己任。摩尼珠,投之浊水,水即不清。

摩尼宝尊者,又名金刚慧菩萨。金刚慧,指通达实相之理而破除诸相之智。《维摩经》关子中《不二品》: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维摩经注》卷八:什曰:金刚置地下至地际,然后乃止也。肇曰:金刚慧,实相之慧也。

233、福德首尊者

福德首尊者,为佛祖的前世身。

据《大宝积经》载,佛祖曾向众弟子述说自己历世转生的功德,意在激励弟子们竞相效仿,不懈努力。

佛祖回忆说,自己曾转生为国王,名福德,福德王在位时励精图治,因而感动了天地,全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无饥寒之忧。

然而尊者依然担心百姓受饥寒疾病之苦,在全国城乡设有粮食与医药救济处,以备食不果腹者或患有疾病者之需。

尊者的作法,后为元世祖忽必烈效仿,在元大都广做慈善事业,皇宫每天向穷人施舍食品。

234、利婆弥尊者

利婆弥尊者,又作香樟婆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目犍连的弟子。

据《摩诃僧祗律》载,佛陀涅槃后,徒众准备结集法藏,大迦叶曾派尊者到三十三天邀请柬提那比丘前来参加佛典结集之会。

结果柬揭那听说佛陀涅槃,决心以身故随侍,亦人涅槃。他回来后,曾参加佛教经典的第一次结集。

235、舍遮独尊者

舍遮独尊者,生于无佛之世。

尊者不能聆听佛陀的教诲。然而生来喜欢寂寞清静,厌恶世俗烦恼。于是独居静养,自悟佛性,久经修习,心性豁然如大日光明遍照,悟到佛法的究竟,最终修得智能圆满、功德圆满,通晓佛法本意,永离生死轮回。

236、断业尊者

断业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业,意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动。

佛教有身口意三业。《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一十三云:若自性者,应唯一业,所谓语业,语即业故;若所依者,应一切业皆名身业,以三业皆依身业故;若等起者,应一切业皆名意业,以三业丝质是意等起故。三业善恶,有不同的果报。《成实论》卷七谓:业报三种,善、不善无记;从善、不唾报、无记不生。又谓:善得爱报,不善得不爱报,无记不报。

佛教主张断除一切业障,才能解脱生死之苦海,到达清净的佛土。尊者能象利剑一样,斩断一切世俗情丝,刻苦修习佛法,已出离因果报应,不堕轮回。最终取得罗汉果位。

237、欢喜智尊者

欢喜智尊者,即阿难婆伽。为三阿难(阿难陀、阿难跋陀和阿难婆伽)之一。阿难意为欢喜。

尊者通晓受持大乘佛教教义,遵循大乘佛教的理论修习佛性,度化众生。他佛学理论渊博,从中博得了无穷的智能和神通。同时具备大乘佛教所共有的慈悲心性,随时随地向大众宣讲大乘教义,普度众生至清净彼岸。

238、干陀罗尊者

干陀罗尊者,西域人。

尊者不远万里来到洛阳,后至洛阳东南之山修立寺庙,被推为寺主。风操卓然,善法术。一次对同住僧众说:洛阳东南有盘鵄山,山中原有古寺,今故基尚存,可以修立寺院。众僧不信,但承受他入山,果然找到一处旧寺石基,遂修立寺庙于其上,推他为寺主。新寺距洛阳一百余里,他总是每天清晨就来到洛阳城中,薄暮方回。有一位自认为行走迅速的僧人奔走如飞,仍赶不上他。犍陀勒让他拽着自己的衣角,该僧只觉得耳边风声飒飒,须臾至寺,却毫无疲倦的感觉。

干陀罗,又作犍陀勒、干陀罗。

239、莎伽陀尊者

莎伽陀尊者,佛陀声闻弟子。佛祖曾为其授记,预言其未来世当得佛位,佛号普明。莎伽陀,译作善来。尊者以之为名,有劝迎众生皈依之义。

据《妙法莲华经》卷四载,佛祖曾为他等诸罗汉授记,未来世当得佛位,佛号为普明。他等人听了佛的点化深受启发,认为自己本来智能短浅,经佛的教化之后已大有长进,但是自己尚未察觉。他当时兴趣例作为比喻:一位长者去看望朋友,恰逢朋友醉卧不醒,长者将珍宝系在朋友的衣服上就离开了;朋友酒醒后腹内无食,到处乞讨,讨到一点吃的便觉满足,当朋友再次遇到长者时,才知道自己是腰缠万贯的大富翁。莎伽陀感谢佛祖给予自己的智能,这些智能足以使他脱离烦恼,获得正觉,无需到处乞求获得解脱的方法。

240、须弥望尊者

须弥望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须弥望,即望须弥也。须弥,山名。天帝释所居,四宝所成。

须弥是著名的神山,意译妙高。佛教传说,须弥山是人类所住世界的中心,日月环绕此山回族出没。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山顶上为帝释天,四面山腰为四天王天,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外有铁围山所围绕的威海,威海四周即四大部洲。

为了表示佛陀至尊至上的地位,佛教将佛制成须弥山形状,名须弥座,也中须弥坛。须弥望尊者乃是虔诚的佛家弟子,他努力修行,心想须弥,眼望须弥,最后得以证阿罗汉果,因名须弥望。

241、持善法尊者

持善法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善法,为佛教修行之大法。

佛教分五戒十善与三学六度,其中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即所谓不犯十恶,谓之十善。

五戒十善之法,为在家修行的居士所受持的善法。三学为:戒学、定学、慧学,戒学以防人生恶业,定学使人性静心澄,慧学使人观达真理辨是非。

六度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度,即渡。度,即渡。六度可使凡俗渡生死苦海,至清静乐土。三学六度为出家僧尼受持的善法。尊者严格按照善法要求,居俗受持五戒十善,出家受持三学六度,循序渐进,坚持修行,终于脱离垢染,证得正果。

242、提多迦尊者

提多迦尊者,摩伽陀国(一说摩突罗国)人,其姓未详,初名为香众。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五祖。

据《景德传灯录》等书载,尊者出生时,其父梦一金色太阳从屋顶穿出,照耀大地。依《阿育王传》卷六载,尊者从优波鞠多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于初日即得须陀洹果,第一羯磨时得斯陀含果,第二羯磨时得阿那含果,第三羯磨时证得阿罗汉果,后得优婆鞠多付法。

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五载,尊者具大神通、大威力,说法不倦,后行化至中印度,付法于弥遮迦说偈曰:通达本法心,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说完偈语,他踊身上虚空,作十八变,人火光三味自焚其身,而入涅槃。弥遮迦和八千比丘悲感,乃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供奉之。

提多迦,又作提知迦、地底迦。意译作有愧。

243、水潮声尊者

水潮声尊者,即一切海潮声菩萨。《楞严经》把佛声音譬如海潮。海潮无念,不违其时,与大慈大悲佛之声音应时适机而说法相似。

世间的江河湖海,其名虽异,然潮音相同。世间诸佛的名称不同,所讲的经卷有异,但都是为了大众获得解脱。

尊者学习世间诸佛的修身养性方法,倾听世间诸佛讲解经卷,亲身故经受诸佛的教诲。由于尊者广学诸佛之法,因此他脱离世俗盖障,心性清净如明月,通达佛性。佛兴慈悲,哀悯众生,发海潮音。

尊者哀怜众生,能应众生的需要,应时而至,帮助他们脱离生死苦海。

244、智能海尊者

智能海尊者,即智能菩萨。《无量寿经》说:如来智能海,深广无涯底。尊者以之命名,说明他智能超群。所谓智能,即于法观达、无境不照的精神状态。

智能海比喻尊者智能如大海般瀚无际,涵容一切。据《新年华严经论》卷十七载,尊者以智能成满,方能随俗善人生死,也就是说,他并不以自己得道为满足,而是以慈悲为怀,教化众生,积大功德,因而获得幸福的佛果。入于一切众生生死之地,同一切众生之利而教化之,令信顺入正法。

又据《大方广佛华严经愿行观门骨目》卷上载,佛陀佛身故放光明,普照十方,十方大菩萨各说偈语,尊者偈曰:此人无慧眼,不能得见佛,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

245、众具德尊者

众具德尊者,即隋朝著名,僧人信行(540-594)。魏郡(河南安阳)人,俗姓王。又称三阶禅尊者,为三阶教之祖。

尊者少蕴悲怀,慧悟奇拔。四岁出家,博涉群经,洁身自爱,备爱尊敬,后蒙隋文帝召请,位于长安。认为佛陀之时代为正法时代;其次,正受教法之时代为像法时代;即今(隋)正值佛教衰微之时,故经典与特定之佛皆无济于事,乃倡三阶新义,称第三阶佛教,解行颇异前人。又谓当世之人成就我见、边见,或偏学一乘、三乘,或偏念弥陀、法华,爱此僧彼,故提倡普真普正宗。即法不分大小,人不辨凡圣,普信普归。舍弃具足戒,与民众同劳动、共修行,故产生一日一食之严格规律。

隋初,被召入长安,居真寂寺。躬自劳役,乞食度日。因其人格高洁,教义简明,海内英杰也前来拜访,故信徒云集,其教大行于世。人称四依菩萨。至唐朝,其弟子信义设立一庶民金库,称无尽藏院,以利济民众。然于隋开皇二十年(600)至唐开元十三年(725)间,此派系四度遭到禁令与压迫,安史乱后,乃见销歇。

尊者于开皇十四年正月入寂,享年五十五。撰有《对根起行杂录》《三阶位别集录》等书三十五部。后随三阶教的禁遏而湮没。今仅存者为《三阶佛法》四卷一书,其余对根起行法等数书则仅余断片残篇。

246、不思议尊者

不思议尊者,即不思议菩萨。

据《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载,在佛陀于毗舍离城奈氏树园举行的法会上,他曾阐释自己对菩萨慧的理解:无为不离有为,有为不离无为,解知有为无为悉无所有,于中净身口意,是谓菩萨慧。

又据《大宝积经》佛说决定毗尼经大方便佛报恩经》等书载,当佛陀向众菩萨询问何人能于众末世擅改持正法时,他说我能堪任愍念,成就饿鬼众生,令得解脱。他还曾向佛祖发誓,在佛祖涅槃后,护持正法,于十方界广泛流布,使唤不断绝。佛陀曾亲口告诉大众说,以他为首的七十个大菩萨已历经无数劫,供养过无数佛,常修梵行,心不疲倦,善擅改佛法的大菩萨。他们以慈修身,不舍大悲。众生临死时若称尊者之名,虔心皈依,死后便可往生佛国净土。

247、弥遮仙尊者

弥遮仙尊者,即弥遮迦。中印度人,八千仙人的导首。为西无二十八祖中之第六组。

据载,尊者曾是天上的仙人,由阿弥陀向他传授仙法,因而仙术超群。他博闻多达,有大辩材。率有大仙八千,后逢付法藏第五祖提多迦尊者,遂与诸仙共发菩提心,成为提多迦之弟子。

提多迦入灭时,以法藏付嘱。并嘱他广传正法,引导众生脱离六道轮回。后游化北印度,得婆须蜜付嘱大法,入于尊者子奋迅三昧,身跃虚空,复归本座而自焚化。众人收其舍利,建塔供养。

248、尼驮伽尊者

尼陀迦尊者,据《贤愚经尼揭下度缘品》载,原为除粪人,译作因缘,属于地位低贱的首陀罗种姓。

佛陀不分贵贱,以平等心对待众生,将他度之。尊者虔诚归信,恪遵戒律,精勤修行,终证阿罗汉果。

尼陀迦尊者,又作尼驮迦、尼陀、尼提。

249、首正念尊者

首正念书尊者。正念,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之一。正念是谓集中思想观念书于修习佛法中去,不令离散和邪念滋生。

尊者皈依佛法,修炼佛性追求思维境界的清净。心性稍有驰散,偏离其如,即收心敛意,回归法性。久而久之,将心身与法性融为一体,使法性成为自身天然之性。无论游巡于有情世间,还是身居寺院清净刹土,其佛性都不改变,群垢不能染,众苦不能恼,外道不能歁,磨灭不能损,种种干扰犹如浮云,自身的佛性则如明月,他以朗朗明光施惠于天下众生。

250、净菩提尊者

净菩提尊者,即唐代禅僧净觉(683-750?)。俗姓韦,为唐中宗庶人之弟。心体无污染称为净,对境不迷称为觉。佛,意为觉;佛之体清净本然,故一般以净觉为佛之异称。又作卢舍那、净满。

尊者于太行山剃发受具足戒,居某禅师之旧兰若,猛虎舐足、毒蛇熏体、或山神献果、天女散花,亦未尝喜怖。曾师事北宗禅之始祖神秀。神秀寂后,闻东京有玄赜者,即承受从要受指导,律仪周密,深解经典。尔后于太行山灵泉谷撰《楞严师资记》,复往长安大安国寺。入寂后,荼毗于少陵原赤谷兰若。王维撰有《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尊者塔铭》,收于《全唐文》卷三二七。尊者致力于阐明北宗禅之祖统,著有《注般若心经》,入室弟子逾七十名。

尊者诸恶灭尽,居于净土,众德悉备,功德圆满,有极高的思维认识能力,能破除众生的忧恼,使大众皆受用广大法乐。

251、梵音天尊者

梵音天尊者,为佛陀的侍者。梵音,又作梵声。佛菩萨之音声。即佛报得清净微妙之音声,亦即具四辩八音之妙音。

尊者为印度的创世神,梵天生于金胎梵卵,卵壳分成两半,一半化为天,一半化为地。他创造了(三千大千世界)众生,魔鬼与灾难。佛陀从兜率天降生人世时,梵天是释迦的侍者,手持白拂在前引导。佛祖成道后,成为佛陀的弟子。施舍出自己的宫殿,请佛祖在殿内为诸天神说法,他自己则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大梵天能发出五种声音,声音曲折微妙,清净悦耳,作这样的声音诵经,宣扬无上正法,使闻者欢喜,易于从中领会佛教清净奥妙的道理。据传,佛教法会开始时,众生咏颂如来妙色金身,赞叹佛祖的大德。使众生听后心神寂静,肃然起敬,这一仪式是由大梵天延续而来的。

大梵天王,又称梵王,名为尸弃或世王。

252、因地果尊者

因地果尊者,因地,为果地之对称。地者,位地、阶位之意。指修行佛道之阶位,与因位同义。是指修行佛道之位;果地,则指成佛之位。

《楞严经》卷五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又同书卷四云: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尊者发心与成佛同在一处,这说明他本具慧眼,诚心修习大乘之行,兢兢业业,一刻也不松懈,终于修习到了菩萨果位。

253、觉性解尊者

觉性解尊者,觉有二义:一为觉悟之觉,二为觉察之觉。觉是佛教中最高的思维与认识能力。

佛祖悟得世间大道,为众生指明了解脱的方法,故被称为觉王、觉皇。他根识清净,见闻佛法,便理解其中的道理,洞开真智,了达通悟,并能勤行精进,远离一切迷妄,自始自终,坚持不懈,达到了既能觉己又能觉人的地步。证得罗汉果位。

254、精进山尊者

精进山尊者,《慈恩上生经疏》卷下曰:精,谓精纯无恶杂故;进,谓升进不懈怠故。于法无染曰精,念念趋求曰进,故名。

精进,谓勇猛勤勉地修持诸善法,即于修善断恶、去除转净之修行过程中不懈怠的努力上进。

尊者勇猛精进,自强不息,从不懈怠,艰苦修习佛法,就象登山一样。终证得阿罗汉果。

255、无量光尊者

无量光尊者,即甘露光菩萨,密号大明金刚,离染金刚,贤劫十六尊之一。无量光,称赞阿弥陀佛光明之十二种名称之一谓佛光不可胜数。

尊者精通显教教义,熟悉各种戒律;同时通达密宗各种教法,能解释秘密真言的含义,随心所欲进入各级禅定。他善于摧破一切外道,邪见与魔鬼。

256、不动意尊者

不动义,性虚空十义之一,谓真如体性,常住而不变不动之意。

《摩诃止观》卷二上曰:对境觉知,异乎木石,名为心;次心筹量,名为意。意,即是心在对事物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的思考。不动意,即意不动,即入于禅定,心如止水。这里意仍指意力,即求不觉之意志、毅力,《无量寿经》净影疏云:求佛之心,名为意力。

尊者求佛之心坚固不动,以禅定为修行途径,常使意志定于一处,任何外物皆不能动。

257、修善业尊者

修善业尊者,佛陀前世身。名善事,为宝镜王长子。

据《贤愚经》卷九载,往昔古世有一宝镜王,王有二子,长子名善事,次子名恶事。二人奉王命一起入海求宝,在回归的路上,被其弟恶事贪图财利而将双目刺瞎。然积有历代善行功德,盲目不治而愈。空手返回国内,宝镜王闻知大怒,决意惩治恶事。尊者宽大为怀,再三请求下父王赦免了恶事的罪过。

尊者后转生为佛陀,其弟后转生为提婆达多。佛陀灭度后升往忉利天,提婆达多因不修善业,坠入地狱。

258、阿逸多尊者

阿逸多尊者,为佛陀弟子之一。

尊者为国王时,曾为女色财气所迷,国家大乱,因而被杀,堕入地狱。在地狱中他深刻反思、潜心修练,终于往生兜率天。他修慈最胜,慈曰与乐,遵奉阿逸多尊者可以获得精神上的安乐。《中阿含》卷十三《说本经》及《贤愚经》卷十二载,尊者阿夷哆,于未来久无人寿为八万岁时,愿成转轮王,名号为螺。阿氏多比丘于有而起意乐,起胜解,起欣慕,起希望,起寻求,故佛呵斥之。慈氏菩萨于有不起意乐乃至寻求,于利乐诸有情事起意乐乃至寻求,故佛赞叹之。此等皆说阿逸多与弥勒实为两人,同为佛陀时代受佛教化之弟子。

阿逸多,又作阿氏多,阿恃多、阿嗜多、阿夷哆、意译无胜、无三毒。依《法华经》卷六《随喜功德品》、《平等觉经》卷四等载,以阿逸多即为弥勒。

259、孙陀罗尊者

孙陀罗尊者,又名孙陀利,生于舍卫城外一村落。

尊者降生人世时,室内有泉水涌出,清香甘美,有珍宝随水流出。尊者容貌端正,殊似天仙,令观者惊叹。

波斯匿王以此事为奇异,将他带到迦兰陀竹林拜见佛祖。尊者见佛祖光明似日。伏身便拜,听了佛祖讲解四谛法,心开意解,当即出家为僧,精进勤学,证得罗汉果位。

佛祖对波期匿王说:过去世有一万八千比丘在山林中修行,一长者将众僧邀至家中,先备香水供众僧沐浴,又将珍宝放在水盆中施级众僧。长者今世转生为孙陀罗,而且容貌端正,心性灵慧,得道迅速。

260、圣峰慧尊者

圣峰慧尊者,圣慧,即佛陀的智慧。

尊者以修定而得:慧。他以佛祖之智慧往来于众生间,关心众生疾苦,帮助他们求得精神上的永远解脱。

261、曼殊行尊者

曼殊行尊者,即文殊菩萨当世身。曼殊,又作満濡、曼乳。译作妙。系曼殊室利之略称。亦即《维摩经》所谓之文殊尊者利。曼殊室利,意即妙德、妙吉祥,为四大菩萨之一。曼殊室利菩萨于佛陀入灭后在印度出世,宣扬大乘教义,于密教胎藏界示现童子形。

据《文殊室利般涅槃经》载,文殊生于古印度舍卫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据说他出生时家中出现许多瑞兆,故名。后随释迦佛出家。释迦灭度后,他来到云山,为五佰仙人解释十二部经。最后又回到出生地,在尼拘树下结跏趺坐,入于涅槃。

又据《文殊尊者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佛陀曾告诉金刚密迹主菩萨,在赡部洲东北方有一个叫大振那的国家,国中有一座大山,山有五峰,称为五顶山。佛陀去世以后,文殊菩萨将以童子形游行于此,在山中居住,为众生宣说佛法。中国佛教认为山西五台山就是佛经中所说的大振那国的五顶山,因此以五台山为文殊菩萨说法道场而成了佛教的圣地。尊者为众菩萨之首,被认为是如来法王之子。因此常称他为法王子。他是智慧的化身,经常协同释迦宣讲佛法。

在《维摩诘经》中,他又代表释迦佛,率领弟子们前探望病中的维摩诘,并与维摩诘反复讨论大乘佛教教义,宣说大乘佛法玄理。

曼殊行,又称曼殊室利童子,略称曼殊童子。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又作曼殊室利。

262、阿利多尊者

阿利多尊者,古狮子国僧人。

尊者初为宫廷大臣,曾赴印度迎请阿育王之女僧伽密多,为师子国女佛教徒授戒。后来皈依佛门,以摩陀为师,学习律藏,为狮子国佛教僧团领袖。

据《十诵律》卷十五载,当佛陀率领徒众在舍卫园时,尊者心生恶邪之见,云我如是知佛法义,作障道法不以障道。佛闻知后,召集众比丘,教诫其不得谤佛,仍不悔改。佛便令作羯磨摈惩治他。后回心向善,精勤修行,持戒甚严。

《摩诃僧祗律》卷二十一载,佛曾发出自今日后不听白衣家内非亲里比丘尼边自手取食之戒。尊者严格遵守,尽管他身上生疮,一般人家不让他进门,也不施于食物,他宁愿挨饿也不到慈善的比丘尼处乞食。佛对他大加赞赏,并特地更改戒律,准许生有恶疾、一般人家不愿接待的比丘到自己不沾亲带故的比丘处乞食。

阿利多,又作阿利吒、阿栗吒等。

263、法轮山尊者

法轮山尊者,法轮菩萨。为十方诸大菩萨之一。法轮,指佛教之教法。

佛之法轮所到之处,众生皈依,烦恼驱除,功高如山。尊者即有如是功德,尊者功德巍巍如高山,智慧深远如大海,他具有无量的威力,能显现出各种神通变化。他的恩德普照十方无量百千诸佛世界,一切大威德神、诸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人类及非人类,都领受他的恩泽。

据《大宝积经》卷一百三《菩萨身行品》五载,迦叶尊者向佛陀请示说:十方诸大菩萨功德无量,弟子们都想一睹菩萨的尊容,然而他们各在一方,很难相遇,愿佛满足众弟子的愿望。于是佛陀传示普贤菩萨,传招十方诸大菩萨前来,各自显现在本土时的身相。

尊者应佛陀之召,在众生面前现示法身,其身高大如须弥山,身体大放光明照亮世界,迦叶等观看者无不赞叹。

264、众和合尊者

众和合尊者,比丘三人以上,集同处、持同戒、行同道、此名众合和,也作和合僧。

佛教重视破和众为逆重罪之一。具体说来。和合分为理合与事和两种,事和,又可分为六种,谓六和敬:一身和敬,同礼拜等之身业也;二口和敬,同赞咏等之口业也;三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业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见和敬,同空等之见解也;六利和敬,同衣食等之利也。

