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法师:学习观世音菩萨的精神


观音菩萨的法门,从显教来说,《心经》讲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其核心内容;就密教而言,从最简单的嗡嘛呢叭咪吽,到复杂一点的《大悲咒》,都是观世音法门的内容。所有学佛的人,都会念诵《心经》,都会持诵《大悲咒》,实际上我们都在修观世音法门。

观世音法门怎么修呢?称观世音菩萨名号,就是一个观世音法门。观世音,观者,首先是观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观好了才有本钱、有本领、有把握来观世间苦难的声音,才有能力救度世间的苦难。所以《心经》上讲要观自在

怎么样才能自在呢?要行深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就是大智慧彼岸,有大智慧才能到彼岸,才能有度众生的能力;没有大智慧,没有到彼岸,要度众生只能说是学着去做,还不能真正做到究竟圆满

所以观字是观世音法门的根本内容、根本方法。观,首先是观自心。不是用肉眼来观,而是用心眼来观。这个观在菩萨来讲就是用妙观察智来观。

佛教讲,每一个人有八识,在迷的阶段就是识,到了悟的阶段就转八识为四智。所谓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妙观察智是第六识转变的结果,是一种大彻大悟的境界

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我们每一个人在迷的时候,就是八识。如果真正大彻大悟了,八识就变成四智。观世音菩萨的观,就是妙观察智的运用。观世音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使用的方便就是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

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千眼体现的就是妙观察智,千手体现的就是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前五识转变的结果。千手表示大慈悲,千眼表示大智慧。成所作智大慈悲;妙观察智大智慧。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

智慧广;平等大。怎么样才能大得了呢?平等才能广大,不平等就不能广大。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就是把千手千眼、大智慧大慈悲统一无碍,圆照十方,作到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我们天天在念诵《心经》,要把念诵的内容进行思考和消化,落实在日常言行当中,才不会空过,才不会成为口头禅。我们每天念诵的经文都和观世音菩萨有关,禅宗的寺院早上一般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我们口里在念,心里要想,口诵心惟。

然后要把这种精神牢牢地记在心上,在行为当中,按照菩萨的精神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确实不容易,要在改变中提高,没有改变就没有提高。

怎么改变呢?我们众生第一位考虑的总是我,一切都从我出发,没有想到还有他人。比如说,大家到寺院里来上殿、听经,首先考虑到的是我。我怎么样呢?

我要找一个好位置。起了这个心,动了这个念,就要采取一些行动,把香袋放在一个蒲团上,把海青放在一个蒲团上,甚至早早地就来坐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我的,别人就不要动了。这就是说,我要听经,我要找个地方。

要找个地方可以,但是早早地占个地方,这就不好了。为什么呢?这和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好事给别人、坏事留给自己的精神不符合。我们有些学习佛法的人,往往并不觉得这样的行为是缺点。但是仔细想一想,这个缺点其实很严重。

由此类推,拜佛要找个好地方,打坐要找个好地方,睡觉要找个好地方,吃饭要找个好地方,所有的好地方、好事情都要留给自己。那么下一句话就不好说了。不好的地方给谁呢?还有一些事情也非常好笑。

比如说今天要到一个地方去,要坐汽车,汽车在路上耽误了,因为前面有车祸,往往这个时候就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幸灾乐祸的思想:哎呀,观世音菩萨真是保佑我啊,我就没坐到那辆车上!那么,坐那一辆车的人就该倒霉么?

学佛的人,心态应该不是这样的。学佛人的心态,应该是不回避这些困难,回避困难的思想其出发点就不是菩萨的精神。如果遇到任何事情都没有回避困难的想法,不但是自己不要遇到困难,也要希望天下所有的人万事如意,一切吉祥。有这种心态,这才是菩萨的心态,才是修行人的心态。

我们学佛,佛的心态是什么?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学佛的人要不要学佛的心态呢?要!如果不学佛的心态,学佛就要打一个大问号了。所以,我们要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逐步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那些比较狭隘的想法,要时时刻刻想到众生。

像《华严经净行品》所说的那样:吃饭要当愿众生,睡觉要当愿众生,走路要当愿众生,一天当中的每一件事都不要忘记众生。我们只有做到和众生的苦难联系在一起,和众生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和众生的需求联系在一起,那才可以说是在学习佛法,是在学习观世音菩萨的精神。观世音菩萨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如果我们没有想到众生的苦难,我们就不可能去帮助众生解除苦难。帮助众生解除苦难要做许多实际的工作,不只是坐在这里念观世音菩萨、求观世音菩萨,还要自己去学观世音菩萨、亲自动手去帮助有困难的人,那才叫做修菩萨行、行菩萨道。

所以我们今天纪念观世音菩萨,首先就要学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把观世音菩萨的精神贯穿到我们做人做事的具体行为当中去,这样学习佛法就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以上就是第一点的内容。

第二点,学习观世音菩萨的精神,首先就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法门。刚才讲到,观世音菩萨的法门显教以《心经》为根本教义,密教以《大悲咒》为修行的根本法门。

《心经》靠持,靠诵,靠理解,靠悟;《大悲咒》就是靠念,靠持,靠诵。因为咒语是秘密,故不翻译。是什么内容我们不要去管,只要做到身口意三业与观世音菩萨的清净三业相应了,所谓三密相应,我们就能有功德,就能有感应

