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的禅修世界之一份法的赠礼
在巴蓬寺里,比丘们的双亲有时会来看望儿子,我很怅惘没有礼品能够送给这些访客。西方人现已有很多物质上的东西,但所具有的「法」很少。我曾到过那里,亲见那里只用很少的能带来安稳与安静的「法」,有的仅仅会继续让人心感到威逼与不安的事物。
西方的物质现已十分富庶,很多事物都布满官能的引诱――色、声、香、味、触等。但是,不知「法」的人只会被它们威逼。因而,今天我将以「法」为赠礼,让你们从巴蓬寺与世界业林寺(Wat pah Nanachat)带回家去。(知道的「法」越少心就会常常处于迷妄中「法」是啥?「法」是能处理咱们的疑问与艰难的东西,逐步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才是所谓的「法」,且应透过平常日子加以学习,如此当一些法尘①在心里生起时,就能当即处理它。
不论身在泰国或其它国家,咱们都有各种疑问,若不知如何处理,就会一贯受困于苦楚与忧伤中。能处理疑问的是才智,要有才智必须先翻开和操练咱们的心。
修行的体裁一点也不悠远,就在咱们的身心里。西方人和泰国人一样都有身与心,有迷妄的身与心,就标明是个迷妄的人;而有安静的身与心,则标明是个安静的人。
事实上,心如雨水,在天然的状况下它是纯真的。但若滴一些绿色颜料到澄净的雨水里,它就会变绿,若滴黄色颜料则会变黄。心的反应也是如此,当酣畅的所缘滴到心里,心就会感到酣畅;当不酣畅的所缘滴进时,它就会不愉悦。它如水通常被染色了。
当澄净的水触摸黄色就变黄,触摸绿色就变绿,它常常在改动色彩。事实上,绿色或黄色的水原是澄净而明澈的,在天然状况下,心也是喧嚣无染的,只因追逐所缘才变得威逼,而迷失在它的心境中。
让我解说得更了解些,愿望你正在幽静的森林中禅坐。若无风,树叶是连续的,风一吹就会飘动。心就如叶子般,当触摸所缘时,它也会根据所缘而摇晃、颤抖。咱们知道的「法」越少,心就越会继续追逐所缘,感受高兴就屈服于高兴,感受苦楚则屈服于苦楚,常常处于迷妄当中!
毕竟,人会变得神经质,为何?由于无知,他们仅仅跟着心境走,而不知如何照看自己的心。留神短少照看时,就如无妈妈或父亲照看的孩子,没人维护的孤儿会十分短少安全感。同样地,若心短少照看,若性格因短少正思惟的操练而不成熟,作业就或许会变得很费事。
留神与法尘触摸时若不以才智处理 心就会被打乱
我想谈的是名为「业处」(kammatthana) ②的修心法,kamma意指「作业」,tthana意指「处」。这是佛教让心安靖与安静的方法。以它来调伏心,以调伏后的心查询身。
生命仅仅由身与心两有些构成,「身」是指肉眼能看到的有些,而「心」则指非物质的有些,它只能由「内涵之眼」或「心眼」看到。身与心这两有些,常常处于失调的状况中。
啥是「心」?它正本不是任何「东西」。就世俗的含义而言,它是能看或能感受者,那个能感受、承受与履历全部所缘者,就名为「心」。当下就有心,当我对你们说话时,你们的心认知到我所说的话,动静进入耳朵,然后知道我说了啥,那个能履历这进程的就称为「心」。
此心并无任何自性或实体,它没有任何相状,仅仅履历心理活动――如此算了!若咱们经历心使之具有正见,它就不会有任何疑问,而会很悠闲。
心是心,法尘是法尘;法尘不是心,心也不是法尘。为了解了解内涵的心与法尘,咱们便说能承受法尘俄然「啪」地闯进来的,即是心。
留神与所缘两者相互触摸时,就发生感受,有好、坏、冷、热各式各样的感受。若不以才智处理这些感受,心就会被打乱。
禅修基地――查询呼吸
禅修是种开发心里的方法,以使心变成才智生起的根底。其间,呼吸是身体的根底,查询呼吸的修行方法称为「安那般那念」(anapanasati),或「入长进念」。咱们将呼吸当作心的法尘,以它为禅修的所缘,由于它是最简略的,且自古以来一贯是禅修的基地。当咱们坐禅时是交脚盘坐:右脚放在左脚上,右手放在左手上。坚持背部笔挺,然后对自己说:「如今,我要放下全部的担负与挂碍。」你不想遭到任何事的干扰,暂时放下全部挂碍。
如今,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开始吸气与吐气。在操练入长进念时,不要故意拉长或缩短呼吸,也不要让它变强或变弱,只需让它正常与天然地活动。从心里生起的正念与正知,会觉知入息与长进。
放松时,不要想任何事。你仅有要做的,就仅仅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除此之外,其它的事一概不论!坚持正念,专心在吸气与吐气上,觉知每个呼吸的初、中、后段。吸气时:气味是从鼻端开始;中段在心脏;后段则在腹部。吐气时,刚好相反:气味从腹部开始;中段在心脏;后段则在鼻端。
