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的禅修世界之一份法的赠礼


在巴蓬寺里,比丘们的双亲有时会来看望儿子,我很怅惘没有礼品能够送给这些访客。西方人现已有很多物质上的东西,但所具有的「法」很少。我曾到过那里,亲见那里只用很少的能带来安稳与安静的「法」,有的仅仅会继续让人心感到威逼与不安的事物。

西方的物质现已十分富庶,很多事物都布满官能的引诱――色、声、香、味、触等。但是,不知「法」的人只会被它们威逼。因而,今天我将以「法」为赠礼,让你们从巴蓬寺与世界业林寺(Wat pah Nanachat)带回家去。(知道的「法」越少心就会常常处于迷妄中「法」是啥?「法」是能处理咱们的疑问与艰难的东西,逐步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才是所谓的「法」,且应透过平常日子加以学习,如此当一些法尘①在心里生起时,就能当即处理它。

不论身在泰国或其它国家,咱们都有各种疑问,若不知如何处理,就会一贯受困于苦楚与忧伤中。能处理疑问的是才智,要有才智必须先翻开和操练咱们的心。

修行的体裁一点也不悠远,就在咱们的身心里。西方人和泰国人一样都有身与心,有迷妄的身与心,就标明是个迷妄的人;而有安静的身与心,则标明是个安静的人。

事实上,心如雨水,在天然的状况下它是纯真的。但若滴一些绿色颜料到澄净的雨水里,它就会变绿,若滴黄色颜料则会变黄。心的反应也是如此,当酣畅的所缘滴到心里,心就会感到酣畅;当不酣畅的所缘滴进时,它就会不愉悦。它如水通常被染色了。

当澄净的水触摸黄色就变黄,触摸绿色就变绿,它常常在改动色彩。事实上,绿色或黄色的水原是澄净而明澈的,在天然状况下,心也是喧嚣无染的,只因追逐所缘才变得威逼,而迷失在它的心境中。

让我解说得更了解些,愿望你正在幽静的森林中禅坐。若无风,树叶是连续的,风一吹就会飘动。心就如叶子般,当触摸所缘时,它也会根据所缘而摇晃、颤抖。咱们知道的「法」越少,心就越会继续追逐所缘,感受高兴就屈服于高兴,感受苦楚则屈服于苦楚,常常处于迷妄当中!

毕竟,人会变得神经质,为何?由于无知,他们仅仅跟着心境走,而不知如何照看自己的心。留神短少照看时,就如无妈妈或父亲照看的孩子,没人维护的孤儿会十分短少安全感。同样地,若心短少照看,若性格因短少正思惟的操练而不成熟,作业就或许会变得很费事。

留神与法尘触摸时若不以才智处理 心就会被打乱

我想谈的是名为「业处」(kammatthana) ②的修心法,kamma意指「作业」,tthana意指「处」。这是佛教让心安靖与安静的方法。以它来调伏心,以调伏后的心查询身。

生命仅仅由身与心两有些构成,「身」是指肉眼能看到的有些,而「心」则指非物质的有些,它只能由「内涵之眼」或「心眼」看到。身与心这两有些,常常处于失调的状况中。

啥是「心」?它正本不是任何「东西」。就世俗的含义而言,它是能看或能感受者,那个能感受、承受与履历全部所缘者,就名为「心」。当下就有心,当我对你们说话时,你们的心认知到我所说的话,动静进入耳朵,然后知道我说了啥,那个能履历这进程的就称为「心」。

此心并无任何自性或实体,它没有任何相状,仅仅履历心理活动――如此算了!若咱们经历心使之具有正见,它就不会有任何疑问,而会很悠闲。

心是心,法尘是法尘;法尘不是心,心也不是法尘。为了解了解内涵的心与法尘,咱们便说能承受法尘俄然「啪」地闯进来的,即是心。

留神与所缘两者相互触摸时,就发生感受,有好、坏、冷、热各式各样的感受。若不以才智处理这些感受,心就会被打乱。

禅修基地――查询呼吸

禅修是种开发心里的方法,以使心变成才智生起的根底。其间,呼吸是身体的根底,查询呼吸的修行方法称为「安那般那念」(anapanasati),或「入长进念」。咱们将呼吸当作心的法尘,以它为禅修的所缘,由于它是最简略的,且自古以来一贯是禅修的基地。当咱们坐禅时是交脚盘坐:右脚放在左脚上,右手放在左手上。坚持背部笔挺,然后对自己说:「如今,我要放下全部的担负与挂碍。」你不想遭到任何事的干扰,暂时放下全部挂碍。

如今,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开始吸气与吐气。在操练入长进念时,不要故意拉长或缩短呼吸,也不要让它变强或变弱,只需让它正常与天然地活动。从心里生起的正念与正知,会觉知入息与长进。

放松时,不要想任何事。你仅有要做的,就仅仅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除此之外,其它的事一概不论!坚持正念,专心在吸气与吐气上,觉知每个呼吸的初、中、后段。吸气时:气味是从鼻端开始;中段在心脏;后段则在腹部。吐气时,刚好相反:气味从腹部开始;中段在心脏;后段则在鼻端。

