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的重要人物介绍
据尼泊尔《苏瓦扬普史书》记载:“加德满都一带区域原来是一个巨大的那伽巴沙湖泊,湖内有龙王居住,后来文殊师利由摩诃支那(我国)来到此地,辟开了湖南边的山岭,将这一湖水泄干,并在此树立苏瓦扬普寺,因之称此地为尼泊尔。”这一传说显示了中尼两国传统的亲热友谊。
公元前565年,迦毗罗卫(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的王子释迦牟尼出生在今日尼泊尔南部的洛明达(古称蓝毗尼),他落发成道后,在印度各地游行说法,吸收徒众,传达他的思维,于是构成为释教。他的教法于公元一世纪前后传入我国,因为我国各族人民的广泛崇奉,释教在我国逐步成为一个系统齐备的宗教——这便是中尼释教联系史上的最胜缘由。
因为释教的缘由,我国历代僧人前往尼泊尔朝礼释迦牟尼圣迹的人很多,其间最早而最知名的是公元405年东晋法显抵达佛陀的家乡迦毗罗卫城,和佛陀的出生地论民(洛明达)园,瞻礼遗址,法显并将其时情形在他的名著《法显传》中加以记载。法显今后十余年,我国名僧智猛也曾到迦毗罗卫朝访佛迹。
在法显往访迦毗罗卫的一起,一位迦毗罗卫籍的僧人佛驮跋陀罗来到了我国。他是释迦族人,大约于406年左右抵达长安弘传禅学,随后又经名僧慧远邀上庐山,译出有关禅教诸经,418年又到建业(今南京),在道场寺和法显共译出《摩诃僧祇律》四十卷,又和沙门法业、慧严等一百多人译出《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此外他在我国还译出《观佛三昧海经》《文殊师利发愿经》等共十三部一百二十五卷,他的业绩深为我国释教学人所追念。
嗣后,公元633年玄奘法师也朝礼过腊伐尼林(即洛明达)和迦毗罗卫城(即劫比罗伐窣堵国)。那时迦毗罗卫现已倾圯,只剩宫廷故基窣堵波和石柱的遗址。玄奘在此徜徉瞻礼,并在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详加记载,说加德满都区域宗教富贵、寺院林立,僧徒二千余人,巨细二乘并皆研习;其时有名的鸯输伐摩王在位,崇信佛法。其时,尼泊尔国公主和唐文成公主都嫁与西藏松赞干布王为妃,这一段和好缘由更促进了中尼的友好联系,因而沟通了一条从长安经拉萨、加德满都到印度的交通路线(即其时所谓吐蕃、尼波罗道),不独唐朝青鸟使李义表、王玄策先后出使印度都经由此道,即唐代僧人玄照、道希、玄太、玄烙、道方、末底僧诃、玄会等往返印度,也都先后到过尼泊尔国。又玄照从印度返唐,路次尼泊尔国时,国王还遣人护卫他到吐蕃,探望文成公主后回到洛阳。尔后,在公元764年我国僧人悟空也访问了尼泊尔国,瞻礼了释迦牟尼的降生地迦毗罗卫城。964年我国沙门继业等三百人由宋太祖差遣赴印度求法,归途也道经尼泊尔国。
因为尼泊尔和我国西藏区域紧邻,因之彼此之间在释教联系上也很亲近:我国藏文佛经有一部分是由尼泊尔古代的译师们所传译,西藏寺院的古建筑以及梵式的、尼式的造像等释教文化遗址也有许多出自尼泊尔的艺匠之手。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曾向尼泊尔邀请艺匠八十人抵达西藏区域,为帝师帕思巴建黄金塔。其间有一位名匠阿尼哥,礼帕思巴为师,同至北京。阿尼哥曾一度为僧,因为他画塑铸金的技能都很高超,元朝特设梵像提举司,请他掌管,令专管铸像、绘像、土木雕塑等项工艺。其时我国两京寺观之像,多出于阿尼哥之手。现存的北京妙应寺白塔,据《阿尼哥神道碑》记载,也是阿尼哥所设计建筑。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从前差遣沙门智光为国使,带着国书彩币到尼泊尔通好;尼泊尔国王马达纳罗摩也遣使来我国,致送金塔、佛经、名马、方物。明成祖时,智光法师第二次奉派出使尼泊尔国,一起尼泊尔也遣使来报。从此今后,两国青鸟使报聘不绝。
一、松贊干布:
松贊干布即位後統一了西藏高原,树立了吐蕃王朝,松贊干布為了鞏固統一大業,採取了一系列办法,首先是遷都拉薩並制作布達拉宮,第二是把西藏從新行政規劃,劃分西藏為六大行政區域,第三是廣為推展释教,第四是創立文字,第五與唐朝和尼泊爾聯姻,迎娶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並建巨细召寺,第六是統一度量衡,别的還有開山、筑路並教導農民農墾與水利,及創制了許多法律,闻名的有“欽定六個大法”等,所以松贊干布是藏族最敬重的一位藏王,被譽為是三大法王之一。被譽為是觀音的化身,也是三大法王之一。别的二位法王為赤松德贊和赤祖德贊。
