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佛陀引导众生出离三界秘诀是什么?
众生倒置无明妄执有我,佛陀四招让人脱节烦恼。(图画来历:材料图画)
作为脱节道的行者,要想出离三界,了脱存亡,应如何令主意安住呢?
佛陀临涅槃时劝诫弟子们说:应依四念处而住。
一、观身不净
凡夫虽有各种顽固,但其间最顽固的往往是这个身体。很多人终其终身忙忙碌碌,无非是为了这个色身的吃、穿、住,为了这个色身的调理、维护、康复。年轻人关心它是不是美丽拔尖,费尽心思地装扮它;老年人关心它是不是健康安全,鞠躬尽瘁地呵护它。但我们是不是想过,这个让自个劳累终身的身体毕竟是什么呢?本来,这个身体远不如我们以为的那么值得贪著。经云:九孔常流不净。在我们身体上,有九个时常流动不净秽物的孔洞。此外,每个毛孔都会排泄汗液,若不及时清洗,就会发出令人掩鼻的异味。一旦死去,这个身体更会灵敏恶臭、迂腐,终究剩余成堆枯骨,化为一抔黄土。常人利诱于色身本相,才会贪著不已。若能透视其本质,清楚色身的不净和不可爱乐,天然就能减少贪著。
二、观受是苦
受,即对环境的感受。很多人觉得,人生感受是有苦有乐的,当我们患病或情绪低落时,天然是苦受。但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之类,莫非也是苦受吗?清楚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何须之有?那么,佛法又是如何看待这些的呢?以佛法智慧透视,这三种感受的本质都是苦的。苦受自身自不必说,我们都知道是苦。至于乐受,佛教称之为坏苦,由于没有一种快乐是永恒不变的。实际上,快乐的当下就是在趋向痛苦。当快乐消逝时,痛苦就接二连三了。我们饥饿时,品尝甘旨好菜会感到快乐。一旦逾越身体所需,快乐就转为痛苦了。假设品尝甘旨的本质是快乐的,应当越吃越快乐才对,实际却否则。所以,乐受的本质也不是真实的快乐。快乐只是来自某种愿望得到满足时的心思平衡,并没有真实、不变的快乐。此外,还有一类归于非苦非乐的感受,为舍受。依舍受树立行苦,即有为法无常变迁之苦。总归,悉数感受终会归于痛苦,就像悉数生命都会走向去世这个结尾。
三、观心无常
我们的心念是无常改动的:快乐到来时,不会耐久快乐;痛苦降暂时,也不会耐久痛苦;情绪高涨时,未必耐久坚持;心境沮丧时,也未必持续不变。心念总是飘忽不定的,念念都是无常,不时都在变幻。认识到心念的无常本质,就不会顽固于某种感受,不会因顺境而得意洋洋,也不会因困境而难以自拔。
四、观法无我
法,指国际人生的悉数诸法;我,指独存、不变的操作。国际悉数诸法,包括我们自身,都是众缘和合而成,其间并不存在独存的实体。但众生由于倒置无明,妄执有我。所以佛陀劝诫弟子,应观法无我,然后脱节对人世万象的贪著。
世人由于对国际、人生缺少正确理解,致使常、乐、我、净四种倒置观念。佛陀所经验的四念住,恰是为了帮忙我们对治这四种错误观念。经过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修习,终究能够脱节因常、乐、我、净四种错误认识制造的各种烦恼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