众和合尊者善于与同道和合相处,并促使众僧聚居一起修持佛法,相互促进,同证道果。

265、法无住尊者

法无住尊者,即唐代高僧昙晟。俗姓王,生于唐代宗建中三年(782年)。法无自性,随缘而起。因缘而化。无住,万有之本,不生搬硬套之意。

尊者善于因材施教,使众生都能体会佛法的光泽,高兴进入法门。少时出家于今湖南石门县,拜百丈师为师,法号昙晟。参禅二十年,乃不悟禅理。

百丈圆寂后,师事药山。药山问昙晟:百丈大师讲些什么法?他答道:一日众弟子在讲经堂上站定,百丈手杖柱地,一语不发。站了一个时辰,将众人遣散。众弟子将要出门时,百丈又将大家召回来,问这是什么禅?众弟子不知其意。药山闻言大喜,曰:今天通过你而了解到尊者兄百丈的禅法。昙晟听完药山的话,顿悟禅机,伏身便拜,感谢恩师点化。

药山圆寂,昙晟继承衣钵,住谭州(今长沙)云岩寺,纳徒讲禅。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圆寂,唐武宗赐谥号为无住大尊者,塔名净胜。昙晟传洞山良价,良价传曹山本寂,是为曹洞宗,尊者乃曹洞宗先祖。

266、天鼓声尊者

天鼓声尊者,天鼓,指置于忉利天善法堂之大鼓,此鼓由天之业报生得,不击而能自出妙音,是佛法的象征。

因天鼓音声无主无作,无起无灭,能利益无量众生,故用此比喻佛之说法。

据《法华义疏》卷一载,贼来贼去之际,天鼓皆鸣,而诸天心勇,修罗惧怖;众生烦恼之应来应去,佛皆说法,而弟子心勇,诸魔惧怖。天鼓无心能为四事,如来虽说,亦复无心,故以天鼓喻显佛之音声说法。

尊者己具深厚德行法力,他说法时,众生如闻天鼓妙音,烦恼消退,如明镜之台,尘埃悉除。

267、如意轮尊者

如意轮尊者,即如意轮菩萨。以其手分别持如意宝珠和宝轮,故名如意轮,密号为持宝金刚。

其形相一般为六臂像,至于手持宝物及印相,则依经轨的不同而有多种差异。据《如意轮瑜珈念诵法》载,尊者具六臂,全身金色。头上结宝顶髻,戴庄严冠,以示庄严,冠有化阿弥陀佛,住天说法相。

右边第一手作思惟相,表示愍念众生;第二手持如意宝珠,表示能满足众生的愿望;第三手持念珠,表示渡一切众生苦。左边第一手按明山,意为成就众生信心无动摇;第二手持莲花。以莲花喩洁净,表示能净各种不合佛法之事;第三手持宝轮,表示能弘扬佛法,顺转无上法轮,使佛法永住世间,故又名如意轮。六臂表示能游于六道,以大悲心解除六道众生各种苦恼。这是普通常见的形象。另外还有手作说法印,或持钩杖等多种。

如意轮尊者,又称如意轮观音,为密宗所传六观音之一。

268、首光焰尊者

首光焰尊者,即光焰幢菩萨。

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十载,尊者曾参加佛陀在室罗筏国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的法会。尊者所行无碍,遍访一切诸佛世界,供养一切诸佛,脱离一切烦恼盖障,得大智慧他的德行万丈光明,照亮了众生的心田,使众生俱解脱。

269、无比校尊者

无比较尊者,获菩萨果位。居于古印度东方妙真珠国。

据《佛说称赞如来功德神品名经》载,妙真珠国的现地世佛正启迪知如来已经授记,当正遍辞呈灭度后,由尊者居临佛位,号称毫相殊胜犹如初日灯光月焰波头摩花身故争如金满虚空界光明广大无碍庄严圆光十方普照一切无不明了幢相旗王正启迪知如来。

善男信女诵念此佛名号,行礼参拜,意敬心诚,反省自己的罪恶与过失,发誓改过自新,重罪可获免除,后世尊荣,六根圆满,品行端正,受到众人的尊敬。

若想结交善良的朋友、不做恶而增殖财产、业绩昭昭而获得荣位,祈求此佛,也能得到心满意足的报答。

270、多伽楼尊者

多伽楼尊者,为香名,香乃佛使,能将信徒之心通达于佛。

《最胜王经》卷七云:零凌香多揭罗。《玄座音义》卷一云:多伽罗香,云根香。又卷二十曰:多迦娄香,又作多伽楼,译曰木香相也,一作不没香。尊者诚心向佛,勤修不懈,达到很高的境界,因而身故放异香。

多伽楼,又作多揭罗、多伽留、多伽娄等。译作木竿相、凌零竿、云根香、不没香。

271、利利婆多尊者

利婆多尊者,佛祖的声闻弟子。天上的室星。其父母年老无子祈星宿碍而得,故以星名。

尊者因一天夜间见两恶鬼争食尸体而悟世事皆空之理,认为人不可贪恋暂时的逸乐,而应追求永恒的真理。他出家为僧后,曾长期跟承受佛陀学习佛法。在诸弟子中,尊者从禅入定,心不错乱,被称作坐禅第一。

据《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经》卷第四载,尊者善于降伏恶魔,收服外道,保护佛法不受破坏。

利婆多,又作利婆多、离越多、离婆多,意译室星,是北方的星宿。

272、普贤行尊者

普贤行尊者意为以普贤菩萨之德行为修习目标。为以普贤为人格荡型所立之阿罗汉。稽诸史实,未必实有其人。普贤菩萨,又作遍吉菩萨。以尊者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菩萨为释迦如来之胁士。

普贤主一切三昧,乘白象持右侧。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四川峨眉山为其说法之道场。《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四十,说普贤菩萨十大行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承受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经中一一述此十大愿,明其功德无量,临命终时,得此愿王引导,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然此十大愿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志,故亦称普贤之愿海。有以普贤延命菩萨为本尊之修法,称为普贤延命法。尊者以普贤菩萨为榜样,济度众生,使人人得解脱。他贤善爱眼视众生,愿与普贤尊无异。

在密教中,普贤与金刚萨埵同体,列于金胎两部曼荼罗中,为贤动十六尊之一,安置于北方四菩萨之最下位,密号普摄金刚。胎藏界曼荼罗中,位列中台八叶院之东南隅,密号真如金刚。

273、持三昧尊者

持三昧尊者,即三昧藏菩萨。

持三昧,善心定于一处而不动。

三昧是佛教修炼心身故的方法,是一切禅定的总称,修行三昧可以获得无穷的智慧与神通。据《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一载,三昧藏菩萨坚持楞严诸三昧门,通晓无染著陀罗尼真言,由此觉悟到化学的真谛。他坚持修禅,书局获知极高的智慧和神通,他智慧深远,能洞悉事物的原委,预示事物的未来。他脱离了世俗,永远没有烦恼的困扰。他由诸原三昧门获得神通,可以随心所欲地遍游十方世界,来往于法界无边刹海,以大慈大悲济度一切有情脱离苦海,功德无量。

尊者智慧广大犹如无际的虚空,悟性深湛犹如莫测的大海,心性安稳不动犹如须弥山,清洁无染犹如白莲花,内外清净如摩尼宝,光明炽盛如同真金。

274、威德声尊者

威德声尊者,即大威德王菩萨。

密教五大明王之一,配于西方,是西方阿弥陀佛的忿怒身。其梵名阎曼德迦,别称降焰魔尊、六足金刚等。

据说此王有大威德力,能断除一切魔障,摧伏一切恶龙。众生若一心忆念阿弥陀佛,祈求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便会派遣大威德王菩萨等二十五位大菩萨前去保护,使人不受恶神不断发展鬼打扰,心离烦乱,专心致志修习禅定,发菩提心。

其形象,常见的有三面六臂、六面六臂六足等多种。据《大神验念诵法》等载,尊者身故坐青色水牛,通身青黑,手持弓、箭、剑、戟、索、棒等兵器,以髑髅为璎珞,以虎皮为裙。其身长大,遍身火焰。面上三目,赤眼暴恶,竖发如火焰。不着冠缯。当前一面大笑,牙齿暴出,左右各一面,顶上有三面。六足着环,膝胫皆露,状极可畏。

275、利婆多尊者

利婆多尊者,古印度拘尸那揭罗国长老,以遵循佛祖教诲闻名于世。

尊者为佛灭后百年的印度名僧,持戒严谨,德高望重。时毗耶离国比丘跋耆等违背佛祖制定的戒律,擅自制定十事证言,认为:凡属习惯的行为不算违背佛祖制定的戒律、可以随意吃盐、可以随时接受施主的食物,为治病可以饮酒,可以接受金、银、宝物等布施。有的出家人竟然手持金钵,沿街挨户乞钱,多少不限。

尊者坚决反对破坏戒律的行为,曾与上座部长老耶舍陀、三菩伽、沙罗等组织了佛教史上第二结集。与会者共计七百人,认定跋耆比丘的十事证言为非法,维护了佛祖在世时制定的戒律。

276、名无尽尊者

名无尽尊者,据《大乘义章》卷二:表诠诸法,说之为名。无尽,即无相,《大日经疏》卷十四曰:无尽者,即是无相别名。故名无尽即指所有可以因其名而想其状者丝质为无相,亦即诸法皆空也,正如《维摩经》净影疏云:诸法悉空,名为无相。

佛教教人视一切诸相若有若无,迁流不常。尊者恪守佛教教导,弃掉世俗十相,据《涅槃经》卷三十云: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尊者书局达到无相境界,成阿罗汉果。

277、阿那悉尊者

阿那悉尊者,为佛家弟子。

尊者以善长修炼著称。他认为,呼吸是一切修炼的基础。人在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在呼吸。一个新年的生命降生人世,首先要呼吸;呼吸停止,标志着生命结束。

他认为,只有控制自身故的呼吸,才能控制生命进一步修炼其它功法。尊者体会到,调息有轻有重,有冷有暖,有粗有细,有滑有涩。调整全身毛孔及脏器,可以使唤呼吸暂时停顿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通过调息,可使唤体内清凉,灭除热恼,汹涌的尽情可以平静下来,不间断地调息,而且步步深入,可使身心清净、舍弃贪欲,增长智慧,健康身体。

278、普胜山尊者

普胜山尊者,即宋朝名僧普胜法尊者。俗姓张,祖籍深州陆泽。

据《宋高僧传》卷二十八载,尊者幼年时即不苟言笑,淡薄俗世之情。二十岁时,出家于五台山华严寺,拜超化大师为师。当有人问他为何不在家乡出家而不远千里到五台山时,他回答说:附神骥可以日千里矣。这表达了他探求佛法究竟的高远志向。

后来,他听说崇法大师在洛阳宣讲唯识论,便前往从学。尊者深具慧根,诸经注疏过止便识,融会贯通。

宋太祖曾赐法号宣教,并赐紫衣。年六十三岁时,在净土院圆寂,门人与信徒收舍利葬于龙门山宝应西阜,并建塔旌表。

279、辨才王尊者

辨才王尊者,即乐音乾闼婆王,四乾闼婆之一,是主管音乐的神。居住于十宝山中。

尊者聪明而有辩才,能发美音而歌唱。尊者及其下属千余人,皆善长演奏乐器,歌声优美,居住在十宝山中。常于山中施魔幻术,在空中变化出海市蜃楼。当忉利天诸神演奏音乐时,尊者便有所感地率下属上天奏乐,演奏完毕,降归十宝山。

佛祖得道后,尊者以音乐赞颂佛陀的功德。据《智度论》卷十载,尊者在佛前弹琴,其音美妙而震惊宇宙,宇宙大地为之震动,佛祖的大弟子迦叶在座位上都不得安稳。

280、行化国尊者

行化国尊者,古印度僧人。行化国,指专行教化的佛国。

古代印度分为许多小国,在佛教盛行之初,这些国家的宗教信仰尚不一致,崇奉佛法者有之,尊信外道者有之,排斥佛教者亦有之。

佛以教化众生为本,不分贵贱、不分畛域,皆予教化。

尊者秉乘教旨,不畏艰难,亲率领弟子周游印度许多小国,弘传佛法,济度众生。在他的感召下,许多国王放弃外道信仰而皈依佛法。

281、声龙种尊者

声龙种尊者,为文殊师利的过去身。因其以声音教化众生,故名声龙种。

据《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在过去久远世,南方有佛土名平等国,其中有佛名为龙种上如来,又名大身佛、神仙佛,即尊者。龙种上如来寿命有四百四十万岁,由声而说教,即通过讲解佛经而教化众生。当时无数神仙百姓由于龙种上如来的说教而脱离苦海,升入极乐世界。

282、誓南山尊者

誓南山尊者,即唐代律僧道宣(596-667)。为南山律宗之祖。浙江吴兴(一说江苏润丹徒)人,俗姓钱,字法遍。

尊者十六岁出家,告后随日严寺慧(君页)、大禅定寺智首学律。后住于终南山仿掌谷(长安之南),研究、弘传四分律,为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律宗的始祖,人称四分律祖。曾至各地讲说律学,亦参与玄奘之译场。严守戒品,深好禅那。历住崇义寺、丰德寺、净业寺。显庆三年(658),奉敕任长安西明寺首座。龙朔二年(662),高宗敕令僧尼须礼拜君亲,尊者与玄奘等上书力争,此事乃止。乾封二年二月,于净业寺创立戒坛,诸方前来求戒者二十余人,为后世建筑戒坛之法式。于是年二月入寂,世寿七十二,法腊五十二,谥号澄照。

尊者生平奖掖后,不遗余力,德行淳厚,为缁素所共仰,一生收有弟子千余人。著述宏富。所著之《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羯磨疏》、《戒本疏》、《拾毗尼义钞》、《比丘尼义钞》称为律学五大部。誓南山尊者,又称南山律师、南山大师。

283、富伽耶尊者

富伽耶尊者,稽诸史实,未必实有其人。富伽耶,旧译作人,或作众生,新译作数取趣。指轮回转生之主体而言。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乃外道十六辞呈见之一。即我之异名。或单指人之意而言。

佛教主张无我说,故不承认有生死主体之起初补生气勃勃伽罗(胜义之补特伽罗),但为解说权变之故,而将人假名为补特伽罗(世俗之补特伽罗)。然部派佛教中,犊子部、正量部、经量部等,却承认补特伽罗为实有。尊者擅长顺各人情趣,采取不同方法宣讲佛法,教化众生获得解脱。他特别指出不能为布施而布施,而要通过布施消除吝啬之心,利益他人。

富伽耶,又作补特伽罗、富特伽罗、弗伽罗、福伽罗。译为人、众生、数取趣、众数者。

284、行传法尊者

行传法尊者,为佛陀在世时之僧。

佛祖创立佛教后,为使信奉婆罗门教的人改信佛教,信徒们不避寒暑,东奔西走,弘扬佛法,济度众生,谓之行化。尊者即为其中之一。

他曾自朝至暮地奔往来于各地,克服种种困难,为弘传佛法,济度众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85、香金手尊者

香金手尊者,即宝手菩萨。位居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地藏院九尊中之第六位。

尊者以净菩提心之如意宝珠成满世间之悉地,犹如意珠在手,能满足一切所愿,故称宝手菩萨,密号满足金刚。他的一只手清香四溢,闻者可以消除烦恼,心生快乐;另一只手能生出无数珍宝金银,用以救济贫苦而获得温饱,所以称香手菩萨。他不需邀请,便能主动前来施慈悲于众生。

其形象为左手按腰持莲花,花上有三股金刚杵。杵上并有宝珠焰,右手舒掌托宝珠当胸,半跏趺坐于赤莲花上。

286、摩拿罗尊者

摩拿罗尊者,古印度那揭下国常自在王之次子。被禅宗尊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二十二祖。

据《景德传灯录》等载,尊者三十岁时,随名僧婆苏槃豆出家,被付正法眼藏。行化舒心法至西印度时,曾使唤国王得度皈依佛法。一日,在国王行走的路上出现一座小塔,高一尺四寸,其色青玄,四面皆有图像;前面图像描绘尸毗王割股救鸽,后面描绘慈力王剜身故燃灯,左面描绘萨太子投崖饲虎,右面描绘月光王捐舍宝首。国琴瑟想把塔迎到宫中供养,但多少人也举不起来,于是大会国中梵行、禅观、咒术三类人众,结果尽皆不识。时摩拿罗亦到会,他知道这是当年阿育王所造诸塔中的一座,遂为国王演说塔之所因。国王遂传位太子,出家修行,是为得度比丘。

后尊者又至月支国,继续弘法,付法藏于鹤勒那,说偈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说毕,伽跌而坐,入于涅槃,鹤勒那与月氏国王起塔供奉。

287、光普现尊者

佛称大日如来,大日能照耀四面八方。光普现尊者,功德无量。能佛光普照十方世界,不仅人间众生受其恩泽,六道畜性,地狱饿鬼以及魔鬼外道亦摄于他的威德,改恶从善,得到解脱。

288、慧依王尊者

慧依王尊者,即慧王菩萨。

据《贤劫经》卷一载,佛陀在衹树给孤独园住满三年后,外出游化,至维耶离。其时,尊者正专心修行。闻佛祖至,前往迎接,并为佛陀及随行人员安排场地,敷设座位。

尊者已具足五通,成就三昧,勇猛精进,破除众魔,心地慈善,广布佛法,功德果满。

289、降魔军尊者

降魔军尊者,名大乐金刚。又名大乐不空菩萨,因其能降伏魔军,所以又号称降魔军尊者。

尊者善长坐禅入定,于禅定中悟到佛学的真谛而获得最上大乐,获得了最上大乐后,就可以领会到诸佛的无上智慧;拥有了诸佛的无上智慧,则有降伏一切魔军的神通力。他降伏了一切魔军,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建立了最高的成就,饶益一切有情众生。

尊者以自证而得大乐,化他而得大喜,不间断地利益众生而称不空。

290、首焰光尊者

自焰光尊者,即大焰光菩萨。属上首菩萨。

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载,尊者常亲近佛陀,参加佛陀的法会,聆听参悟佛陀演示的无上妙法。

他心性清净,常向大众宣讲佛法,得如大海般之智慧。他无所依止,可以随诸众生心之所乐,呈现相应之色身,帮助众生离诸尘障。

他已得无量光明,形成光网,照耀世界。众生沐浴其光焰,烦恼尽除,如同月轮一样明净。

291、持大医尊者

持大医尊者,译作寿命童子。古印度摩揭陀国频毗沙罗王的诸庶子,王舍城著名的医生。与佛陀为同时代人。

在王舍城东北角的庵婆罗园中修建起寺院,请佛祖和他的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在寺中居住,并提供日用衣食。当时,摩揭陀国国王阿阇世王不信佛法,由于他囚禁父母、欺凌弱小邻国,罪恶深重,遍体生疮,痛苦难忍,遍请名医而不能治愈。后延请尊者为其治病。七月十五日夜间,尊者引导王在月光下去见佛祖,得其点化而开悟,遂忏悔前罪,皈依依教,疾病痊愈。并保护佛教的发展,为佛陀的事业作出无量功德。佛教以救大众于苦难为大医,他既能医治人的身病,又医治大众的心疾,可谓医中之大医。

持大医尊者名时缚迦、又作耆婆;意译 童子、能活、更活。

292、藏律行尊者

藏律行尊者,即怀素(634707)。唐代律僧。京兆(陕西西安)人。俗姓范。

尊者独好毗尼(律),兼善俱舍(藏)自幼聪敏,器度宽大。十二岁礼玄奘出家,专承经论。受戒后,从道宣习《四分律行事钞》。其后,转入法砺之弟子道成门下,学《四分律疏》。

慨叹古人之义未能飞尽善,乃另辟新径,独抒己见,在此基础上撰述《四分律开宗记》二十卷,纠弹古疏之过,总结为十六失,而别立一家之说,时人号称新疏,以别于法砺之《四分律疏》。

自是,尊者所立之新说,乃称东塔律宗,而与法砺、道宣之律学并称三大宗。他的学说盛行于四及西北一带,门人甚众。初住长安弘济寺,上元三年(656),奉诏住西太原寺,敷席弘阐,学众云集。

后于景龙元年入寂,世寿七十四。著有《俱舍论疏》、《遗教经疏》、《四分比丘戒本疏》、《僧羯麿》等数种。

293、德自在尊者

德自在尊者,即大自大天。为古印度的生殖神。梵名为摩诃首罗。摩诃意为大,首罗意为自在。其本然的形象为无头无足,无臂无手,无眼耳鼻舌,浑然一体的术状物,即男根。后演绎为世界的创造者,居于色界之顶,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以为护世八方天和十二之一,守护在东北方。

尊者原是婆罗门教主神之一的湿婆神。在古代印度神话中,他是毁灭之神,又是苦行和舞蹈之神。瓶者心情愉快则众生安乐,嗔怒则众苦恼,他是佛教的保护神。每当新佛出世,他作引导。佛陀得道后,他让出自己宫殿,请佛陀说法。

据说他有极大的力量,头上生有三眼,其中第三只眼能喷出神火烧毁一切,还可主宰人间的一切悲喜荣乐。他的形象,据说有五头,在眼、四手,分别持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器物。浑身涂灰,颈上绕蛇,乘坐一条大白牛。佛教中有自在天外道或涂灰外道,即以此尊为崇拜对象。《续高僧传玄奘传》及《西域记健驮陀国》等有载。

294、服龙王尊者

服龙王尊者,即降龙大尊者。名李诚惠。蔪州(一说蔚州灵丘山)人。

据说,他的父母己到壮年尚未生子,便到五台山向文殊菩萨祈请,果然怀孕生下尊者。尊者风骨爽秀,聪明超群,幼年即到五台山真容院,拜法顺为尊者,年二十正式受戒出家。

东台东南一百余里有一处龙宫池,尊者曾经在池边结庐修道,畜一龙于净瓶中,不幸逃入东台之龙宫,隐于巨石之穴。尊者见一道白气从水中蒸腾而上,遂大声喝吒,龙惧而出。后唐庄宗钦仰大尊者高行,特遣使赐紫衣,并授予:传法大尊者称号。敕书中有云:泛慈舟而拯溺,持慧炬以引迷。五百龙神,皆降懿德;一万圣众,尽继玄踪。

同光三年,大尊者枕手圆寂,享年五十。朝迁赐溢号曰:法雨大尊者,塔号曰慈悲喜舍云之塔。

295、阇夜多尊者

阇夜多尊者,禅宗推其为西天第二十祖。中于竺人。

尊者父母素信三宣泄,然坎坷多疾,遂生不平之疑。后于中天竺遇鸠摩罗多,释以因果罪福之说,尊者顿释前疑,承言领旨,萌发窒碍慧,遂出家受具足戒。并嗣其法。他劝人纯心为善,国中之人师从其化导,功德无量,俱称为善对大士。后至王舍城敷扬顿教,。临入灭时,仁心法于婆修盘头(世亲)。付法偈曰:言下合无生,同于法轮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付法之后,奄然归宗,世寿不祥。

有趣的是,四川新都宝光寺内的罗汉堂内,将此尊塑造成清代康熙皇帝的形貌:头戴风帽,肩披锦氅,身着龙袍,安然而坐。据说康熙在游镇江金山寺时,曾赋诗一首:朕本西文一衲子,然何落到帝王家。有人更说他是罗汉转世。故尔有此作略。传说因康熙出过天花。所以这位阇夜多尊者的脸上也有一脸的麻子。但皇帝长麻子也不同凡人,塑偈上的麻子被描绘成五个一团,组成一个梅花图案。

