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修善法重行持信业果证空性


如是励力,如《集法论》云:若作诸恶未修福,误失处死得不合法,具恶业人死怖畏,如于大海散朽船,这是说欠好的一面。

若已修福未作恶,行诸善士妙法轨,此则终无逝世怖,如乘固船登对岸,这是好的一方面。

这个颂呢,风闻是在释迦牟尼佛在神变月的时分,跟一个外道比神通。由于外道太嚣张了,那么佛弟子就再三地需求佛,仍是跟他比赛一下。那么变了十五天,这十五天里面,外道大北涂地,丢盔弃甲了,那是不行说了。那么这个工作过了往后呢,佛就说这个偈了。

他说倘若作恶的,没有修善,没有修善业福报的。误失处死,他把真实的处死没有得到,误失,失掉了,而得了不合法,修那些邪法。具恶业人死怖畏,那么具有这姿态恶业的人,无时无刻不充满了死的惊骇。就像一个大海里面,一个褴褛的,一些朽坏的船,乘了那个船,那是啥时分都有吞没的风险。那么就是说,失处死,不修善法,那么这样的人呢充满了惊骇的。

那么倘若说,若已修福未作恶,这自个倘若说修的是善业福业,坏事没有做的。行诸善士妙法轨,他修行的呢,善士,修行的人,这是他的妙法轨,殊胜的法,那是包括无漏法了。假定这姿态,恶业不做,修了善,福业(有漏是福业),又修一种妙的法轨(无漏法),这样的人呢,就像在大海里面乘了一个很强健的船,选择登到对岸,不会有逝世的风险的。

那么这就是说,修善法的人,他就是不光是没惊骇,而且可以很快地登到对岸去。那么反过来,修恶法的,不光不能登到对岸,随时都有逝世的惊骇的风险。这个不光是逝世了,还要堕恶道趣去的。

莫依前作,应如后走,那么这两句话里面,咱们不要照前面那些去做,就是坏事做了许多,好的事没有做,这些是风险的。应当依据后边的那一个,专门修那些善法的,有漏无漏善,坏事不做的,这是安靖,没有惊骇的,能见到登对岸。

此复若说许多应理言辞而放逸转,义利微劣,若有仅知微少法义,然随所知正行取舍,义利殊大。

下边又说一个,那么不要做恶业,修善法是对的。可是有些人,他对这个法说了许多,应理言辞,如法的话,可是呢,行动是放逸,却不照了这个法去做。那么这样的人,得到的利益呢,极微劣,没有啥大的利益的。

可是有些人,法尽管知道的不多,可是他知道一点就做一点。随所知呢,所知的法正行取舍,依据他所知的法,正行,如法地去修行。取舍,该取的取,该舍的舍。这样的人得到的利益极大。

那就是说咱们单是知道,不修行是不行的。有些人学法很精进,背诵啥东西弄了许多,可是你行持没有,那就是说益利很少,甚至所以恶趣因。

就是帕绷喀大师说的,学了许多法,意图是到蒙古去兜销去的,要功利去的。那你这个法学了有啥用处呢?仍是为了人世的功利而效能的。那个仍是恶趣因,不光得不到脱节,仍是恶趣的因。那么咱们如法地修行,才真实得到大的益利。

所以说,法当然是极好,可是得到法往后,要害仍是要行。单是嘴里说,不去做,那是得不到啥大的利益的。

《集法句》云:若人宣多如理语,放逸而不如是行,比方牧人数他畜,彼非能得沙门分。设虽少说如理语,然能正行法随法,及能远离贪瞋痴,此等能得沙门分。比丘乐防慎,深畏诸放逸,自导出恶趣,如象出淤泥。比丘乐防慎,深畏诸放逸,能抖全部恶,如风吹树叶。

这么下边引个经说。那么这个经呢,风闻他的公案是这姿态的:提婆达多为了要争利养,他就跟阿阇世王(未生怨王),他是王子那个时分,他就说,你把你的爸爸杀掉,他是瓶沙王嘛,由于瓶沙王是信佛的,寿数很长。那么提婆达多呢,对佛怀恨在心了,他就想把佛害掉,那么自个呢,做新的佛。

叫这个阿阇世王呢,把这个瓶沙王杀掉。他信任他的,信任提婆达多,那么他做王,作用阿阇世王就把瓶沙王关起来饿死了。提婆达多害佛呢,却是没有害成功,就是出了佛身的血。

有一个阿罗汉比丘尼,叫莲花招比丘尼,她就对提婆达多很不满足了,就责怪他,作用提婆达多就一拳把她打死了。那么是杀了阿罗汉了,犯了三个业了:一个是出佛身血;一个是破僧;又一个是就是杀阿罗汉尼了。他做了许多坏事,作用呢,他回到他的自个的集体里去呢,又装模装样地对那些他的学徒们说了许多的法。

