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修行圆满,方得始终的故事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必。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说明。即得须陀洹果。

这个天神便是天魔,也便是魔王波旬。这魔王等佛即将成道的时分,他先派了很多魔眷属,也便是军队,去想打乱佛,但佛不被他所转。这第二十六章便是说佛不被魔王所打乱,还能把魔王化过来,成为佛的一个护法

天神献玉女于佛:天上的魔王送了三个玉女给佛。什么叫玉女呢?便是生得十分美貌,像玉那么样地可爱。这三个玉女,不但容颜是人间所没有的,天上也没有那么样地美丽。 欲坏佛意:他的用意便是想教佛生淫欲的念头。坏,便是想要损坏佛修道的毅力和愿力。

佛言:佛就说了, 革囊众秽:不论是男人、女性,男人生得容颜秀美的,也是相同,女性也是相同的。这不是单单说女性怎么样怎么样坏,男人就没有那么坏了。所以佛言革囊众秽,是说人的身体便是一个皮革之囊。革便是皮革,便是皮包着这么一个bag(袋子),这囊便是一个bag。众秽,里面装着什么东西呢?里面除了屎,便是尿,你说这有什么好?

在外皮上看那男人长得十分秀美,十分美观,再美观也不过像阿难尊者似的,生得容颜那么秀美,摩登伽女一看就爱上了,到佛那儿,佛说:

“你爱他什么?”

“他鼻子也长得好,眼睛也长得好,耳朵也长得好,面孔也长得好。”

“好!你爱他鼻子,我把他的鼻子割下来给你;你爱他耳朵,我把他的耳朵割下来给你;你爱他眼睛,我把他的眼睛挖出来给你,你拿回去啰!”

“啊,那不可!”

那么男女相爱,终究有什么意思呢?这个容颜生得再好,里面都是革囊众秽——装的是屎、尿,九孔常流不净,眼睛就有眼眵(屎)出来,耳朵就有耳垢,鼻子又有鼻涕,口又有口水,巨细便溺等。你说这终究哪个是干净的?所以这叫革囊众秽,众秽便是很多肮脏的东西。

尔来何为?去,吾不必:所以佛说,你送这个给我,有什么用呢?这对我没有用的,你们从速回去,我不要!

当天魔献这些女性给佛的时分,佛一看这三个女性,就观想:“唉呀!你们要是老了的时分,面上的皱纹不知多少啊?那皱纹很难看的,老得那个样子,头发也都白了,什么都是很难看的。”佛这么一想,魔女天然就现出这么个样子来。成果她们一看自己,这真没有什么意思,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所以佛就教她们去了,说:“去!吾不必!我不必你们。”

天神愈敬,因问道意:这时天魔看见佛道心这么巩固,所以他益发恭顺了,因此请求佛为他说法。 佛为说明,即得须陀洹果:佛就为他说法,这天魔也就即刻证得初果——须陀洹。

华严经》中有句经文:不忘初心,方得一直。意思是说,一个学佛者,在修学过程中,只要不忘掉自己的最初发心,才干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关于学佛者来说,在最初发心学佛时,都会勇猛精进,学修偏重。但是,跟着时刻的推移,有的人受不了苦行的痛苦,渐渐退失了本来精进向上的心,变得松懈放逸了;有的则干脆抛弃了。面对修学的艰难,佛门中有落发一年,佛在心中;落发两年,佛在眼前;落发三年,佛在天边的俗语。

在学佛过程中,一个人只要不忘初心,才干渐行渐远,终究完成初发心时的抱负。《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便是一位不忘初心,方得一直的菩萨行者。善财童子初参文殊菩萨,向文殊菩萨讨教怎么学菩萨行、修菩萨道。通过文殊菩萨的点拨,善财童子先后参礼五十三位善常识,终究终成正果。

善财童子参访普眼菩萨时,普眼菩萨点拨他到多罗幢城参访无厌足王。善财童子到多罗幢城之后,见无厌足王正在处分那些犯罪之人。这些监犯中,有偷盗别人资产的,有害别人性命的,有侵占别人妻子的,有起贪嗔痴心做作恶业的。无厌足王命令,根据每个人所犯罪行的巨细加以严厉赏罚。监犯中有的被切断手足,有的被割截耳鼻,有的被剜掉眼睛,有的被斩首,有的被剥皮,有的被肢解,有的被汤煮,有的被火烧,还有的被从高山上推下,这些罪犯受尽无量痛苦,嚎叫声不断。

善财童子见此情景,心中思想:我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求菩萨行,修菩萨道。现在,无厌足王灭尽善法,作大罪业,逼恼众生,乃至断命,曾不管惧未来恶道。我为何要向他求法,发大慈善心救助众生呢?

