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为什么说人的一生是痛苦的修行


佛为什么说人的一生是痛苦的修行

宗教总是和磨难联络在一起的。释教相同亦不例外,释迦牟尼佛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时,所讲的教义便是以“四谛”为中心。四谛,也称为“四圣谛”,“四真理”,包含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谛”为“真理”、“真理”之意,这是 释教中的四大根本道理,有时,也被称为四项根本原则。“苦谛”是说人的终身处处充满苦楚,“集谛”指的是人遭受苦楚的原因,“灭谛”是说一定要消除苦楚,“道谛”是说消除苦楚的道路和办法。

四谛,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真实。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谛”便是如是不倒置,便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唯有佛陀才干开示它,其他的人只能跟着佛陀而解说,甚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

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知咱们人间的因果以及出人间的因果。“苦”是指人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人间因;“灭”是苦平息的果--出人间的果;“道”是灭苦的办法,通往涅槃的道路--出人间的因。在经典中有这样的比方:众生的身心有种种的存亡业以及烦恼,便是有各种的心病,佛陀将此病况,以及病况之地点处,告知众生,而且指出那些摆脱的圣人,没有病苦而得到的愉悦,以及摆脱病苦的办法。

苦苦细分八苦是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释教用八苦代表人生全部苦楚。

一般浅显解说:

1、生苦:谓由入胎至出胎期间的种种苦恼,又谓生存本身的苦楚;

2、老苦:谓因老衰而受的苦恼;

3、病苦:患病的苦楚。谓患病时,身心所受的苦楚;

4、死苦:谓死亡时的苦恼;

5、爱别离苦:谓于爱境别离时所感受的苦楚;

6、怨憎会苦:即与所怨、所憎者相会的苦楚;

7、求不得苦:谓追求而得不到时的苦楚;

8、五阴炽盛苦:谓于色、受、想、行、识的五阴,所炽盛而受的全部苦恼。此为前七苦之根。

释教相关经论解说:

1、生苦:《五王经》云:“何谓生苦……在母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母噉一杯热食,灌其身体,如入镬汤。母饮一杯冷水,亦如寒冰切体。母饱之时,迫迮身体,痛不可言。母饥之时,腹中了了,亦如倒悬,遭受苦楚无量。至其满月,欲生之时,头向产门,剧如两石挟山。欲生之时,母危父怖,生堕草上,身体细软,草触其身,如履刀剑,忽然失声大呼”;

2、老苦:(1)《中阿含经》第七卷《别离圣谛经》云:“老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彼为老耄,头白齿落,盛壮日衰,身曲脚戾,体重气上,拄杖而行,肌缩皮缓,皱如麻子,诸根毁熟,色彩丑恶,是名为老”。(2)《瑜伽师地论》第六十一卷说,老有五种相:“一、盛色阑珊故。二、力量阑珊故。三、诸根阑珊故。四、受用境地阑珊故。五、寿量阑珊故”;

3、病苦:《五王经》云:“人有四大,和合而成其身。何谓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一起俱作。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掘强,百节苦痛,犹被杖楚。四大进退,手足不任,力量虚竭,坐起须人。口燥唇燋,筋断鼻坼,目不见色,耳不闻声,不净流出,身卧其上,心怀苦恼,言辄悲痛。六亲在侧,昼夜看视,初不歇息。甘膳美食,入口皆苦”;

4、死苦:(1)《瑜伽师地论》第六十一卷说,死苦有五种相:“此苦亦由五相。一、离别所爱盛财宝故。二、离别所爱盛朋友故。三、离别所爱盛眷属故。四、离别所爱盛本身故。五、于命终时备受种种极重忧苦故”;(2)《俱舍论》第十卷更称死时有断末魔(摩)之苦:“临命终时,多为断末摩苦受所逼。无有别物,名为末摩。然于身中,有异支节,触便致死,是谓末摩。若水火风,随一增盛,如利刀刃,触彼末摩。因而便生,增上苦受。从斯不久,遂丧命终”;