那么这姿态人呢,佛就批判他了。倘若有一自个,他说了许多的好话,如理语就是如法的话,可是行动是放逸,不如是行,不依据法而行,放逸行就是乱做了,做坏事了。

比方牧人数他畜,彼非能得沙门分,那么正巧这个时分,一个赶牛的人呢,赶了一群牛,边赶边在数,他回去了嘛,赶回去么看数牛少了没少了。他就是说,数了半天,数人家的牛。他是放牛的人,他自个一个牛也没有,都是人家的牛他在放。

这个就是比方说了许多法,自个也不行,没有做,都是说人家的。说食数宝,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好像,你说了许多的如理法,却也不照法这样的去做,而放逸,做一些坏事。像一个放牛的人,数了许多的牛,牛尽管许多,可是不是他的,他根柢没有份的。这姿态的人,彼非能得沙门分,他要得到沙门的分,就是得到沙门的利益呢,是得不到的。

那么反过来,设虽少说如理语,然能正行法随法,及能远离贪瞋痴,此等能得沙门分,反过来,倘若说他法说得并不多,当然不是没有了,不是太多。可是正行,如法而行。法随法行,法就是涅槃,随法就是可以趣向涅槃的法。那么依法随法行的去做,正行,这姿态,而且可以远离烦恼贪瞋痴。这样的人,可以得沙门分,沙门的利益能得到。

那么就是说,这两类人呢,是多说而不行的,不如少说而正行的人。那个得的利益不相同。

下边就是说,叫比丘要慎重,不要放逸。

比丘乐防慎,深畏诸放逸,自导出恶趣,如象出淤泥。比丘乐防慎,深畏诸放逸,能抖全部恶,如风吹树叶。

那么这儿就是说,比丘,修行的人呢,应当要乐于,就是要好好地防慎,谨防那些放逸的工作。不要做放逸工作了。关于放逸呢,要看得很怖畏,放逸就做坏事了,不行。

咱们说精进就是对善法竭力,放逸就是对善法不竭力了,对恶法去竭力了,那么就是放逸了。那么这姿态,要慎重地防护身语意,要深深地怖畏放逸的坏处,它的将来的果报

那么这姿态呢,自导出恶趣,如象出淤泥,可以自个把自个从恶趣里拔出来,就像那个大象从一个泥潭里面跑出来相同。

这个咱们说,在有些本地呢,就是沙漠地带,不是咱们二万五千里长征呢,有经过一个沙滩里面,这个泥潭子是陷下去没有底的,爬不出来的。那么要拔出这个淤泥要费很大的力气。那么大象,它假定自个知道这个泥潭是欠好的,它竭力拔出来呢,那是也可以出来。

比丘乐防慎,深畏诸放逸,那么开始的时分,修行困难了,就像大象从淤泥拔出来相同。可是你一朝一夕,那个成了天然了。

能抖全部恶,如风吹树叶,那么常常这姿态防慎,怖畏那些放逸的工作呢,那么习气成了天然往后,全部恶都可以掉下去。就像风吹树相同,很天然的,这恶就去掉了。那么这是修行呢,应当这姿态做。

如是《亲朋书》亦云:若希善趣诸脱节,愿多修习于正见,若人邪见虽妙行,全部皆具苦异熟。

这句话很首要,正知正见的首要。倘若有的人期望生善趣,就是人天趣了,或许要脱节。脱节有声闻的脱节,缘觉的脱节,还有佛的脱节了。诸脱节,各式各样的脱节。期望增长生,期望得到选择胜的,那么应当多修习于正见,那就是应当发愿,多修习正知正见。

若人邪见,倘若没有正知正见,具邪见的话,虽妙行,尽管你做的工作,极好,行的极好,可是见不正。全部皆具苦异熟,将来都是恶趣因,将来感的果,异熟果都是恶趣的,苦的。那就是知见不正,你修行再贫苦,人天趣都得不到。

那么所以说,外道也有许多持戒的,也有不杀、不偷盗等等,也有许多嘛。可是他们的知见不正,尽管他们也持戒,即便戒有些是看起来跟佛教差不多,可是他们的果报全部不相同。

许多人就说,全部宗教都好嘛,你看嘛,佛教么叫人家不要杀、不要偷、不要邪淫,别的的宗教嘛,也这么说嘛,应当都是劝人为善嘛,都是好的。可是没有分辩知见的疑问。佛教的知见,正的。啥叫正的?咱们前面讲过了,在一百一十七页,咱们啥叫正知见那个时分讲了许多。

他说若于业果,终究一行,若于业果,或选择相,或无欺罔,获定解者,是为全部内佛弟子全部正见,赞为全部白法根柢。

可以了解业果,选择下来,知道是不欺诳的,那么得到定解,不动摇的这个胜解的。那么全部全部的正见就是得到了。也就是全部白法的根柢,也在这个正见里面。全部善的法,都从正见出的。那么反过来,邪见里面出不出白法的。所以说邪见选择感恶趣,恶异熟。