修《心经》的观世音法门,最重要的两句是行深般若和五蕴皆空。这是菩萨的法门,我们迷失的众生要去做很困难,但是再困难也要去学去修去做。没有深般若,可以先学一点小智小慧。没有小智小慧,深般若就不可能逐步得到。修,就是要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是什么呢?所谓色、受、想、行、识。人的生命就是由这五件事组成。其中色蕴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声、香、味、触五尘,以及法尘中的色法部分(不是前根五所缘,唯有意识能缘的色法),一共有这十一种。

眼所见者为色,耳所听者为声,鼻所嗅者为香,舌所尝者为味,身所触者为触。色法无论有没有形质、可见不可见、有障碍没有障碍,都有具体明确的对象或者境界为前五识或者唯为意识所认知,这个对象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物质,物质在佛教里就叫做色法。

眼耳鼻舌身五根在感触外界事物时候,往往表现为三种心态,所谓三种受乐受、苦受、舍受。见到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有快乐的感觉,有舒服的感觉,贪心起来了,那就是乐受;不好玩的、不好吃的、不好看的,感觉到不需要、不追求了,那就是苦受;还有一种感受,不苦也不乐,平平淡淡的,也就无所谓追求和不追求了,那就是舍受。我们的心态平常表现出来的就是这三种。

色是色法,受、想、行、识是心法。受是内心的一种感受,一种精神状态。受了以后,就要想。好东西摆到眼前,吃了挺舒服,看了很顺眼,就开始想怎么样让它永远都在这个地方不要跑掉,这次享受了下次还要享受,思想里面就在进行种种构想。

想了以后就行,不断地想、不断地构想。最后归结到意识,也就是识。意识起判断和分别的作用,这都是心理精神状态。色、受、想、行、识五蕴总的说起来就是两大部分,物质的部分和精神的部分。物质的部分就是色,精神的部分就是受、想、行、识。

为什么说要照见五蕴皆空呢?桌子摆在这儿明明是有啊,杯子放在上面也明明是有啊!佛教说有而不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切的事物,一切的色法,一切的心法,精神与物质,没有哪一件是不需要条件而存在的。

条件在佛教里叫做缘,一切法都是因缘而起,一切法都是条件的组合。既然是有条件的,就有可分性、暂时性、可变性、运动性,佛教叫作苦、空、无常无我。一切有条件的,一切因缘所生的事物,包括精神活动,没有一个是稳定的,所以说是空。

空不等于没有,空是说这件事情、那件事情、所有的事情,没有一件是固定不变的。既然是空,既然不稳定,如果我们要去执著它,希望一切事物都永恒存在、不要改变,那就会很痛苦。你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看不到事物的不稳定性,非要执著那是稳定的,非要执著那是不变的,就会很痛苦。

能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苦厄从哪里来呢?苦厄是从把万事万物都看作是固定不变的而来。这个田地是我的,这个房屋是我的,我要永远不老,我要永远有钱,我要永远吃好的喝好的,我要永远都有娇妻美妾。这些要求办得到还是办不到呢?一切法无常,万事不稳定,怎么办得到啊!一切都在变,你的思想跟不上,你就苦。

如果能够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没有一件是稳定的,你的思想马上就会有智慧了,你就不苦了。一切事情都在变,你的思想也变了。变得有智慧了,变得聪明起来了。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痛苦就会少很多。

如果真正有了大智慧,像观世音菩萨那样,时刻住在深般若大智慧当中,一切痛苦就没有了。因为他能够随顺因缘,有无住的智慧。所以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精神,还要修习观世音菩萨的法门,要懂得在生活当中时时处处观照万事万物不稳定、都在变。我们的思想不能停留在某一点上,停留在某一点上就会痛苦万分。

照此说来,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样把握呢?

第三点,要学会万事随缘,随顺因缘。随顺因缘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与时俱进。随着时代不断地进步,时代在变,大家都在进步,如果你的思想不变,那你就停留在后边。时代是什么呢?时代是一个大因缘。大众是什么呢?大众也是一个大因缘。

这个大因缘时时在变,这个大因缘在发展,如果我们的思想跟不上,就会很痛苦;如果我们的思想跟上了,你就会随顺因缘,安乐自在。一个不知道随顺因缘的人,就不会安乐、不会自在。所以我们要想不断地进步,就要不断地学习。学习佛法,学习佛的教导,学习怎么样观察万事万物,怎么样随顺因缘,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观世间苦难的声音,以一切众生的苦难为修行的出发点。菩萨具备这种精神,就没有痛苦,把众生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把众生的需求当作自己的需求,把众生的愿望当作自己的愿望。

自己一切无所求,一切根据众生的愿望去做,所谓满众生愿,作众生的不请之友,广度众生,这些都是说菩萨那种无我的精神,只有众生,没有自我。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就是一个彻底地认识了因缘、随顺因缘的人,那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所以,我们要学习观世音菩萨,做一个随缘的人,做一个最快乐的人。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佛教五戒诵戒仪轨一、上香(三拜)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三、忏悔(三番三拜)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

逆境见修行一、难行莫胜忍,功德非常大忍辱的功德非常大,难行莫胜忍。没有一种修行比忍辱更难修,表示修忍辱的功德跟它的难度一样大,所以靠忍辱可以累积无边的功德。很多..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净慧法师

净慧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净慧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净慧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净慧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