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为亲证如来藏的感受?


陈健民上师《曲肱斋文集卷六.平实洽谈》中提出了四点规范明相、无念、心无能所、气离收支,是经得起经教查看,也为汉藏许多大德亲证不虚的,不能由于陈健民自个有争议,比方净空老法师斥之为魔(因其主张消业往生),就因人废言。是可谓显密实证佛教之纽带,千古秘传之津要。

如来藏也即为如,其本也即空性。然藏密以为空性无可现证。行者所要契入的实习是心脱离能所、名言后所得之智境。

那么如何的正受方可称为如来藏的境地或许开悟后的境地呢?这才是这篇文章的要害。咱们知道,佛法修行贵在脱节,要脱节要靠正见,而也只需获得正受后才得真实的正见,此所谓如人饮水。就好像读者看了这篇文章,也只算是一点知道。

陈健民先生的《曲肱斋文集卷六.平实洽谈》里破天荒抖露出来禅宗开悟的四点规范明相、无念、心无能所、气离收支。此四点,谨录原文如下:

明相

对比早年未入时所见山河大地,全部事物,好像带了一副水晶眼镜,十分清净,十分皎白。古人所谓露地白牛,即是这个;所谓净裸裸,赤洒洒,光灼灼,也即是这个;所谓银碗盛雪,也即是这个。通常修行人也未尝无亮光现前,或许眼角一闪,或许只见一片,或许只见一室,或许只在一时。这个明相是处处皆明,随时皆明,较日后只需厚薄之分;厚时如坐水晶宫里,薄时如雨后初霁,极点皎白;无有一处不是的,无有一时不现前。

无念

正本有念、无念是两端话,在见地上并不许无念才是,有念便非。可是初入之时,决定是无;何以故?初入,悟力不强,只需在无念时得个机遇现起;有念时不易现起。要到得个用途时,才调在有念、妄念、杂念、恶念等全部念上现起。所以初入的人,随时应留神除希望;不除希望要在得个用途往后去。所以六祖云:惠能无方法,不断百思维。可是这不是初入的人,所能做到的。

心无能所

初入时,心虽明明白白,可是并不觉得我心是能入者,明相是所入者。此刻之心已归法性,但觉圆明周遍,全部处明明白白,又酣畅、又恬淡、又坦荡。其详可读拙著《反省录如也篇》便知。

气离收支

正本禅宗连心都不谈,况且谈气。可是在事实上,这个未死的人,决定是未断气的;不由于汝修禅宗,就没有气了。熟行功上不宜固执气;在印证上却可作一查询的条件。所以达摩也说:语无喘息。这不是谈气吗?这初入悟境的气,是顿然停住了――既不出,亦不入。此悟境偶尔现起,为时不久;在其人当时也不知道气是如何。在久住悟境的人,往后回忆,天然知道此刻之气已离收支。我写至此,想到打地和尚,他是一个深住入处的好例。他见人问西来意,便持杖打地。有人先将杖偷去,再问他,他只需张口算了。此刻彼深化悟境,气不举动,只需打地一法,以警醒别人;杖不在手,气又不能行,只需张口算了。此种境地,也可证实禅师教人只以证量,不以言语。其他纵出言语,也属身教之物,非是身教之物。打地和尚以入处教人;其他嘘嘘出气的个性,则是以出处教人,如石头之教隐峰是也。又由于气离收支,此刻身体分量彻底丢失,极点轻安。

可是笔者之文并不能到此打住,然后称誉陈先生的无量积德行善。由于榜首,陈先生的反对者许多,是位颇具争议的藏密行者。据称,其书被出版社删减、国家也相继回收,怕构成不良影响。第二、许多看到此文的佛徒,许多必定是恶感西藏密宗的,如说此四点仅为密宗定见,怕难服众。笔者在此,想阐明的是,这点,汉文三藏、禅家语录正本也是如此附和的。

