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为亲证如来藏的感受?


陈健民上师《曲肱斋文集卷六.平实洽谈》中提出了四点规范明相、无念、心无能所、气离收支,是经得起经教查看,也为汉藏许多大德亲证不虚的,不能由于陈健民自个有争议,比方净空老法师斥之为魔(因其主张消业往生),就因人废言。是可谓显密实证佛教之纽带,千古秘传之津要。

如来藏也即为如,其本也即空性。然藏密以为空性无可现证。行者所要契入的实习是心脱离能所、名言后所得之智境。

那么如何的正受方可称为如来藏的境地或许开悟后的境地呢?这才是这篇文章的要害。咱们知道,佛法修行贵在脱节,要脱节要靠正见,而也只需获得正受后才得真实的正见,此所谓如人饮水。就好像读者看了这篇文章,也只算是一点知道。

陈健民先生的《曲肱斋文集卷六.平实洽谈》里破天荒抖露出来禅宗开悟的四点规范明相、无念、心无能所、气离收支。此四点,谨录原文如下:

明相

对比早年未入时所见山河大地,全部事物,好像带了一副水晶眼镜,十分清净,十分皎白。古人所谓露地白牛,即是这个;所谓净裸裸,赤洒洒,光灼灼,也即是这个;所谓银碗盛雪,也即是这个。通常修行人也未尝无亮光现前,或许眼角一闪,或许只见一片,或许只见一室,或许只在一时。这个明相是处处皆明,随时皆明,较日后只需厚薄之分;厚时如坐水晶宫里,薄时如雨后初霁,极点皎白;无有一处不是的,无有一时不现前。

无念

正本有念、无念是两端话,在见地上并不许无念才是,有念便非。可是初入之时,决定是无;何以故?初入,悟力不强,只需在无念时得个机遇现起;有念时不易现起。要到得个用途时,才调在有念、妄念、杂念、恶念等全部念上现起。所以初入的人,随时应留神除希望;不除希望要在得个用途往后去。所以六祖云:惠能无方法,不断百思维。可是这不是初入的人,所能做到的。

心无能所

初入时,心虽明明白白,可是并不觉得我心是能入者,明相是所入者。此刻之心已归法性,但觉圆明周遍,全部处明明白白,又酣畅、又恬淡、又坦荡。其详可读拙著《反省录如也篇》便知。

气离收支

正本禅宗连心都不谈,况且谈气。可是在事实上,这个未死的人,决定是未断气的;不由于汝修禅宗,就没有气了。熟行功上不宜固执气;在印证上却可作一查询的条件。所以达摩也说:语无喘息。这不是谈气吗?这初入悟境的气,是顿然停住了――既不出,亦不入。此悟境偶尔现起,为时不久;在其人当时也不知道气是如何。在久住悟境的人,往后回忆,天然知道此刻之气已离收支。我写至此,想到打地和尚,他是一个深住入处的好例。他见人问西来意,便持杖打地。有人先将杖偷去,再问他,他只需张口算了。此刻彼深化悟境,气不举动,只需打地一法,以警醒别人;杖不在手,气又不能行,只需张口算了。此种境地,也可证实禅师教人只以证量,不以言语。其他纵出言语,也属身教之物,非是身教之物。打地和尚以入处教人;其他嘘嘘出气的个性,则是以出处教人,如石头之教隐峰是也。又由于气离收支,此刻身体分量彻底丢失,极点轻安。

可是笔者之文并不能到此打住,然后称誉陈先生的无量积德行善。由于榜首,陈先生的反对者许多,是位颇具争议的藏密行者。据称,其书被出版社删减、国家也相继回收,怕构成不良影响。第二、许多看到此文的佛徒,许多必定是恶感西藏密宗的,如说此四点仅为密宗定见,怕难服众。笔者在此,想阐明的是,这点,汉文三藏、禅家语录正本也是如此附和的。

关于明相,正本也即大亮光。说为大亮光,由于其非破色阴往后所得之亮光或许眼识迷乱的一种显相。因此刻之亮光为清净的,远离生灭知道心的。关于开悟后能见大亮光,是没有啥疑问的,由于如来藏也被称为大亮光藏。《圆觉经》云: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亮光藏三昧正受,全部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对等本际,满足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楞严经》:若离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观此可见佛陀显说经典中清楚记载身心寂灭后,可见大亮光。而禅家语录里边更举目皆是,仅仅说的对比迷糊些算了,例如永嘉大师《证道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表里。 张拙秀才开悟往后道出:亮光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存亡涅槃等空花。

关于心离能所,正本也即禅家所说的无云晴空的境地。在此境地中的人,心离诸种名言对错,故而于诸境地,可是照见,而非看见,故不攀援。好像明镜,仅仅寂然照得现象,并无别离爱憎概念。故禅家打个比方就例如一片晴空无有白云遮挡。然则为何说此刻心无能所呢?由于若有能所,即不能契入。至于要抵达心离能所,有必要顿息狂心。何为狂心呢?狂心即名言别离攀援之心。近代虚云老和尚开悟诗曰:杯子扑落地,响声鸣呖呖,虚空损坏也,狂心当下歇。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此诗点明这点再无不过,诗中所谓人亡,也即我空,而家则为众生攀援依持之物,故家亡即法空了。

气离收支,也即是灭收支息。修学小乘禅法的人知道入四禅定地时经典中要收支息灭,而收支息灭之四禅则为契入如来藏的要门。《大智度论》卷二十云: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四禅等是助开门法。故通常佛徒谓经典没有记载见道要灭收支息,便持以为无,此为无知之谈。而藏密关于这点则说得很清楚,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即是气为心马,心乘气行。而陈健民先生加了一句话:无明缘行,行即气也。盖有诸呼吸之有情,盖不能免于生念,终身念则无明生。而开悟时,则是明生而无明灭了,此刻当然没有收支息。而通过笔者查询,汉地佛教所谓近代以来证悟者少,也即不明禅教本意,妄执片言,忽略开悟前修习禅定的加行,甚至通常禅和连啥是四禅都不知道。还沾沾于所谓行、住、坐、卧皆是禅,真实是乱了道次序的妄语。《大智度论》云:是三种才智,若不住定中,则是狂慧,多堕邪疑、无所能作。若住定中,则能破诸烦恼 ,得诸法实相。几乎是清楚侧重,开悟有必要有禅定的加行。在此,笔者强烈主张读者研讨《阿含经》,各个得四禅,如此开悟之人遍在,汉传佛教法统有继了。

至于轻安这点,即是四禅八定的通常需要,更是行者开悟后的一个显着的心思改动。早年未悟之时,虽压伏妄念,然眼之所见,人世甚至本身无非龌龊之物,难免沉心入空,不觉人世有何生趣,此也即尘俗所谓心思失望,难免沉重。而开悟往后,犹如桶底掉落,人世烦恼之物,不复能久居于心,此刻之心思当轻盈慈祥如失分量。虚云开悟诗中所谓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也即说此种心态。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佛教五戒诵戒仪轨一、上香(三拜)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三、忏悔(三番三拜)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

逆境见修行一、难行莫胜忍,功德非常大忍辱的功德非常大,难行莫胜忍。没有一种修行比忍辱更难修,表示修忍辱的功德跟它的难度一样大,所以靠忍辱可以累积无边的功德。很多..

关于智慧

智慧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智慧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智慧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智慧。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