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海老和尚:「戒」的三种名称与四种意义


(道海律师这一篇讲解戒律的文章,初学佛者读起来可能会觉得困难艰涩,不过,对于有心深入研究戒律的佛弟子来说,这是一篇极好的教材。当我们了解戒的三种名称毗尼、尸罗、波罗提木叉,以及戒的四种义理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之后,佛陀的戒律就会深入我们的内心,帮助我们去恶行善解脱烦恼慈悲的佛陀入灭之前的遗教:以戒为师,为了就是要给后世的佛弟子一个坚固的依靠,让我们能避免陷入魔境,成就无上的正觉。)

戒的三种名称

现在我们先说戒的三种名称。知道戒的三种名称,就可以知道我们受戒的目的是什么。三种名称是毗尼、尸罗、波罗提木叉。

第一毗尼。梵音毗尼,传到中国译为律。律者法也,就是法律。法是以楷正、决定为义。就好像我们受了戒之后,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作所为究竟属于持戒? 还是犯戒?犯了戒之后是属于犯轻? 还是犯重? 我们如果想要了解,在律藏之中有剀切的说明,详细的判别。所以毗尼翻为律,律者法也,是楷正决定的意思。

因为对持犯的了解,赏罚分明,功过了然。所以持戒有功,犯戒有过。佛陀对任何一个受戒的弟子,明白指示出持犯开遮的详情,所以第一个名称叫毗尼。它包含整个律藏,是属于如来的教中所诠。所诠的持犯开遮轻重等相,名为教诠。

第二尸罗。尸罗也是梵语,中国译为戒。戒有的地方翻为清凉,其实清凉之义只是持戒的功能,使令犯戒烦恼之热消除而不现起,这是依持戒功能而翻的,可见并非是正译。又戒是警策的意思,如来制戒,为能警策之法,所警策的是身口意三业。警策我们受戒的人,相对犯戒之境现前而能不犯,远离犯戒之过。

又戒的意思是性义。性通于善性、恶性、无记性。戒法只通于善性,不通于恶性及无记性。所以圆教称戒体为善种子。戒属于善性,不过也通于恶性。如屠户之家、打猎人等,外道受恶戒去作恶事,禁作善行。若受善戒者,则禁止作恶,如受佛戒的七众弟子,既然受了善法之戒,所以禁止作诸恶业。因为善恶之性互不相害,此取其禁止之义。是故受恶戒者禁止善事,受善戒者则禁作恶事。

佛教七众弟子受了佛陀的戒法,是受了如来的善戒,所以身口意三业,相对现前一切境界,应当止一切恶,行一切善,利益一切众生。跟平常吃饭时发愿一样,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这都是合乎戒行的行愿。正是戒义,帮助我们在日常中止恶、行善。

《戒经》中说如来立禁戒,半月半月说。按照性义解释,戒是禁止的意思。戒是属于因行,因行是说在我们因地之中,应当实践之行,如菩萨道为佛果之因行。我们求因行,恶法就不入。佛教的七众弟子受戒之后,应当止一切恶,行一切善,此止恶作善的行为即持戒,所达到的效果,是离世间三途苦,得佛果之因。修菩萨行者在六度中也欢喜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根本,三乘人之因种,所以戒是因行。毗尼是教诠,戒是因行,因地中应当行之行。

第三波罗提木叉。中国译为解脱。由持戒的因行,感得解脱的果。戒属于因行,解脱属于果诠。既然有了因中的行门,一定感得解脱之果。所以解脱有二个意思。一是近解脱,亦名近果。二是远解脱,亦名远果。

先解释近解脱,近果。近果是指持戒所得之果。如同比丘受了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受了三百四十八条戒,随其持守一条戒,可得一条之解脱;持十条戒得十条解脱;持百条戒得百条解脱;全部持全部解脱。其中若有一条不持,则被其一条犯戒的业力所牵,不得解脱。比如犯了淫、盗戒,有了烦恼就不能得解脱;保持清净戒就可得解脱。戒有犯,则随其业流转不得解脱。此属近解脱,亦名近果。比丘是这样,比丘尼也一样,乃至在家人受五戒,持之也同样得解脱。这说明近果是持戒得解脱。

第二远解脱,亦名远果,指圣位。受戒之后如法持戒而不犯,戒体清净如法,由戒生起禅定,开发智慧,由智慧而断烦恼种子,所以能超出三界,成就圣人之道。因此远果指将来达到圣果,究竟永离烦恼的圣位。