296、泰摩利尊者

秦摩利尊者,即鸠摩利。据《大方广佛华严经随收演义抄》卷十五载,尊者为迦维罗卫国人,乃佛陀之叔父甘露饭王后裔。

尊者从孙觉贤三岁丧父,八岁丧母,为外氏收养。尊者闻觉贤陪敏异常,乃度其出家为僧。觉贤刻苦修行博学多闻,以禅律驰名。后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传法译经。

297、义法胜尊者

义法胜尊者,即中印度高僧昙柯迦罗。

尊者原名为著名学者,天性聪敏,悟性过人,过目不忘。能解四吠陀,自谓天下文理悉在心腹之中。能观察风云星宿而知天变,占图谶变化而知人事。

所《阿毗昙心经》载,二十五岁时,偶尔拜访一座寺院,在寺中偶尔看到《法胜论》,读后不解其义,向一僧人请教方悟解其理,于是认识到佛理深邃,非世俗及外道诸书所能比及。乍此摒弃世乐,出家精进,诵大小乘经典及诸部律藏。曹魏黄初三年(222)至许昌(一说嘉平二年至洛阳)。嘉平二年(250),于洛阳白马寺译出僧祢律戒本一关羽并请梵僧制定羯磨法,传授戒律,为我国授戒度僧之始,其后不知所终。

义法胜,又作昙摩迦罗、昙摩柯罗、昙柯罗,意译法时。

298、施婆罗尊者

施婆罗尊者,佛陀姑姑之子,即佛陀表弟。

按,佛陀之祖父师子颊王生有四子(净饭王、白饭王、斛饭王、甘露饭王)一女(甘露味)。佛陀为净饭王之子,施婆罗为甘露味之子,后出家为佛陀弟子。尊者本性慷慨,好施舍,供养佛陀及众僧人。

据《大智度论》关羽二十四载,好施如施跋(婆)罗。

299、阐提魔尊者

阐提魔尊者,《涅槃经》云:阐提,屠家之子,常修恶业,以见我故,即便舍离,如阐提比丘。

尊者原是以杀牲为业的恶人,后遇佛祖,聆其教化,始改恶从善。获得证果。

300、王住道尊者

王住道尊者,即得度。本为西印度国王。

一日在他常走的路上现出一座小塔,青玄色,高一尺四寸,四面皆有图象,分别绘的是尸毗王割股救鸽、慈力王剜身燃灯、萨埵太子投崖饲虎、月光王捐舍宝首。国王欲将小塔请入宫中供奉,但众人皆举它不动,于是大会国中梵行、禅术等三种修行者,可谁也说不清塔的来历。

后遇著名僧人摩拿多认出此乃往昔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中的一座,便为国王演说此塔之因,还告诉国王说:今之出现,王福力所至孝也。尊者听完,乃说:至圣难逢,世乐非久。于是传位于太子出家为僧,仅七日便证得阿罗汉果。摩拿罗让他常住本国广度众生。

301、无垢行尊者

无垢行尊者,佛陀时代之婆子罗门僧、兄弟五人,排行第二。摰,又作无漏,指离烦恼之清净。

尊者曾与兄弟四人入山学道,获得五神通,其最小之弟名为弗那,以耕种为业,见佛陀乞食,即施以白净饭满钵;一日弗那至田中,见所生苗稼均变成数尺高之金禾,收割己尽,还生如初,国王闻之,亦前往割禾,然亦不得尽。此后闻言而往取者,均不能割尽。尊者等四人得知,遂欲以欢喜团供养佛陀,愿求生天。于是各持欢喜团,往诣佛所,大兄取一团置于钵中,佛告以诸行无常;尊者复以团置于钵中,佛谓是生灭法;第三亦如法置于钵中,佛告以生灭灭己;第四亦置团于钵,佛谓寂灭为乐;兄弟四人遂各参此偈,得阿那含,后皆超佛所,出家为僧。得阿罗汉道。

据传,尊者曾于佛陀讲经时主动地担当护持佛法,利益众生的责任。佛陀讲经时,问诸菩萨道:我涅槃后,谁能护持正法,教化大众,利益众生?无垢菩萨道:我堪任此职,护持佛法,利益众生。尊者能入智慧方便三昧,示现种种神通变化,满足众生欲乐。增益佛法。罗汉果。

302、阿波罗尊者

阿波罗尊者,佛陀弟子。

据《大威德陀罗尼经》卷八载,佛陀在祗树完给孤独园准备讲陀罗尼法,告诉阿难:有陀罗尼法本,过去诸佛己曾显示略广解释。为诸侍者及众生受安乐故,怜悯世间诸天人等广利益故,我今亦欲说此陀罗尼。话音刚落,尊者即从座位上站起来,表示不满:世尊,莫作是说,言正见非正见也。正说着,舌头堕落在地,身体亦入阿鼻地狱中。尊者心中畏怖,深切忏悔不信佛法的罪过,悉心向善,脱离苦海,证得阿罗汉果。

303、声皈依尊者

声皈依尊者,佛的声闻弟子因听佛宣讲佛法,故号声皈依。以别于不需要尊者教,自行觉悟的弟子。

《华严经》认为,佛有十身,即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世间众生佛性深浅不同,因缘善恶不同,求道情起亦不同。佛祖根据种种不同而现化身相,导化众生领悟佛法。尊者耳根最利,听佛宣讲佛法,善于领会要旨,体悟佛法真谛,脱离世俗。永入涅槃。

304、禅定果尊者

禅定果尊者,禅定,一心考物,妄念不生为禅一境静静念,坐见本性为定。禅定是修习佛法的一种方法。参禅为出家人的必修课,一心参坷以万缘俱息,求得永远的寂静,获得永恒的解脱。

据《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曰: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饥、苦、乐,是名八风。苦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

月灯三昧经》卷七谓,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可获十种利益,即安住仪式、行慈境界、无烦恼,守护诸根、无食喜乐、远离爱欲、修禅不空、解脱魔羂、安住佛境、解脱成熟。

尊者循序渐进,通过坚持不懈地修习禅定而成正果。

305、不退法尊者

不退法尊者,即《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所说之不退法阿罗汉。不退法,即不退相,乃九无学(无需再学)之一,亦称二十七圣贤之一。指最上利根,所得功德不退失之无学圣者。

获得罗汉果位的僧人,由于佛性深浅不同,而分为不退法罗汉、思法办汉、护法罗汉、安住法罗汉、堪达法罗汉、不动法罗汉,其中,退法罗汉,一旦得罗汉果,遇遥恶缘,便失去果位;不动罗汉,根性坚固,不可退转,而且能以自身的佛性与智慧降伏外道,宏扬佛法。

尊者生来利根(根机敏慧之意),所习功德悉无遗失,学而不忘,人称无需再学之圣者。他己本性坚固,清净常住,救护众生,功德显著。

306、僧伽耶尊者

僧伽耶尊者,即僧伽陀。唐代西域僧。葱岭北何国(一说碎叶)人。

尊者熟谙三藏,精通佛理。唐龙朔初年至西凉府。又游历江淮之地,居止玗楚龙兴寺,后于泗州临淮县(安徽省)信义坊得金像一尊,上有古香积之铭记及普照王佛之铭,遂建临淮寺。

尊者屡次显现神异,有绘画才能。尝现十一面观音形,人益信重,世称观音大士化身。

中宗景龙二年于内道场被中宗召问法要,被尊为国师。未久,即住京师荐福寺,因治众病、祈雨有验,蒙赐:普光王寺之额于临淮寺。

景龙四年终于荐福寺。世寿八十三。中宗深为哀悼,送其遗骸还本处。弟子惠俨、木叉等为之建塔院。懿宗二年赐号证圣大尊者。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敕赐普照明觉大尊者之谥号。

307、达摩真尊者

达摩真尊者,即菩提达摩(?535)中国禅宗之初祖,西天第二十八祖。原属南天竺刹帝利种姓,意译作道法。南天竺香至国(或作婆罗门国、波斯国)国王之第三子。

尊者从般若多罗学道,与佛大先并称为门下二甘露门,四十年之后受衣钵。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尊者泛海之广州番禺,武帝遣使迎至建业,然与武帝语不相契,遂渡江至魏,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九年。时人不解其意,称壁观婆罗门。时神光于伊洛披览群书,慕尊者高风,断臂求法,尊者感其精诚,遂传官心法门,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

经九载,欲归西文,嘱慧可一宗之秘奧,授《楞伽经》四卷。未久入寂。葬于熊耳山上林寺。越三年,魏使宋云度葱岭时,适逢达磨携只履归西文。一生颇富传奇性。于梁大通二年(528)示寂。梁帝尊称为圣胄大师唐代宗赐圆觉大师之谥号,塔名空观。

达摩,又称菩提达磨、菩提达摩、菩提达磨多罗、达磨多罗、菩提多罗。通称达磨。

308、持善法尊者

持善法尊者,佛教分善法为两种:一为世间之善法即五戒十善,二为出世间即出家人之善法,指三学与六度。尊者由浅入深,坚持不懈,不论在家或出家都严格遵守善法规条,修心养性,积功累德,终证阿罗汉果。

309、受胜果尊者

受圣果尊者,即佛果克勤禅师(10631135),宋代临济宗僧。四川崇宁人,俗姓骆,字无著,赐号圆悟。

尊者生于书香之家,博学能文,幼时于妙寂院依自省出家。受具足戒后,于成都依圆明学习经论。后至五祖山修谒五祖法演,蒙其印证,尽领其佛法奥意。与佛鉴慧勤、佛眼清远,被誉为丛林三杰,世有演门二勤一远之称。

政和初年至荆州,当世名士张无尽礼谒之。与之谈论华严要旨及禅门宗趣。复受澧州刺史之请,住夹山灵泉禅院。后因枢密邓子常之奏请,敕赐紫报及佛果禅尊者之号。

政和末年,奉诏移住金陵蒋山,大振宗风。后居于金山,高宗幸扬州时,诏其入对,赐号圆悟,世称圆悟克勤。后归成都昭觉寺,绍兴五年示寂,世寿七十三,谥号真觉禅尊者。其灵骨葬于昭觉寺,至今尚在。

大慧宗杲、虎丘绍隆为其禅门龙象。曾于夹山之碧岩,集雪窦重显之颂古百则,编成《碧岩录》十卷,世称禅门第一书,该书原为其弟子宗杲视为秘传不授之书,以火焚毁,后世重刊。此外有《圆悟佛果禅尊者语录》二十卷。

310、心胜修尊者

心胜修尊者,心胜修,即修胜心,亦即修殊胜之行之心也。《无量寿经》有等心、胜心、深心之说,《净影疏》云:所(能)行务上,名为胜心。修习佛法,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地,才能保证修炼取得良好的效果。

尊者志趣高远,始终把着眼点放在追求佛果的崇高地位。又艰苦修行,兢兢业业,坚持不懈,终证阿罗汉果。

311、会法藏尊者

会法藏尊者,为阿弥陀佛的前世身。又称法藏比丘。

原是一位国王,捐弃王位,出家为僧,法号法藏。法,谓法性;藏,为含藏,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义,故称法藏,或指含藏此等教说之圣教、经典等;经典含藏众多之法门,故有此称。

据《无量寿经》卷上载,过去久远劫前,世自在王如来之时,有一国王听闻佛说法后,即发无上正直道意,乃弃王位出家,号曰法藏,其高才勇哲,超异于世,未久即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他发誓要拔众生于生死苦海,选择了西方安乐佛果,并发四十八愿,大地震动,天花飘落,法藏立刻证果,号称阿弥陀佛。以其所闻教法护持不失,聚集众多,故《无量寿经》译作法藏,即法的积聚之义。唐代所译之《大宝积经》卷十七无量寿如来译作法处,宋代所译之《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译作作法,《大智度论》则译作法积。

法藏,音译昙摩迦、昙摩迦留。意译作法宝处、法处、法积、作法。

312、常欢喜尊者

常欢喜尊者,即常欢喜菩萨。

据《大方广如来藏经》载,尊者曾参加过佛陀举行的法会。他恭敬供奉过无数佛,得有大神通力,无所畏惧。他能转不退法轮,总持空藏法门,不舍志意,行不色想,深具济世度人之心。

众生有礼敬称呼其名者,皆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得不退转。

313、威仪多尊者

威仪多尊者,威仪,指坐、作、进、退有威德,有仪轨。一行、二住、三坐、四卧四者各有仪则,不损威德,乃佛徒具足众戒者应遵守的生活准则。

诸佛、菩萨及比丘僧众,坐作进退各有规度,称之为仪。坐作进退容仪可观,称之为威,谨守威仪规度,可以禁除贪、瞋、痴三毒,使心身清净,永无烦恼。他规度具足,慎行无误。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能忍行坐苦,非时不卧,非时不住。无论是坐于床、地,或者坐卧于枯草干叶之上,心中常念供养佛法僧宝,调协心思,排除世俗恶业的干扰,安住于佛性之中。

此外,他尚有细行威仪三千,菩萨威仪八万四千。举手投足,无不循规合度,慎行无误,因而证得果位。

314、头陀僧尊者

头陀信尊者,或即唐代镇州龙兴寺释头陀。陀,意为抖擞,抖擞能去尘垢,修习此行能舍贪著。头陀信即实行头陀修行方法。

据《宋高僧传》卷三十《唐镇州龙兴寺头陀传》载,尊者出生于贫穷之家,父母以开磨坊为生。头陀幼年器度温润,有长者的规仪。其父让他守磨,到夜深时分,头陀看到驴、牛己很疲惫,便放开驴、牛去吃草、饮水,自己代替驴、牛推磨,父母知道此事,为之罢业。头陀请示出家为僧,父母答应了他的要求。

尊者曾修习十二头陀行,极为艰苦,被褥三十年不曾更换,身上披着破破烂烂的粪扫衣。随时按照佛法检查自己的言行,随时驱除尘障,住心于佛性的修养因而获得证果。他深受信奉佛教者的敬重,却不受人供施,号为抖擞上人。

315、议洗肠尊者

议洗肠尊者,天竺人。晋时来洛阳。

尊者以洗肠涤胃为喻,教诲众生忏悔罪恶,清净心性而获安乐。现种种神异,以弘寺法,其右乳边有一肉孔。时常以棉絮塞之,拔除其絮,一室光明如昼。遇朔望日,至水边引肠胃涤之,复纳之入腹内,后世常有人谓信佛曰洗肠。中士称之为洗肠罗汉。

他告诫众生,要经常观想十方圣贤利益众生的功业,对照圣贤而忏悔自己,舒立心肝,洗涤肠胃,可灭一切罪、一切障。

316、德净悟尊者

德净悟尊者,德净悟,指德行清净无暇。

尊者深植慧根,崇信佛法,广做善行,培德因本。出家之后,修习禅定,得清净之觉悟,开起初知见,证菩提正道。

又悯念书众生之迷途误,心体为尘垢所蒙蔽,四处游走,为众说法,力图使众生知见自性清净,悟解佛法妙谛,脱苦海而得自在,往生净土。

317、无垢藏尊者

无垢藏尊者,即虚空藏菩萨的化身。梵名阿迦舍蘖婆,一作虚空孕。因其包藏一切功德如虚空,故名。虚空藏德布五方,每方各有一化身,尊者居于北方。系密教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之主尊,现图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之释迦右方胁侍、金刚界曼荼罗贤劫十六尊之一。密号如意金刚。

尊者在诸大菩萨中,应天之明星,尊者拥有无量宝藏,但没有悭吝之心,随众所求而布施,利乐众生。亿得佛的神通,力图使众生脱离苦海,于虚空中得自在。随众所需,或法施,或财施,皆令欢喜。尊者住于东方大庄严世界(一说住于西方一切香集依世界)。又,密宗有五大虚空藏菩萨之说,以虚空藏菩萨所具之五德分身,配置于东、南、西、北、中五方。其形象为白玉色,左手按拳,右手持莲。莲上有宝珠,趺座于莲台上。

无垢藏尊者作为贤劫十六尊者之一,又名金刚幢,或金幢。

318、降伏魔尊者

降伏魔尊者,即降伏菩萨。《佛名经》卷九将其列为上首菩萨。

据载,佛陀向大弟子舍利弗列举了应当礼敬归命的诸佛国世界,其中提到南无风爱世界观世音如来国土,降伏魔菩萨、山王菩萨以为上首。

魔,即魔障。诸如生、老、病、死,七情六欲都是见道的魔障。魔障还包括那些专门破坏人所行之善事,甚至要伤害人们生命的外魔等等。

尊者为诸魔的克星。能令诸魔发菩提心而为承事,不仅使邪魔难以侵凌,而且能使诸魔弃恶从善。

319、阿僧伽尊者

阿僧伽,为无著菩萨之梵名。无碍之意。又称无碍障。北印度犍陀罗国普鲁夏普拉人。

为古代印度大乘佛教瑜珈行派创始人之一。

于佛灭度后一千年出现于世。

320、金富乐尊者

金富乐尊者,金富乐,比喻俗人得金。欣喜倍常。出家之人得佛果犹若世俗之人得金。故名。

世俗之人以富为乐,于是拼命追求财富、贪求财宝。佛教则以之为外欲而加以排斥摒弃。财欲被列为五欲之一。《智度论》卷十七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己。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灸疥。五欲无益,如狗咬炬。五欲增争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抗炬。五欲害人,劭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

尊者金钱财富如粪土,而一心向佛。出家修行,以金刚心断绝烦恼,得寂静之乐。

321、顿悟尊者

顿悟尊者,即南北朝名僧道生(355434)又称竺道生。东晋时之《涅槃经》学者。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寓居彭城(今江苏铜山),俗姓魏,又称直往菩萨。

尊者从竺法汰出家,故以竺姓。十五岁,即登讲座,宿学名士亦莫能抗御。二十岁,受具足戒,讲演之声誉遍于天下。初住建业龙光寺,后入庐山幽栖七年,师事慧远,博研经论,复至长安受鸠摩罗什之教,时称罗什门下四杰之一,义熙五年(409)归复建业,主张阐提成佛,顿悟成佛说,教界为之哗然,其他之涅槃学者亦排斥之。遂再度栖隐庐山,他曾似顽石为徒,宣讲自己的学说,群石肯首欢跃。道生说法,顽石点头之典故即出之于此。直至昙无谶之《大般涅槃经》流传至建业,众人始叹尊者之卓识。

著有《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等。此外,提倡四种法轮说,予后世之影响极大。,宋元嘉十一年入寂,世寿八十。弟子僧瑾,道猷等继续倡导顿悟之义。

322、周陀婆尊者

周陀婆尊者,古印度僧人,或即十六罗汉之注荼半托迦。

据说,其母本为富贵长者之女,与家奴私通而有孕,遂逃他国。在途中临产生下二子。大的叫半托迦,意即大路边生。小的叫注荼半托迦,意即小路边生。尊者或即后生者,故名小路。愚钝无比,归依佛法,出家为僧后,刻苦修行,终成阿罗汉果。

周陀婆,又作周陀,汉译为不乐、小路。亦译作蛇奴。《嘉祥法华义疏》卷九曰:周陀者,翻而不乐,又云小路。《法华玄赞》卷八曰:周陀,此云蛇奴。此尊可与第77尊周利盘特、第498尊注荼迦尊者同尊,可互参。

323、住世间尊者

住世间尊者,己经历了无量数劫的修行,具有了成佛的品行与功德。本可以升往天界佛国乐土,然而甘愿长住世间,教化众生,使十方世界皈依三宝。

尊者具有四身:圆镜智品显现法身,以饶益佛界众生;平等智品显现报身,以显益尚在世间修行的弟子;成事智品显现化身,以救护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间六道及一切有情,使之脱离苦海,转生净土;观察智品则应机说法,根据众生贤愚情趣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教说导化。

324、灯导首尊者

灯导首尊者,即导首菩萨。《佛名经》所列应当礼敬归命的十方诸大菩萨之一。佛法如灯,导引众生不至于迷航,故以为名。

佛教认为人生在凡夫地,总有无量罪过,若不及早忏悔,死后就会堕入地狱,受种种苦,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若能及早回头,皈依佛法,受持并念诵导首菩萨名号,诚心悔过,则可灭罪增福,往生净土。

尊者熟谙佛法,自性清净。能以佛法导引迷茫众生脱离苦海,超生佛土,犹如破除迷雾的指路明灯。自性洁净之众生,若能受持并赞叹尊者,可得现世安稳,于未来世则可得无上菩提。

325、甘露法尊者

甘露法尊者。甘露,譬喻如来之教法,如来清净,长养众生身心,譬如甘露之德。

《法华经药草喻品》: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隐众生,故现于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十地经论》卷二:如病思良药,如众依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甘露可滋润干涸的田野,使作物生长;如来之教法如甘露,可使人离烦惑见道。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世尊我今身有调牛良田,除去株杌,唯悕如来甘露法雨。

尊者为求解脱,曾酿造甘露不死之药,饮后身轻不老。虽长生不死,但仍为世间烦恼所困忧,遂继续寻找获得永恒解脱之道。后皈依佛教,勤修佛法,悟得证果。视佛法为甘露法,胜过一切外道邪说,其功效非仙药所能比拟。尊者遵从佛祖教导,不辞劳苦,广宣佛法,降甘露法雨以普救众生,功德圆满,终获证果。

326、自在王尊者

自在王尊者,即自在王菩萨。

据《维摩诘所说经》载,尊者曾参加佛陀的毗耶离庵罗树园和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举行的法会。

《自在王菩萨经》载,尊者曾向佛陀请教如何能得大自在:云何菩萨摩诃萨,于大乘法中得自在行,而能为人演说此法,以自在力,摧伏诸魔增上慢者及诸外道有所见得诸贪著者,令住大乘,具足大愿,成就戒行,得阿耨三藐三菩提?

