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是真的吗,为什么我们都会忘记前世的事情?


人若不修身养性,违反经戒,随流入俗,邪命养身,切断处死,于法味真理,不信不乐,更不愿奉行,就象愚笨的人背明向暗,世世障蔽,劫劫染污,究竟无法看清存亡的本相。佛陀告诸弟子:人这一生禀受身形,肉眼所见如今之事,爸爸妈妈亲属等,明理解白,但是不能看见知道宿世从哪里来,当此生老死往生后世时,再受新的身形,也不能知道了知当代之事,为何呢?一生一死,心识转迁,十二缘由,无明愚痴是其主,模糊暗钝,一转生即不知道了。

比如煮炼白丝,染成各色,青、黄、赤、黑,改变了本有的白色,难以还原正本的皎白,生和死的改换,也如白丝相同地改变了色彩,人的心念好像规律,一念即成,试想在这一生中,心念万端,赏善罚恶,各随业使,故身已灭,新身未久,存亡的规律当然是痴妄与暗蔽来构成的。

假如你想了知全部业因苦果的由来,就必须修学崇高的品德,清净的梵行,以回归到菩提正路的真如妙性。你自然会顿悟全部正本,如沉睡的人醒了相同。佛陀告诸弟子:人的心识是随了人的善恶二业而具有选择性,心识的本身受选择性的驾御、死转往受,随善而善,随恶而恶,才幻变出万端形状来。好像火因柴的焚烧才出生火焰的相状,若然将柴弄湿或搬掉,火焰的相状也就幻灭了。未证得菩提道果,要在存亡的苦海里沉沦,是因知道没有转过来。

比如布满了尘埃的镜子,极度昏蒙,拿起来照照自个,一无所见,知道也如这镜子相同,一经藏污纳垢,便不识自个的正本面目,形成存亡的流徒,引起的凄惨盈蔽,祸福牵连,即是这忘记的真空妙有,如照蒙尘纳垢的镜子相同。又比如深邃混浊的湖水,虽然虫鱼游历其间,而难以让人察觉。存亡错综繁乱,忧愁与思虑阻塞了人的睿智,遂成为隔胎之迷,转世即忘,亦如这浊水的虫鱼相同不辨去来。比如黑暗的夜晚,闭起双眼往前走,什么都看不见,生和死的暗昧,随了灾殃与祸福,或喜或恼,即受制约,不识宿世,和暗夜闭眼是同一道理。

佛陀告诸弟子:今我为佛,慧眼清净,全部存亡,来往三界,佛悉知见。比如水晶、琉璃,用五颜六色丝线贯穿,青黄赤白,记忆犹新,佛见存亡,亦如这贯穿的珍珠相同,理解理解。比如清水,清澄见底,其间的鱼虫、形状毕具,佛见存亡,如见清水中的虫鱼一无遮盖。比如大桥,全部行人来往不停,佛如旁观者逐个明晰。佛意高远,了知存亡,如俯视山下村落人群相同,历历可数。

佛陀告诸弟子:你们当随顺我的教训,即可具知千亿大劫的存亡之事,怎么做呢?当修行三十七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路,断除知道的垢染,消除贪、嗔、痴三毒,疑问结使瓦解散失,得到与佛陀相同的才智,便知曩昔将来之事,好像揩净了的镜子,纤毫俱现。

佛陀告诸弟子:世人所作善恶,死之后世,也都相互酬答报应,仅仅人没有得到清净的法眼,所以不见不知,不识其本。

因为前面所说的六种隔碍,只凭肉眼,看不见酬答报应之本,妄说没有三世因果。未得道者,常作浊秽之行,为愚痴所没,存亡转化,新受身形,肉眼不识,脱离旧的身体捆绑束缚于新的身体,为生老病死四痛所打乱,究竟无法得知己识随善恶之行所受之业报。

现世之人或受福,或受殃,或相怜,或相憎,这些即是宿世所作善恶之行酬答报应的验证。因为没有得到清净法眼,所以不见不知。假如没有修道之意清净之行,而想了知宿世之事,知道报应的业果,就如没有手想要写字,没有双眼想要看东西相同,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佛陀出生,阐扬经道,以开解人意,想要了知亲见心识于存亡之间的来往不断,应当随顺佛所教训的三十七道品,收摄身心,证入禅定三昧,方可具知,心识的来往不断。

佛陀告诸弟子:心识只要姓名没有形体,随善恶之行,依地、水、火、风四大为体,刚出生时身体尚小,六根的功用不齐备,识见也小,所知也不多,跟着年纪的增加,六根的功用逐步齐备,心识也跟着身体,熏习各种贪爱愿望,日渐炽盛,到了年迈的时候,四大所成的身体逐步朽坏,心识也是不明晰,六根的功用逐步阑珊。

人在一生傍边,经历各种无常变易,不能忆起曩昔的工作,年迈时也记不起年轻时的工作,何况是记起宿世的工作呢?因为隔阴之迷和胎狱的捆绑束缚障蔽,若未得道意,被愚痴疑问染污,想要见到心识的来往不断,当面回来陈述,是不可能的。人若没有道行,而想知道宿命之事,就犹如暗夜里穿针,水中求火,究竟是见不到的。

所以,你们应当勤行为戒,沉思存亡从何而来,终归何处,何因来往,所缘是什么。细心地思想空无之法,得到净眼断除结使,则所疑自解。佛陀说此经已,见正比丘等五百人及诸居士,皆得初果,诸菩萨得不倾回三昧,各起绕佛三匝,头面着地,作礼究竟,悉随佛陀俱还精舍。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禅理

禅理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禅理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禅理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禅理。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