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出家的一个因缘
我们来看憨山大师出家的一个因缘,出自《憨山老人年谱自序实录》,是憨山大师自己叙述的。
憨山大师七岁的时候,叔叔对出家前的憨山大师非常钟爱,父母送憨山大师去私塾读书。
有一天,叔叔死了,尸体就在床上。憨山大师刚刚读书回来,母亲就故意哄他,说:“叔叔睡着了,你可以把他叫起来。”
于是,憨山大师就叫了几声“叔叔”。
而婶母(叔叔的妻子)内心非常痛苦,就在那里大哭:“天啊,哪里去了啊!”因为丈夫死了,所以她就在那里哭天喊地的。
这时候憨山大师就愕然怀疑,问母亲:“叔叔的身体明明就在这里,又往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婶母说“哪里去了”呢?
于是母亲就告诉他实话:“你叔叔死了。”
因为这时憨山大师只有七岁,所以他就问:“死了向什么处去呢?”当然这也没有答案,就是一直怀疑着。
后来不久,次婶母生了一个孩子,母亲带着憨山大师去看,见到婴儿就一点点大,他就问母亲:“这么小的孩子,是怎么到婶母的肚子里去的呢?”
他的母亲就打了他一巴掌,说:“痴子!”这是一个疼爱的称呼,因为这个问题一般在大人看来很可笑。
然后母亲又问他:“那你又是怎么入你娘胎腹中的呢?”
当然,憨山大师那个时候答不出来,但是内心一直在怀疑。
“由是死去生来之疑,不能解于怀矣。”这也是憨山大师宿世的大善根。这些祖师大德宿世本身就有这样的大善根、大智慧,所以七岁的时候就在考虑“死去生来”的问题。而我们现在许多人,恐怕七十岁了还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
憨山大师从小就在考虑生死的问题,可以说已经想出离了。
另外还有一件事,也是出自《憨山老人年谱自序实录》。
憨山大师十岁时,母亲逼着他读书,憨山大师就问:“读书干什么呢?”
母亲说:“做官。”
而做官最多做到宰相,憨山大师就问:“做了宰相,最后又能怎么样呢?”
他母亲就回答:“罢。”总有罢的时候。
憨山大师就说:“既然罢了,那有什么意思呢?”
后来母亲就说:“怕你没有福报。如果你有福报做一个不罢的,除非你出家修行。”
听了之后,憨山大师就立下志愿,将来要出家修行,要做一个比宰相还要殊胜的,永远不会被罢免。——仁禅法师《佛说无量寿经讲记》
【原文】
(一)予年七岁,叔父钟爱之,父母送予入社学。一日叔父死,停于床。予归,母绐之曰:汝叔睡,可呼起。乃呼数声。婶母感痛,乃哭曰:天耶,哪里去也!予愕然疑之,问母曰:叔身在此,又往何处耶?母曰:汝叔死矣。予曰:死向甚么处去?遂切疑之。
未几,次婶母举一子。母往视,予随之,见婴儿如许大,乃问母曰:此儿从何得入婶母腹中耶?母拍一掌云:痴子,你从何入你娘腹中耶!又切疑之。由是死去生来之疑,不能解于怀矣。
(二)予十岁,母督课甚严,苦之。因问母曰:读书何为?母曰:做官。予曰:做何等官?母曰:从小做起,有能,可至宰相。予曰:做了宰相,却何如?母曰,罢。予曰:可惜一生辛苦,到头罢了,做他何用?我想只该做个不罢的。
母曰:似你不才子,只可做挂搭僧耳。予曰:何为挂搭僧?有甚好处?母曰:僧是佛弟子,行偏天下,自由自在,随处有供。予曰:做这个恰好。母曰:只恐汝无此福耳。予曰:何以要福?母曰:世上做状元常有,出家做佛祖岂常有耶?予曰:我有此福,恐母不能舍耳。母曰:汝有此福,我即能舍,私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