把注意力放在这三点上,将可纡解全部烦恼,啥都别想,继续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或许其它的想法会闯进来,而让你走神,别理它,继续操练,继续觉知每个呼吸的初、中、后段。
毕竟,心将随时都能觉知呼吸的这三个点。当操练一段时间后,心与身会逐步习气这项作业。疲倦会不见,身体会感到轻松,呼吸也会越来越微细。正念与正知会维护心,并照看它。
让心安静 以升起才智
如此操练,直到心安静与安靖,直到「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意指心与呼吸彻底合一,不脱离呼吸。心此时是无染与悠闲的,觉知呼吸的初、中、后段,并安住于其上。
心安静下来后,接着只需将注意力锁定在鼻端的呼吸,无须再跟着它再上下往复。呼吸进出时,只专心于鼻端。
这就名为「静心」,让心放松与安静。当轻安出现时,心就会止住,它会停在呼吸上。这即是咱们熟知的,让心安静,以便使才智生起。
这是开始,是修行的根底,不论身在何处,都应每天操练。不论在家里、车上,躺着或坐着,都应坚持正念、正知,随时照看自己的心。
这即是所谓的「修心」,不论内行、住、坐卧时都应操练,而不只在打字时才操练。重点是应随时觉知心里的状况,为了做到这点,咱们应常常坚持正念、正知。心是高兴或苦楚吗?它迷妄吗?它安静吗?设法觉知心里,如此才能使它安静,心安静时,才智就会生起。
身体是由地、火、水、风构成
以轻安的心查询禅修的主题――身体,从头顶到脚底,然后再从脚底到头顶。如此不断地重复,将注意力放在头发、体毛、指甲、牙齿与肌肤上。③在此禅法中,咱们将看到全部身体都是由四界――地、火、水、风所构成。
咱们身体坚固与固体的有些是由地界所构成;液体与活动的有些是水界;进出身体的气体是风界;身体的热能则是火界。
当它们聚在一起就构成所谓的「人」。不过,当身体分化时,则只剩下这四界。佛陀经历咱们,其间并无所谓的「众生」,没有「人」,没有泰国人,没有西方人,没有自己,毕竟只用这四界――如此算了!咱们认为有个「人」或「众生」,但正本并没有这种东西。
不论分化成地、火、水、风,或构成所谓的「人」,全部都是无常、受制于苦和无我的。它们都不安稳、不确定,且常常在改动――无时无刻是安稳的!
咱们的身体是不安稳的,不断改动与改动。头发在改动、指甲在变、牙齿在变、肌肤在变――每样东西都在改动,无一在不改动!心也一样不断在改动,它并非自我或任何不变的实体,也不是真实的「我」或「他」,尽管它或许这么想。或许它会想自杀,或许会想到高兴或苦楚――各类的事!它是不安稳的。若没有才智,且信赖这颗心,它将会不断诈骗咱们,而咱们就在苦、乐之间晃动。
心是改动的东西,身也是如此。身心整体是无常的,是苦的来历,是无我的。这些即是佛陀所指出的,不是众生,不是自己,不是魂灵,不是咱们或他们,它们仅仅地、火、水、风四界算了。
看见无常、苦、无我 贪、瞋、痴会逐步不见
一旦心了解这点,它就能放下,不再执着「我」是美丽的、「我」是善的、「我」是恶的、「我」在苦楚、「我」具有、「我」这个或「我」那个等。你会体验到一种一体的状况,由于你已了解到所有的人基本上都一样――没有「我」,只需四界算了。
当你思惟并看见无常、苦与无我时,就不会再执着自我、众生、我、他或她。心看见这点,就会生起厌离,它会看见全部事物都仅仅无常、苦与无我的。
然后,心会连续,心即是「法」。贪、瞋、痴会逐步消逝,毕竟只剩下心――纯真的心。这就称为「禅修」。
这份「法」的赠礼,是给你们在每天的日子中研讨与思惟的。它指出定心之道,让心安静与不惑,你们的身体或许在失调中,但心则不会;世人或许会觉得迷妄,但你们却不会。当被迷妄围住时,你们不会迷妄,由于心已看见,心即是「法」。这是正途――精确的旅程。
【注释】
①法尘:即意根(心)所对之境,为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之一。
②业处(kammatthana):直译为「作业的当地」或「作业的当地」,是禅修者效果止观的基楚
或修习止观的方针。《清净道论》有举四十业处,即:(一)十遍处;(二)十不净;(三)十随念;(四)四梵住;(五)四无色;(六)食厌想;(七)四界不同。参见《清净道论》第三<说取业处品>。
③这是「身念处」十四种禅修法之一,是将身体分红三十二有些分别作禅修的主题,前五项即是头发、体毛、指甲、牙齿、肌肤。修持时已讨厌作意正念于身体各有些的不净,是止业处;若以四界(地、火、水、风)观照,是观业处。修习止法能去向对五蕴的执着而获得脱节,是佛教特有的修行方法。参见《清净道论》第八<说随念业处品>与第十一<说定品>。
④四界是地界、火界、水界、风界,这些是色法不可分别的首要元素,在它们的组合之下,构成小至微粒子、大至山狱的全部色法。这四大元素因「持有自性」,故称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