佛陀为之说法,他欢喜受持,经过长期刻苦的修行,大智本行悉皆成就,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声名高远逾于须弥,深信坚固犹如金刚,法宝普照而雨甘露,为大医王,善疗诸病。

327、须达那尊者

须达那尊者,佛祖的前世身,转生为湿波国太子。

尊者自幼施善,修佛教布施行,曾将国家所有珍宝,包括国宝大白象施于敌国。其父将他流放国外,以使其改过。见众生能藏痛苦,将所有财产,连同自己的孩子也一起施舍给穷因赢弱之人。

天神为考查其是否真正乐施好善,化身为一婆罗门僧,将其妻子讨走,他亦毫不后悔。天神行七步后又将妻子还给他,帮他成就善良的愿望。

父王闻知,将他接回本国,并赎回他的两个女儿,使其全家团聚。敌国国王闻知,亦回心向善,送回白象,两国和好,从此百姓吉祥安乐。

328、超法雨尊者

超法雨尊者,即法雨菩萨,喻佛之教法。

佛法滋润众生,令由迷妄而至证悟,犹如雨之普泽草木,使其生长,而至开花结果,故以雨譬喻之。北本《涅槃经》卷二: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

据《佛说决定总持经》载,尊者曾参加佛陀在罗阅祗耆崛山中举行的法会。他智慧通达,揽摄法藏,洞察众生心意,善于因势利导,指迷解惑,如细雨滋润众生心田。《法华经普门品》曰: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329、德妙法尊者

德妙法尊者,即三国名僧康僧会。康居国(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人。德谓德行或功德,妙法谓佛法。德妙法意谓德行增长,功德圆满,妙尘可得。

祖居印度,随父航海贸易,移居交趾(越南中北部)。父母早亡,矢志学佛。尊者出家以后,不为俗情所扰,刻苦修行精通三藏,天文谶纬、占卜诸法,无不知晓。尊者坚持不懈,因而获得证果。

赤乌十年(247),至东吴都城建业(南京),弘扬佛法。吴主孙权喜道术,与他交谈后深厅佛法之精妙,乃创立建初寺,命其于寺中译经传法,此乃江南佛寺之始,他于寺中译出《六度集经》《杂譬喻经》,又注释了《安般守意经》《法镜经》《道树经》等,还初步将梵语介绍到汉地。

晋太康元年(280)示寂。他是早期较系统地在汉地传播佛法的著名僧人。

330、士应真尊者

士应真尊者,即罗摩阿罗汉。应真,阿罗汉之旧译,《出三藏记》卷一曰:旧经无著果,亦应真,亦应仪,新经阿罗汉。即应受人天供养之真人。

据载,尊者原为憍萨罗国国王达萨拉塔之长子,为遵守父王之诺言,放逐南印度森林中十四年,随行之妃子私多为魔王所劫掠,因而此起战争。后得猴神哈奴曼之帮助,夫妻团聚,返憍萨罗国为王,后皈依佛法,十分虔诚,广植福田,终证阿罗汉果。

尊者还系古印度文学作品大叙事诗《罗摩耶那》之主角。印度人视尊者为民族英雄,据传为毗湿奴神之第七次化身,因受诸神之托,乃诞生地界以降伏恶鬼。为广受膜拜之人格化神。印度教中有一罗摩派,认为只要对罗摩有绝对归依之热诚,必定能得解脱。

331、坚固心尊者

坚固心尊者,即坚固意菩萨,音译涅里荼地也舍也,系密教胎藏界地藏院之第八尊,介于除盖障菩萨与持地菩萨之间。坚固心,指崇信佛法而不动摇。

尊者尊重诸佛,爱乐佛法,通晓经论,遭受逼迫而忍辱屈辱,能不恼不瞋。是佛教普通僧众的功德海,偷生通往清净乐世的引路人。无论在何时何处,尊者都能用智慧去开悟众生。看到孤儿,心中便生慈悲心;看到外道,便为他们误入歧途而悲哀;看到他人享有荣誉而高兴则心生欢喜。在永无尽头的修行中。不知疲倦,奋勇精进。尊者利益众生逾越其他诸尊,故密号超越金刚。

其形像,身呈肉色,右手持开敷莲花,花上有火焰乘载羯磨金刚。左手握拳向上置膝上,坐于赤莲花上,表示内证坚固不坏。三昧耶形为莲上十字金刚。 坚固心尊者又作坚固惠菩萨、坚固菩萨、坚固深心菩萨、坚意菩萨。

332、声向应尊者

声响应尊者,佛祖之声,有如空谷回音,绵延盘旋,经久不息,可发聩振聋。使人豁然顿悟。

佛教为了使众生了悟万法皆空,以十缘生句作为比喻,其第六曰响,即空谷回声。人立于谷底。大吼一声,便会有许多吼声从四面响起,这些回声似乎真实,其实究竟本无所有,正如镜影水月、梦中幻象、海市蜃楼一般,他因听到空谷回音而豁然顿悟,证成正果。

他佛学高深,以此譬喻众生,希望众生俱获解脱,析理透辟,声如龙钟,扣人心弦,众生听了,无不归依。

333、应赴供尊者

应赴供尊者,或即佛祖。应供,音译阿罗汉、阿罗诃。为佛十号之一。又作应真、应。指断尽一切烦恼智德圆满,应受人天供养、尊敬者,亦即应受人天以种种香、花、璎珞、幢幡、伎乐等供养者。《禅苑清规》卷八:僧为佛子,应供无殊,天上人间,咸所恭敬,应供者即佛。应赴供,指即将成佛。

尊者使未度者度,未解者解,未安者安,未涅槃者涅槃。他平常不动,只要举足动步则使众生受益。南行七步,作众生最上福田;西行七步,使众生长寿不老;北行七步,使众生离生死轮回;东行七步,愿导化众生住佛入道,断灭烦恼魔;上行七步,使世间不为不净物所染污;下行七步,使法雨灭地狱猛火,令众生安稳欢乐。

334、尘劫空尊者

劫尘空尊者,空为佛教理论的核心。尘劫,又称尘点劫,分为三千尘点劫和五百尘点劫两种,均表示极为漫长的时间。尘劫空,指世上一切究竟本无所有。

尊者了悟世界之究竟空相,因此不争不求。在极为漫长的时间里,虔心供养一切诸佛,一心修行得大自在,心无所住,神通广大,超然解脱。

335、光明灯尊者

光明灯尊者,即光明灯菩萨,佛法如灯,照引众生,使众生由迷途向乐土。尊者生于无佛之世。

据载,尊者曾与文殊菩萨等恭敬礼拜世间诸佛,七日中遍游十方世间,唯见佛陀的分身佛,不见他佛,于是返回天界如来处。佛陀对众人说:过去佛已经灭度,未来佛尚未降生,现在我已不住世间。就靠众菩萨去教化众生。

佛陀告诫他们:要勤修佛法,坚固佛心,使自己获得无上的智慧,并广为众生说法。并提醒他等大菩萨,现在无佛住于世间,不要放逸佛法,退转佛心,而使佛法泯灭。

尊者遵照佛陀教导,在无佛的世间广说佛法,劝导众生坚固佛心,礼敬佛、法、僧,其言如天灯照亮世界。

336、执宝炬尊者

执宝炬尊者,即执宝炬菩萨。据《注维摩诘经》卷一载:尊者执慧宝炬,除众暗冥。宝炬象征绝大智慧,能照亮众生心智,除去众生幽冥。

尊者以大慈悲普覆十方一切世界,心意广阔深远。他佛性清净,安住不动如须弥,无所染著如莲花,内外清净如摩尼宝,光明炽盛如熔真金。他热心助人,以火炬般光芒万丈的智慧,引导众生走向极乐净土。

337、功德相尊者

功德相尊者,即功德相菩萨。功德相,又称功德相严。以正观心性,具一切庄严法身而得名,居于西方阿弥陀佛国。

据《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二载,他曾为众讲说十妙行。所谓十妙行,即:具福弘广,普慈众生;荫覆一切,如母视子;积德行善,不计功劳;精勤修习,舍慧化人;行十善行,转教倫;持戒净洁,犹如明珠;身品意业,以慈为本;所作事业,拯济为先;为众说法,微妙方便;常游诸国,为大国师。

尊者的讲说成为欲求菩萨果位僧众的行为轨范。

338、忍生心尊者

忍心生尊者,忍在佛教中,一指忍耐违逆之境不起瞋心,一指安住于道而不动心。忍心,指在修行中要具备忍耐的心性,顶住自身内在情欲和外界物欲的影响,使佛性种子生根开花,顺利成长。

尊者身处佛法遭排挤压抑之世,对佛法信心坚定,对众生之歧视不瞋不怒,宽以待人。深信佛教一定会重新受到人们的崇信,在其人格的感召下,佛教逐渐赢得广泛的信从。

339、阿氏多尊者

阿氏多尊者,又作阿资答、呵逸多等。在《法住记》的十六罗汉中位列十五,住鹫峰山。西藏所传为十六罗汉之第二尊,住于优尸罗山。

尊者本为佛的一名侍者。佛陀涅槃前,众生挽留佛陀暂住世间,心想得到他护持,免受苦难。佛陀见此,派十六罗汉不入涅槃,永住世间,济度众生。尊者与其眷属一千五百阿罗汉共住于鹫峰山,护持正法,饶益有情。世间众生如有灾难,可诚心发愿,设四方施舍大会,以衣食、药品、施舍众僧,尊者等十六大罗汉可令施主得无上报果。

五代禅月大师贯休所画尊者像,为双手抱右膝,开口仰视,齿牙毕显,脱落数枚。清乾隆称其为心是菩萨,貌是鬼王。苏东坡赞曰:劳我者晳,休我者黔。如晏如岳,鲜不僻淫。是哀骀它,澹台灭明,名妍于心,得法眼正。

340、白香象尊者

白香象尊者,即白香象菩萨。因身发异香而得名。

据《维摩经义疏》卷一:白香象,其香最胜,大士(即菩萨)身香亦如是也。白象,指全身洁白之象。以象有大威力而性情柔顺,故菩萨入母胎时,或乘六牙白象,或作白象形,表示菩萨性善柔和而有大势;且白象之六牙表示六度,四足表示四如意。

尊者前世为一白象,因在两国间的战争中,劝说国王休兵息战,免除百姓痛苦,得以转世为人。经常参加佛陀的法会。为《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所列举的世人皆应忆念的诸在大菩萨之一。身发异香,护持众生,宣讲佛法声如雷鸣,直入众生之心,清除诸中盖障;如乐音、似甘露,滋润众生,催引众生心中之法芽。

341、识目生尊者

识自在尊者,即大白观自在菩萨。

出家人祝祷尊者,可预示未来前程。

据《金刚顶瑜珈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规经》卷下载,僧众修炼瑜珈真言,在入睡前用衣服将头盖住,右侧而卧,排除杂念,用右手向右旋转摩擦面部,同时诵念大白真言二十一遍,唯独观想大白观自在菩萨,入睡后便可进入梦乡,预见前任吉祥或障碍,若梦见老者、国王、白衣少女、鲜花、水果等,预示前途吉祥。反之,若梦见屠夫、丑女等,则预示前途障碍重重。

342、赞叹愿尊者

赞叹愿尊者,美其功德为赞,赞之不足又称扬之为叹。赞叹,即称美其德。《文句》卷二云:发言称美,名赞叹。《行事钞》下三亦云:美其功德曰赞,赞文不足,又称扬之为叹。

佛教认为赞叹诸佛是修行的重要法门。

据说昔时佛陀与弥勒同修菩萨行,同见弗沙佛入火定而大放光明,佛陀便翘一足,以偈赞佛七日,因而比弥勒超九劫而成佛。尊者发下誓愿,修持赞叹供养正行,一心赞叹供养弥陀佛,因而获罗汉果。

343、定拂罗尊者

定拂罗尊者,即弗若多罗(功德华)。罽宾国人。

据梁《高僧传》卷一载,尊者少年出家为僧,通晓三藏,尤精《十诵律》,以持戒清严见称于世。时人认为他己获菩提涅槃真正圣果。后秦弘治初年来中国,时帝姚兴待以上宾之礼。姚兴国师鸠摩罗什因其戒范谨严,也对他极为崇敬。此时佛法虽己传入汉地,然律藏尚未见传播。知尊者精通律藏,后秦君臣僧俗对他更加敬慕。

弘治六年(404)十月,集聚僧徒数百人,在长安寺译经,请尊者诵出《十诵律》梵文,由罗什汉译。惜此经译出三分之二,尊者圆寂,大业未成而巨匠殒,僧俗大众,悲痛逾常。拂罗东来,使佛教律藏得以流传中原。

344、声引众尊者

声引众尊者。《天台维摩经疏》卷二云:菩萨观众生眼等六根何根偏利,若耳根偏利,即声为佛事。

尊者勤于修行,精研佛法。自己己得神悟,又慈悲为怀,冀救众生于苦海,遂以声说法,以其音声作为感召众生皈依佛法的手段,使众生忏悔罪业,修持善行,往生乐土。

345、离净语尊者

离净悟尊者。佛之语曰净语;离谓分离辨析,离净语并非远离净语,而是能分析秽恶,张扬净语。

据《大集经》卷十载;须弥可说口吹动,不可说佛有二语,实语、真语及净语。佛语真实无诳,即净语。

尊者生于无佛之世,无法聆听佛音,学法无师,问疑无友。但前世身生于有佛世界,宿业所至,喜闻佛法,勤于思维,虽未得果位,然佛性亦相当充盈。转生今世,尊者生性寂静,仍能分辨香花与毒草,不为世俗尘障所侵蚀,点滴修持,终于豁然开朗,喜获罗汉果位。

346、鸠舍尊尊者

鸠舍尊者,即鸠舍菩萨。《佛名经》将他列为应当礼敬的十方菩萨之一。

据《十住毗婆沙论》卷五载,众生若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当受持并诵念诸大菩萨,其中包括鸠舍菩萨。

佛教认为,众生不论贵贱贫富,生在凡夫地,都有无量罪过。如或因宿业而生罪,或从六根而起过,或以内心自邪思维,或借外境起于染著,等等,皆可坠入十恶境地,因此,众生应向鸠舍菩萨等礼敬忏悔,虔诚皈依,则可灭无量罪,长无量福。

347、郁多罗尊者

郁多罗尊者,佛陀之前世身。

尊者为在无数劫以前波罗捺国五百仙人之师,因怜悯众生多苦多难,遂发愿求正道。

曾自剥身皮为纸,拆除身骨为笔,用血和墨,以换取婆罗门的颂偈。婆罗门偈曰:常当摄身行,而不杀盗淫。不两舌恶口,妄言及绮语。心不贪著欲,无瞋恚毒想,舍离诸邪见,是为菩萨行。

他得偈后,传授给国民,教给他们诵读,并照此修行。国内由此少忧愁而多欢乐。

348、福业除尊者

福业除尊者,福业善业的别称。

据《增一阿含经》福德有三:一施福业,施于贫穷之人,可获世出世之福利;二平等福业,以平等之慈悲心,爱护一切众生,可成世出世之福利;三思维福业,以智慧思维观察出离之法,为出世福善之业。

勤修福业,可得福报,享人天乐果。尊者由修福业开始,又超越福业修不动业,即色界、无色界之善业,最后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导引众生皆入净土。

349、罗余习尊者

罗余习尊者,罗为梵天五十字门之一,有火义。余习,残余恶习。

尊者善长灭除佛教高僧的世俗余垢,佛教视贪、瞋、痴为世俗三毒,贪毒使人引取无厌,瞋毒使人易起愤怒,痴毒使人心性暗钝。诸佛修习既久,心性清净,世俗三毒己永尽无余。

有些高僧、罗汉,虽然己经断除烦恼,但是仍然残存世俗的某些垢染,犹如器皿中的香料,香料取走后香气犹存,又如灶中的柴草,烟火虽熄而炭灰不尽。诸圣者亦有余习,如舍利弗有瞋恚余习,毕陵迦蹉有慢之余习。

尊者能以智慧之火,除高僧、罗汉余习之暗,资生佛性之明,使僧俗大众身心清净,增益佛性。

350、大药尊尊者

大药尊尊者,即大药王菩萨,也称大药王子。

据《十住毗婆沙论》卷五载:众生忆念大药等诸大菩萨名号,可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据《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云:尊者本为外道,在过去七佛之第一佛毗婆尸佛时植有善根,尊者心向佛法,常思考识的意义,可惜始终不能决了。尊者仰望佛法如饥似渴,常恐佛陀入于涅槃而自己未闻佛法,愚昧无知,不识善恶,迷惑转轮转生死若干趣。在一次法会上尊者向佛陀请教,被决疑网,得以解脱。据云尊者能救众生之病源,治无明之痼疾。

351、胜解空尊者

胜解空尊者,宋代僧可观(10921182)。江苏华亭人。俗姓戚,法号解空,字宜翁,号竹庵。为天台宗巨匠智礼之四世传人。解空,本指悟解诸法之空相。胜解空即善于讲说佛法理体之空相。

尊者十六岁受俱足戒,学天台,初依止南屏精微,后闻车溪择卿禅师声震江浙,负笈从之,得其法。南宋建炎初,住持嘉禾寿圣寺,绍兴年间(11311162)转住当湖德藏寺。讲经余暇,则补注《楞伽经》。其后移住祥符寺,因染疾退隐至当湖南林之竹庵。乾道七年(1171),应丞相魏把之请,住持北禅天台寺,淳熙七年(1180),受魏宪王请,为南湖延寿寺之主,未久,又归隐当湖之竹庵,淳熙九年示寂,享年九十一。生前,大慧宗杲曾由径山前来与言谈终日,誉之以教诲老龙。

著名法嗣有北峰宗印、智行守、神辩请一等人。著有《楞伽说题集解补注》四卷、《兰盆补注》二卷、《山家义苑》二卷、《竹庵草录》一卷等。

352、修无德尊者

修无德尊者,即当后被推为禅宗初祖的菩提达摩。无德,即无功德。

据《五灯会元》卷一载,梁武帝曾问修庙兴寺的功德,尊者答称:无甚功德。

尊者生当佛法炽盛时,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但众生只知建寺塑像斋僧,以求消灾免祸,却不知探求佛法精义,求得精神上的解脱。于是心生悯念,便以修无功德之理教导众生,认为识得自性即是佛,菩提路本在心中。

此尊与第307尊达摩真尊者同尊,可互参。

353、喜无着尊者

喜无著尊者,即唐末高僧文喜,赐号无著。嘉禾人,俗姓朱。

尊者七岁出家,初学《四分律》,后遍访名山大刹。宣宗初,往五台礼文殊。遇一老翁牵牛而行,迎尊者入寺,翁纵牛升堂。翁曰近由何处来?尊者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尊者曰:末法比丘奉戒律不少。翁曰:有几何?尊者曰:或三百,或五百。却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尊者曰:有几何?翁曰:前三三,后三三。翁呼童子均提出茶。拈起玻璃盏问曰:南方还有这个否?尊者曰:无。翁曰:寻常得甚么吃茶?尊者无对。

辞别时,翁令童子相送。尊者问童子前三三后三三是几许,童子呼三德!尊者应诺。童曰:是几许?尊者曰:是为何处?童曰:此金刚窟般若寺,尊者憬然悟彼翁是文殊。

懿宗咸通三年,尊者至洪州观音院,参仰山寂禅师,顿悟心要。光化三年示寂,圆寂时对众弟子说三界心习即是涅槃。言毕,端坐而化,世寿八十。

354、月盖尊尊者

月盖尊尊者,印度毗离舍国人。

据《维摩经香积佛品》、《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等载,尊者曾入维摩方丈,听不二法门。

有一年,毗离舍国发生了瘟疫,有五个夜叉专门吸人精气。他率领五百长者拜见释尊,释尊叫他们礼拜西方三圣。尊者乃请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救除国内六大恶疫,观世音菩萨为宣说消伏毒害陀罗尼神咒。瘟疫顿除,夜叉匿迹。禅宗之山门阁上,于观音右边常安置尊者之像。

355、栴檀罗尊者

旃檀罗尊者,前世曾为国王。

远古时有一国王名旃檀罗,发誓要灭绝释迦族的男女。据《仁王经疏》卷上载,当时在深山中居住一位仙人,眼观天下事,见释族男孩藏在仙府,旃檀罗得知此事后,趁仙人不在府中之时,将男孩偷出,用太阳光煎煮,男孩即将命终时,仙人又将他救走,用神通把他藏在甘蔗田的牛粪里,由此释迦族得以嗣继。

旃檀罗王作恶多端,其后代被罚作贱民,身穿垢衣,面目污秽,出行时手执标帜,以自示不洁,佛陀成道后,他的转世身痛改前非,归依佛法,广行善事。佛陀见此大为欢喜,不计家仇,为其说法,终获罗汉果位。

356、心定论尊者

心定论尊者。定,指止心于一境,不使散动。论为三藏之一。

尊者精研佛典中佛祖与弟子有关佛法的问答,从而获得重要启发。消除乱心,据《智度论》卷二六:乱心中不能得见实事,如水波荡是指不得见面,如风中灯,不能得点。增益佛法,获得心定。

尊者勤行修习禅定而得定心,定心湛然如止水。此后,更加坚固信心,勇猛精进,终获证果。

357、庵罗满尊者

庵罗满尊者,为庵罗树花生出之女,庵罗为印度的一种果树,又称庵摩罗,庵摩洛迦。

尊者在嫁给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后,生子耆婆。耆婆成人后成为王舍城著名医生,皈依佛教,医术高明,且佛理渊博,以行医劝说众生信奉正法。

庵罗树女在其影响下也信奉佛教,曾将庵罗树园施与佛祖及其弟子在园内居住、讲法传道,此成为佛教初期活动的重要场所。随后,频婆娑罗王也皈依佛教,尊者功行无量圆满,遂转化为男人身。

358、顶生尊尊者

顶生尊尊者,即顶生菩萨,为众生应当礼拜归命的大菩萨之一。

众生在凡夫地,不论贵贱,或以往世之因,或由今世之业,皆有无量罪过。应于每日初分、日中分、日后分、初夜、中夜、后夜六时,敬礼忏悔。右膝触地,偏袒右肩,合掌并一心默念尊者名号,可行解脱。

359、萨和坛尊者

萨和坛尊者,即萨和坛菩萨,属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世间众生,若犯有无量罪恶,按佛教的说法,来世或堕入地狱,受地狱猛火的薰烤;或转生畜生,相互之间血肉残食;或转生饿鬼,受百年饥渴之苦。

此种人若能受持读诵尊者名号而思维赞叹,并发愿改过自新,则可消除罪业,免受诸苦的折磨与煎熬。善良众生若能受持读诵尊者名号并思维赞叹,则远离诸苦,不仅可得现世安稳,于未来世亦可得无上菩提。

360、直福德尊者

直福德尊者,直,据《注维摩诘经》引僧肇语曰:直心者,谓质直无諂,此心乃是万行之本。谓正直无諂曲之心,为万行之本。福德,谓一切所得之善行。或谓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

尊者以直发心之始,成就一切善行,因而得福利之果报,享受人天供应之乐。尊者在四川新都宝光寺罗汉堂内,被朔成为乾隆皇帝的金身戎装相。

361、须那刹尊者

须那刹尊者,佛祖声闻弟子。

尊者初入佛门时不守戒律。据《大智度论》卷一百载,佛有恶弟子,须那刹多罗。

佛祖在白善山时,一日,尊者向佛祖请教拉弓箭的方法,佛祖认为弓箭有伤众生身命,且尊者佛性浅薄,遂拒绝了他的要求。他大为不满,宣称不是佛祖的弟子。在佛祖讲经时曾反披袈裟,两手高举恐吓佛祖,并高呼:我是天地大神,我今降临世间,你快快回避!后被降伏。受佛祖感化,改恶从善,皈依佛法,成为佛祖的侍者。

佛祖有一四天王山中自然生成石钵,为希世之宝。尊者出于对佛祖的尊敬,终日手持石钵侍立佛侧,而不觉其重,终获罗汉果位。

362、喜见尊尊者

喜见尊尊者,即一切众生喜见菩萨。

据《妙法莲花经》卷六说:在过去世中,有一佛,名叫日月净明德如来佛。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因听此佛法《法华经》而修习苦行。满二千岁后,得现一切色身三昧。他对自己修行的成果非常高兴,便想报答日月净明德佛,于是踊身于虚空,雨曼陀罗等各种香花。但感以法力供养不如以身供养,便服食各种香料,满二千岁后,以香油涂身,再裹上天宝衣,衣上复涂香料,发神通力使自燃。顿时,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世界,身火一直燃烧一千二百年才熄灭。尊者命终,转生于净德王家中,前识未泯,又上虚空到日月净明德佛所,日月净明德佛将归于涅槃,便以佛法相付。

尊者在佛涅槃后将舍利装入十一万四千宝瓶,起建十一万四千塔供奉,又自燃两臂在各处塔前供养。他对大众说:我舍两臂,必当得佛金色之身。若实不虚,令我两臂还复如故。话音刚落,两臂果然恢复如故。