把注意力放在这三点上,将可纡解全部烦恼,啥都别想,继续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或许其它的想法会闯进来,而让你走神,别理它,继续操练,继续觉知每个呼吸的初、中、后段。

毕竟,心将随时都能觉知呼吸的这三个点。当操练一段时间后,心与身会逐步习气这项作业。疲倦会不见,身体会感到轻松,呼吸也会越来越微细。正念与正知会维护心,并照看它。

让心安静 以升起才智

如此操练,直到心安静与安靖,直到「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意指心与呼吸彻底合一,不脱离呼吸。心此时是无染与悠闲的,觉知呼吸的初、中、后段,并安住于其上。

心安静下来后,接着只需将注意力锁定在鼻端的呼吸,无须再跟着它再上下往复。呼吸进出时,只专心于鼻端。

这就名为「静心」,让心放松与安静。当轻安出现时,心就会止住,它会停在呼吸上。这即是咱们熟知的,让心安静,以便使才智生起。

这是开始,是修行的根底,不论身在何处,都应每天操练。不论在家里、车上,躺着或坐着,都应坚持正念、正知,随时照看自己的心。

这即是所谓的「修心」,不论内行、住、坐卧时都应操练,而不只在打字时才操练。重点是应随时觉知心里的状况,为了做到这点,咱们应常常坚持正念、正知。心是高兴或苦楚吗?它迷妄吗?它安静吗?设法觉知心里,如此才能使它安静,心安静时,才智就会生起。

身体是由地、火、水、风构成

以轻安的心查询禅修的主题――身体,从头顶到脚底,然后再从脚底到头顶。如此不断地重复,将注意力放在头发、体毛、指甲、牙齿与肌肤上。③在此禅法中,咱们将看到全部身体都是由四界――地、火、水、风所构成。

咱们身体坚固与固体的有些是由地界所构成;液体与活动的有些是水界;进出身体的气体是风界;身体的热能则是火界。

当它们聚在一起就构成所谓的「人」。不过,当身体分化时,则只剩下这四界。佛陀经历咱们,其间并无所谓的「众生」,没有「人」,没有泰国人,没有西方人,没有自己,毕竟只用这四界――如此算了!咱们认为有个「人」或「众生」,但正本并没有这种东西。

不论分化成地、火、水、风,或构成所谓的「人」,全部都是无常、受制于苦和无我的。它们都不安稳、不确定,且常常在改动――无时无刻是安稳的!

咱们的身体是不安稳的,不断改动与改动。头发在改动、指甲在变、牙齿在变、肌肤在变――每样东西都在改动,无一在不改动!心也一样不断在改动,它并非自我或任何不变的实体,也不是真实的「我」或「他」,尽管它或许这么想。或许它会想自杀,或许会想到高兴或苦楚――各类的事!它是不安稳的。若没有才智,且信赖这颗心,它将会不断诈骗咱们,而咱们就在苦、乐之间晃动。

心是改动的东西,身也是如此。身心整体是无常的,是苦的来历,是无我的。这些即是佛陀所指出的,不是众生,不是自己,不是魂灵,不是咱们或他们,它们仅仅地、火、水、风四界算了。

看见无常、苦、无我 贪、瞋、痴会逐步不见

一旦心了解这点,它就能放下,不再执着「我」是美丽的、「我」是善的、「我」是恶的、「我」在苦楚、「我」具有、「我」这个或「我」那个等。你会体验到一种一体的状况,由于你已了解到所有的人基本上都一样――没有「我」,只需四界算了。

当你思惟并看见无常、苦与无我时,就不会再执着自我、众生、我、他或她。心看见这点,就会生起厌离,它会看见全部事物都仅仅无常、苦与无我的。

然后,心会连续,心即是「法」。贪、瞋、痴会逐步消逝,毕竟只剩下心――纯真的心。这就称为「禅修」。

这份「法」的赠礼,是给你们在每天的日子中研讨与思惟的。它指出定心之道,让心安静与不惑,你们的身体或许在失调中,但心则不会;世人或许会觉得迷妄,但你们却不会。当被迷妄围住时,你们不会迷妄,由于心已看见,心即是「法」。这是正途――精确的旅程。

【注释】

①法尘:即意根(心)所对之境,为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之一。

②业处(kammatthana):直译为「作业的当地」或「作业的当地」,是禅修者效果止观的基楚

或修习止观的方针。《清净道论》有举四十业处,即:(一)十遍处;(二)十不净;(三)十随念;(四)四梵住;(五)四无色;(六)食厌想;(七)四界不同。参见《清净道论》第三<说取业处品>。

③这是「身念处」十四种禅修法之一,是将身体分红三十二有些分别作禅修的主题,前五项即是头发、体毛、指甲、牙齿、肌肤。修持时已讨厌作意正念于身体各有些的不净,是止业处;若以四界(地、火、水、风)观照,是观业处。修习止法能去向对五蕴的执着而获得脱节,是佛教特有的修行方法。参见《清净道论》第八<说随念业处品>与第十一<说定品>。

④四界是地界、火界、水界、风界,这些是色法不可分别的首要元素,在它们的组合之下,构成小至微粒子、大至山狱的全部色法。这四大元素因「持有自性」,故称为「界」。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智慧

智慧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智慧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智慧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智慧。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