关于明相,正本也即大亮光。说为大亮光,由于其非破色阴往后所得之亮光或许眼识迷乱的一种显相。因此刻之亮光为清净的,远离生灭知道心的。关于开悟后能见大亮光,是没有啥疑问的,由于如来藏也被称为大亮光藏。《圆觉经》云: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亮光藏三昧正受,全部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对等本际,满足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楞严经》:若离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观此可见佛陀显说经典中清楚记载身心寂灭后,可见大亮光。而禅家语录里边更举目皆是,仅仅说的对比迷糊些算了,例如永嘉大师《证道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表里。 张拙秀才开悟往后道出:亮光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存亡涅槃等空花。

关于心离能所,正本也即禅家所说的无云晴空的境地。在此境地中的人,心离诸种名言对错,故而于诸境地,可是照见,而非看见,故不攀援。好像明镜,仅仅寂然照得现象,并无别离爱憎概念。故禅家打个比方就例如一片晴空无有白云遮挡。然则为何说此刻心无能所呢?由于若有能所,即不能契入。至于要抵达心离能所,有必要顿息狂心。何为狂心呢?狂心即名言别离攀援之心。近代虚云老和尚开悟诗曰:杯子扑落地,响声鸣呖呖,虚空损坏也,狂心当下歇。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此诗点明这点再无不过,诗中所谓人亡,也即我空,而家则为众生攀援依持之物,故家亡即法空了。

气离收支,也即是灭收支息。修学小乘禅法的人知道入四禅定地时经典中要收支息灭,而收支息灭之四禅则为契入如来藏的要门。《大智度论》卷二十云: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四禅等是助开门法。故通常佛徒谓经典没有记载见道要灭收支息,便持以为无,此为无知之谈。而藏密关于这点则说得很清楚,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即是气为心马,心乘气行。而陈健民先生加了一句话:无明缘行,行即气也。盖有诸呼吸之有情,盖不能免于生念,终身念则无明生。而开悟时,则是明生而无明灭了,此刻当然没有收支息。而通过笔者查询,汉地佛教所谓近代以来证悟者少,也即不明禅教本意,妄执片言,忽略开悟前修习禅定的加行,甚至通常禅和连啥是四禅都不知道。还沾沾于所谓行、住、坐、卧皆是禅,真实是乱了道次序的妄语。《大智度论》云:是三种才智,若不住定中,则是狂慧,多堕邪疑、无所能作。若住定中,则能破诸烦恼 ,得诸法实相。几乎是清楚侧重,开悟有必要有禅定的加行。在此,笔者强烈主张读者研讨《阿含经》,各个得四禅,如此开悟之人遍在,汉传佛教法统有继了。

至于轻安这点,即是四禅八定的通常需要,更是行者开悟后的一个显着的心思改动。早年未悟之时,虽压伏妄念,然眼之所见,人世甚至本身无非龌龊之物,难免沉心入空,不觉人世有何生趣,此也即尘俗所谓心思失望,难免沉重。而开悟往后,犹如桶底掉落,人世烦恼之物,不复能久居于心,此刻之心思当轻盈慈祥如失分量。虚云开悟诗中所谓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也即说此种心态。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善士问:请问如何摆脱缠身灵?海涛法师答:这个有一些人非常关心,人一旦被东西附体了,是非常痛苦的事情。首先你要从自己的心灵上找问题,可能你有很多的心态是不好的,你..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皈依发心】:(三遍)诸佛正法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为利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证诸佛般若究竟义。【称念圣号】:(三遍)南无本师释迦..

“吉祥卧”就是佛教的一种修行姿势,意即朝右侧卧躺。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三游行经记载:“尔时,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腋如师子王,累足而卧。”说明释迦牟尼卧着时采右..

贪、嗔、痴的含义:佛学上的贪是指有求心,即六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法欲),它缘起于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贪就是无求无欲,不贪是前五识转为成所..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佛告大众诸大菩萨摩诃萨。若有初发意菩萨。及一切四部众。善男子善女人等。若发菩提心者。文殊师利菩萨当有誓言。我有十种诸佛无尽甚深大愿。所有一切菩萨及一切有情众生。..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条件,信愿行,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真正相信,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没有丝毫怀疑。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保证书,这部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智慧

智慧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智慧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智慧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智慧。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