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一切法本来就是无分别


无分别智的意境是甚深的,这个「甚深」有二个:第一个【境智甚深】,第二个【法性甚深】。一个是能缘的智慧甚深,一个是所缘的法性真如是甚深。

【非于此非余,非智而是智,与境无有异,智成无分别。】无分别智的所缘境是什么呢?【非于此非余】,【非于此】这个【此】指的是依他起性。无分别智的所缘境不是依他起性,因为依他起是有相的境界,凡夫都是在依他起产生执取,就产生了障碍。所以无分别智,它不是攀缘依他起;但是它也非余,它也没有离开依他起,因为你修习空观,也就是在人事的因缘当中,观察它无自性,而安住在空性。古德说【见相离相】。见相跟离相这二个,你要把它合在一起讲;如果你认为见相跟离相是矛盾的,那你就没办法修无分别智。你同时见相,同时又离相,诶,这个就是【非于此非余】。

【非智而是智】,这个是讲能观的智,它不是一般的智,因为这个智慧都是要分别,观察、抉择、分别,它不是智,但是它又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抉择,它是一种不起于相的智慧。

【与境无有异,智成无分别。】这种智慧的甚深,它跟所缘境是没有能所差别的,如如智契证如如理的时候,是能所双亡,没有差异的,所以我们安立它叫无分别,因为它能分别跟所分别都是如的相貌。这个是赞叹无分别智的殊胜,它能够见相而离相,能够能所双亡,趣向一如。

【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所分别无故,无分别智无。】我们要知道:你修无分别智的时候,你要了解一个道理:一切的缘起法,它的本性是没有分别。这个观念很重要。修无分别智,不是说一切法本来是有分别,那我们修无分别智,把它变成无分别,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说它本来是有分别的,那我们自己一厢情愿的把它观成无分别,不是这样,这样就不合道理了,这样就变成颠倒了。而是说一切法本来就是无分别,我们修无分别智,刚好跟它的本来面目完全相随顺,这个我们要了解,一切法本来就没有分别。

那为什么会有分别呢?因为【所分别无故】,因为我们自己安立了名言,产生了很多的想象,这一切法就产生分别了。但是这个分别,从真实义来看是不存在的,是活在每一个人的妄想当中。

比如说,我今天看到桌上有一盘榴莲。这个榴莲是【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它没有什么义相存在。但是你看到榴莲以后,你把它想象成:诶,这个榴莲的味道是甜美的,它的性质是滋养的。哦!它的义相就出现一个正面的义相,就会推动你想要去吃它。如果你看到这个榴莲,你想象这个榴莲是臭秽的、性质是刺激的,你马上会离开那个地方。所以你说它是什么性质呢?【所分别无故】,因为它所缘的义相是不存在的,所以就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但是你不管怎么想,这些在真实义上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无分别智无】。

什么叫做【无分别智无】呢?古德解释说:既然一切法本性是无分别,而且是恒常的现前,那我们凡夫为什么不能看到这个清净的本性呢?如果一切法本性本来就现前,那应该每一个人都能够契证真如,为什么我们没办法契证呢?这个的答案是说:因为我们【无分别智无】,我们缺乏无分别智的智慧,随顺妄想而转,就把真相给遮盖了。所以无分别智的意思,就是把我们心中的妄想消灭掉,看到诸法的真相,这个就是无分别智的目的。这个地方的这句【无分别智无故】是很重要。

一切法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的变化?主要就是因为它没有真实相,所以给大家很多想象的空间。我们人跟人之间的相处,相互之间有障碍,要解决问题,要沟通一下。其实解决问题,只是对了一半,有些问题是不能解决。比如说:有些事情是有对错的,这个在因果上是有对跟错的,那应该解决,大家把话讲清楚、说明白,这样子就把问题解决掉了,因为这个在经论上的戒定慧里面,有明确的规定、有教理的印证,这个事情,大家可以把话讲清楚、说明白,解决问题。但是有些问题,是没有标准的答案,通通对,只是个人看法不同而已,这样子你就要知道,人跟人之间就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叫做化解问题。

你可能会觉得有些事情,人跟人之间有些事情把话讲清楚了,会比较好;但有些事情话是不讲清楚比较好,话没讲清楚,彼此间的差异还能够互相包容,达到一定的平衡跟默契。有些事情把话讲清楚了以后,大家扯破脸,永远形成对立。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一切法本性是没有分别,问题是大家都捏造很多很多的想法在心中。而这个想法,如果不牵涉到对错的,其实不要去碰触,让修行者自己慢慢提升、慢慢提升。

所以我们研究戒律,你知道这个【七灭诤法】,其中有一个,佛陀告诉我们:如草覆地。就是这件事情很难处理,佛陀说用这个草把它盖起来。有的人就想:佛陀怎么这么消极呢?事情应该要讲清楚、说明白!大家坐下来,你怎么样,我怎么样,讲清楚。其实这样子,可以处理一部分的问题;有些问题真的是不要处理,通通不能动,不动的时候还能保持一定的平衡。大家不断的提升自己,从个体生命慢慢回到整体生命,把心带回家,慢慢慢慢悟到真如理的时候,大家看到生命是如梦如幻的,这个时候,大家会一笑置之。

但是程度不够的时候,你去碰触这个,尤其是法执的问题,很容易就引起诤议。所以你读到这句话:【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所分别无故】,其实你在人世间的相处,你就知道很多事情是不能解决的,只能够化解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让时间慢慢的淡化,这个是最好的方法。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关于净界法师

净界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净界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净界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净界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