所以知见的疑问是非常首要。破戒仅仅是遭受痛苦,破了见往后那就更苦,这个比破戒的罪还要凶恶。那么咱们前面说过的,不破见,可是破了戒的,还生了龙里面,还可以修行。可是破了见的,邪见的,下地狱去了。而且最上的邪见,把善根都断掉了,成了一阐提了,那就是很欠好的。那么这个里面就是说,正知正见是最首要的。

咱们这是《亲朋书》里面的引下来的。《亲朋书》原文里面是有两个颂,一个是人世的正见,那么可是善趣的根柢,一个脱节的根柢呢,出人世的正见。

他就是说倘若你要得升天,需求脱节的,要修正见。那么倘若你是邪见的,你这个即便行善的话,造的果仍是苦的,成果。那么你倘若可以把四个倒置除去,就是说无常,苦,无我,不净。依这个四个正见来行的,才是出生正见。

倘若你执这个无常的执为常,苦的执为乐,不净的执为洁净的,无我的执为有我的,有这四个倒置见的,那么你只需遭受痛苦了。那么出生正见呢,他的根柢就是无常,苦,不净,无我。那么这就是说,他下边那个出生正见这儿没有引了。

那么咱们看《宝鬘论》也是有相同的话,它里面说,啥叫无见?略则无见者,谓拨无业果,非福恶趣因,经说名邪见,《宝鬘论》讲中道,要远离有无二见。那么啥叫无见呢?就是拔无因果。这些,非福就是造恶业了,这是恶趣的因。经里面就是这叫邪见,咱们那个论里面叫无见。由于它从有无来对,两端,边见,它叫无见。

那么啥正见呢,谓信有业果,信任业果的,福,它是福业,是爱好的因。那么经说为正见,这个经里面也说的叫正见。

无见堕恶趣,有见生善道,照实知公理,不依二脱节,无见的,拔无因果的,选择堕恶趣的。有见的,信任因果的,可是不能见到空性的,可以生善趣,可是脱节还不行。那么假定有见里面,不固执有自性,不依二,即不依有,也不依无,得中道的,可以把法的性,照实知道的,那么可以得到脱节。不依有无二边见的那些圣者,他可以得到脱节的。

所以说,有见呢,仅仅是一个根底,得人天的增上生的根底。那么要得脱节呢,还要上一层。在有见上边,还要把这个边见除去,有无二见都要除去,证了空性了就是,那么这个才得脱节。

此于缘起二业因果,正观见者乃是能成全部诸乘,及办全部士夫义利,必不容少根柢依处。

这儿就是说,缘起二业,善恶二业,它的因果,善的业呢,感乐果了,恶业感苦果了。这个业果可以正观见的,如法地、照实地可以观见的,就是可以生定解的。

这是成,可以成全部诸乘,三乘要以这个为根底,全部士夫的义理。那么全部士夫,包括凡夫,他的人天乘,也是要依这个业果的正见的,是必不容少根柢依处,不能少的。

凡夫要得增长生,必定要对业果的正见建立起来。那么三乘要得脱节的,在这个业果的不行少的根柢里面还要加上这个空性了。

就是说缘起的因果,当然要知道,缘起无自性,这个空性也要知道。那么这能得三乘的脱节。可是这个缘起因果,却是全部都不能少的。

故应多阅前文所说,及《念住经》、《贤愚缘由》、《百业》、《百喻》,及《毘奈耶》、《阿笈摩》中,许多缘由,并诸余典,令起猛利恒常定解,应当持为极扼要义。

下边就是说,咱们已然这个业果的联络那么首要,那么咱们应当依据前面所讲的,要多看,多看把它生起定解了,要修了。还有一些介绍,宗大师介绍一些经文叫咱们看的。

《念住经》、《贤愚缘由经》、《百业经》、《百喻经》、《毗奈耶》、《阿笈摩》(《阿含经》)等等,里面讲了许多缘由,并诸余典那些讲因果的书,其它的,叫咱们多看一些。

看了往后,令起猛力恒常定解,应当持为极扼要义,这些经看了往后,干啥?要生起猛力的、极强健的、力气极强的、恒长的(就是不会连续地),老是生起那个定解,不动不摇的解。

咱们看这些《贤愚缘由经》,那些故事呢,并不是说小孩子看故事,相同的看了就管用的。这就是说要在咱们心里里面,把业果的这个道理呢,要深刻地印下去,要得到猛力的、恒长的,就是始终如一的,不会发生置疑的,这个定解。这姿态,看了这些书才有真实的收成。

不然的话,许多人欢欣看这些书,意图是讲故事,讲给人家听。人家听了很欢欣,或许求利养,这个就不是真实的意图。当然了,讲给人家听,人家对佛教起一个决计,也是功德。可是要害自个要对业果起猛利的、恒长的定解。要生起这个。你讲了往后,人家才可以也生起定解。你自个都不信任,讲故事相同讲了管用的,人家听了也不过听个故事算了,也得不着啥好的利益。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关于智慧

智慧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智慧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智慧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智慧。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