我們也順便說明一下,松贊干布娶了赤尊公主與文成公主的故事;大約在公元585年,松贊干布派噶東 贊(即唐史中的祿東贊)到尼泊爾迎娶尼赤尊公主,赤尊公主攜來了西藏榜首尊佛像不動金剛佛。並修建了饒薩孜拉康(也便是拉薩大昭寺),赤尊公主在布達拉松贊干布的皇宮旁建了很華麗的居室(到五世達賴喇嘛树立噶登頗章政權後在此基礎上建成了舉世聞名布達拉宮)。
公元637年松贊干布率兵攻吐谷渾,并榜首次與唐朝發生衝突,公元640年派噶東贊迎娶唐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攜來了釋迦牟尼佛像並修建了饒摩齊(也便是拉薩的小昭寺)。
二、赤松德贊:
赤松德贊從印度迎請了二位大師,也便是西藏释教史上,闻名的蓮花生和西瓦措到藏弘法,树立桑耶寺--西藏榜首所寺院。並規定貴族子弟落发為僧,隨著释教的廣泛傳布,分別傳自印度和唐朝的兩派释教開始發生分歧,雙方互不相讓。最後以印度僧噶瑪拉西和唐僧大乘和尚為首的雙方展開辯論,辯論結果以大乘和尚的失敗而逼迫按約定離開西藏。
從此西藏不準再敬重與修習唐傳释教(據說大乘和尚宣說的並非是正統的唐朝释教)。當時西藏還派出了三百人前往印度學習梵文並從印度迎請譯師,很多翻譯佛經。這也是西藏傳释教的前宏期的尾期。
三、赤熱八巾:
赤松德贊的孫子赤熱八巾,大力推廣释教,定立喇嘛供給准则並對藏文進行了改革。西藏歷史上將他和松贊干布、赤松德贊合稱為西藏三法王。赤熱八巾約于公元838年被苯教徒殺害。
四、朗達瑪:
释教內部的对立被消除以後,释教與苯教的对立卻日趨惡劣,熱八巾被害後,繼位的是達瑪烏東贊(又稱朗達瑪)。公元840年左右達瑪烏東贊(又稱朗達瑪)。達瑪採取興苯教滅释教的方针,讓释教在西藏幾近絕跡,朗達瑪興苯滅佛,又被信佛的拉倫多杰刺殺。朗達瑪的兩個兒子雲丹和烏松為爭王位而彼此攻伐,由此引起的內戰擴及全國,加上庶民造反,西藏終於堕入四分五裂的狀態。即西藏史書所謂的割裂時期。
內戰中,西藏全國构成許多互不相屬的小國,其间雲丹的後裔佔據拉薩一帶,构成拉薩王系。
烏松的孫子扎德尼瑪貢退居阿里,並將屬土分封給三個兒子,其间長子據門域(印度河上游)构成拉達克王系;三子據象雄,為古格王系;另一烏松的孫子在拉多树立雅隆覺阿王系;該王系還在西藏安多宗喀一帶(即現西寧)树立了宗喀國(即宋史中的角斯羅)。宗喀國曾經很強大並與同樣是西藏藏族一個分支西夏人長期交戰。
在這段西藏割裂時期,在政治上是各自為政,在文化上卻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各種學說、各種教派紛紛构成。對西藏未來的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释教也是在這一時期成為主導整個西藏的宗教。這段歷史我們將在藏傳释教各教派為我们介紹。
五、薩迦班智達:
要說薩迦班智達,先來說一段的歷史公元1195年左右,蒙古的軍事勢力到達西藏邊境地區,坐落西藏邊境的各部為自保紛紛派人獻上豐厚的財寶,才避免了蒙古軍的侵擾;此後為免兵禍逐漸构成由西藏各部向蒙古交納被稱為“達諾”的數量不大的財物。
公元1227年藏人得知成吉思汗的死後停止向蒙古供獻。繼位的窩闊台于1240年遣大將多達那波進軍西藏,蒙軍攻到西藏中部,一路燒殺頗重。當時在涼州的闊端(窩闊台之子)去信給多達那波,稱需求一個引導蒙古的好喇嘛,問多達那波西藏何人最善。多達那波回信稱“僧團最眾多的是噶瑪巴,處事最強的是達隆巴,最為威嚴的是直貢巴(達隆、直貢是噶舉派的兩個支派),最通晓佛法的是薩迦班智達”。闊端稱人眾多與威嚴,我也有之,我是需一位通晓佛法者。乃遣多僧宮和本覺達為使,專程前往迎請薩迦班
公 元 1244年,六十余歲的薩迦班智達應邀領著兩個侄子(十八歲的八思巴和六歲的恰那)起程前往涼州。到1247年與闊端會晤,薩迦班智達以西域學者為譯師,向闊端宣講佛法,令闊端敬信並使其免除天下僧尼的賦稅兵疫等,還勸說蒙古人並從此停止了因为懼怕漢人的抵挡而每12年驅壯丁入海淹死的方法。闊端為薩迦班智達制作了幻化寺,供奉了很多的財寶,由此開始了西藏喇嘛與蒙古間的施捨關係。這點影響未來西藏的歷史非常重要。
當時薩迦班智達鑒于蒙古武力強大,藏人無力抵抗而寫信給西藏各地官員,曉諭各地不要抱僥幸心理抵抗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