363、韦蓝王尊者

韦蓝王尊者,即韦蓝王菩萨。属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尊者具有清净天眼,能遍观世间善恶诸事,劝导众生灭恶,有过必改,才能得到如来无上妙法。告诫众生交友要慎重,若自身清洁,遭逢恶友,也会造下无数的罪业,堕入地狱。

只有身不行恶事,口不出恶言,心不思恶念才能走正道,得正果,偶而做了恶事,切不可隐瞒,应该受持尊者名号并思维赞叹,诚心悔过,向尊者发誓改过自新,以往罪业则可获消除。

364、提婆长尊者

提婆长尊者,即僧伽提婆。本姓瞿昙,故又称瞿昙僧伽提婆,北印度罽宾国人。

尊者学通三藏,尤善《阿毗昙心论》,洞其纤旨。为人俊朗有深鉴,而仪止温恭。前秦建元年中(365384)至长安。十九年应比丘法和之请,与竺佛念合译《阿毗昙八犍度论》二十卷。翌年,高僧道安主持译出之《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即请尊者与僧伽跋澄、昙摩难提共宣梵文。后昙摩难提曾译出《中阿含经》及《增一阿含经》,文义颇多差谬,而当时僧界领袖道安己示寂,又值关中大乱,故欲修正而未果。

后数年,关东清平,尊者与法和等众徒东游洛阳,研讲《阿含》等经,遂通晓华语,乃更译出《阿毗昙心及鞞婆沙》等论,并改定先出之众经。未久,应慧远之请,渡江登庐山。东晋太元十六年(391)于般若台译出《阿毗昙心论》四卷及《三法度论》二卷。

隆安元年(397)游建业,受瑯琊王司旬素之延请,重译《中阿含经》,宣讲《阿毗昙》,名僧毕集,众皆悦悟。计其所译经典约百余万言,道化声誉之高,东汉安世高以来,无有出其右者,后不知所终。

提婆长,又作僧伽提和,僧伽谛婆。意译为众天。

365、成大利尊者

成大利尊者,即成利菩萨。成大利,意即成佛。

《十住毗婆沙论》载,尊者在过去时代,曾降伏一切恶魔怨鬼,以无边智慧利益众生,众生都诚心供养,向其行头面触地礼。

在现在世,仍然怜悯众生,常转无上法轮,与众乐、拔众苦,功德圆满本可获金身佛果,但怀着慈航普度的心怀,仍愿长住世间,度众生出苦海,升入净土。

366、法首尊者

法首尊者,即法首菩萨,是金刚佛国一乘度佛前的上首弟子,为众生应当礼敬的大菩萨之一。

据《佛说正恭敬经》载,尊者曾参加佛祖在祗树给孤独园举行的法会。

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载,尊者为娑婆世界西北无极远处的金刚佛国世界一乘度佛前的上首弟子。

《十住毗婆沙论》卷五载,众生礼敬尊者等大菩萨,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367、苏频陀尊者

苏频陀尊者,苏频陀是佛祖的最后一位弟子。《法住记》所列十六罗汉中的第四位。他为纪念佛陀,曾特制一塔,随身携带,故又被称为托塔罗汉。

据说尊者率领七百阿罗汉,住在北俱卢洲,护持佛法,饶益有情。

其像有多种,敦煌千佛洞第七十六窟之壁书所绘者,为趺坐于岩上,右手屈食、中二指,左手持水瓶,置于胸前。画之左上部题有北俱卢洲第四尊者苏频陀大阿罗汉。唐代禅月大师贯休所画尊者像,结跏趺坐于石上,著通肩法衣,右手握拳,左手按于膝上。苏东坡赞曰:聘耳垂肩,绮眉覆观。佛在世时,见此耆年。开口诵经,四十余齿,时闻雷雹,出一弹指。

在《阿罗汉具德经》中,苏频陀又被译为输毗多。

368、众德首尊者

众德首尊者,即功德首菩萨。

尊者以功德智慧修炼其心,深心佛法坚固,犹若金刚,声名逾于须弥,法宝普照而雨甘露,深入缘起断诸邪见。

尊者佛法精通圆融,辩才无碍,并说佛法音声如雷震狮吼,因其震撼,众生心中魔障如瓦解冰消,菩提心豁然呈露,故深得众生受戴。

369、金刚藏尊者

金刚藏尊者,为获等觉阶位的菩萨。金刚藏,又译称金刚胎。

据《十地经论》卷一:何故名金刚藏》藏即名坚,其犹树藏,又如怀孕在藏,是故坚如金刚。名金刚藏。是诸善根,一切余善根中,其力最上,犹如金刚,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诸余养根所不能坏,故名金刚藏。密教贤劫十六尊之一。位居金刚界曼荼罗微细会、供养会等外院方坛北方四尊中第三位。密号持教金刚,立验金刚。

形像为身呈青白色,左手握拳,右手持青莲花,花是有独股杵;印相为外缚拳立于火轮,或外缚五股印。

尊者之名常出现于诸大乘经典中,《华严经》第六会十地品,特举为上首。因现忿怒身,或持金刚杵以伏恶魔,故亦称金刚藏王。尊者于《大日经》卷一《具缘品》等经籍中,皆名为金刚萨埵;于《文殊宝藏陀罗尼经》中,指文殊菩萨;于《理趣释》卷下,又指虚空藏于《略出念诵经》卷三,为金刚宝、金刚利之异名。

370、瞿伽利尊者

瞿伽离尊者,佛祖之从弟。斛饭王之子提婆达多的弟子。

根据佛教传说,一天夜晚,舍利弗与目连二人途中遇雨;借宿于一陶工家,次日早晨,有一女人沐浴,为尊者所见,便诬陷舍利弗、目连二人德行不净。佛陀闻知非常生气,多次加以申斥,尊者不改。遂罚其生疮而死,堕入阿鼻地狱。后悔过自新,转生世间,勤修佛法,得罗汉果位。

瞿伽离,又作俱伽俱,仇伽梨、瞿波离、瞿和离等,意译曰恶时者、牛守。

371、日照明尊者

日照明尊者,唐代中天竺高僧日照(613687)。音译地婆诃罗。

尊者广通三藏,兼善五明,严守戒行而神机朗逸,曾住于摩诃菩提及那烂陀寺。高宗仪风(676678)初年随玄奘法师至唐,高宗迎请住锡长安魏国西寺,介绍印度中观派之新学说,就鸠摩罗什以来之三论而言,称新三论,并与大德道成律师、薄尘法师等十位名僧译经,时贤首法师,亦曾亲自来协助日照校勘。

至武后垂拱年间,共译出《华严经入法界品》、《佛顶最胜陀罗尼经》、《大乘显识经》等十八部,三十四卷。

垂拱三年十二月于东都洛阳太原寺入寂,享年七十五。弟子建塔供养,塔旁建寺,后经武三思奏请,赐寺额名香山寺。

372、无垢藏尊者

无垢藏尊者,即无垢藏菩萨,为普花如来前的上首菩萨。

当佛祖在耆阇崛山中说法时,他率九万二千诸菩萨前往听法。他对佛祖极为尊敬,先头面礼足,并传七宝叶莲花献给佛祖,还转达普花如来对佛祖的问候,并升虚空,结跏趺坐,专心听讲。

据《大宝积经》卷二十九载,有一佛国世界名遍清净行世界,其佛各为普花如来,无垢藏是普花如来佛前上首菩萨。当佛陀佛在王舍城耆阇崛中说法时,光明遍照十方无量佛土世界,普花如来便令无垢藏菩萨率领九万二千诸菩萨众前来听法。无垢藏到达后,先头面礼足,向佛陀佛致敬,然后将普花如来命他转送的七宝千叶莲花转呈佛陀,并转达普花如来对佛陀的问候,语毕,即升虚空结跏趺坐,专心听讲。

另据《生经》卷三载,佛陀在摩竭陀国菩提树下初成道时,无垢藏亦曾从遍清净行世界来会此所。

373、除疑网尊者

除疑网尊者,即除疑菩萨。众生疑惑交织有如密网,从诸佛法可除疑网。

据《十住婆沙论》卷五载,尊者己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觉),转法轮、雨法雨、击法鼓、吹法螺,广布佛法于世间,济度众苦,利乐有情。劝导众生要孝顺父母。勿伤人,勿歁人,勿扰人,不盗窃佛塔、寺院。

尊者能用佛法解除众生疑惑,皈依佛法,引导他们走上佛国清净乐土。

374、无量明尊者

无量明尊者,即无量明菩萨。为妙禅佛土世界无相音佛前的上首菩萨,无量明即无限光明之意。

据《华手经》卷四载,在破疑佛居住的疑悔世界和无边功德成就佛居信的德住世界之间,有一处佛土世界,名叫妙禅,尊者为无相音佛前的上首菩萨。

尊者具有绝大智慧,其光明掩盖日月,遍照人间,使众生走出幽冥,走入佛国清净乐土。

375、除众忧尊者

除众忧尊者,即除一切忧冥菩萨,密号大救金刚,居胎藏界曼陀罗地藏院最上端。

尊者能除一切众生的忧恼与冥想,佛教认为世间充满种种忧恼通苦,生老病死为苦,爱别离为苦,身心五阴盛亦苦,诸苦生众忧,众忧而不能自拔。尊者怜悯众生,通过广布佛法,使众生产生智慧,智慧生而众苦灭。

除一切忧冥菩萨,又名除一切忧恼菩萨。

376、无垢德尊者

无垢德尊者,即无垢藏菩萨。无垢,又作无漏,漏即烦恼,贪瞋等烦恼日日夜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泄漏流注而不止,故谓之漏,无漏即除烦恼使心无垢染,恢复清净本性。

佛教认为,人心本自清净,但为烦恼所染,犹如明镜被灰尘掩蔽,尊者己无有烦恼恢复了清净本性。

据《十住毗婆沙论》卷五载,众生若礼敬尊者,可以得无上正等正觉,忆念尊者之名,可以帮助众生拂去尘埃,呈现晶莹无瑕之本体。

377、光明网尊者

光明网尊者,即光明网菩萨,为护念佛行之二十五菩萨之一。

佛教认为,对于具有邪见之人而言,佛法犹如光明网,能令其弃暗投明。据载,弥勒佛曾发下誓愿,普度众生升往极乐净土。若世间众生能口念弥勒佛号,而且专心观想,思维不乱,口心一致,便能感受到弥勒佛大悲愿的回应,念佛者的心意与大悲愿的回应力相感应,就能进入念佛三昧。天下善良的人修持此法,可免除祸灾,升住极乐净土;天下的恶人修炼此法,可改邪归正,久而久之也可升往极乐净土。

尊者智慧如明,具有极大的威德,能禁止凶神恶鬼扰乱修行者的心念,使他们日夜安稳修习功德。当修练者功德圆满时,尊者便与弥勒佛一起前来迎接,使之转生极乐世界。

378、善修行尊者

修善行尊者,即修行菩萨。据《佛遗教经论疏节要》云:修行菩萨,住堪忍地中,能忍种种诸苦恼故。堪忍地,菩萨十地中初地之别名。《玄义》卷四上曰:上持佛法,下荷众生,名堪忍地。

尊者智慧宽广,崇信佛法,住于堪忍地中,善于忍受种种苦恼。

《南本涅槃经》卷十一曰: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己,则能堪忍贪欲恚痴,亦能堪忍寒忍寒热饥渴,蚊虻蚤虱,暴风恶触,种种疾疫,挝打楚挞,身心苦恼,一切能忍,是故名为住堪忍地。尊者为了升入清净乐土,帮助众生解脱,忍受种种苦恼。

379、坐清凉尊者

坐清凉尊者,即澄观(738-839)唐代僧,俗姓夏候,字大休,华严宗四祖。号清凉国师、华严菩萨、华严疏主。祖籍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

尊者十一岁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十四岁得度。成年后启蒙游南北名寺,通各派学说。尤重法藏之华严教法。

贞元十五年(一说十一年)德宗圣诞,召入内殿,阐扬华严宗旨,德宗赞他言雅而简,辞典丰富,能以圣法,清凉联心。因此赐号清凉国师。尊者曾立十愿以自励,依此赐号而称清凉十愿。顺宗即位,亦礼之为国师,朝野悉慕高风。

宪宗元和五年(810),答宪宗之问,述华严法界之义,以深惬帝旨,加号僧统清凉国尊者。任僧统,领管全国佛教。

开成四年示寂,世寿一0二(一说元和中示寂,寿七十余),葬于终南山石室,相国裴体撰碑文。尊者身历九朝,先后为七帝讲经,弟子有密宗、僧叡、法印、寂光,得法者凡百余人。

著作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华严纲要》三卷、《五蕴观》、《三圣圆融观门》等三十多种。

380、无忧眼尊者

无忧眼尊者,即阿育王。意译无忧王。又有天爱喜喜见王之称。生于佛陀入灭后百年左右。

尊者为中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世王,约生于公元前三世纪,统一印度,为保护佛教最有力之统治者。

王幼时生性狂暴,不得其父宠爱,于父王崩后,杀诸兄弟登王位,后仍狂暴杀戮百姓,广造牢狱,残害无辜百姓,因而有旃陀(暴恶)之称。

后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见杀戮之悲惨,乃大为激动,放弃用兵统一全国之途径,幡然悔悟皈依佛教立佛教为国教,在国内建八万四千僧伽蓝,造八万四千佛塔,即位十七年于首都华氏城举行第三次佛典结集,经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参与者有长老一千人,经九个月遂竞其功。继之派遣末阐提往诸国,从事传道工作。功德无量,故其后半生有达磨(正法)阿育王之称。

381、去盖障尊者

去盖障尊者,全名为除一切盖障,即除一切盖障菩萨。居胎藏界曼陀罗十三大院之第八位。

尊者初入佛门,住修净菩提法门,然而不能耐受长时间静修的勤劳辛苦。后悟得除一切盖障三昧,从此不畏劳苦,坚持修练,终于见法明道,具五神通力,口念真言,可开发众生的善性和智慧,清除众生垢染,最终获得清净因缘。

尊者具大慈大悲之心,为大众拔除障门,满足众生之愿,使众生身心安稳而无畏惧。

去盖障尊者,又称除盖障菩萨,去盖障菩萨。

382、自明尊尊者

自明尊尊者。明,为智慧之别名,《佛地论》卷一曰:有义明者以慧为性,慧能破暗故说为明,有义无碍善根为性,翻无明故。

又《大乘义章》卷十四曰:知法显了知名为明。自明即不借功用,自然而生佛之一切种智,或云自然智、无师智。

尊者解脱众生于苦海,主要是他善于激发众生所具的潜在智慧与能力,使其明心见性,脱离垢染,进入清净的佛国乐土。

383、和伦调尊者

和伦调尊者,即和伦调菩萨。

自众无数劫以来,尊者便己开始学佛求道,在往昔世,释尊曾向他学习般舟三昧。他己具备了佛的功德,但发下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即只有当天下众生都获得解脱之后,他才成佛。

而今,尊者住于世间,众生若遇有急难,只要呼唤其名,就能遇难成祥、转危为安。经常供养,参拜尊者,死后可被迎往极乐国土,转生于莲花花瓣之中。

和伦调尊者,又锻造和伦调菩萨。

384、净除垢尊者

净除垢尊者,即净三垢菩萨。

三垢,又作三毒、三根,即贪、瞋、痴,为一切烦恼之根源。贪,指对自己喜欢的事物生贪欲之心;瞋,指对自己不的事物生恚怒之心;痴,指看不清事物本质的迷暗之心。

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下载,尊者曾和诸大菩萨、比丘一起点化阿阇世王,使之开悟。尊者经过长期修行清除了贪、瞋、痴三毒后,拔除了烦恼之根,并广济众厄难,帮助众生脱离苦海。

385、去诸业尊者

去诸业尊者,又名除业菩萨,为释迦如来五佛顶之一。

据《尊胜佛顶修瑜珈法仪规》卷下载,佛陀慈悲无量,怜悯众生遍堕恶趣之苦,便入除障三摩地,佛入定后,从其头顶显示出轮王形象,此轮王即尊者,顶背祥光辉曜赫奕,照映世间。尊者出现时,十方世界发生六种震动,一切地狱六道众生,或即将堕入地狱的罪人,都被救助而获得解脱,升往十方清净乐土。尊者能清除一切恶道和一切有情的生死苦恼,参拜尊者,可免除今世及前世一切恶业。

去诸业尊者,又名推碎菩萨,尊胜菩萨,除障佛顶菩萨。

386、慈仁尊尊者

慈仁尊尊者,即慈仁菩萨。

据《菩萨璎珞经》卷十四载,当佛陀在摩揭陀国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成道后,在法乐讲堂举行法会。十方诸菩萨均从各佛国世界来到佛陀身边,劝请佛陀解救众生之苦难,尊者曾参加佛陀的法会并在法会上赞颂佛陀:诸法其深奥,如空无端绪,达本无诸道,故号人中尊。

387、无尽慈尊者

无尽慈尊者,即弥勒菩萨。名阿逸多,意译慈氏。

尊者生于南天竺婆罗门种族,多年跟随佛祖学习佛法,探讨解救众生的方法。曾问为何有人奉佛而不能解脱,释尊解释说:有人自称信奉佛教但对佛法心存疑惑,不能真正获得佛的智慧。他们相信祸福报应,却不礼敬佛,不听佛经,不参拜诸菩萨及声闻圣众,所以不得解脱。若坚信佛法,明了佛智,参拜诸佛菩萨,一心利益众生,来世就会转生到七宝莲花花瓣中,身放光明,脱离苦海。

尊者铭记佛祖的教诲,灭度后住兜率天宫内院,四千年后降生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为大众说法三次,普化一切人、天、谓之龙华会。

388、飒陀怒尊者

飒陀怒尊者,即贤护菩萨。贤护,为八大菩萨之一,十六大菩萨之一。系在家菩萨。密教列为贤劫十六尊之一,置于金刚界曼荼羯磨会等轮坛外西方第二位。密号巧护金刚,离垢金刚。又指胎藏界曼荼罗除盖障院九尊之一第四位,利除怪菩萨,密号巧济金刚。

据《大宝积经》卷一0九载,尊者原为王舍城中最大富商之子,其所受之诸乐、果报,为忉利帝天王所不及。他的前世行善,今世得快乐之果报,其快乐的程度虽忉利天和天帝释也赶不上。

据《八吉禅神咒经》载,若有急疾,呼贤护等八人名字,即得解脱。命终时,此八人飞往迎之。又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所载,跋陀婆罗入浴室而悟水因,证得无所有,基于此说,禅宗遂于浴室安置贤护尊者。

飒陀怒尊者,一作飒陀婆罗,音译跋奈罗波罗菩萨、跋陀波罗菩萨,拔陀和菩萨,又称贤护长者,贤护胜上童真、善守菩萨、贤守菩萨。因善护众生之佛知见,故又称巧护金刚,又以如来金刚之智慧善于除却众生之疑悔,故又称疑悔菩萨;而以如来一实之慧光,巧于救济处黑暗中之众生,故又称巧济金刚。

389、那罗达尊者

那罗达尊者,原为南天竺一神仙阿私陀的童子。

佛陀降生前,尊者为南天竺在增长林中修练仙道之神仙阿私陀的侍从童子,侍立仙人身后持尘拂为仙人驱逐蚊虻。仙人法力威猛,具五神通力。

据《佛本行经》卷九载,一日,尊者遥望净饭王宫祥光映照,便带领那罗达去察看究竟,师徒二人来到净饭王宫,得知净饭王喜得贵子。王请全城相师为太子看相,众相师都说太子相貌端好,必当大贵。阿私陀仙人也亲自赶来,预卜未来太子将成为当世之佛。便辞别净饭王,携那罗达飞回增长林。于是叫尊者出家为僧,学习佛法。终获罗汉果位而获得解脱。

390、行愿持尊者

行愿持尊者。行愿,行愿胜义菩提心。

龙树之菩提心论,分别菩提心之相为行愿、胜义、三摩地三种。第一起利益一切众生而使成佛之愿谓之行愿菩提心。论曰:行愿者,谓修习之人,常怀如是心。我当利益安乐无余有情界。观十方含识犹如己身。身之行与心之愿,相资而成大事。

《青龙疏》下曰:由行与愿互相依持。此二俱修,不偏起故。行与愿互相依持,俱修而不偏起。有愿而无行,犹如欲度彼岸,不肯备于船筏。

尊者立下拯救天下众生的宏愿,又坚定施行,故得以证阿罗汉果。

391、天眼尊尊者

天眼尊尊者,天眼,五眼之一,为天趣之眼。

《智度论》五曰: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种。一者从报得,二者从修得。

天眼明,阿罗汉所得三明之一。较天眼通之更为明了者,天眼通凡圣皆能得之,天眼明非圣者不能得。

尊者眼睛可以观察无限远和无限近、每限小和无限大,看到每个的心性善心,看到人的前生的善恶,预示来生的去处。并可根据每人的善恶,指出消除罪恶,求得解脱的方法。

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载,天眼尊己获得果位,他饶益众生,为大众演讲佛法,以求使世间有情永出恶趣,舍离诸苦。凡是尊者到过的国土,五谷丰登、万民欢乐,天地鬼神都感受到他的恩泽,礼敬天眼尊者可以得到他的庇佑,获得解脱的方法。

392、无尽智尊者

无尽智尊者,即无尽智菩萨。

据《佛说大般泥洹经》卷一载,佛陀在尸那迦城熙连河边坚固林双树间即将涅槃时,尊者极度悲痛,急忙赶到。佛陀安慰他不要悲痛,并演说无上妙法,尊者恭敬聆听。曾在无数劫中修习净戒,兴隆三宝,转正法轮,成大庄严,行处坚固,一切功德悉皆成就。他慈悲为怀,随顺世间,劝导众生勿依仗权势胡作非为;勿乱交坏人;勿虐待父母;勿贪饮无度等,否则,将受地狱之苦。可使未度者度,未脱者脱。

393、遍具足尊者

遍具足尊者,即遍济世间众生之具足阿罗汉。

据《佛名经》卷第十四载,尊者功德圆满,慈悲众生,愿天下人都能升极乐土,特别是残疾人,能得到康复。令盲者得视,聋者得听,痖者能言,饥贫者丰衣足食,无一人受饥寒之苦。

尊者愿人生形貌端丽,妙像庄严,为人所喜;愿人与人之间慈悲相面,佛眼相看。快乐吉祥,善良的人祝祷尊者,可实现自己的愿望,尊者还劝导众生不要依仗权势和财富胡作非为;不要遗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不敬父母;不要贪杯而饮酒无度。犯有以上罪过的人若能诚心祈祷尊者,则可消除罪业,免受地狱之苦。

394、盖尊尊者

宝盖尊尊者,原为摩揭陀国王舍城之居士。宝盖,系伞之美称,即指七宝严饰之天盖,于佛菩萨或戒尊者等之高座上,作为庄严具。又如经幢,石塔之顶上,有雕刻精细如伞状之盖,亦称宝盖。

摩揭陀乃佛陀证道、弘道之地,也是佛教的传播中心。尊者曾是亲近三宝,接受五戒的优婆塞(即在家居士)。他尊信佛教常到佛陀居住处聆听教义。

据《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载,尊者曾参加佛陀在该城耆阇崛山中举行的法会。舍卫国波斯匿王曾向他请教问题。曾参加佛教的第一次结集,尊者严守戒律,修行不懈,终于证得阿罗汉果。

