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沉默-佛陀不回答的十个问题,您知道吗?


在巴利文原典中,多处都说到一位游方者名叫婆蹉种。一次,婆蹉种来到佛处,问道:

敬重的乔达摩啊,神我是有的吗?

佛陀闭口不答。

那么,可敬的乔达摩,神我是没有的吗?

佛仍是保持缄默沉静。  

在佛陀年代,类似于婆蹉种这样的游方者不胜枚举,他们在和他人议论时,为了争论而争论,时常用形而上学方面的疑问来同他人争论。其间十个有名的形而上学的疑问是:

一、有关国际的疑问

1.国际是耐久的吗?

2.国际不是耐久的吗?

3.国际是有限的吗?

4.国际是无限的吗?

二、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疑问

5.身与心是同一物吗?

6.身是一物,心又是一物吗?

三、佛陀悟证的境地疑问

7.如来身后持续存在吗?

8.如来身后不再持续存在吗?

9.如来身后是既存在亦一起不存在吗?

10.如来身后既不存在亦一起非不存在吗?

佛陀对议论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疑问不感兴趣,所以每逢有人向佛陀提出以上疑问时,佛陀老是缄默沉静不语。

佛陀为何不答复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疑问呢?首要,这些疑问与佛陀的经验没有多大联络。在前期佛教教义中,佛陀特别强调戒、定、慧三无漏学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有漏皆苦三法印。佛陀不止一次地说,比丘,我所讲的法只需两件事:苦和苦之止息(即涅盘)。人类充满了苦楚,咱们燃眉之急的任务就是要去掉苦楚,所以我阐明这些法,由于它们有用途,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有根柢上的联络,可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安静、深观和涅盘。因而我阐明这些法。而在以上十个形而上学的疑问中,前四个疑问是有关国际的期限和广度的疑问,这是国际论,它们与佛陀的经验联络不大。不论国际是耐久还对错耐久,有限仍是无限,它们都无益于人类对苦楚之脱节。接下来两个疑问是有关身与心方面的疑问。依据佛陀的经验,诸法无我,这是三法印之一。事实上,无我的教义是佛教的一大特征,所以若有人问身与心是同一物仍是不相同,对佛陀的经验而言,这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干。对佛教来说,这些疑问根柢就无从说起。毕竟几个疑问是有关佛陀悟证的境地疑问。佛陀悟证的超凡境地只能经过修行而悟证之。对一般人来说,他们耐久也不会了解这种跨过现世的境地,即便佛陀为他们阐明。所以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疑问与佛陀的经验联络不大,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根柢无关,它们不能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到安静、深观和涅盘,因而,佛陀没有答复这些疑问。所以每逢有人向佛陀请教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疑问时,佛陀老是保持缄默沉静。

其次,形而上学的疑问会把咱们引入歧途,使人迷失方向。

佛陀年代,一位比丘名叫曼童子,有一天,他午后默坐时,遽然起来去到佛所,行过礼后在一旁坐下,就说:世尊,我正独自默坐,遽然起了一个主意:有十个疑问你从来没有给咱们清楚的阐明。每逢咱们向您问起这些疑问时,您老是将之放置一边,缄默沉静不语。我不喜欢这种做法。世尊,今日您若跟我阐明了解这十个疑问,我将持续修梵行;假定世尊仍对这些疑问保持缄默沉静,我便会失掉决计,不再修梵行。假定世尊知道人世是耐久的,就请照这样给我阐明。假定国际不是耐久的,又为何?假定您对这些疑问也不知道,就直接说:我不知道。

佛陀说:你这愚笨的人啊!你开端落发修行就是为了了解这些形而上学的疑问吗?你侍从我修梵行时我容许过你将会答复这些疑问吗?曼童子答复说:世尊,没有。佛陀说:在你还没有得到如来的答案之前就要死掉了。曼童子,假使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定其时那人说:我不肯把这毒箭拔出来,除非我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种姓、婆罗门种姓、吠舍仍是首陀罗种姓;他是高、是矮仍是中等身段;他的肤色是黑色、白色、棕色仍是金黄色;他来自哪一个城市或村庄。我不肯取出此毒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啥弓所射中,弓弦是啥样的;哪一型的箭;箭是哪种毛制的;箭簇又是啥材料所制曼童子,这人在未澄清这些答案之前早就死了。相同,假定有人说,我不要侍从世尊修梵行,除非他答复我,国际是不是耐久等疑问,此人还未得到如来的答案就已告死亡了。由于人生是时间短的,假定或人整天为这些形而上学的疑问所利诱,穷追不舍,追根穷源,这便误入歧途,终将一无所获。