当善财童子如此想着,有点退失道心的时分,空中有天人告知他说:善男人!你应当忆想普眼长者善常识的教化。

善财童子仰视着对天人说:我常忆想,初不敢忘。

天人说:善男人!你不要厌离善常识的言语,善常识能够引导你到无险难安隐之处。善男人!菩萨善巧便利的才智难以想象,摄受众生的才智难以想象,护念众生的才智难以想象,老练众生的才智难以想象,度脱众生的才智难以想象,调伏众生的才智难以想象。

善财童子听了天人的教诫,所以决计具足地参礼无厌足王。无厌足王带他参观了王宫,并向善财童子讲说了处置罪犯的缘由。无厌足王说,对待人间不同的众生,应当采纳不同的教化办法。当一些众生,你采用慈善宽恕的教化方法起不到作用的时分,就应当采纳金刚怒目式的残酷方法来加以教化,使众生对这种教化方法产生害怕心思,然后弃暗投明。无厌足王告知善财童子,慈善是教化众生的方法,赏罚相同也是教化众生的方法,只不过对待不同的众生应当采纳不同的教化方法,才干达到最抱负的教化效果。

听了无厌足王的说明,善财童子心服口服。一起,他还为自己的不忘初心,受到无厌足王的现身说法、善巧教化而倍感欣慰。

唐代高僧玄奘大师也是一位不忘初心的古代高僧。玄奘大师十三岁落发于洛阳净土寺,尔后游历各地,参礼名师。听通过程中,玄奘大师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为求取正法,拨乱反正,大师发愿从长安动身,西行求法。贞观元年(627),大师在请求朝廷同意西行无果的情况下,私自与同修一起从长安动身,西行取经。

大师一行先经兰州到凉州(甘肃武威),为了防止一路被人盘查,一行人昼伏夜行。后通过玉门关.跳过火焰山,趟过数千里的茫茫流沙,通过毒蛇虎狼出没的无人之境,备尝艰辛,后抵达伊吾(新疆哈密)。一行人稍作休息,持续前行,抵达高昌国(新疆吐鲁番)。后经葱岭、铁门,抵达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经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区域),抵达迦湿弥罗国(印度西北部)。在这里学习两年后,玄奘大师又一路前行,于贞观五年(631),抵达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论师,学习唯识学。玄奘大师在那烂陀寺留学十三年,学习巨细乘经论,深得印度佛教的精髓。

玄奘大师为了圆满完成自己的最初发心,在途中虽然历经含辛茹苦,有时甚至是生命危险,却从没有退却半步。特别是在穿越位于罗布泊和玉门关之间的莫贺延碛大沙漠时,遭受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大师列传中如是描绘: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草木不生,人迹罕绝;时而风卷沙石,时而暴晒湿蒸;时而见枯骨遍野,战场遗址;时而见凶暴野兽,鬼魅影像白天,沙漠在太阳的暴晒下,温度极高,无从落脚。大师无法,只要将自己埋在沙间,比及夜间持续赶路。在漫无边际的沙漠中,大师还曾迷失过方向。在这样绝境之下,随行的同修中,有的人因为不堪其苦抛弃了西行,也有的客死途中。玄奘大师终究不忘初心,怀着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的决计,忍饥挨渴,九死一生,终究抵达印度那烂陀寺,然后圆满完成了西行求法的大愿

不忘初心,方得一直,不只合适学佛修行,并且也合适做人间任何事情。只要怀着这种信仰,咱们才干在遇到各种窘境之时,一直坚守自己的信仰,终究取得工作的成功。假如忘掉初心,就会三心二意,功败垂成,一事无成。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说疗痔病经唐(táng)三(sān)藏(zàng)法(fǎ)师(shī)义(yì)净(jìng)译(yì)如(rú)是(shì)我(wǒ)闻(wén),一(yī)时(shí)薄(bó)伽(qié)梵(fàn)在(zài)王(wán..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关于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教故事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教故事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教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