395、神通化尊者

神通化尊者,教化众生,故名。

据《大唐西域记》卷十二载,他曾在于阗国(今新疆和阗)时,国王不信佛法,他运用神通力,全身大放光明,使国王油然生钦敬之心,邀至宫内居住。安于树林中修行的清幽寂静,婉言拒绝。于是,出资为他在林中修建塔寺。国王喜获舍利数百粒,叹不能敬置塔下。尊者再用神通力,右手托塔,放置舍利。毕又将宝塔徐徐放回原位,塔身安好如初,观者无不惊叹称奇,于是举国皈依佛教,佛教于是在阗逐渐兴盛。

396、思善识尊者

思善识尊者,善识,即善知识。

据《法华文句》卷四: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又《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为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善于观察别人的品德与能力,帮助别人走向正道的人。

善识尊者在修习佛道的过程中,时刻思念欲得善知识之助,以尽快发无上正等正觉,终获罗汉果位。

397、喜信静尊者

喜信静尊者。尊者信奉信、静二字,并以此规范自身、教化众人,故号称喜信静,由信奉佛法,而依法修行。由修行而得静心,以绝除烦乱,不生愤勃、不报他怨,不起瞋心。对佛法的诚心,犹如在水中安放信珠,可澄清垢染,去除心中世俗的污浊。

初入三宝之人,要以信为本,信乃一切功德之母,信心坚定,则无宝不取,至心静不乱,则智慧中生,可永除心中的忧烦。

398、摩诃南尊者

摩诃男尊者,佛陀叔父斛饭王之长子,故又称拘利太子。摩诃男为其尊称,为佛陀最初所度的五比丘之一。

佛陀出家时,其父净饭王于族中挑选五人,随同出家,在外修行。尊者即为其一。佛陀成道后,于鹿野苑初转法轮,彼即为最初闻法得道弟子之一,后并护持佛陀之化导。《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赞其:速成神通,中不有悔,所为摩诃男比丘是。

摩诃男,在《中本起经》作摩男拘利,《佛所行赞经》中作十力迦叶。又称摩诃南、摩诃那摩。意译为大号、大名。又据《大智度论》卷三等载,又有一摩诃男,为甘露饭王之子,又称释种摩诃男、摩呵南、释摩男。《中阿经苦阴经》乃其请佛所说。当舍卫城之流离王讨伐迦毗罗卫城释迦族时,为救释种族,自愿舍命于水中。又有谓此人与五比丘中之摩诃男同一人者。

399、无量光尊者

无量光尊者,梵语为阿弥陀佛。又称为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等,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往昔为国王,为佛法所吸引,放弃王位,出家为僧。法名法藏,在修行成佛前,曾发下四十八愿,其中一个愿就是说,将来他成佛后,凡信奉他并持诵他的名号的人,命终之时,佛就前往,接引其人往生自己的国土,即西方极乐世界。尊者即后来的阿弥陀佛。由于前世功德和今生所发四十八誓愿,即刻成佛,佛国名安乐,佛名无量光。在西方十万里外,国内没有高下,贵贱,人人平等,安享和平。

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载,在极乐净土中,尊者高坐于莲如上。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分侍左右。构成:西方三圣的组像。单尊的阿弥陀佛像(所谓横三世,或称为三方佛)被安置于佛陀之右,结跏趺坐于莲台。我国很早就有阿弥陀佛信仰。

400、金光慧尊者

金光慧尊者,即金光炎菩萨,为应当礼敬的十方大菩萨之一。

尊者身放金光,象征无上智慧佛教认为,众生生在凡夫地,或因业力,或因内心生邪、或染著外境,不论贵贱,均罪业无量。故须诚心忏悔,以灭罪修福。否则,业所至时,虽尽全力亦无以逃避。等到地狱恶相尽现眼前,若再忏悔,就为时己晚。

尊者以其智慧之光洞察众生心田。有罪之众生只要虔诚归信佛法,真心忏悔旧业,改过自新,则可增益佛法,来罪获福,自性洁净之众生,若能爱抚并念诵尊者名号,则可得现世安稳,未来世亦可获无上菩提。

401、伏龙施尊者

伏龙施尊者,名迦毗摩罗,古印度华氏国人,被禅宗尊为西天十三祖。

尊者初学外道,为马鸣大师收服,皈依佛教,曾为龙树菩萨授具足戒,并传法龙树,据传,率弟子到他在迦毗摩罗城北一石窟中修炼时,为一在窟内盘据己有千年的巨蟒所緾绕。尊者为其讲授《三归依经》,蟒蛇受感化,变成一老叟归服尊者,洞窟北方十里有株万年大树,树荫下居栖着五百条大龙,大树王名叫龙树,龙树常为众龙讲经说法,他来访龙树,当龙树确认他是一位德高望重、佛学渊博的长者后,便率五百大龙归附于他。他为龙树及众龙受具足戒,使用神通图例们解脱畜道,升入人道,然后将法藏传授给龙树,法毕化火焚身而灭度,龙树收舍利建塔供奉,龙树成为西天十四祖。

402、幻光空尊者

幻化空尊者,幻,即化,指幻人之化作,《演秘钞》卷四云:幻者,化也,无而忽有之谓也。

佛教认为,众生所以不能解脱,皆因不能悟空之理,视假有为真有。尊者等诸菩萨借幻化之虚假无实以点化众生,使众生不再执著于无实无幻之自身及俗世之事物。

圆觉经》曰: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

403、金刚明尊者

金刚明尊者,为未来世之依佛,原为婆罗门梵志第七十一子。

据《悲华经》卷五载,婆罗门梵志有七十九个儿子,全部皈依佛教,出家为僧,成为佛陀的声闻弟子,此七十九弟子苦学勤修,且功德具足,都将获得佛的果位,佛祖为授记当于未来世成佛。

在未来世,经过无数恒河沙数劫之后,有一劫名优钵罗花劫。其中有一愿受世界,婆罗门梵志的儿子们将在此世界逐一成佛,其中第七十一劫子成佛,佛号金刚光明,称金刚明佛。在他所住的愿爱世界将有无数弟子,将信奉三宝,众生清净心胸无秽,内外和顺,无有病痛与烦恼,愿爱世界的四周不间断地飘落下优钵罗花的花瓣,花香微妙,充斥四野,众生闻到此花的香气,通身清净,心胸无秽,内外舒适和顺,所有的病痛都会痊愈,一切众生都不受恐怖与烦恼的困扰。

404、莲花净尊者

莲花净尊者,即莲花净菩萨。

据《大宝积经》卷一一七载,尊者曾参加佛陀在王舍城灵鹫山的法会,他在无数劫中修习道业,抛弃世财,离弃外道,成就诸行。

据《超日月三昧经》卷下载,他曾向佛陀请教:何为菩萨得至郊行?佛陀告诉他说:不为爱欲所点污,斯则清净;心常光洁不协恚毒,斯则清净;于三界尘无所染碍,斯陀含则清净,不绕灭度不忍生死,其则清净;不计终始了出入无为,斯则清净;常行大慈不舍大哀,斯则清净,无大道想,无小道求,斯则清净。

尊者欢喜受持佛陀教诲,他面相庄严,辩才无碍,常为众生讲法,功勋卓著,声彻十方。尊者坚信佛法,摒弃一切尘念,毫不动摇,始终襟怀坦白,一尘不染,圣德无量,心如虚空般明净,善于发现一切众生之疾病,应病与药,皆令痊愈。

405、拘那意尊者

拘那意尊者,名拘那罗,以其敬佛之意倍于常人,故称拘那意。

尊者为阿育王之子,他不仅自己笃信佛教,还影响其父亦礼敬佛祖,布施僧众。阿育王初不奉佛,且广建牢狱,杀民无数,后皈依佛教舍黄金十万两布施众生,以香汤千翁灌溉菩提树(佛祖曾在此树下悟得证道)。

尊者则向众人举起二指,意思是自己将用二倍于父王的财物供养众僧。阿育王见状,将黄金增加到三十万两,香汤增加到一千翁。尊者又举起四个手指。阿育王闻群赞尊者之德,大喜,宣布将所有财物布施众僧,并与夫人、王子、大臣等全部皈依佛门,后获罗汉果位。

406、贤首尊尊者

贤首尊者,即唐代僧人贤首,华严宗实际创始人,为华严宗三祖,本为康居国人,本名法藏,其父侨居唐都长安,以唐为姓。

尊者十六岁时,到四明山阿育王塔烧炼一指以表虔敬,并发誓研习华严经义,十七岁入太白山求法,先后于太原寺,云华寺讲《华严经》。

曾参加玄奘译场,后因见解不同而退出。武则天时期。曾入宫为武后讲解《华严经》,时为译场主持人,与人合译出《华严经》等。武则天赐以贤首之名,因而时人又称他为贤首国师。

尊者以《华严经》为理论根据而立华严宗,被尊为华严宗第三祖。华严宗亦因他而被称为贤首宗。尊者历任五帝(武则天、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门师,声望显赫。

407、利亘罗尊者

利亘罗尊者,生于灭佛时代。

当时,外道魔王转生人间为王,灭毁佛典,拆毁寺院,夷平化塔,强令僧尼还俗。

尊者坚信佛法不会因此而灭,终会战胜邪恶,重放光明,曾将佛经,佛像妥善封存于宝山洞穴,或掘地埋藏,从而保护了大批佛教文物典籍。

后来护法胜王转生世间,战胜了外道魔教王,遂重新取出所藏经书。流传十方,此时尊者己寂。

408、调定藏尊者

调定藏尊者,即调定藏菩萨,为十方诸菩萨之一。

据载,佛陀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遂舍弃人世生活出家修道,在摩揭陀国尼连禅河附近树林中苦行六年,毫无所得。便放弃苦行,到菩提树下静坐,得无上正等正觉。

佛祖成道后,尊者曾离开所居佛国世界,来到佛祖前聆听法教。尊者久习佛行,己获菩萨果位,一切功德悉皆成就。

409、无垢称尊者

无垢称尊者,梵名维摩诘,又名毗摩罗洁,旧译净名,新译无垢,意为以洁净、无染污而著称的人,为佛在世时毗耶离城的居士。

据《维摩诘经》载,尊者为佛经中著名的居士,原为古印度毗舍离的富翁,因精通大乘义理,所以能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辩才无碍,委身于俗,辅助佛祖教化。曾对文殊尊者利及舍利弗等讲述大乘奧理,有《维摩诘经》传于世。其子宝积,亦得道。佛教著名典故文殊问疾的主人翁。据说有一次维摩诘居士示现病相,佛陀派文殊师利菩萨带领舍利弗等弟子前去问候。尊者与文殊菩萨反复讨论大乘佛教奧义,尊者深邃思想和口若悬河的辩才,令文殊菩萨十方赞叹使舍利弗等众弟子备加崇敬。

在中国,维摩诘在士大夫中间有很大影响,在佛教的绘画、雕塑、文学等作品中,也是一个热门的题材。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北宋李分麟所作《维摩演教图》,是有关维摩题材艺术作品中的名作。

410、天音声尊者

天音声尊者,即天音声菩萨。

据《诸法无行经》载,尊者曾参加佛陀在王舍城耆崛山中举行的法会。在佛祖的启示下,对佛法的理解日益深刻,神通愈加广大。为了绍隆佛教,他还为众生阐释佛法大义,其音声清越久远,犹如来自天上。

411、大威光尊者

大威光尊者,即大威光菩萨。

往昔,有国王名喜见善慧,有五百儿子,长子名大威光,往世修有无量功德。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一载,一日,被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诸佛子眉间所放发起一切善根音光所照。据传,为此光照者,即可开悟,永离一切苦难与恐怖,而获得佛的智慧。尊者即时证得十种法门,获菩萨果位,后升往须弥山寂静宝宫,充任离垢福德幢大天王,时时聆听佛祖讲解佛法。

412、自在主尊者

自在主尊者,据《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五十七云:自在主,寄饶益行,初依教趣求,国曰名闻者,能持净戒,生死爱河不飘溺故,又无量福河常流住故。童子自在主者,三业无非,六根离过,故得自在,则戒为主矣,戒净无染故云童子。

尊者遵循佛祖教诲坚持净戒,因而心离烦恼进退无滞,通在无碍,得大自在。

413、明世界尊者

明世界尊者,即唐代高僧玄奘,俗姓陈,祖籍河南偃师。

尊者精通经论,娴熟儒道百家典籍。游历蜀、陇、荆、赵,访问名僧,恭闻妙说。曾遍游五大天竺学习取经,受到戒日王崇敬,带回佛经六百五十部。回国后,又受到唐太宗的敬重,赐号三藏法尊者。

414、最上尊尊者

最上尊尊者,即最上菩萨。

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载:佛陀在摩揭陀国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果时,尊者从自己所在的佛国赶来礼拜致敬。尊者己具如佛陀般之神通,虽入世间,心常寂静,具一切智、大悲心,降伏魔、安众生。

415、金刚尊尊者

金刚尊尊者,即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一起,为佛陀的胁侍菩萨,驾白象居右,主一切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象征真理。今四川峨嵋山即其道场。梵名为三曼多跋陀罗即普遍贤善的意思。

据《妙法莲华经普贤劝发品》载,当佛入灭后,若有诵读《法华经》,尊者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而《华严经》则说,有善财童子发大心,一心求菩萨道,后来在文殊菩萨的启发下,南行参访名大善知识,最后来到普贤菩萨处,普贤为他讲述礼敬诸佛、广修供养、忏悔业障、常随佛学,等十大行愿,因此普贤又被称为十大愿主(或十大愿王)。随着《法华经》和《华严经》的流行,对普贤菩萨的信奉在中国也非常兴盛。

在佛教寺院中,普贤像大多头戴宝冠,身穿菩萨装,坐于一六牙白象上,据说尊者有延命益寿之德,因而又有祈求延命的普贤延命菩萨像。晋代慧持和尚由庐山入蜀,修建普贤寺,是为峨嵋山供奉普贤菩萨之始。

416、蠲慢意尊者

蠲慢意尊者,即蠲慢意菩萨。

据《宝女所问经》载,佛陀游于如来宝净高座,升菩萨宫讲说无量颂时,尊者不礼敬佛。后捐弃慢意,坚信佛法修行,获得很大法力,可在须臾之间游行遍无数佛国,供养事奉十方诸佛,尊者探求佛法奧意,具有绝大智慧,因材施教,精勤不息地救度众生。

417、众无比尊者

众无比尊者,众无比,佛陀对阿难的称呼。佛又与文殊言:阿难事我二十余年,具足八种不思议,因之在佛弟子中被称为多闻第一,此谓之众比皇。

尊者如阿难一样,具无上法力,因偶听高僧讲法而归依三宝(归依有佛、以佛为师,归依法、以法为乐,归依僧、以僧为友)。初持五戒(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进而修行具足戒(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坠、九十单提、四提经、一百众学、七灭等)。又由持戒入修禅定,在修禅中悟出无量智慧,断除一切困惑,终获罗汉果位。

418、超绝伦尊者

超绝伦尊者,即超伦菩萨。

尊者己历无数劫,在无数诸佛之所勤修梵行,获得广大无边之神通,深广难测之智慧。他悲悯众生而常住世间,令其平安;他心恒寂静,住于菩萨无住解脱。据《大言广佛华严经》等载,当佛陀在摩揭陀国菩提道声始正觉时,他自远方的佛国世界赶来,以示对佛陀的祝贺和礼敬。

419、月菩提尊者

月菩提尊者,即月觉菩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八十载:当佛陀成道时,大地震动,世间众生惊恐不安,此时,他及世间各处菩萨,由地中涌出,安慰众生。心怀慈悲,为世间众生说法。心怀慈悲众生说法。尊者具备普贤的德行,智慧大如虚空,光如日月照遍大地。在其劝导下,众生渐离妄想,断除苦难,走向极乐净土。

420、持世界尊者

持世界尊者,即持世界菩萨。

尊者在无数劫中自行不懈,于佛法无有疑滞。他不以自身解脱为满足,发誓永住世间,救度众生。为众生演说诸法,使众生对诸法性悉皆了知。他神通广大,得巧方便无尽智慧总是随着众生的心愿所至而加以教诲,使众生不知不觉而离诸受染,恢复自性清净之心。

421、定花至尊者

定花至尊者,即求那跋摩(367-431)意译作功德(金岂)。北印度罽宾国(迦湿弥罗或犍陀罗地方)人,南宋时来中国,为刘宋译经僧。

尊者为刹帝利(武士)出身。二十岁出家,并受具足戒,精通经律论三藏,故时人称三藏法尊者。

三十岁时,罽宾王卒,众请尊者还俗嗣位,尊者辞而不纳,遂隐遁远走尊者子国弘扬佛教。后又至阇婆国(爪哇)传道,刘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尊者经由海路至广州,见虎势山之形势似耆阇崛山,故将其改为灵鹫山,并在山中建立禅室以习禅,山中本多虎患,及其尊者居于此地之后,则无有其害。

元嘉八年至建康,文帝礼遇之,敕住祗洹寺。未久,即于寺中宣讲(法华经)及《十地经》,法席甚盛。

此外,尊者亦从事译经,译有《菩萨善戒经》、《四分比丘尼羯磨法》、《优婆塞五戒相经》、《沙弥威仪》等共十部十八卷。此外,尊者还译《杂阿毗昙心论》,以补足伊叶波罗未译完之部分。

元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示寂,世寿六十五。

422、无边身尊者

无边身尊者,即无边身菩萨,随弥陀来迎之二十五菩萨之一。无边身,指身躯广大无边际,比喻尊者智慧神通、法力、慈悲心等。

《往生要集》所引之《十往生经》载,弥陀来迎时,随著来之诸菩萨中共有二十五位,无边身菩萨即为其中之一。他能保护虔诚念佛之人,使恶鬼恶神不敢扰乱,日夜常得安稳。

又《慈悲道场忏法》中将其与观世音菩萨共列为世间大慈悲父,劝告众生至礼归依,以获福佑。

423、最胜幢尊者

最胜幢尊者,佛在世时之僧。

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载,佛陀成道不久,在普光明殿为众菩萨说法。尊者向佛陀请教;何时才能达到普贤菩萨的誓愿与德行,修成诸大三昧,能自如地出入诸三昧,不停顿地算帐变化、施展神通。佛陀说:普贤菩萨功德无量,他的愿行对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大菩萨都有借鉴作用,而且他的神通变化高于一切菩萨之上,随心所欲、神变自如,令人不可思议。并普贤菩萨为大众说法。普贤菩萨说法,尊者受益非浅。愿行清净,无可退转,能于三昧中自在解脱,变化自如,从而获得了最胜菩提道。尊者能以愿力利益一切众生,为佛的事业护持三宝,从不大厌倦。

424、弃恶法尊者

弃恶法尊者,即弃恶菩萨。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弃恶,舍欲蜀五盖等一切诸恶,为禅、禅那的意译之一。

据《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上载,尊者亲眼目睹佛陀的无边法力。曾向佛陀请教菩萨行法,佛陀为其祥加解说。他于当下顿悟,欣悦踊跃,身体也升上虚空离地七仞。佛陀预言,尊者以后六百二十万劫,当成为佛,佛号寂化音如来,所住世界名安稳。

《持心梵天所问经》卷二载尊者之言,曰:假使菩萨适能等立于佛土者,则能蠲除一切众恶,斯则名曰菩萨也。

425、无碍行尊者

无碍行尊者,即无碍行菩萨。

无碍,谓自在通达而无障碍,自在涉入而无碍,目在融通而为一体。如灯光互相涉入。有心无碍、色无碍、解无碍、辩无碍等的区别。无碍行,即算帐自在,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均无障碍,以德行立名。

据载,尊者普通辑佛祖在普光明殿为众菩萨举行的法会,众菩萨想达到普贤菩萨的愿行及不可思议的神通变化能力。当时普贤菩萨也来听佛祖讲法,为满足众愿,佛祖请普贤讲解了自己的誓愿及诸大三昧的修炼方法。无碍菩萨及其他众菩萨从中受益非浅,皆得清净无碍。以本愿力利益众生而不知疲倦。尊者具四种智:法无碍,教法得当;义无碍,释义准确;辞无碍,即文字无碍;乐说无碍,尊者生欢乐听讲。尊者以无碍行之于世,利益众生,功德无量。

又,一唐代僧亦名无碍,俗姓陈,生于成都。

426、普庄严尊者

普庄严尊者,即普庄严菩萨。

即《华严经》中以四胜身成佛之童子,系过去爱见善慧王之第二子,释迦牟尼佛之前身,以三身中解行生之胜身,于解行生之终心入果海,究竟成佛。

据《大方广华严经》卷四十载,曾到佛陀在尼连禅河菩提树静坐之所礼拜。其时他己入灌顶之位,具菩萨行。等于法界无量无边,获诸菩萨普见三昧,大悲安稳一切众生,神通自在同于如来,智慧深入演真实义,具一切智降伏众魔,虽入世间心洹寂静。

普庄严童子,新译作大威光太子。

427、无尽慈尊者

无尽慈尊者,即大慈观音菩萨。六观音之一。为胎藏界右方莲花部之部主。

据说,尊者与大势至一起,是西方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因他以慈悲为本愿,所以常到我们这个世界来度众生。南海的普陀洛伽山林木郁茂,地草柔软,处处是流泉浴池,是尊者说法的道场。

相传五代时有日本僧人慧萼,曾在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菩萨像,准备带往日本。在途经舟山群岛一小岛附近时,为大风所阻,终未成行。他认为是观音不肯东渡日本。后来当地居民在岛上潮音洞前紫竹林边建寺供奉观音像,并取名为不肯去观音院。

后来,佛教信众以此岛为观音菩萨的说法道场,并称此地为普陀山。由此,普陀山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为观音菩萨诞辰、成道、出家的纪念日。据说祈求尊者可脱离饥渴之苦,将转生饿鬼者,祈求大慈菩萨,来世可避免转生成饿鬼。

无尽慈尊者,又名圣观音菩萨、正观音菩萨。

428、常悲慜尊者

常悲悯尊者,即常悲菩萨,生于无佛之时,乃大品《般若经》二十七所说之菩萨,因此菩萨为利益众生,积难苦之行以求般若波罗蜜,而被列为般若守护十六善神之一。

常以勇猛心,修般若波罗蜜之行。据《道行般若经》卷九《萨陀波伦菩萨品》载,尊者于梦中闻东方有般若波罗蜜之大法,为求法乃向东行,途经魔所乐国,为供养其尊者乃卖身,遂过二万里到达犍陀越国,见昙无竭菩萨而得其法。尊者诚心格天,思睹佛闻法而不得,便日日悲泣流泪,诸佛特为现身,加以安慰指导,常悲遂悟,后在无数佛勤修梵文,成满大愿。

常悲菩萨,音译萨陀波伦菩萨,又作普慈菩萨、常啼菩萨。

429、大尘障尊者

大尘障尊者,据《佛说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载,尊者名号为:虚空功德清净微尘等目端正功德相光明华波头摩琉璃光宝体香最上香供养讫种种庄严顶髻无量出无边月光明愿力庄严变化庄严法界出生无障碍王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为印度东方极其遥远的居住在解脱世界主,己获佛的果位。

尊者能随心所欲来往佛国,为众生说法。即使犯有重大罪恶,只要诵念尊者名号一遍,诚心悔过,并向尊者行一跪拜礼,罪业即可消除。青白之人诚心拜礼,即可获幸福吉祥。

430、光焰明尊者

光焰明尊者,即光焰明菩萨。

光焰,又作光背、后光、光。指佛,菩萨像背后之光相,象征佛、菩萨之智慧可分为头光和举身光两种。头光,本指发眉间之白毫光,故又称眉间光;举身光,又作身光。即佛像全身之光相。此象征该菩萨的神威,如光明照耀世界。

