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之人的人生价值观和态度


佛教修行之人的人生价值观和态度

我们要怎样放下呢?通过三个过程可以改动实践人生。这对人生来说是十分活泼的。生命很宝贵,在宝贵的生命里却有许多痛苦,而这些痛苦都是可以处理的,所以我们需求倍加活泼、尽力。

榜首、诸恶莫作

因果相续的视点,从缘起的视点来查询自己,不要去损坏自己这颗好心!有些人会损坏自己这颗心,比方,清楚心态很好,却遽然想到哪一个人很坏,于是就生闷气,这样就损坏了自己这颗心。有些人会损坏好的环境,比方说在清净庄重的当地随便吐痰,然后损坏了环境。

没有智慧的人也会损坏环境。实践日子中,有些人对实践社会和自己的人生不满,别人对他好一点,他会觉得肯定有什么目的;假设别人赞赏他,他会觉得是在讥笑他、讥讽他;假设别人教育他,叫他不要做什么作业,他又觉得是认为他做得不好,看不起他。原本人家都是一片好意,到他那里都成坏事了,这就是凡夫因为不满而带来的烦恼。所以我们要学会不要损坏我们的环境和我们的心境。

第二、众善奉行

假设遇到了痛苦、烦恼,我们要想到,痛苦只是痛苦,烦恼也只是烦恼,你就还痛苦和烦恼的原本面目,这样就不再受第二支箭了——不会在自己的思想上增加无谓的烦恼。

其实只需你的心不痛苦,外在的痛苦都会令我们改善自己,不停地改善。所以在修行上,佛又告知我们,这一生最有意义的作业,就是改善我们的生命,包含改善我们的身体情况、思想情况和行为情况,假设这三种都得到改善了,就叫“众善奉行”!

在改善的终究阶段,要彻底把水中的月亮看空,知道到它底子不存在,要彻底打破善和恶的观念,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

第三、自净其意

榜首步,你一定要善恶清楚,对错清楚。第二步,在心灵的世界里,一定要把这些善恶、对错观念悉数打破,你只需打破了,你的心灵才会跨越,才会从轮回的世界里跳出去,这就是“自净其意”。假设你一会儿跳不出去,那就逐渐跳。就是通过学戒、修定、念佛诵经,逐渐地净化自己。为了打破善恶观念,我们先要去恶从善,然后再去善从净,以清净心来净化我们以前的悉数业习。

假设我们以前的业习被逐渐净化了,那么不管我们在哪个当地日子,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我们的心里都是清净的。遇到好的,我们会更高兴、更安闲、更感恩;遇到不好的,我们会更坚强、更英勇,更知道应该脱节轮回!这样以清净心调理我们这一生,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完善,会越来越挨近脱节,越来越清楚生命的底细!

我们一定要信任,生命是有底细的,只是我们还不了解。所以通过对善恶的调教、改善和跨越,能使我们彻底了解终究的底细,那就是成佛

低沉、活泼代表对人生、对世界的知道和心境。前者看得虚无,易流于断见;后者看得实在,易落入常见。

许多人认为释教低沉,首要来自三方面的误解:榜首,落发原则。落发人放弃世俗日子和对爱情、财富、位置的寻求,从人世规范看,给人低沉的印象。其次,日子方式。落发人寻求简单、朴素的日子。第三,处世心境。落发人与世无争,尤其是释教中的忍辱法门,让人误认为是学佛是低沉的躲避。

接着,法师从几方面说明,释教是活泼而非低沉的。首要,释教着重发愿。每位菩萨在因地都发下大愿,如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地藏王菩萨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等。可见,学佛者有更高的精神寻求。其次,佛弟子要活泼研究经论,开启空性智慧,了悟生命底细,承担人生任务。释教史上,就记载了很多祖师大德为法忘躯的感人事迹。普通人认为释教低沉,是以他们的规范得出的结论,事实上,是不了解释教在人世的意义和价值。真实的释教徒是十分活泼的。

释教是绝望仍是豁达的?

绝望、豁达代表对世界的知道和心境。豁达主义有两种,遇到挫折就变成绝望的豁达,其实是浅薄而盲目的;而乐于选择正向智慧的豁达,是值得学习和鼓励的。

世人认为释教绝望,首要来自释教“人生是苦”的教义。之所以说苦,因为凡夫生命是以迷惑、烦恼为基础,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这是一种照实的知道,而非对人生的绝望心境。一同来自对落发原则的误解。事实上,佛法可以协助我们找到痛苦的根源,那就是对世界的错误知道和心里的迷惑烦恼。

