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宣讲:假设有实存的我,那么哪个是我?
在不乏痛苦的人生面前,假设我们就此扔掉期望、萎靡不振,那未免太愚笨。对痛苦进行查询和思考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我们有或许、有期望从痛苦中脱节出来。
佛陀宣讲苦谛,目的是让我们知道轮回中生命存在的痛苦本质。对痛苦的了解越深化、越悉数,我们就越被鼓舞着去实习离苦得乐的办法。
痛苦和快乐不是凭空而来,它们都有各自构成的原因和条件。
佛陀说,悉数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及外部世界根深柢固的误解,执幻为实。
万事万物皆依托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而生灭,因此不具固有性、恒常性,用佛教的术语说,即无我和无常。
无常并非佛陀的发明,他只是指出了一个明白明了却老是被人疏忽的实际。
时间顷刻不停地消逝,冬去春来,花开花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万事万物都在改动傍边,这便是无常。无常乃事物广泛具有的性质,可是我们一般要到无可奈何的时分,俄然遭受变故、患病、别离,才会去留意它的存在,所以我们误认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而实际上构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而是对无常的惊骇。
打败这种惊骇有两个办法,一是了解无常,二是了解惊骇无常的原因。
大概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领会:越是怕一个东西,就越不敢看它,越不敢看它就越惧怕。我们与无常的联络便是这样。假设能转过身来,面对面地好好打量一下,会发现无常并不像愿望的那么可怕。倘若没有无常,分隔的人就持久没有聚会的机遇,患病的身体就持久不或许康复,黑夜持久等不到白日,丢失的心境持久快乐不起来。这样的世界不是很差劲么?
经常地查询自个和周遭的人事变迁,会让我们了解并逐渐承受无常。我们不再想方设法减少脸上的皱纹,为日渐松垮的小腹忧愁,为分隔而心碎,对胜败耿耿于怀。我们总算初步学会镇静理性地看待生命之流变,意识到不是只需自个在失掉、在变老、会患病、履历曲折、没有安全感。每自个的日子都布满改动崎岖,有得有失,这是广泛的,也是天然的。
了解无常令我们的心里真实放松而开阔,另一个长处是我们因此更加珍惜人生,懂得佛法修行的意义。
虽然我们常说人生苦短,但心里真实的感受却是来日方长,要做啥作业,今后有的是机遇,急啥?我们老是认为无常离自个很远,不要说旁人的生离死别与自个无关,就算是自个遭受严峻变故,比如罹患疾病、亲友去世,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动对无常这个根本实际的习惯性疏忽。正在麻将桌上的我们,不会因为身旁电视里正在播放的地震灾害的镜头而间断围城激战。疾病康复的我们很少因为早年履历的病痛和危险,而知道到自个倾尽全力去寻求的名利对生命来说正本没有太大意义。与之比照,心里的陡峭足够、亲情友谊、慈善助人的举动等对自个更有帮忙,更简略发作夸姣感。
我们是一群得了严峻健忘症的人。受苦受难、哭天抹泪、心灰意懒,全架不住健忘,一转眼功夫,又哪儿火热往哪儿赶。不是说我们不能活泼豁达,而是在豁达的一同应当意识到人生何其脆弱、时间短。我们的身体逐年变老,终将去世,在生与死之间还有疾病和各种事端的侵扰,终身傍边可以用来堆集福慧资粮、寻求脱节的安闲时间并不多,而我们却把这贵重的人生糟蹋在琐碎、无聊的作业上,竭力想去坚持正在不断消逝的事物,甚至为此造下恶业。
当人生走到止境,除正法外,啥都帮不了你。即便赋有四海,也带不走一针一线;位高权重,也带不走一奴一仆,就连最为喜欢、精心维护的身体也不得不抛弃。那时,唯有恶业对你有害,除此以外哪怕悉数世界都与你为敌,他们也无法向你射出一支寒光闪闪的箭。
我们不喜欢无常,因为它总在妄图向我们传达另一个让人深感挟制的信息:任何事物包括我们自个在内都是无我的,都没有永久、固有、实存的性质。事物皆观待原因此生灭。
原因是指推进事物构成的各种物质及非物质条件。原因具足就会发作表象,原因短少表象就不会发作,原因改动则表象改动,原因不见则表象不见。这便是我们一般说的缘起。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因为事物都是缘起的,不或许恒常不变,也不或许有一个不需要条件而自生自有、彻底独立的自我。这彻底打破了我们对安全感的愿望,多么令人失望!