《赞阿弥陀佛偈》曰:一蒙光焰罪垢除。

《无量寿经》卷上亦曰:无量光焰,照耀无余。光焰明尊者之德行法力正与阿弥陀佛相类。

据《大方广佛华严经》载,佛陀在摩揭陀国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证得正觉时,尊者曾赶到佛陀身边恭致敬礼。

431、智眼明尊者

智眼明尊者,获菩萨果位。所谓智眼,即智慧眼,为十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智眼、明眼、出生死眼、无碍眼、普眼)之一。

尊者身具五智,己看破红尘

脱离世俗,而通达一切佛法;能回忆往世的事而不忘失,并从中汲取经验,利益众生,能规范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佛教戒律,并成为弟子的榜样;寻访世间的修炼方法,学习所有高僧大德的好经验,以便修身益智;为利益众生、弘扬佛法所做的一切事,无不随心如意。

尊者有着如明眼视,物悉皆明了的智慧,不为世俗所惑。

432、坚固行尊者

坚固行尊者,即坚固行菩萨。坚,如树之根株不能拔;固,从他物而不变原态。坚固即指心念不变不动。

据《大方广佛华严经》载,佛陀在摩揭陀国菩提道场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时,尊者特意赶到道场礼敬,闻佛陀演说无上妙法。

据《坚固经》尊者曾于佛在那烂陀城之时,三次乞请于佛,期佛能敕诸弟子为不信佛之婆罗门长者子,居士示现神足,显上人法,令此等人信服,佛则告示:我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盖,若有过失当自发露。并解说为何不令弟子显现神足,上人法之原因。

尊者凭借对佛法的坚定信仰,成就菩萨果位,智慧深广,神通无穷,可以降伏众魔,度脱众生。

433、澍云雨尊者

澍云雨尊者,以擅长施云布雨而得名。

若世间遇到旱魔风妖出来做恶,众生便可诚意祈祷尊者。尊者应众人之请,凌空乘虚而来,念动真言,降伏旱魔,驱走风妖,即时普降甘霖,拯救枯萎的禾苗,成就众生免受饥寒之苦。

又能施云布雨,用佛法浇灌众生苦恼的心田,启迪众生的智慧进入不二法门。其功德无量,故获罗汉果位。

434、不动罗尊者

不动罗尊者,即不动菩萨。

据《大宝积经》卷十九载,从佛陀居住的娑婆世界向东,过一千世界,有一处佛刹,名叫妙喜。广月如来曾现身妙喜世界说法。尊者曾在广月如来座前发誓:世尊我从今日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尊者以无諂、无诳、实语、不异语、求一切智,乃至证得无上菩提而成为菩萨,号为不动。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所载偈语中赞颂此尊者曰:不动菩萨二禅王,得变易身常自在,能于百万微尘刹,随其形类化众生,悉世三世无量劫,于第一义而不动。

435、普光明尊者

普光明焰尊者,即普光明菩萨。

尊者善修一切禅定,神通广大,他以无边神通,降伏诸魔,利益众生,功德无量。

据《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载,尊者修禅入定,发动神通力,可以使十方世界感到震动。

436、心观净尊者

心观净尊者,众生本有之心,自性清净,离一切妄染,故名自性清净心。

佛教认为,众生本有之心,自性清净,离一切之妄染,故名自性清净心,也叫如来藏心、真心,实即众生所具之菩提心。尊者自性清净心明净如月,并时时观持,不使染心垢。

《菩提心论》曰:照见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

又《大日经》曰:心无畏故,能究竟净菩提心。

尊者己解脱一切障碍而禅定得自在,证得阿罗汉果。

437、那罗德尊者

那罗德尊者,即那罗达菩萨。

《般若三昧经》所揭护持正法、拥护众生之八大菩萨(飚陀和、罗怜那竭、桥日兜、那罗达、须深、摩诃须萨和、因坻达、和伦调)之一。

据《观虚空藏菩萨经》载,世间有八尊大菩萨,自无数以来不辞辛苦,学佛求道,本己功德圆满,修行成佛,但是却都不取佛位,誓愿常住世间,维护众生,将天下众生皆度出苦海后方得佛位,尊者为八菩萨之第四位。

若有人患疾病,遭遇危难,只要呼唤尊者之名便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经常供养参礼,可得现世福报,命终后转生极乐世界。

438、师子尊尊者

师子尊尊者,即师子(?-259)为中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禅宗尊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二十四祖。

尊者少依婆罗僧出家习定,后遇鹤勒那,见尊者子有慧根,便付与正眼藏,令其化行四方,由佛教第二十三祖鹤勒那大士付与正法眼藏。

得法后,游方至罽宾国,教化波利迦,达磨达等人,并传法于婆舍斯多,命其往南天竺教化,遂独留罽宾,时遇当地迫害佛教被恶王所杀,寂年为魏高贵乡公甘露四年,并于其遇害之事,有君王臂落的典故。该国国王弥罗掘蔑视佛法,一日对尊者谓:离生死否?既离生死,可施我头。尊者对曰:身非我有,何吝于头?王闻言即挥刀砍下尊者之头,刀落之处喷出白乳数尺,而于其时,王之手臂亦自然断落;此系因罽宾国王轻视佛法,又罔顾尊者之自觉功德力,乃于现前受此果报。迦叶、阿难嫡嫡付法相传之法系亦由此而断绝。

师子,又称师子比丘、师子菩提。此尊与第079尊同尊,可互参。

439、法上尊尊者

法上尊尊者,即法上菩萨。

法上,法上部之简称,为佛教小乘十八部之一。十八部为小乘佛教所分之流派,法上尊当为佛教小乘十八部之一法上部之主,法上部是专为求阿罗汉果众生而施教化的法门。

在印度东方极遥远的地方有一世界名普光明,吉祥王佛教化此土。此世界内有一法上大菩萨,另有六十三亿菩萨为法上菩萨的眷属。尊者为众说法时,先腾身升上虚空,变化身形,高有七多罗树,然后自隐其身,讲解陀罗尼金刚真言等菩萨法门。一日,忽见西方光芒四射,并时时传来钟磬之声。尊者询问此主何瑞兆。吉祥王佛说;西方有一娑婆世界,佛陀佛教化此土众生,此佛功德无量,法力无边,而今他全身放此光芒,同时发出钟磬之声,意在召集三千大千世界诸菩萨前去听经,你等速速前往。

据《大宝积经》卷五十八载,尊者闻言,率领六十三亿菩萨凌空飞向西方,行列中万乐齐奏,鲜花飘舞,种种宝幢幡盖无限庄严,倾刻间飞临娑婆世界,率众菩萨围坐于佛陀莲花宝座前,聆听释迦佛讲经。

440、精进辨尊者

精进,谓勇猛勤策进修诸善法,亦即依佛教教义,于修善断恶,去染污净之修行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进。精进辨尊者,为闻一切度王如来无所著最正觉佛说法之两比丘之一。

据《六度集经》卷六载,在过去时,有一切度王如来无所著最正觉佛,为诸天、人讲说经法。尊者专心听讲,闻法欢喜,应时即得阿惟越致(不退转)。而另一比丘德乐正却睡眠难醒,毫无所得。尊者数次劝说德乐正不能只是睡眠,要努力修行均无效果。尊者便显神通化作蜜蜂王,在其眼前飞来飞去,又钻入其腋下,螫其胸腹,德乐正大痛而醒。蜜蜂王落在泉中花上,德乐正怕再来螫,不敢再睡。尊者乘机因势利导,为其说法,终使其开悟。

441、乐说果尊者

乐说果尊者,即大乐说菩萨。

据《经律异相》卷六载,一日,佛陀将讲法,忽从地中涌出一座七宝塔,立地顶天,尊者请教为何因缘。佛祖说:往昔古世,东方有一佛国名宝净,其佛号称多宝。此涅槃前发下誓愿,今后若有讲《法华经》处,我塔当前往听经。尊者闻言大喜,其时释尊身放白光,以右手指点塔门,塔门顿开,多宝佛己出涅槃定,佛陀遂于多宝佛坐在同一狮子座上,以神通力接尊者及其他诸菩萨于空中,宣讲《妙法莲华经》。是首次聆听《妙法莲华经》的众菩萨之一。

442、观无边尊者

观无边尊者,即无边菩萨,为《佛名经》所列应当礼敬的十方诸大菩萨之一。观《摩诃止观》卷五曰:法界洞朗,咸皆大明,名之为观。即达观真理;无边,即世界无边,众生无边,心性差别无边。

尊者以澄明的心性智慧遍观无边世界,无边众生及众生的无边行差别。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皆使解脱。

《佛名经》认为,向此菩萨礼敬可以灭罪增福。

443、师子翻尊者

师子翻尊者,又作师子无畏观音、马头观音。为教化六道之六种观世音菩萨(大悲、大慈、尊者子无畏、大光普照、天人丈夫、大梵深远)之一。八大明王之一,即密教胎藏界三部明王中,莲花部之忿怒持明王。位于胎藏现图曼荼罗观音院第一行第七位。

尊者与摩尼教诃止观所说六观音之尊者子无畏观音相配,乃畜生道教主。以观音为自性身,现大忿怒形置马头于顶,为观自在菩萨变化身之一。以慈悲心重,故摧灭诸魔障,以大威轮日照破众生之暗螟,噉食众生之无明烦恼。其形象有三面八臂、四面八臂、三面二臂,一面四臂等多种。众生如本世不修功德,来世转入六道之中,尊者如狮子威猛无畏,可破除畜道惑业之苦,救众生离畜道,翻转入人道。

在北京碧云寺,此尊被塑造成一幅帝王的戎装像;顶盔贯甲,罩袍登靴。原因是此罗汉堂建于乾隆年间,此尊罗汉也就被好事者塑造成乾隆的造像。

师子翻,音译阿耶揭唎婆、何耶揭唎婆。又作马头大士、马头明王、马头金刚明王、俗称马头尊,密号为噉食金刚、迅速金刚。

444、破邪见尊者

破邪见尊者,即破邪见菩萨。

《佛名经》称其为应当礼敬的菩萨。所为邪见,相对于正见而言,指邪之又邪的谬见。

外道邪见认为,世上没有因果轮回,所以为恶不惧,为善不喜。尊者认为,对此等谬见必须予以彻底破除。尊者有兴善去恶、护持世间的法力功德。能帮助众生清除邪见。

445、无忧德尊者

无忧德尊者。为佛祖的分身佛。据《三十五佛名礼忏文》载,为常住十方一切世界三十五佛之第二十二佛。名无忧吉祥佛,即无忧德佛。

佛祖说法时,会身放金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道道金光化作朵朵金色莲花,莲花上各坐一分身佛,分居各地教化众生。

据《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所引《宝月童子所问经》载,东方有无忧世界,佛名善德如来,南方有欢喜世界,佛名栴檀德;西方有善解世界,佛名无量明;北方有不可动世界,佛名宝施;西北有众音世界,佛名华德;东北有安隐世界,佛名三乘行;下方有广大世界,佛名明德;上方有众月世界,佛名广众德。尊者居最南的离一切忧世界。在此世界之众生,只要想到他,即可无忧。

446、行无边尊者

行无边尊者,即无边行菩萨。无边行,即无尽行,菩萨十行之一,意即随众生之机类而现其身,三世平等通达十方,利他之行无尽也。《佛名经》中将他列为应当礼敬的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学海无涯,佛法无边,修习不止,始能有成。尊者专以救度众生为己任,随众生之机类而现其身,通达十方,以救度众生为己任。众生向他忏悔可以灭无量罪,长无量福。

447、慧金刚尊者

慧金刚尊者,即金刚慧菩萨。金刚慧,是通达实相之理而破除诸相之智。

《维摩经不二品》: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维摩经注》卷八:什曰:金刚置地下至地际,然后乃止;实相慧要尽法性,然后乃至也。于密教,则指体达阿字本不生妙理之慧,此慧远离动转,犹如坚固不坏之金刚。

尊者法力无边,变化无穷,可以凌空飞行,变化自如。可作世间法王,以通达的神通,无边的智慧教化众生,为高僧灌顶授职。

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载,尊者具十种不尽法,(诸佛出现智无尽;众生变化智无尽;深入法界智无尽;善摄菩萨智无尽;菩萨不退智无尽;善观一切法义智无尽;善持心力智无尽;住广大菩萨心智无尽;住一切佛法一切智愿力智无尽)。尊者供养诸佛、受持佛法、度救众生,是功德极大的菩萨。

448、义成就尊者

义成就尊者,即一切义成就菩萨,为佛陀之幼名,此指菩萨己得到佛陀般的智慧与神通。

《佛名经》将其列为众生应当礼敬、忏悔的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一切义成就,本指佛陀经三无数劫修行,坐于色究竟天金刚座而证无上菩提,住于空观而作佛果圆满之思。然犹未见自心之本性,所以遍空之诸佛皆来会集。惊觉之使自禅定起,授互相之观门,使得五智圆满之佛果,受持并念诵尊者名号,可使众生获得觉悟,得现世安稳,于未来世则可获无上菩提。

义成就尊者,又作成就一切义菩萨。

449、善住义尊者

善住义尊者,原为忉利天诸天之子。善住,本为安定,安住之意。如常念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者,由于此陀罗尼具有大威神力之故,能成就殊胜功德;并使闻此陀罗尼之众生,常获安乐,远离诸恶趣。

善住天子,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载,善住天子不敬佛法。曾于诸大天人、天女园观游乐,是夜,空中有声,谓善住天子七日后必死,将返阎浮提受生为畜生,复受地狱之苦。天子闻之,心怀惶恐,遂救助于佛陀,佛祖为之讲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真言,令善住天子诵之,以延寿转难。从此,善住诚心礼佛,多做善事,终获罗汉果位。

450、信证尊尊者

信澄尊者,《俱舍论》卷四曰:信者全心澄清。《颂疏》卷四曰:信者,澄净也。如水精珠能澄浊水,心有信珠全心净。

信为奉持佛法的基础。《华严经》卷六曰:信为道无功德因,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信是证果的前提。

尊者于佛、法、僧三宝皆坚信不疑,内心澄净如水,除了对佛法的信仰尊崇外,别无其他任何思考,专一修习禅定,证得阿罗汉果。

451、行敬端尊者

行敬端尊者,又名敬端行,原为富贵明士。

尊者不以官贵自居,舍弃世俗富贵,追求佛教真谛,时时处处约束自己,远离衣食欲乐之物。饮食不求甘美,只需果腹;穿着不追求衣容冠帻的华丽,只需整洁;夫妻不贪欲,只求和睦;耳不听六患五蔽的诱惑,心中没有对财宝的贪求,唯遵佛教戒律。

据《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载,佛祖住于迦维罗卫国精舍时,曾招来尊者等天下明士八十亿万二千人。佛祖施神力,诸明士皆身坐莲花座升于虚空,听佛说法。从此绝弃世俗,清除烦恼,证得阿罗汉果位。

452、德普洽尊者

德普洽尊者,明士。

据《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载,佛陀住于迦维罗卫国精舍时,一天早晨预知将有人前来请教佛法精要,遂命阿难邀请尊者等诸明士、除恶众、无著、履迹四类人众前来听法。他坚定不移遵行众戒,己破贪、瞋、痴、三毒,诳、諂、娇、恼、恨、害六惑,色、受、想、行、识五蕴。心清口净,如月之明,如花之香,终证得阿罗汉果。

453、师子作尊者

师子作尊者,即师子作菩萨。

据《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一载,尊者久植德本,曾游访十方世界大菩萨及一切诸佛,誓愿圆满,通达一切禅定及陀罗尼真言;大慈大悲饶益众生,愿作众生的朋友,导化众生到达智慧的彼岸;绍隆三宝,使佛法永不断绝。只有功德无量的菩萨才能具备如来十力(即知觉处非处智力,知三世业报智力,知诸禅三昧智力,知八解脱三昧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所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他己然具备。

454、行忍慈尊者

行忍慈尊者,忍,《瑜珈论》曰:云何旬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卷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卷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即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安住于法而不动心。慈,《智度论》卷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行忍慈,即修忍慈之行者。

尊者于修行中处逆境而不愤懑,始终抱着大慈大悲的胸怀,度己度人,坚持不懈,因而道行深厚,忍、慈兼备,功德圆满,终得罗汉果位。

455、无相空尊者

无相空尊者,唐代名僧。新罗国(朝鲜)王子,俗姓金,法号无相,又称金和尚。

尊者少年出家为僧,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来中国,游行巡访,徒步入蜀,拜资州德纯寺处寂为师,习得黄梅禅法。后潜入资州深山中修头陀行。结束头陀行后,于成都净众寺讲说佛法,历时二十余年,蜀中百姓敬之若圣,天宝末年,玄宗避乱入蜀,曾召见尊者,礼遇隆重,赏赐丰厚,非常人所能比拟。

天应元年(762)五月圆寂,世寿七十九。

456、勇精进尊者

勇精进尊者,即勇猛精进菩萨。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微细会、供养会、降三世羯磨会等务处院方坛南方四尊中第二位之菩萨。勇猛精进谓菩萨发勇猛心,精进修习一切善法,化导众生而无有退转。

据《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一载,尊者曾从远方特地赶到王舍城鹫峰山聆听佛陀演说妙法。他在无数劫中勤修苦行,积集菩提道行,心胸广阔无边。己修成金刚不坏之身,演说佛法如狮子吼,震憾众生心灵,他身放光明,映蔽日月,众生在其引导下,尽皆走上解脱之路。

勇精进尊者,又作大精进菩萨,勇猛菩萨。密号不退金刚。其形象,身呈肉色,左手作拳,置于腰际,右手执独钴戟,趺坐莲花座上。

457、胜清净尊者

胜清净尊者,佛名。

据云:违反戒律的修行者,无论出家或在家,应烧名香、供清水、合掌长跪,身穿洁净衣服,心怀惭愧。犹如病者求取良医,连续七天参礼胜清净佛,罪恶便可消除。

据《观虚空藏菩萨》载,犯戒律者还可以祈祷大虚空藏菩萨,诚心忏悔,虚空藏菩萨头顶上的如意宝珠内便呈现出胜清净佛的庄严相,触犯戒律者的罪恶同样可以获得豁免。

458、有性空尊者

有性空尊者,有性,指具有出离解脱之佛性;无出离解脱之佛性,惟乐欲生殆,不欣求出离,称为无性。无性即指一阐提。空,指理体之空寂,或指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

尊者自性本来清净,天生具有向佛求道之心,出家之后,又极刻苦,使本来清净之心更为纯洁,最终识得三空(我空、法空、我法俱空),得解脱门,证得阿罗汉果。

459、净那罗尊者

净那罗尊者,古印度室罗伐悉底国人。

尊者少时不幸身患瘿疾。度日如年,独居陋室之中,得不至应有的照顾。

据《大毗婆沙论》载,佛祖闻知,亲自探视。尊者即言自己身患瘿疾,懒得去看病,故长久不愈。因为性情懒惰,所以歧视,没人与我同住,更没人照顾我。佛陀安慰他说:善男子,今天我来照顾你。尊者用手抚摸患处,瘿病即除,还替他沐浴更衣,鼓励他断续努力。此后,尊者精神振奋,努力学佛,终获证果。

460、法自在尊者

法自在尊者,即法自在菩萨。法自,谓菩萨示现无量无边之法门。

据《维摩诘所说经》、《说无垢经》载,尊者曾对入不二法门进行阐释。云:生来不二,法本不生,今则不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尊者精通佛法奥义,极有辩才,并热心向大众弘传佛法,度无量众生。

据《十住生经》、《观念法门》等载,尊者是众生专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愿生极乐世界之时,阿弥陀佛所派遣的二十五位保护神之一。

461、师于颊尊者

师子颊尊者,即师子颊王。师子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国之王,乃佛陀之祖父。

尊者原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勤于政事,爱护臣民、城内大治,人民幸福,他生有四子一女,其长子即佛陀之父净饭王,继承王位,其他三子分封各处,分别称白饭王、斛饭王、甘露饭王。净饭王生子名乔达悉达多,即今之佛祖。

462、大贤光尊者

大贤光尊者,即贤光菩萨,贤劫十六尊之西方四尊之一贤护,密号护巧金刚、离垢金刚。居西方阿弥陀世界,为阿弥陀佛前之智慧弟子。

据《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载,阿弥陀佛世界丛林茂盛,鲜花盛开,音乐优雅,大地皆为黄金,七宝莲花从地中自然涌出,是西方乐土。众生只要时常念阿弥陀佛名号,临终时,阿弥陀佛会率领贤光等菩萨来到此人住所,显现其身,使人心生欢喜,功德培增,升往净土。

贤护,音译跋捺罗播逻,又称贤护光、主宰。

463、摩诃罗尊者

摩诃罗尊者,有论者据《毗奈耶离杂事》载云:忽见一摩诃罗比丘,以衣覆头,树下便利。以其为经典依据,其实未必。依其意,尊者摩诃罗为一老比丘,性情憨厚,不拘小节,为童蒙所喜爱。

摩诃罗,译作无知,愚钝,或译作老。

464、音调敏尊者

音调敏尊者,或即普调敏。

佛于娑婆国土以音声作佛事。而僧众都是以演说佛法来教化众生的。因为此土之人耳根利,故云。

据《佛说成具光明意经》载,佛陀行化暂止于迦维罗卫国精舍,一天早晨,他预知有人要来请教佛法妙义,便命阿难把尊者等诸明士、除恶众、无著、履迹四类人请来听法。尊者佛法娴熟,德行崇高,声音敏锐明白,众生乐于聆听,受益匪浅。

尊者破除了三毒六惑五蕴,修成殊胜之行,证得阿罗汉果。

465、师子臆尊者

师子臆尊者,即师子胸臆,摩喉罗迦王之一。

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载,佛祖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讲法,四方大众前来听经,其中有:比丘数十万,菩萨八万四千;欲天子六万;色界天子无数;诸大龙王四万八千;药叉神五万八千;乾闼婆王八万九吉;阿修罗王一千亿;迦楼罗王五亿;紧那罗王九亿;转轮圣王一万亿;大国王十六人;诸国百姓不可胜数。此外,还有无数诸外道,无数饿鬼,无数禽兽王,及十方阎魔罗王。尊者为摩喉罗伽王九万八千大众之一。佛祖坐在莲花师子座上为众讲法,尊者及其他弟子法耳恭听。

尊者神通善巧,有数十万弟子为眷属,能够教化诸众生永远断离性爱,尽享无量清净乐趣。

466、坏魔军尊者

坏魔军尊者,即坏魔菩萨。魔军,即恶魔之军兵,此指一切有碍佛道的恶事。为众生应当礼敬的菩萨之一。

尊者通过长期修行,修定智慧力,摧破汝魔军。即己得大智慧力,其功德己可破一切魔军,令众生不为诸魔所侵扰。

467、分别身尊者

分别身尊者,为佛祖的分身佛。分身,指分身化现,或指变化身。诸佛、菩萨由于慈悲,用种种方便法门,化身至各处依众生之要机而广为化导众生;故分身乃是为教化、摄取众生而起,称为分身摄化。