释教从缘起看世界,认为悉数存在都是条件、联系的底细。虽不恒常,但也并非断灭,悉数事物间都蕴藏着缘由因果。生命就像河流,从无始的以前延续到无尽的未来。假设不了解轮回的理论,生命是没有长度的;不了解心性的理论,生命是没有深度的,没有长度和深度的生命是藐小而时间短的。通过修行,佛陀发现了醒悟之道。以前诸佛和祖师大德都由此走向醒悟,使我们看到了模范、希望和方法,对人生充满信心,不再绝望。

但释教也不是豁达的。生命没有效果之前,豁达不起来;即使修行有成,仍然不能豁达。因为无量众生还在轮回中饱受痛苦,需求协助,这是大乘佛子的任务。真实的释教徒,不仅要自己脱节烦恼,还要对众生具有无限的慈善和愿力。

禁欲仍是纵欲?

法师首要明晰了何为“欲”。“欲”是需求,释教将希望概括为五种,财、色、名、食、睡。其次是释教怎样看待希望。从道德特点上,希望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既会成为犯罪的原动力,也会成为完善品格、崇高精神寻求的动力,释教称为善法欲,是走向脱节,效果醒悟的重要动力。释教对希望的心境,是反对纵欲,也不建议禁欲,而建议少欲、知足、惜福

,重生仍是重死?

一般人认为释教更重视死,如佛陀是看到生老病死而落发;释教中经常说“了存亡”;寺院为亡者做经忏;净土宗通过念佛往生西方等。事实上,释教既关怀实践人生,也重视死后归宿。法师从人身可贵、活在当下、现法乐住、人生释教理念等几方面,阐述了释教对生的重视。一同,释教也重视死,如念死无常临终关怀等,而且重视死后的归宿。即释教的三种利益:现世利益、来世利益和终究利益。

自利仍是利他?

法师针对有人认为释教徒只管自己、不管家庭和社会的观念作了剖析。首要,何为利益?通过辨析义和利的联系,说明道德和利益并不抵触;相反,遵循法则、道德,如法求财,方可耐久。并以读诵受持金刚经》的利益为例,说明智慧的价值远远超越财富。法师指出,一个人真实想要自利并不简单。因为人们并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生命底细,也不了解人生因果,所以自利需求智慧。自私未必可以自利,忘我才干自利。在朴实利他的过程中,可以效果慈善;破除我执,方能效果智慧。佛法提出无我,正是在利他中结束悲和智的修行。所以自利和利他都需求智慧。只需学习佛法,才干真实懂得怎样自利和利他。

释教徒是出世仍是入世?

世界一词出自《楞严经》,法师从何为世界谈起,剖析了一般人对世界首要有贪著和厌离两种心境,并对比了各种宗教对世界的知道。针对社会上认为释教厌世的观念,法师从落发原则、落发原因等方面进行剖析,指出这一观念的片面性。因为释教着重的出离心不同于厌世,其方针是寻求脱节。厌世是低沉、被逼的,而出离心是活泼、主动的,是以佛法智慧看透生命底细的选择,之后还要活泼修行。尤其是大乘佛法,要对悉数众生生起慈好心。以出世心做入世事,一方面灵通悉数有为法,培育超然的心态,一同又生起无限的慈善。所以,释教既有出世的超然,一同又活泼入世。

无情仍是多情?

法师通过何为“情”,释教所说的“有情”,以及释教怎样看待情爱,指出众生在轮回中,为无明所缚,爱结所系,流转存亡,恒受苦恼。一旦跨越痴、贪、我执,就能效果慈善大爱。针对落发是否无情,法师指出:世俗情感是有染污的,以痴、贪、我执为基础,是造成存亡轮回之因。而在智慧知道的基础上,来自信奉和恭顺的情感是没有染污的。作为佛弟子,我们要像佛菩萨那样,关爱悉数众生,正所谓“多情乃佛心”。

随缘仍是进步?

法师指出,“随缘”之说和释教对缘由因果的知道有关。随缘不是随我,也不是被逼无法的,而是看清各种缘由后做出的智慧选择。随缘才干更好地进步,二者相辅相成。在人世做任何事都要有随缘的智慧,方针明晰,方法正确。用缘起的智慧看世界,看人生,既可以效果人世的工作,也可以知道生命底细,证得空性智慧,结束生命的醒悟和脱节。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泰山府君(天名)又曰太山府君,本为道家所起之名,道家以泰山之神为泰山府君。于佛家为十王经所说十王之第七阎魔王之书记,记人善恶。又掌大海底西北沃燋石下热恼大地狱。..

问: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是这样的吗?宏海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见解,学佛人不要把吃肉和戒律混在一起来说。比如正..

农历二月十九,恭逢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若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恭诵《妙法莲华经》一部,或单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是人福慧..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关于人生故事

人生故事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人生故事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人生故事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人生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