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应常系心观二十事


佛陀要我们这样的凡夫常当系心观身,观二十事,它们是:

“一,我此身中,空无无漏;二,无诸善根;三,我此生死未得调顺;

四,堕坠深坑,无处不畏;五,以何方便得见佛性;六,云何修定,得见佛性;

七,生死常苦,无常乐我净;八,八难之难,难得远离;九,恒为怨家之所追逐;

十,无有一法,能遮诸有;十一,从三恶趣未得解脱;十二,具足种种诸恶邪见;

十三,亦未造立度五逆津;十四,生死无际未得其边;十五,不作诸业,不得果报

十六,无有我作,他人受果;十七,不作乐因,终无乐果;十八,若有造业,果终不失;

十九,因无明生,亦因而死;二十,去来现在,常行放逸。”

这二十事,概括起来就是一条:我们的生死大事还未了。无法脱离恶趣、不受果报,八难之难(不得见佛,不得听闻正法的八种障难:地狱、饿鬼、畜生、长寿天、边地之郁单越、盲聋喑哑、世智聪辩、生在佛前佛后)难保不遇,五逆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难保不造。

佛陀说:“凡夫之人,当于此身,常作如是二十种观,作是观已,不乐生死。不乐生死,则得止观。若不系心观察如是二十事者,心则放逸,无恶不造。”

放逸之人,会变得怎样呢?佛在《大般涅槃经》中说到放逸者会得十三种果报,何等十三?

“一,乐为世间作业。二,乐说无益之言。三,常乐久寝睡眠。四,乐说世间事。五,常乐亲近恶友。六,懈怠懒惰。七,常为他人所轻。八,虽有所闻,寻复忘失。九,乐处边地。十,不能调伏诸根。十一,食不知足。十二,不乐空寂。十三,所见不正。”

愿每个见闻者都能常观己身,常当警醒,常不放逸。人身难得,各位珍重!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关于佛学入门

佛学入门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学入门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学入门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学入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