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之人对世俗的责任和生活的影响还大吗?


佛教修行之人对世俗的责任和生活的影响还大吗?

释教的世俗化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其实,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宗教都面临着世俗化的问题,因为宗教作为一种文明,它在传达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遇世俗化的腐蚀。但是,也面临着在世俗化面前怎样据守的问题,因为宗教要保持其本身的神圣与出世精力,就有必要与世俗的权力、政治、经济、制度等差异开来。该怎样看待现在我国释教的世俗化问题,这是一个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问题,但就我个人的观念而盲,是弊大于利的,有必要加以遏止,有些提法与做法,也值得好好反思。

1、有理论上有必要仔细解读与诠释“人世释教”思维。近些年,对“人世释教”的了解,存在着“庸俗化”、“肤浅化”的倾向。我认为“人世释教”绝不是让法师、法事走向人世,更不是让法师按人世法经商办释教经济,而是让法师的积德行善走向人世;“人世释教”不是让他们的日子,让他们的衣、食、住、行跟上年代的潮流,而是让佛法走向人世。所谓积德行善走向人世,就是运用寺院的财力、物力为社会服务,像香港及周边地区的释教组织那样,去兴办校园、医院、释教公墓、青少年中心、安养院、护理院等,为社会服务。所谓佛法走向人世,就是让释教的动静,释教的智慧走向人世,去化解人世的不幸,人世的恩怨,人世的对立。和尚走向政坛,寺院运用声、光、电建造的绮丽堂皇,绝不是人世释教,那是真实世俗化的释教。我认为,“人世释教”的真义.需求高僧大德们进行诠释与传达。不然,我国的释教或许真会不断坠入人世的社会化、世俗化和庸俗化。

2、在行为上,各宗各派最好能在世俗化过程中,不要丢失掉传统释教的精华。在这个国际上,释教之所以能得到许多信众的敬仰与跟随,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释教对人生、对国际的大醒悟和大智慧。因此,只要本着释教的底子义理,坚持释教的底子精力,释教才有或许获得更多的敬重,才干得到更多人的信奉。一个寺院假设殿堂绮丽,经济兴旺,但戒律松懈,日子奢华,和尚说话做事不三不四,不僧不俗,佛又怎样令人生恭顺心呢?杰出的道风是释教赖以生计的底子。历史上几回灭佛作业证明,释教的展开不在于钱多钱少,僧多僧少,底子问题乃在于寺院道风的纯粹。为避免释教的世俗化与衰落,关于各宗各派传统释教的精华,有必要做到不弃不离。假设抛弃了对佛陀本怀的据守,而让释教的世俗化任其展开下去,将是一件值得忧虑的作业。

3、在教育上,要有一个至死如一的据守,那就是佛的实质。和尚,是佛法宏扬的主体,也是释教能否发扬光大的决定性要素。僧众实质的高低,直接联络到释教展开的速度和质量。在社会大众看来,和尚是释教的代表。能全面透彻地领会释教精力的和尚,不只能为释教的展开与昌盛不遗余力地贡献力量,并且必定能够代表释教的健摩形象。大力加强和尚的专业化教育,前进理论素养,全面提升综合实质,也是处理当代释教世俗化等许多问题的有用办法。

4、在政治上,释教应该有自己的不妥协性。古代的高僧大德,有不拜皇帝的,比方清代寿宽法师;有给予高官厚禄而不出山的,比方唐代的玄藏法师。参政议政当然无可厚非,但趋之若骛就不正常了。释教的世俗化与政治需求有必定的联络,但与现在法师的社会化、世俗化思维严重是分不开的。我认为,什么时候法师们的政治愿望低了,我们释教的世俗化现象也就能够削减多半了。

四摄法门中,首要就是布施:布施包括财布施,就是当他人遇到困难时,以财富和经济手段去帮忙他人;还有是法布施,就是以我们把握的生计技术或所学的佛法去帮忙他人。我们学佛之后,多多少少会在佛法上得到一些体会、得到一些受用。我们自己从佛法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责任去劝导、帮忙他人,让周围的人也有时机触摸佛法,这才是最大的布施。因为世俗的财富只能暂时帮忙他人处理一些日子问题,而佛法则能帮忙众生脱节烦恼甚至脱节存亡。所以《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也就是说,在一切供养中,能够用佛法去帮忙他人,所得的积德行善是最大的。

其次是爱语:要我们带着慈好心与人交流,远离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这四种欠好的言语。两舌就是挑拨离间,恶口就是以粗暴的言语损害他人,妄语是以假话诈骗他人,绮语就是以诲淫诲色的言语使人发生烦恼。修学佛法,要培育一种坦白的心态。当我们说真话时,在生射中积集的就是真实的种子。而真实的种子是开发智慧的底子,假设说假话说多了,我们就会越来越虚伪。所以,一方面要说真话,一方面要说有利于他人的话,假设是对他人无益的话则不用说。

第三是要利行: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对他人有长处、有帮忙;但凡会损害到他人利益的作业,都不要做。

第四是要伙伴:当他人从事一些利益众生的工作时,我们应极力去参加或随喜,不要因吃醋而排挤他人。一起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我们因为我执的联络,总是喜爱站在自己的角度,把自己的主意强加给他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他人依从。哪怕是在一个家庭里,不论父母对子女或许妻子对老公,总是两相情愿地希望对方怎样怎样,而不能依据对方的实际情况来相互了解。往往会有这样的现象,父母对子女的爱越深,子女的担负就越重越苦楚,甚至有的子女被父母爱得活不下去,心灵受到极大糟蹋。伙伴法门就是告知我们,当我们帮忙他人时,要知道对方需求什么,要依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去帮忙他,而不是想当然地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他。

假设我们能够按四摄法门去处世,不论走到哪里都会是个最受欢迎的人!学佛,就是以智慧和慈悲,给他人带去欢喜、带去决计、带去利益。

光有慈悲是不可的,还要有智慧的引导。仅仅一味的没有原则的慈悲,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佛法具有慈悲和智慧两大内涵,所谓“悲智双运”。智慧从哪里来的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经过不断地听闻、思维经教,如理思维才干获得。佛陀是具有满足智慧的人,三藏十二部典籍是智慧的瑰宝。在我们每天朗读的“三归依”中,就有“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能够真实把佛法学好,智慧就会像大海和虚空一样无穷无尽。

学习佛法不仅仅诵经念佛,还要听闻、思维经教。有句话叫做“有信无智,长愚痴”,就是说盲目而缺少智慧的信奉会使人偏执一端,越来越顽固,越来越狂热。所以信奉需求智慧来引导,也只要这样,才干前进信奉的层次,前进信奉的水准。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感恩您的分享与支持,扫描二维码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生活故事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生活故事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生活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