5、爱别离苦:《大乘义章》第三卷云:“何者是其爱别离苦?所别有二:一内、二外。内者本身;外者所谓亲戚眷属,及余资生”。本身是指众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处,谓对各各所爱,皆分散不相应,因别离不得见、闻、和合而受之苦;外者则是与兄弟妻子等离别所生之苦;

6、怨憎会苦:《《中阿含经》第七卷《别离圣谛经》云:“怨憎会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不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同会一,有摄、和、习,共合为苦”。意谓,因眼耳等的六处见识怨憎,而于身、心或身心皆受的苦恼;

7、求不得苦:(1)《涅槃经》第十二卷云:“求不得苦,复有二种。一者所悕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如是则名,求不得苦”;(2)《大乘义章》第三卷又就所求而说:“一因、二果。因中有二:一者恶法求离不得,二者善法求欲不得。果中亦二:一者苦事求离不得,二者乐事求欲不得。苦复有二:一内、二外。三途苦报求离不得,是名为内;刀杖等苦求离不得,是名为外。乐事亦二:一内、二外。人天乐果求欲不得,是名为内;资生眷属求欲不得,是名为外”。即指因果、苦乐皆所求而不得的苦恼;

8、五阴炽盛苦:《大乘义章》第三卷有云:“五盛阴者,五阴炽盛,名五盛阴。阴盛是苦,就体立称。是故名为五盛阴苦。亦、盛者,盛受之义。五阴之中,盛前七苦。是故名为五盛”。

参考资料:《佛说五王经》、《中阿含经》、《涅槃经》、《瑜伽师地论》、世亲著《阿毗达磨俱舍论》、慧远大师著《大乘义章》。

坏苦:成、住、坏、空指的是四劫。此系释教关于国际生灭改变之根本观点。于释教之世界观中,一个国际之建立、继续、损坏,又转变为另一国际之建立、继续、损坏,其进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时期,称为四劫。自己喜爱的物品,包含自己的肉体,受损害损坏之苦。

行苦 : 行苦行,是迁流改变义。人间全部都是无常改变,这乃是世界人生之规则。但世人不识这种规则,追求永久:希望身体永久、家庭永久、婚姻永久、工作永久、人际关系永久、爱情永久,事实上人间没有一样永久的东西,世事无常,夸姣的事物往往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因为咱们的知道与人间的事实——行,相违背,因而就有了行苦。

禅门公案:

安住何处

唐朝丹霞禅师有一次想要去拜见马祖禅师,在路上碰到一个白胡苍苍的白叟及一个髻龄的童子,丹霞禅师见老者器宇不凡,因而向前恭谨的问道:

‘公住何处?’

白叟用手一指上下,回答道:‘上是天,下是地。’这意思是说世界之内都可为家。

丹霞好像抓住了白叟的辫子,追问道:

‘若遇天崩地陷怎么办’这意思是说世界六合毁灭了怎么办呢?

白叟大声呼叫道:‘苍天!苍天!’这意思是说世界六合是成住坏空的。

童子就在旁边‘嘘’了一声,这嘘声的意思是透露自家赋性的住处是不生不灭的。

丹霞大大的赞美道:‘非其父不生其子。’

白叟与童子随即入山而去。

住,吾人要住何处?

慈航法师说:‘只需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所以上是天,下是地,处处无家,处处为家。但人间人把自己住在声色货利里,住在功名权力里,而声色货利功名权力都在变异不停,那里能平安无事的安住? 人若能必定自己,不被五欲六尘的境地牵着鼻子走,心能安住,则天崩地裂又奈我何!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看到月亮在空中四无依托,像是十分风险,其实十分安全,就因菩萨住在般若空性之中,了无挂挂,菩萨才干生活得自由自在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关于人生故事

人生故事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人生故事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人生故事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人生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