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路上最为艰险的一段旅程
千余年前,有一僧人从东土大唐而来,欲往西天取经而去。他的身边还有一位毛发旺盛的行者和一匹瘦弱的老马。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开头,但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情却与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完全不同。
公元627年秋,自长安出发前往天竺求法的玄奘一路艰辛来到了瓜州。接下来他将迎来西行求法路上最为艰险的一段旅程。
瓜州地势险要,是大唐边陲重要的关隘,出了瓜州向北就是通往西域诸国的必经之地玉门关,经玉门关向西北方向经五烽,便可到达伊吾国境。但途中必须要经过瓠芦河,瓠芦河下广上狭,洄波甚急深不可渡。而且五烽各烽之间相去百里,中间皆是黄沙,无有水草。面对这样艰险的路途,没有向导是绝对无法通行的。
玄奘遇“孙悟空”和“白龙马” “孙悟空”欲害玄奘
当时的玄奘刚刚告别瓜州吏李昌,惠威法师遣来送其出城的两名小僧也都相继辞行。失去向导的他不得不暂居瓜州城外的一座寺庙内,在这里他遇到了途中的第一位弟子胡人少年石槃陀,和接下来旅途中的重要伙伴——一匹赤瘦老马。石槃陀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而这匹赤瘦老马正是白龙马的原型。只是玄奘西行的路上,屡次相救于他的并非“孙悟空”,而是瘦弱的“白龙马”。
玄奘在寺院苦于无向导送其出关时,遇到了胡人少年石槃陀。石槃陀来到寺院拜佛,见到玄奘后,恳请玄奘为其受戒。玄奘见其行事利落、相貌齐整,便为其授戒,并告诉他自己西行求法的意图。石槃陀听后,答应做玄奘的向导送其过五烽。之后,石槃陀又引来一胡人老者,老者自称曾往返伊吾三十余次,手中有一匹老马对此行道路十分熟悉,希望能够跟玄奘的马匹交换。玄奘虽见此老马瘦骨嶙峋,依然答应了老者的请求,并与石槃陀连夜启程前往五烽。
一路上,石槃陀对玄奘照顾有加。本来故事的发展应该是胡人少年石槃陀一路尽心尽职照料玄奘西天取经,但结果却是:两人出行的第二天晚上,石槃陀就拿刀悄悄逼近玄奘欲行不轨,后来不知是何原因又作罢。第二天石槃陀推脱前往伊吾路途艰险,路上水源皆在五烽之下,稍不小心就会被守卫乱箭射死,拒不往前。玄奘只得放其归还,一人一马独自前行。
“白龙马”陪玄奘跨越九百里沙漠
瓜州地处沙漠,放眼望去,皆是黄沙。玄奘只能靠沿路零散分布的尸骨和马粪勉强辨路,沙漠中海市蜃楼犹如鬼魅,时时缠绕着玄奘,遮天蔽日的大漠风沙裹挟着他瘦弱的身躯缓步前行。玄奘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走了八十余里后,终于瞥见了第一座烽燧的身影。为了不被发现,他蜷缩在起伏的沙丘之间静静等待黑夜的到来。待到夜幕降临,玄奘牵着瘦弱的老马潜行至烽燧的西侧饮水。刚欲将水囊的水补满,一根箭矢就迎面射来,险些射中膝盖。玄奘知是被发现,便大声说道:“我是僧,从京师来。汝莫射我!”首烽校尉王祥仰慕玄奘之名已久,欲留玄奘,被玄奘婉拒。王祥便指引玄奘前往第四烽,其宗亲王伯陇可以接应他。待到第四烽,为了避免在第五烽遭遇不测,王伯陇又为玄奘指引了一条路:从第四烽出发行百余里,有一个野马泉可以补给水草,过了野马泉就是八百里的莫贺延碛(现称“哈顺戈壁”,是西域的起点),也就是伊吾的国境了。
可是茫茫戈壁,黄沙四起,在没有向导的引领下,想要准确的找到野马泉谈何容易。玄奘走了百余里之后,四顾完全没有野马泉的踪迹,于是解下水囊想要滋润一下干渴欲裂的喉咙,但屋漏偏逢连阴雨,水袋失手散落在地。在沙漠里,水和生命同样珍贵。失去了唯一的水源,又迷失方向的玄奘不禁升起退意,想要东归第四烽。行至十余里处,玄奘突然想起自己曾经立下的誓言:“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宁可就西而死,岂肯归东而生。玄奘调转马头毅然向西。一路上,四顾茫然、人鸟俱绝,白天,劲风吹起黄沙漫天;夜晚,磷火飘忽灿若繁星。这一切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没有水。在沙漠里行走了四天五夜,滴水未进的玄奘和马匹都已近昏厥。第五夜夜半时分,突然刮起凉风,昏沉的玄奘和老马不禁精神一震,在赤瘦老马的引领下,玄奘法师终于找到了野马泉。人、马在野马泉修整一日,重又出发,经两日终于抵达伊吾。
这一路,玄奘法师遭受刀逼喉颈的威胁、箭几射膝的危险、沙漠中迷路缺水的艰险,甚至一度其西行求法的意志都面对着残酷的考验,但他都坚持下来了。在抵达瓜州之前有各种有缘之人的倾囊相助,在到达伊吾之后,高昌王的礼遇和通关文牒为其接下来的西行扫除了层层障碍。但瓜州至伊吾这一路的考验,全凭玄奘一人孤身涉险,可谓是玄奘西行最艰辛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