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此中有真意”——另一种潇洒
放松自然,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图片来源:慧海百科库)
毕业不觉已是八年多,八年中,我认识一些同事和朋友,购车的购车,买房的买房,生活似乎天天都在变化。而我变化的只是年龄和脸上的皱纹,或许,还有自己的收入。经济状况有了改善,生活却没有什么变化,我上班仍然骑一辆旧自行车,吃饭仍然钟情于学校的食堂。业余时间仍然不去娱乐场所,只是读书、看报、写写文章。有了稿费,便到传达室领取。日子一长,传达室的老唐也半当真半开玩笑地笑话我:“你呀,有钱也不会花,一点都不潇洒。”
人就这么一辈子,谁不想“潇洒走一回”?何必亏待自己,苦了这一生呢,只是我不清楚老唐讲的“潇洒”指什么,是指手头有了一些钱就花销在消费上吗?这样理解“潇洒”,是不是太狭隘了呢?我想起慧海禅师的故事。
有个人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答道:“有。”
“是什么呢?”
慧海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
慧海答:“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
慧海答:“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因而迷失了自己。要知道,一个人只有心无杂念,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将毁誉得失看破,才能在任何场合放松自然,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学,从中实现完满的‘自我’。”
在我看来,慧海禅师如此心境可谓真正的潇洒,而且他的潇洒与消费并没有关系。
如今,潇洒已被用得越来地多。在有些人心目中,潇洒似乎就是消费高档,出手大方,就是放松要求,贪图安逸,就是模仿明星偶像的的一言一行、音容笑貌,殊不知一个人刻意有所求时,他的心就会受制于那些蜗角蝇头的争斗,鸡毛蒜皮的得失;受制于那些世俗冲击下的诱惑。那些狭隘虚假。心态难平,还能叫做“潇洒”吗?
没有钱,为生活所困,当然难得萧洒。经济好转,有了一些钱,心就不再平静,想去消费,去炫耀,这也算不洒潇。
潇洒应是一种俗世的解脱、心灵的自由,个性的自在、行为的酣畅;潇洒不在他人的眼中,只在自己的心中。它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觉,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巳忘言”的品味。
潇洒虽然离不了一定的外部条件,但更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取决于自己的内涵修养。一个人抛开琐碎的烦恼与纷扰,荣辱皆忘,同时清洗心灵污浊,比如浮躁、烦忧、苦恼、不平,让自己的心如月光一样空明,痛痛快快地过,自由自在地活,活得漂亮,活得美妙,这是令人向往的潇洒。
知道自己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我并没有放弃。顺着自已的天性,不愿意人生被捆绑,不甘心人性被扭曲,习惯了简朴,就不刻意去追求奢华,习惯了默默无闻,就不去哗众取宠;习惯了本分做人,就不去投机钻营。自然自在,轻松愉快,如慧海禅师所言,饿的时喉就吃饭,倦的时候就睡觉,这样做,不也是一种潇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