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阿荣博堪布开示: 生死只在呼吸之间 请珍惜


编者按:去世是人类永久的论题,当年释迦牟尼落发,也是有感于生老病死等痛苦。近来,希阿荣博堪布接受人物杂志采访,就存亡疑问作精彩回答。

佛陀早年告诉弟子,存亡只在呼吸之间。(图画来历:资料图画)

一、您希望以怎样的方法脱离人世?

答:我希望到时分不要搅扰到他人,最少不要给他人添费事或带来利诱。

二、到目前为止您离去世近来的时分?

答:我十几岁在外求学时得了严峻的胃病,当时没有条件治疗,拖到后来差点死掉。这是我知道的离去世很近的一次履历,我所不知道的应当还有许多,因为我们可以说是时间与去世相伴。佛陀早年告诉弟子们,存亡只在呼吸间。生与死的距离便是一呼吸这么近。原因瞬息万变,或许很屡次我曾与去世擦肩而过,仅仅我自己不知道算了。

三、佛教以为存亡事大,您怎样看待事大这点?

答:事大便是说很首要,需要认真对待。一个人怎样看待去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对活着的心情。为何活?怎样活?具体到一事一物怎样取舍,都会受到影响;而人怎样活,一辈子都做了啥,想些啥,也决议了他在去世时会履历啥。生和死,对互相都很首要。

除此以外,对于佛教的修行者,存亡事大还有更进一步的含义,便是把跨越存亡轮回作为人生最首要的事,假设不处理这个疑问,就只能在烦恼中无尽流转,不由自主,求出无期。

四、世人对去世这件事布满抵抗和惊骇,您会对此说点啥?

答:对惊骇的事,我们通常有两种选择:面临或逃避。去世这件事却是无可逃避的,抵抗和逃避只会让我们愈加被逼。佛法教人以务实的心情看待人生,假设一件事无法防止,那么就注重它,这是最准确也是最节省精力的做法。

怎样注重?你得逐渐调整自己对去世的心情,接受它是生命的一部分,就像疾病和变老一样,每个人都会履历,在这件事上你并没有比他人更倒运。由抵抗转向接受会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进程,格外当你身边真的有挨近的人在面临去世,或许你自己在面临去世时,你很难不仇视。有这种心情也正常,但关键是不要容许自己沉浸在其间,这于人于己都不会有帮忙。

那么怎样才干实在帮到自己和他人?注重去世的第二步,便是了解去世的进程:死前终究的几周、几天、几小时里,生命是处于啥样的情况?人在挨近去世时,身体会有哪些改动?会想啥?需要啥?你对此有所了解,才知道自己应作为啥,不该作为啥。

佛法中有具体讲到,当修行者看到自己身上出现某些死相,说明寿数现已到结束,这时应初步为去世做预备。有些人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并提前料理好悉数,然后慈祥地往生。做到这样,靠的是平常的修持

现在的人大多对去世一无所知,当有亲人、朋友挨近去世,虽然很关怀,却并不知道怎样去帮忙。临终者对事物的感受迥异于常人,而我们往往是想当然的依据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去区分他想啥、需要啥。可想而知,这不但帮不上忙,反而有或许制造费事。

无论是为自己仍是为他人思考,都需要对去世有所了解和预备。去世不知何时会俄然降临,所以这种了解越早初步越好。

五、您是何时实在卸掉了对去世的惊骇?

答:修行地步很高的人的确能不惧去世,他们对死往何处去是有把握的。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人,对他们很敬仰,但我不敢说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对去世临危不乱。我的修行还不行,还需要极力。

六、说一件您幸而的去世后再也不用在地球上做的事?

答:假设一件事不该做,现在就可以不做,不用等去世来处理疑问。去世能不能处理疑问,很难说。

七、您等候在哪里度过您的终究一天?

答:对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来说,在哪里度过终究一天并不是很首要,关键是心的情况,是不是有正知正念。正知,是指对自己身心的情况有继续清醒的觉察。正念,是心住处死,心处在对处死的忆想、定解、觉受或证悟中。

八、假设死后有一次可以回到人世的机遇,并可以私自探望或人,您会选择谁?为何?

答:佛教以为人死后通常会履历不一样的中阴时期,这其间某个时期或许会出现你所说的情况,亡者可以悄然的回到人世。说悄然,是因为普通人看不见他,而他能无碍地看、听、感受。不过通常这时分亡者会去哪里,看到啥人,见到啥情形,自己很难做得了主。他仅仅在业力中阴身失常敏锐、随时改动的感受、心情的一起牵引下忽忽东西。业力,简略地说明,便是一个人言行思想的许多来龙去脉不断叠加而构成的健壮惯性。人在生前死后都受到这股惯性的分配,死后格外如此,因为在中阴身的觉知中,业的力气表现为强风,在强风劲吹之下,他无法控制自己近于无形的身体。所以,通常人到了这个时分,几乎谈不上选择,即使勉强有点主见,想啥,也是在惯性作用中。

我希望自己往后不要落到这样被逼的地步。佛教修行中一个首要内容,便是学习怎样把握住临终和死后不一样时期出现的脱节的机遇。前面我说了,人死后会履历不一样的时期。假设生前修行得力,在死后开始的几个时期就或许脱节,后边的时期将不会出现。

九、死后或许会悔恨的事?

答:我希望不要有到死还悔恨的事。藏传佛教中有一位闻名的大师,米拉日巴尊者,他早年说:我的宗教是存亡无悔。不该做的事,不做,避免自己将来悔恨;该做的事,去做,不留怅惘。该与不该,怎样区分呢?会给自他制造损害、妨碍的事,是不该做的;而能带来安泰,能补偿损害的,是应作为的。千百年来,许多修行者都极力以这样的原则辅导自己的言行,在每一件事上稳重取舍,尽或许不给自己留下怅惘、悔恨的机遇。

十、假设生命只剩24小时,您会做些啥?

答:我会把全部时间用来祈求我的上师。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关于修行

修行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修行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修行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修行。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