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岁,人生中转站


人到了四十岁左右,一般是人生积累比较好的时候,往往也是比较迷茫的时候,很多人面临着这种转型的困惑。这样的人不是没有财富,在别人看来精神财富物质财富他们都具备。如何去转化这些财富,很多人都有困惑。这些人中,有专家学者,有高级职业经理人。从佛教的角度来讲,他们只是聪明能干,而没有智慧。因为他们迷茫,实际上还是没有安全感。对下一步自己所要做的事情,遇到困难挫折时不知道怎么处理,害怕去面对。以前二三十岁时一身是胆的状态没了,雄心霸气没了,被社会磨得差不多了,难得有了点成就,怕失去名,怕失去利……

我们应该这样做:选择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哪怕失败了,觉得做得快乐就行了。人的一生当中,每天都在做重复的事情,在重复当中去改变,改变其实并不是很大。比如有人选择做慈善。做慈善,无论在精神上、体力上还是财力上,都要付出很多。如果这种付出让你觉得快乐,尽管花费了钱财,还要搭上时间自己身体力行,也不会有怨言。我认识很多做慈善事业的人,最后累得自己浑身是病了,即使到死也很欣慰,很快乐。这是因为他选的生活和事业让他觉得为此付出时间和精力是有价值的。

人在二三十岁时的选择都是在充实自己的知识技能、社会经验和争取名利的道路上。而等到四十岁时需要选择的是,要想想我们接着活的每一天到底有什么价值——是做个行尸走肉为了一日三顿温饱呢,还是开着名车兜兜风旅游这样晃悠着过日子?或者是把自己所累积的财富拿来和别人分享从中得到满足呢?

其实,我们应该把自己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凸现出来,四十岁以后应该让自己的生命有光亮。我们燃烧自己这根蜡烛,而把别人照亮了,我们要静静地享受照亮别人的感觉。当我们感到自己生命价值时,就不会有任何恐惧感。

有个台湾人,是个大电子公司的老总,赚了很多钱后到西北做慈善事业,后来病了,最后在那里为自己最喜欢的事业而往生,他很快乐。宗教人士为了传教而往生的也很多,他们同样是快乐着离开这个世界的。

人应该选择一种让自己生命过得有价值的生活。如果我们活了很久,而对社会却一点贡献没有,一辈子都在消费财富,最后死的时候回想是一场空,没有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对别人更没有做什么有意义的事,这个时候是人真正遗憾的时候。

四十岁的人大部分已经积累了很丰富的人生经验,如果可以在精神层面对别人多付出一些,那就很有意义了。所以,为什么很多人讲“四十岁以前为今生而活,四十岁以后为来世活”。所谓“为来世活”,并不代表说只是为了死亡以后活,而是让你在四十岁以后身体机能越来越差的时候,要珍惜生命,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很有意义。

尽量为社会为众人去奉献付出,过得坦然,到死的时候回顾所走的路,如果有来世,就没有恐惧心,就不会因为觉得自己人生过得没有意义而恐惧了。

四十岁以后选择一个你认为快乐的方式去过就好了。这个快乐,每人的标准不一样。有的人觉得赌博很快乐,有人买名车飙车算是很快乐了,这些快乐是短暂的,他的苦永远会比快乐多。像我的弟子中,就有很多人喜欢买名车,买后没快乐几天,为找个地方放,不是租房子,就是专门买房子,又要花掉一大笔钱。如果放在那儿不开,车就会坏,于是要有人开车,但自己没有时间和体力,只能找人开,又怕人家偷……这一系列的烦恼就来了,所以这些人的快乐是短暂的。

在为别人付出当中所得到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是永远的快乐。比如一个孩子因为贫穷失学,我们花一点钱就可以让他继续上学,这个孩子可能因此会考上大学,也改变了他的一生。每当想到这些时,会觉得自己非常伟大。这种为别人的付出,才能为自己带来永恒的快乐。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人生故事

人生故事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人生故事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人生故事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人生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