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思修三慧与三种般若之关系


闻思修三慧与三种般若之关系

般若,非从闻思修入手不可!综合起来,这就是平常所说的
三种般若: 现证慧是实相般若,是胜义般若。 修思慧是观照般若。 思闻慧是文字般若(思慧是依文的,也可不依文的)。
闻思修是世俗般若,因为可为胜义般若的因缘,因中说果,也就假名为般若了。修学般若,所以般若经论,为闻思对象,也是必要的资粮了。修学般若的初方便是闻思,所以亲近「善友,及多闻」熏习,是必要而不可缺的,「实为」修学「慧所依」止的。
 二、般若:般若,华言慧。从前,须菩提在般若会上,曾提出四个问题──何者般若,何名般若,般若何用,般若属谁。今随顺龙树论而略为解说:
1.何者般若:佛说的般若,到底是什麽?依佛所说的内容而论,略有三种:
一、实相般若:智论说;『般若者,即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不可坏』。如经中说的『菩萨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即指实相而言。
二、观照般若:观照,即观察的智慧,智论说:『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於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
三、文字般若:如经中说:『般若当於何求?当於须菩提所说中求』,此即指章句经卷说的。
A、实相般若:实相即诸法如实相,不可以「有」、「无」等去叙述他,也不可以「彼此」、「大小」等去想像他,实相是离一切相──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而无可取著的。智论说:『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古德说:「说似一物即不中」,都指示这超越戏论而唯证相应的实相。凡夫的所知所见,无不为自性的戏论所乱,一切是错误的。这种虚诳妄取相,不但不见如实空相,也不能如实了达如幻的行相。从见中道而成佛的圆证实相说:从毕竟寂灭中,彻见一切法的体、用、因、果,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如法华经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空寂与缘起相,无不是如实的。但这是非凡愚的乱相、乱识所得,必须离戏论的虚诳妄取相,那就非「空无所得」不可。所以,经论所说的实相,每侧重於如实空性、无性。要见性相、空有无碍的如实相,请先透此「都无所得」一关──迷悟的关键所在。
实相──约理性边说,是空还是有?中论说:『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实相非凡常的思想,世俗的语言可表达,这如何可以说是空是有,更因此而诤论?然而,实相非离一切而别有实体,所以不应离文字而说实相。同时,不假藉言说,更无法引导众生离执而契入,所以「不坏假名而说法性」,即不妨以「有」、「空」去表示他。中论说:『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末句,或译「诸法之实相」。众生的不能彻悟实相,病根在执有我法的自性;所以见色闻声时,总以为色声的本质是这样的,确实是这样的,自己是这样的。由於这一根本的执见,即为生死根本。所以,经中所说的实相,处处说非有,说自性不可得。本经也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高扬此实相无相的教说,尊为「不二解脱之门」。即是说:实相非空非有,而在「寄言离执」的教意说,实相是顺於「空」的;但不要忘却「为可度众生说是毕竟空」!
有人说:实相是客观真理,非佛作亦非余人作,是般若所证的。有人说:实相为超越能所的──绝对的主观真心,即心自性。依智论说:『观是一边,缘是一边,离此二边说中道』。离此客观的真理与绝待的真心,才能与实相相应。实相,在论理的说明上,是般若所证的,所以每被想像为「所」边。同时,在定慧的修持上,即心离执而契入,所以每被倒执为「能」边。其实,不落能所,更有什麽「所证」与「真心」可说!
B、观照般若:再作三节解说:凡、外、小智之料简:
一、世间凡夫也各有智慧,如文学的创作,艺术的优美,哲学与科学的昌明,以及政治、经济等一切,都是智慧的结晶;没有智慧,就不会有这些建树。但这是世间的,利害参半的。如飞机的发明,在交通便利上,是有益人群的;但用他来作战,就有害了。常人所有的「俗智俗慧」,偏於事相的,含有杂染的,不能说是般若。
二、外道也有他们的智慧,像印度的婆罗门,西欧的基督教等。他们的智慧,以人间为丑恶的,痛苦的,要求升到一个美妙的、安乐的天国。於是乎行慈善持戒,祷告,念诵,修定等。这种希求离此生彼的「邪智邪慧」,如尺蠖的取一舍一,没有解脱的可能,不能说是般若。
三、二乘行者得无我我所慧,解脱生死,可以称为般若;但也不是般若经所说的般若。大乘的诸法实相慧,要有大悲方便助成的;悲智不二的般若,决非二乘的「偏智偏慧」可比。离此三种,菩萨大悲相应的平等大慧,才是般若。
****空、般若、菩提之转化:智论说:『般若是一法,随机而异称』。如大乘行者从初抉择观察我法无性入门,所以名为空观或空慧。不过,这时的空慧还没有成就;如真能彻悟诸法空相,就转名般若;所以智论说『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般若到了究竟圆满,即名为无上菩提。所以说:『因名般若,果名萨婆若』──一切种智。罗什说:萨婆若即是老般若。约始终浅深说,有此三名,实际即是一般若。如幼年名孩童,读书即名学生,长大务农作工又名为农夫或工人。因此说:『般若是一法,随机而异称』。
 **** 般若、方便之同异:般若是智慧,方便也是智慧。智论比喻说:般若如金,方便如熟炼了的金,可作种种饰物。菩萨初以般若慧观一切法空,如通达诸法空性,即能引发无方的巧用,名为方便。经上说:『以无所得为方便』。假使离了性空慧,方便也就不成其为方便了!所以,般若与方便,不一不异:般若侧重於法空的体证;方便侧重於救济众生的大行,即以便宜的方法利济众生。智论这样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
C、文字般若:文字,指佛所说的一切言教。常人以书籍为文字,其实,文字不尽是书本的。书籍,是依色尘而假立的文字;但佛世却是以音声作文字。佛怎麽说,弟子即怎麽听受。所以,佛经以名句文身而立,而名句文身是依声假立的。或者偏爱不立文字,以教义的钻研为文字而加以呵斥,不知言说开示即是文字。凡能表显意义,或正或反以使人理解的,都是文字相。笔墨所写的,口头说的,以及做手势,捉鼻子、竖拂、擎拳,那一样不是文字!文字虽不即是实义,而到底因文字而入实义;如离却文字,即凡圣永隔!此处说的文字,指大般若经中的第九分。
初学般若,应先於文教听闻、受持,以闻思慧为主。经合理的思考、明达,进而摄心以观察缘起无自性,即观照般若,以思修慧为主。如得离一切妄想戏论,现觉实相,即实相般若了。这三者,同明般若而各有所重,如意在实相,即能所并寂而非名言思惟可及。如意在观慧,即依境成观,以离相无住的相应为宗。如意在文字,即重在安立二谛,抉择空有。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泰山府君(天名)又曰太山府君,本为道家所起之名,道家以泰山之神为泰山府君。于佛家为十王经所说十王之第七阎魔王之书记,记人善恶。又掌大海底西北沃燋石下热恼大地狱。..

问: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是这样的吗?宏海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见解,学佛人不要把吃肉和戒律混在一起来说。比如正..

农历二月十九,恭逢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若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恭诵《妙法莲华经》一部,或单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是人福慧..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关于般若

般若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般若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般若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般若。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