佛为摄取十方有缘之众生,起大慈悲,以方便示现种种身,是即分身如来。又观世音菩萨分三十三身,地藏菩萨现六道身等,皆以慈悲权化而垂无穷之应益。佛祖有无数分身,分别住持三千大千世界教化人生。一日,佛祖叫弟子目连去须弥山顶,鸣金召集各处分身。宝钟响时,释尊身放光明,大地震动,诸分身佛云集一处。

又据《法苑珠林》卷十二载,佛祖与诸分身佛合掌向一宝塔行礼,观门自开,普贤菩萨吹响佛祖的黄金螺号,使塔内入于灭定的六比丘出定。比丘对众佛说:拘留佛涅槃前将经、像存于此塔,令我等看管。拘留佛当时预言,释迦佛出世时佛法大兴,释迦涅槃后当结集三藏。现请诸佛各取一本,带回本土。佛祖涅槃后,迦叶结集三藏,将拘留佛存放的佛经聚于一处,又汇入释尊诸法,使之流传世间。

468、净解脱尊者

净解脱尊者,即净解菩萨。解脱《唯识述记》卷一曰:解谓离缚,脱谓自在。即圆寂,功德圆满,无任何羁累,臆三界之苦果。

佛教认为,人性本清净,只为诸烦恼所惑,自性不能显露,必须将各种惑障铲除,才能得解脱自在。尊者已达此德。

据《维摩诘经》卷下载,当维摩诘向诸位菩萨问他们所乐不二法门时,尊者回答说:此有数,此无数为二,若离一切数,则道与空等,意都己解无所著者,是二不法。

469、质直行尊者

质直行尊者,古西域屈支国国王之弟。质直,指正直之心。佛道在悟达诸法实相,故质直心为修行者必具之心行。

据《维摩经佛国品》载,直心乃菩萨之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諂众生来生其国,此谓直心者质直无諂,此心乃是万行之本。

《法华经寿量品》:众生既信伏,质正意柔软;一心欲见佛,不自惜身命。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

尊者为屈支王之同母弟。屈支王崇信佛教,欲远游印度观礼佛教圣迹,遂将政事委予尊者。尊者受命后,为防心生异意,自我阉割,将阳器密封于金匣内,并交国王随身带走。后有人诬陷他不轨,他即请国王开视金匣查验,疑惑顿释。后救赎五百公牛,由于慈善感应,渐渐恢复男子特征。尊者行朴意直,受到上至国王、大臣,下至国民的敬仰,获罗汉果位。

470、智仁慈尊者

智仁慈尊者,智,《大乘义章》卷九曰:于境决断,说之为智。为于事理能决断;仁谓爱人;慈悲喜舍,《智度论》卷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与乐为慈,与人为乐的意思。三者都是佛教的重要训条。

尊者俱备智、仁、慈三种德行,心己证悟,得大智慧永享法界之怡乐,并凭藉所得智慧济助众生开悟,走向净土。

471、具足仪尊者

俱足仪尊者,即罗睺罗,佛祖的亲子并十大弟子之一。《法住记》列为十六罗汉之第十一,与阿罗汉众一千一百名住在毕利(风)瞿州,守护佛法,教化众生。

尊者以能忍辱而著名。据《罗云忍辱经》说,尊者在舍卫国时,曾经被一些轻薄者打得头破血流,但他以慈心能忍,而受到佛的赞扬。据说尊者在母腹六年方生,因其长期为母胎覆障而得名。又说因他诞生之时,适逢月亮被障蔽而得名。尊者十五岁时出家,持密戒行,通晓佛教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一切戒律,而且一丝不苟实行,人称密行第一。佛祖曾预言他将成佛,为蹈七宝花如来。相传其刚出家时,心性粗狂,调皮顽劣,经常戏弄别人,后来受到佛陀的严厉呵责,并严加管束,才逐步改过自新。勤于修行,严守戒律,终获阿罗汉果。

五代禅月大师贯休所画尊者像,双目圆睁,趺坐石上,右手上举,当胸戟指,左手按左膝。苏东坡赞曰:面门月圆,瞳子电烂。示和猛容,作威喜观。龙象之势,鱼鸟所惊。以是幻身,为护法城。

罗睺罗,又作罗汉罗、罗怙罗、罗云等。意为覆障、障月、执日等。

472、如意杂尊者

如意杂尊者,梵名末奴曷剌他,北印度著名佛教论师。世亲菩萨之师。

据《大唐西域记》卷二健驮罗国条载,尊者为北印度健驮罗国人,于佛陀涅槃后一千年出世。少好学,有辩才,声誉远播,道俗归仰。尝于健驮罗国造《婆沙论》。如意居住在舍卫国弘扬佛法,国王超日王朋附外道,说火烟之义,不许引证,如意耻见众辱,断舌而死,临终之际示意弟子世亲:党援之众无竞大义,群迷之中无辨正论。

末奴曷剌他,又作摩罗他,末奴曷利他,意作如意或心愿。

473、大炽妙尊者

大炽妙尊者,即焰识藏菩萨。

金轮佛顶尊之毛孔,放炽盛之光明,众生顶礼膜拜,归顺参习,妙不可言。尊者以其智慧昭昭,如火焰而得名。他深心清净,功德无量,恭敬供养诸佛,向诸佛广学佛法,诸佛对他多方加持。

据《十住经》卷一载,受佛的旨意,金刚藏菩萨向尊者等众菩萨传授了菩萨十地法(喜地、净地、明地、焰地、难胜地、现前地、深远地、不支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尊者受持后,心生欢喜,信爱奉行。此后佛性有加,善根日渐深厚,终获果位。

474、劫宾那尊者

劫宾那,译作房宿,世尊弟子,能知星宿。

释尊见其根机成熟,于是化为一老比丘与他同宿,于夜间化令得道,故名房宿。他常修教诫,教授诸声闻众,因而被称为众僧第一。

所谓声闻众即小乘佛教众弟子。

475、普焰光尊者

普焰光尊者,又称焰光菩萨。

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十载,尊者曾在室罗伐国逝多森给孤独园听佛祖讲经。己具备了普贤菩萨的行愿,能凌空来往于各佛国,供养礼敬诸佛,亲聆其教诲。曾观礼诸佛成道的现场,从中领悟佛教的真谛,在诸佛的指引下,刻苦修行,具备神通变化,智慧无量,如同巨大火炬光焰四射,曾照法海,他辨才雄说,令外道折服,万众皈依。

476、高远行尊者

高逸行尊者,即高逸菩萨。居十地中之第七地。

据《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载,佛陀在迦维罗卫国精舍,一日早晨预知有人将要前来向他请教无上妙法,便让阿难遍请尊者等诸明士、除恶众、无著、履迹等四类人前来听法。尊者原为迦维罗卫城的一位明士,遵守戒律,破除了五蕴三毒六惑,口净心清,明心见性,获罗汉果。尊者恪守戒律,破三毒五魔六惑,口净心清,明心见性,获得阿罗汉果。

477、得佛智尊者

得佛智尊者,即宋代名僧端裕(1085-1152)祖籍会稽(江苏吴县)俗姓钱。

尊者十四岁出家,拜临安(杭州)净慈寺名僧师一为师,之后就教于当时的名僧清远、守卓、景祥等,最后投到圆悟克勤门下,经其点化,学识大进,心智豁然,得无碍佛智,演说种种经典能随意发挥且符合经义,深受克勤器重,受命管理寺中教务。

他离开克勤,前往丹霞山广济寺居座讲法,一鸣惊天下,受到四方僧俗的敬仰。之后,他讲法于虎丘、径山寺、万寿寺,灵隐寺。

绍兴十八年(1150),南宋高宗曾赐给他金兰衣一领,赐号佛智大尊者。

绍兴二十年十月圆寂,谥号大悟。

478、寂静行尊者

寂静行尊者,寂静行,谓声闻缘觉求涅槃寂静之行法。

《华严经探玄记》卷五:寂静行有三义:一以彼二乘修离生死杂行故;二令修证人入空寂静行故;三无馀涅槃名寂静,修彼名行。离烦恼曰寂,绝苦患曰静,寂静有身寂静和心寂静之分。

尊者不仅修习到身之寂静,且己达到了心之寂静的境界。

479、悟真常尊者

悟真常尊者,唐代新罗国(朝鲜)人。法号悟真。

尊者少年时即来中国研习佛学,长居于长安大寺,以学密宗及诸尊持念教法为主,学识广博,为当时名僧之一。

后为求佛法真谛,于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前往中天竺,求得珍本《大毗庐遮那经》及《梵夹余经》,于归国途中圆寂于西藏地区,他勤学不倦,常求不舍的品德,受到广大僧俗的仰慕。

480、破冤贼尊者

破冤贼尊者,冤,指怨家;亲,指亲人。

佛教主张,信奉佛法者,应心地慈悲,冤亲平等。若气量狭小,对恩怨斤斤计较,乃心中之迷障,为佛法之大贼。

尊者气度宏大,破除了恩怨计较之障贼,发大慈悲心,即便是原来的冤家对头,也和亲朋好友一视同仁,悉于度脱,因而证得正果。

481、灭恶趣尊者

灭恶趣尊者,即灭恶趣菩萨、除障金刚。贤劫十六尊之东方四尊之一。居胎藏界第九院除盖障金刚院之第二位。又为金刚界曼荼罗贤劫十六尊之东面第三位,密号于胎藏界为除障金刚,金刚界称普救金刚、智满金刚。

尊者以能舍一切恶趣,故名。世间众生若不奉佛法,或信奉佛教而功德不足,依然不能获得解脱,仍要轮回生死,由于因业不同,所以缘果各异,后世可能入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或堕入地狱,称为三恶趣。尊者以破灭三恶趣为本誓。己转生三恶趣(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者,尊者能拔救其脱离苦难。

其形象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身呈白黄色,左手屈至胸前,手掌上仰,拇指、中指相捻。余指伸直,右手向外垂,五指微屈,趺从于赤莲上;于金刚界曼荼罗,左拳覆于腰上,右手执莲花,花上有一梵箧。依《大日经密印品》载,此尊真言为:归命阿弊达罗宁,萨垂驮敦,意即引举一切众生界出于恶趣。

灭恶趣尊者,又作破恶起始菩萨、舍恶道菩萨、除恶趣菩萨,音译萨缚幡野惹河,又称能舍一切恶趣、灭恶趣、除恶、破恶趣、正流转。

482、性海通尊者

性海通尊者,性海,又称果海,指如来之法身,真如之理性,深广如海。

尊者经过长期禅定修行悟得真如之理,具备如来之法身。廓群疑于性海,启妙觉于迷津。破了贪、瞋、痴等俗世种种烦恼之根源,他还努力为众生指点迷津,破众生心中之魔乱迷惑。

483、法通尊者

法通尊者,隋唐之际名僧,俗姓关,紫金县人。系南屏兴教法尊者第四代传人。法通,通达一切法之事理而无所不知之义。

尊者少小离俗为僧。初入寺院,体弱多病,弱不禁风,乃祝祷观世音菩萨,除病劫疾,体健力强。祝祷果然灵验,成人后力大无穷,能负重五百斤健走如飞。

隋代西域进贡一名大力士,相朴角力,朝野无人能胜,隋帝命法通与力士较量,法通说:出家人慈悲为怀,不屑做此与力士相见后,二人握手,力士力不能胜,痛疼呼号,甘败下风。时名壮士皆称尊者为天力士。他虽以大力闻名,然为人慈善,从不以力欺人,受到众人的尊敬。

唐武德年间(619-626)圆寂,尊者经过长期修行,己悟真如之理性,具备如来立法身,得阿罗汉果。

484、慜不息尊者

敏不息尊者,敏,即智。

尊者机根聪明锋利,又勤于修习,己获佛的智慧,有如江水川流不息,既断烦恼,达于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异之相,怜悯众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乐,便随其意而拔苦与乐,永不止息,永不懈怠。

485、摄众心尊者

摄众心尊者,即迦叶摩腾,又称摄摩腾,中天竺人。

汉明帝永平十年(67),明帝一日夜梦金人,次日问臣下,臣下对称西方有圣人临世。于是萌生西去求佛之念,遂派遣郎中蔡(心音)、博士弟子秦景等出使天竺,寻访佛法。恰逢摩腾东来,于是汉明帝特邀至洛阳,为建立白马寺。此为佛教史上著名的汉明帝感梦求法之故事。

尊者居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一种,为中原汉地佛教传播的开始,此后,中国民众信仰佛教,皈依三宝,诚心归佛。通晓大小乘经典,威仪具足,常游各地教化众生。

486、导大众尊者

导大众尊者。即导师菩萨。导师,即导大众于佛道之人。

《十住断结经》云: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华首经》云:能为人说无生死道,故名导师。《佛报恩经》云:大导师者,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为常乐故。

尊者即诸经论中通常列举之十六位求正道之居士菩萨(即贤护、宾积、星德、帝天、水天、善力、大意、殊胜意、增意、善发意、不虚见、不休息、不少意、导师、日藏、持地等菩萨。)之一。尊者悯念众生之在生死海中沉浮,便为说示开导,希望众生都走上寻求菩提之路。他曾说:若于坠邪道众生等,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报,就是菩萨。

据《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四载尊者之言曰:若菩萨于堕邪道诸众生等,生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报,故名菩萨。

487、常隐行尊者

常隐行尊者,即隐身菩萨。

据《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尊者利根仪轨经》卷一载,尊者掌握了一切真言妙句及秘密灌顶印坛仪轨,能隐蔽身形,不令人见;能凌空飞行,入地潜行。毫无障碍;能降伏一切恶鬼凶神,令其不能侵扰众生。祈祷尊者,可以增益智慧。使少年聪明、中年康健、老年长寿,息灾免祸,众生圆满。

488、菩萨慈尊者

菩萨慈尊者,指尊者如菩萨那样具有慈悲救世之心。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意为无上道,萨埵,意为大心,合之为无上道之大心。菩萨,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

尊者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不仅自身获无上正等正觉,而且以慈悲心利益众生。终获罗汉果位。

489、拔众苦尊者

拔众苦尊者,即救脱菩萨。《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一列为八大菩萨之第四。

尊者以救人病苦,脱离灾难而得名。

据《灌顶经》载,他曾授予众生解除现世苦难的方法。如,若人患病,可在寺院燃灯祈祷,同时在寺院树立继命神幡,主人受持八禁(不杀生、不偸盗、不淫乐、不妄语、不饮酒、不坐高广床、不著华衣、不自歌舞作乐、过午不食)七日,并延请僧众于六时诵经,病即痊愈。

其形象,据《药师瑠璃光王七佛七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载,身呈红色,坐莲花座,右手持妙法藏供养、左拳按胯。又修药尊者仪轨布坛法载,救脱菩萨身呈白色,二手为金刚掌印,按于两胯,呈微慢之相而坐。

490、寻声应尊者

寻声应尊者,即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

据佛教传说,尊者为大慈大悲的菩萨,能现三十三种化身,救十二种大难。降生日为农历二月十九,成道日为农历六月十九,涅槃日为九月十九。

善男信女有难,只要一心称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寻声往救,应急解脱。相传浙江普陀山为其显灵说法的道场。

寻声应(即观世音),亦译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

491、数劫定尊者

数劫定尊者。数劫定,是佛事修习的三大要素,意思是只有长期有修习禅定,才能达到圆满的智慧。

尊者修习禅法,心思集于一境而不散乱,远离世俗的垢染与遮避,且得益于诸圣贤的加持,因而摧破无明愚痴,大放智慧光明,尊者智慧广大如大海尽汇江河之水,如须弥山高居群山之上,如火炬朗照昏昏永夜。

尊者以无穷的智慧破除邪恶,散冥暗,导化众生,普济天下,因而得到证果的。

492、注法水尊者

注法水尊者,据《无量寿经》载,法譬如水,能洗垢秽。妙法能洗烦恼之垢尘,故譬之以水。

尊者是一位道行渊深,慈悲为怀的高僧,为众生演说无上妙法,使佛法妙理如同雨水滋润众生干枯的心田。以慈悲清凉法水澍诸尘垢。

但若有人阇心自高,则法水不入,也就是说,众生也必须虔心向佛,才能得法水之滋润。

493、得定通尊者

得定通尊者,得定,指三昧三解脱门,即空、无相、无作。

尊者以修习空、无相、无作三种三昧,断除了苦的因业,既无苦因,则无苦果,于俗尘诸业中无所造作,便消除了忧烦的困忧;远离色、声、香、味、触等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修此三昧,身不染俗尘可达到诸蕴尽、三火息、无众患、脱众灾;于世间的利禄沉浮淡漠无缘。

尊者修习三昧己通达无碍,出入自如,达到了无余涅槃的功德,获得了完全的解脱。

494、慧广增尊者

慧广增尊者,慧,据《俱舍论》卷四:慧谓于法能简择。指分别事理、决断疑念之精神作用。信佛与修习佛法能启迪人们的智慧。

《智度论》卷十一:一切众生智,唯除佛世尊,欲比舍利弗,智慧及多闻,于十六分中,犹尚不及一。

据说,舍利弗身子久成佛,号金龙陀,迹助释迦为右面智慧弟子。因不忍眼见佛陀入灭,遂先入涅槃。

尊者如舍利弗一样坚信佛法,刻苦修行,智慧通达,得大自在,为众生拔苦与乐。

495、六根尽尊者

六根净尊者,又名毁根。获菩萨果位。六根净,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清净无杂,亦即指我人身心充满种种功德而清净之意。今一般所用六根清净一语,盖袭用自佛教经典。

佛教认为,五根(眼、耳、鼻、舌、身)为世间四大所有,众生通过六根可以见色、闻声、嗅香、别昧、知法。六根如果被世俗所困扰,则追逐虚荣、贪图财利,终身被忧烦贪欲所緾绕。若六根清净,则眼观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上至天神菩萨诸佛,下至阿鼻地狱;亦见一切众生因果报因转生轮回之苦。远离世俗,向往净土,求得解脱。毁根,意即毁除世俗之六根,使之清净而无污染。

尊者消除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无始以来之罪垢,并以无量功德庄严之。他视众生如赤子,愿众生不造恶业,获得解脱。据《十住德结经》卷九载有,尊者愿护持一切众生,导引他们度至清净彼岸。

496、拔度罗尊者

拔度罗尊者,意译为贤者,本为佛的一位侍者。十六罗汉之第六尊,因出生于跋陀罗树下,故名,又因他曾由印度到爪哇岛传播佛教,因此又被称为过江罗汉,住耽没罗洲。

据说,佛陀涅槃前,曾令他永住世间,济度众生,他为救助众生,常到众生中间活动。

据《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善男女发殷净心,为四方僧设大施会,或设五年无遮施会,或延请僧众至自己家中设大福会,或前往寺院布施,这将给施主带来极大福报。

据《楞严经》,尊者主管洗浴之事,所以近世禅林浴室常供他像。他会装扮成普通人模样,前来接受供施,并给施主以极大的福报。

拔度罗,又作跋陀罗。

497、思萨埵尊者

思萨埵尊者,萨埵,王子名,为佛祖前世身。

《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称萨埵为有情,即为情意之义;《佛地经论》卷二则作勇猛之义。另有心力、有、有相、含识、众生等诸义。萨埵亦指菩萨,即菩提萨埵之略称。于密宗,则指金刚薩埵。此外,印度数论派以薩埵乃至自性所具三德之一。

尊者以造作自心成佛性而获正果。佛祖成佛前曾转生无数世,世世造功德,最终才悟得正果。佛祖前世转生为王子,名萨埵,心性慈悲。他曾在深山林中见一母虎产七子而无奶,虎子七日未食,饥渴待毙。王子见状心生悲怆,决心以身饲虎,委身卧于虎旁,母虎畏惧他的慈悲威力,退缩而不敢食,他登上高山,投身而下,被山神接住,未曾伤损,他用竹刺穿颈脉,血尽而亡。此时大地发生六种震动,天花飘落。饿虎见其己亡,舐血食肉,母子得救。尊者以萨埵王子慈悲为榜样,利益众生,功德圆满,获罗汉果位。

萨埵,又作萨多婆、萨和萨、萨婆萨埵、索埵,含有存在、生、实、直、美、善、贤等义蕴。

498、注茶迦尊者

注荼迦尊者,住持轴山中,十六罗汉中之看门罗汉。《法住记》,将尊者列于十六罗汉之第十六位,西藏所传者,则列尊者于第十一位。

尊者本为舍卫城婆罗门之子,半讬迦(十六罗汉第十位)之弟。禀性鲁钝,凡学习之教法,通过即忘,故时人称之为愚路。其后,佛陀教示简短之拂尘除垢一语,令其其拂拭诸比丘之鞋履时反复念诵,逐渐除业障,某日忽然开悟而证得阿罗汉果。证悟后,具大神通,能示现各种形象,尝现大神力为六群比丘说法。至后世,一般咸信他与其一千六百阿罗汉眷属共住于持轴山,护持正法,饶益有情。他到人家化缘,常用拳头拍门以惊动屋内人出来布施。后来,佛祖赐他一根锡杖,教他化缘时在人家门前摇动,人家听到这声音果然开门布施,这锡杖后来成为和尚的禅杖。

贯休大师所画之尊者,侧坐于古树窝中。左手提起,手指稍屈,右手执扇放右腿上。眉骨突出,额头隆起。苏东坡赞曰:以口说法,法不可说。以手云人,手去法灭,生灭之中,自然真常,是故我法,不离色声。

注荼迦,又作周利槃特,周离般他伽、拘利槃特、租查巴纳塔嘎等。意为小路、小路边生、蛇奴等。此尊可与第77尊周利盘特尊者、第322尊周陀婆尊者同尊,可互参。

499、钵利罗尊者

钵利罗尊者,唐代印度高僧(671?-741),音译跋日罗菩提。为印度密教付法第五祖,中国密教初祖。译作金刚智。金刚智,指本坚固不坏之智体,能破除烦恼习气,犹如金刚之摧毁诸物。

据说尊者是很久以前东方世界阿比罗提国的教主。曾侍奉大日如来,后受大日如来感化,修行成佛,在东方建立善快净土。

尊者出身南印度婆罗门(另说为中印度王子)。十岁出家于那烂陀寺,二十岁受具足戒,精通三藏。三十一岁从南印度龙智学习密教。继善无畏东来之后三年,于唐开元七年(719),携弟子不空由海中经锡兰、苏门答腊至广州,建立大曼荼罗灌顶道场,化度四众。

八年,入洛阳、长安,从事密教经典之翻译,并传授灌顶之秘法。译有《金刚顶经》、《瑜珈念诵法》、《观自在瑜珈法》等八部十一卷。

与善无畏、不空并称开元三大士。开元二十一年示寂于洛阳荐福寺,本拟归返印度,然因病示寂于洛阳广福寺,葬于龙门。世寿七十一。谥号大弘教三藏。门弟子有一行,慧超、义福、圆照等。

密教认为,尊者为金刚界五智如来中的东方如来。阿閦佛又名阿閦鞞、阿閦婆佛。意为不动、无动或无忿怒、无瞋恚等。

500、愿事众尊者

愿事众尊者,愿,据《止观》卷七下:发愿者,誓也。如许人物,若不分券,物则不定,施众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誓。又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愿来持行,将至行在。即誓愿。众,指一切众生。

尊者己历无数劫,曾在无数佛前勤于修行功德圆满。但他发下誓愿,永不脱离世间,与众生在一起,解脱他们的苦难以走向通往佛国净土之路。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其他文章

其他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其他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其他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其他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