再次,由于言语的局限性,凡夫无法经过言语清楚这些疑问。

言语是人类创造的,用以表达人类由感官与心灵所体验到的事物、阅历、思维和豪情。它代表咱们所熟知的事物与意念的符号。它局限于时间、空间和缘起法,言语不行能跨过这些计划。换句话说,人类只能在时间、空间和缘起法容许的计划内用言语表达一件事、一种境地。有时,人类的言语甚至不足以表明往常事物的实在性状。例如阅历通知咱们,有时咱们会有一种热情或感触,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所以人类的言语不是万能的,它有必定的局限性。在了知真理方面,言语更是不行*并且易致差错的。由于绝对真理(例如涅盘)超出时间、空间和缘起规矩的束缚,人类只能体证之,而不行能用言语描绘之,即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事实上,这些疑问耐久不行能经过言语文字而取得充沛而满足的答复,没有任何言语文字能够表达这种阅历。就像在鱼的词汇里是没有描绘陆地的字眼相同。乌龟对他的兄弟鱼说,它刚到陆地上漫步回湖。鱼说:当然你的意思是说游水了。乌龟想对鱼阐明陆地是巩固的,不能在上面游水,只能在上面步行。可是鱼却坚持不行能有这么相同东西,陆地必定也是液体,和它住的湖相同,有波涛,能够在上面跳潜游水。相同,在一般凡夫的词汇里,不行能找到恰当的词句去描绘涅盘。可是其时有不少人用国际上最夸姣的词语去描绘涅盘的崇高境地,有人甚至不吝化尽汗水,长篇大论地论说佛陀入灭后的美妙境地。其作用正如《楞伽经》里所说愚人执着言语文字,如大象堕入泥潭,不能自拔。

毕竟,对机说法,对症下药是佛陀教化众生的办法。佛陀并不是一座计算机,不论啥人问啥样的疑问,他都会不加思索地答复。他是一位很考究实习效益的老师,充满了慈善智慧,他并不是为了夸耀自个的常识而答问,而是为了要帮助问话人走上正觉的路程。他和人说法时,时间不忘对方的水平、倾向、根器、性格以及了解某一疑问的才华。

依据佛说,抵挡疑问有四种办法:

1.当疑问对比直接、显着,并且避免了形而上学的疑问时,这些疑问有必要开门见山地答复。例如苦之因是啥?

2.某些疑问有必要以剖析的办法答复,例如佛教是唯心主义仍是唯物主义?

3.还有一些疑问有必要以反问为答复。

4.有一类疑问有必要以缄默沉静不语为答复。例如当有人向佛陀寻问有关形而上学方面的疑问时,佛陀常常是保持缄默沉静。

所以,当婆蹉种问佛陀有无神我时,佛陀老是保持缄默沉静。佛陀的缄默沉静对婆蹉种的影响胜过任何雄辩。悲智双全的佛陀曾为这位利诱的求法人煞费苦心,并对他表明殷切的关心。

或许有人会问,佛陀毕竟是不是能答复以上十个形而上学的疑问?咱们权且先不作任何结论,但有一点能够必定,佛陀所知的法必定比他所说的法要多得多。

有一次,佛陀在憍欣赏弥(今印度阿拉哈巴特邻近)一座尸舍婆林中经过期,他取了几片叶子放在手里,问他的弟子们道:比丘们啊!你们意下如何?我手中的几片叶子多呢,仍是此间林中的叶子多?世尊,你手中只需很少几片叶子,但此间尸舍婆林中的叶子却多得不行胜数。

相同,我所知的法好像尸合婆林中的叶子,而我现已通知你们的好像我手中的叶子,只需一点点,我所未说的法还有很多呢!而我为何不为你们说那些法呢?由于他们没有用途,不能引导人证得涅盘。这就是我没有说那些法的缘由。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智慧

智慧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智慧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智慧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智慧。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