可是,像无常相同,无我也只是事物广泛具有的性质,它自身欠好也不坏,只是因为我们坚持认为事物是固有、实存的,并且认为只需这样,人生才有立足点,才会夸姣,所以竭力反抗无我的观念。
的确,不要说体悟无我,就算在概念上开始了解无我,都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万事万物不是分明存在么,我们有各自的身体、思想,我不是你,你不是他,桌子、墙、水,都看得见摸得着,怎么会无我呢?
龙树菩萨在《中论》、寂天菩萨在《入行论》的智慧品中,对无我进行了无缺、详尽的论述。这儿,我们只联络现代人的平常日子,对无我的观念作一个简略的介绍。
认为事物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是一种幻觉,若加以分析,就会了解其间的过错。拿我们自个来说,我们是为了便利指事和沟通,才说我、自个,正本找不到一个固有、实存的我。
假设说肉体是我,那么减肥以后,我是不是就不无缺了,不再是正本的我了?若如此,那有一部分我去哪里了呢?实际上,减肥以后,我们觉得自个当然仍是正本的自个,不但没有残损,反而更加完美。肉体无论是添加仍是减少,也便是说,无论是一个胖的身体仍是一个瘦的身体,我们都认为那是我,那么我便是可变的,可变的事物不具有永久性,而是跟着外部条件及内在成分的改动而时间改动。已然不时在变,哪里还有一个实存的我呢?可见,以肉体为我,不过是一种幻觉。
假设血液、体液、内分泌物是我,那么每次出汗、流泪是不是我都在变小?假设张三的血液便是张三,那么当他向李四输血后,根据血液是我的假定,新输入的血液便是李四,而这些血液来自张三,前面说了,张三的血液便是张三,这么一来,岂非李四便是张三了?从另一方面来说,相同的血液,既能在张三体内活动又能在李四体内活动,恰恰说明血液不是我。构成人体的地、火、水、风四大要素都可以依样画葫芦加以分析。
正本,得出身体不是我的定论并不难。
看看从前的相片,那个被人抱在手里,还没长牙,只知道傻笑的小孩真的是我吗?那个我到哪儿去了?假设那个是我,如今看相片的这自个又是谁?
一般来说,一自个的身体,作为处于连续不断、无穷无尽的逐渐改动中的聚合体,会存在几年、几十年或许上百年,而思想、心境、感受等心识却是念念生灭,更不具常一性。
假设身体不是我,顷刻改动的心就更不或许是我了。可是,无我并非断灭。生命是前后类似相续,非断十分的。
如今的我与以前的我,当然早非一事,却又相续不断。何以故?因果不虚也。生命的迁流可以了解为一系列前后传递的因果联络。在前的肉体和精力的举动影响在后的举动,每一情况的生起都依托之前的情况,生生不息,改动不止。去世不过是一种比照深化的改动算了。因果的传递不会因为去世而中止。
人是无我的,物也是无我的。
天然科学的展开让无我的概念更易于了解了。一切物体都可以再三分解,由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佛经上称为微尘的东西构成。这些微尘根据一定的构造、比例联络不停地高速旋转、运动,所划出的运动轨迹被我们误认成真实的物体。
就像夜晚手拿一支点着的香快速划圈,会看见一个光环,而光环并不实存,只是香头划出的轨迹在视觉上发作的幻觉。
假设把人体放到显微镜下查询,会发现常人眼里执为实有的这个身体不见了,变成水、钙、磷、铁等矿物质,各种气体及碳水化合物等。若进一步骤大显微镜的倍数,上述这些物质又不见了,变成成堆分子。分子再分解,就出现原子,如此无止境地分解下去
大乘佛教中观派的作品中对此作过详尽的论说,认为常人看似实有的东西与虚空无二无别。
当然现代物理学的展开还没有终究印证这个观念,佛教内部也存在不一样见地,但不管怎样,到目前为止的科学研究成果已具有满意说服力,使我们信赖没有实存、常一的我,即便物质分解到最后不是虚空,而是有一个终极细小的物质单位,这个单位也不或许是我,不然,每自个身体里都会稀有不清的我,而一同我也存在于空气、水、泥巴里,这样又回到最初的疑问:假设有实存的我,那么哪个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