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不应把生灭流动的心识,当做常一主宰的我
这个无我观蕅益大师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一、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这个观法蕅祖也是根据《楞严经》观我空观的一个观法。说这个《楞严经》,佛陀在指导阿难尊者说,怎么知道我现在跟境界接触,我这念心是真心是妄心呢?怎么知道呢?那么佛陀说有一个方法可以判断出来,说真心是离尘有体,离开了六尘的境界,它的自体还在,离尘有体就是真心;说这个妄心是离尘无体,你把境界拿掉这个分别心就消失了,是妄心。
我们举一个例子,我现在去想我过去的恩人、亲人,哎呀,起欢喜心,这个欢喜心是妄心是真心呢?你把这个你所缘的恩人的境界拿掉,你的欢喜心消失了,这是妄心。我想我的冤家,我一想到他我的心就恨,这个恨是真心妄心呢?你也可以判断一下,你把你所攀缘冤家的境界拿掉,嗔心觅之了不可得,这是妄心。这个真心你把境界拿掉了,它的心还在,还是这种境界,这是真心。不随妄转境界有跟没有不能够去影响它的存在。
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就根据《楞严经》这个善巧,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就是把你所攀缘的境界拿掉以后,你再看看你这个分别心还在吗?不在表示它是因缘所生法,你不应该说它是恒常住不变异的我,那么你这样讲是不对的,因为它会随因缘变化的,有这个因缘它存在,没有这个因缘它不在。所以这也是一个方法。这个是从能观的心直接对立。
二、再看所观境:饶你会思量,总归罔相。这个所观境,这个妄想所观的境界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总归罔相,我们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随顺个人的爱憎取舍安立很多的名言,你跟这个人因缘好,你看他怎么都对,他的缺点你都变成优点,安立他很多的名言:这个人他又谦卑又厚道。那么你对这个人的恶因缘你用恶因缘来安立他,用种种不好的名言。换句话说,我们这个虚妄分别心我们攀缘不到诸法的真实相,你心中所缘的境界跟真实的境界是不一样的,分别心这当中有虚妄分别的名言,就得不到诸法的实相了。这个是讲虚妄相,所缘境的虚妄。前面是讲能缘的心,这个是讲所缘的境,都是虚妄的,那么这两个是约空间,空间上来观察。
三、从时间发观察:过未无踪,现在原长往。就是把我们这一念分别心分成过去、现在、未来,蕅益大师他也说,我们观这一念心未生无潜处,正生无住处,生已无去处。我们也可以从这样子观,说我现在打一个妄想,起了一个烦恼,那么当然我们一开始一定会把烦恼当做它是真实的体性,然后就随顺它转,怎么办呢?我们等一等,在随顺妄想烦恼之前等一等,看它是不是有体性。
说你刚刚没有起烦恼之前,那个烦恼它躲在哪里,它隐藏在哪里?它有体性它应该有一个处所,它躲在你的身体里面呢、在外面呢、在中间呢?未生无潜处,你找不到它潜伏的处所。好,它生起了,正生无住处,它生起的时候它住在哪里?它刹那刹那地变化,它住在哪里?你也找不到。第三个,经过一段时间这个烦恼消失了,生已无去处,它去哪里,到哪里去了呢?这个有自体的烦恼去哪里了呢?结论觅之了不可得。
所以:切莫把流住心机作主张,我们不应该把像流水一样,刹那生刹那灭的流动的心识,把它当做你的本来面目,当做一个常一主宰的我。你不应该随顺这样一个刹那变化的思想、妄想而随它去流转的,不应该,这不是你依止的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