此三名中,毗尼是律法属于教诠,是如来所制成的戒;尸罗即戒属于因行,让我们因地中如法持戒,由戒生行;波罗提木叉即解脱,是指有了戒的因行之后,将来才能得解脱。由这三个名字,就把我们由凡夫地至圣人地,所学的都包含在内,这是大概就戒的三种意思作说明。

戒的四种意义

戒有四种意义,古来大德皆以戒法、戒体、戒行、戒相的四种意义来解释戒字。这也是关乎我们出家人受了比丘、比丘尼戒之后,很重要的事。我们假借这机会来说明,然后我们才可以了解戒场受戒的情形。以下介绍四种意义。

第一戒法。扼要地说,戒法就是佛在世时所制成的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除了这以外没有其他的戒法。但是戒法的目的何在呢? 目的是使令一切众生,受了戒法之后,种下三乘圣因,及成佛之种。

道宣律祖在《羯磨疏》中,有这样一个问答,我们可以由问答中去了解它的意思。在《羯磨疏》中有人这么问:人人都知道受戒,究竟所受的是什么呢?道宣律师回答说:所受的是圣法。我们一般称戒法,这儿称圣法。为什么戒法称圣法呢?假使我们知道自己所受的戒法,是圣法的话,我们一定会视之为宝贝,珍贵的爱护它。所谓圣法就是生善灭恶之法、成就圣人之法,也可以说是成佛的种子、成佛的正因,这就是圣法。因为三乘圣人,乃至成佛都是由此法而成的。所以称为圣法,因中而称果上之法。

三乘圣人乃至于成佛,都是依戒为根本,依戒为基础,在因中成佛的圣法。假使我们能够知道,我们所受的戒法是成就圣人之法、究竟圣人之法、成佛正因、成佛种子,我们受完戒之后,会把戒法当成珍贵的东西,不会一念之间不小心去犯戒,把成佛之因、成佛之种,随便放弃。如果不晓得这个道理,以为受了戒,比丘戒具足圆满了,就可以成佛,随随便便而犯戒,就失去了成圣成佛之因种,是很可惜的事。

道宣律祖告诉我们究竟受的是什么戒? 就是戒法,这很重要的。既然我们知道所受的是圣法,我们受了戒之后,应该怎样来珍贵它、保护它,完成清净无染之业? 所以凡是七众弟子受佛戒者,应该特别的重视它、珍贵它、保护它,使身口意三业的行为一无所犯。才不辜负我们在戒场所受的戒法。

戒法是指修学圣道之法,趣向圣人之道。灵芝律师解释时说:假使有人知道他所受的戒法是圣法,是可尊可贵成圣成佛的种子、成佛的正因,他一定会珍贵、爱护它,决定不会在日常生活之中随便犯戒,随便放弃它。

由于这番的问答显示,道宣律祖提醒我们所有受戒的人,应该自问:既然受了戒,得了戒体,如果不运用身口意三业的行为,善于保护戒体,等于不受。甚至道宣律师说不如不受。为什么不受呢? 假使不受戒,也不致于堕地狱。道宣律师所说的话,并不是鼓励我们不要受,而是鼓励我们,受了之后切记不要犯。这说明戒法是我们每一个受戒的人最宝贵的东西。

戒法的法不局限于凡夫、圣人的。俗人可以受五戒、八戒;比丘、比丘尼则受出家五众的戒法。然而佛弟子受了戒之后,就在我们的行仪上及心里上,生起如法持戒而不犯,任运止一切恶,行一切善的这股力量,实际上这就是戒体。假如我们受了戒之后,依戒法如法去行就是因行,因中持戒的行为,既然有因行就能达持戒的效果,这是戒法的意思。

第二戒体。戒体指我们在戒场之中,十师所传如来所制的戒,我们所纳受的亦是如来所制的戒,经过授受之后,在我们心中及思想上有了持戒的功能,有了这种功能,相对于境界不犯的力量,这叫做戒体。

道宣律祖也告诉我们,要先明白能领受戒体之心。戒法既然是如此,而我们如何去领纳戒法呢? 《行事钞》中说,能领受的戒法是心相。然而我们的心,它是无形无相的,看不见的。就如同我坐在这里,我的身体大家看得见,我的心无形无相大家看不到,只是运用讲话、言语及行动来表达心的存在。所以要说明能领受的心相,需要假借所观之境来说明。

首先说明能领受的心相。就如我们在授戒时开示戒子:佛所制的戒是根据正报的身心,及依报的一切宇宙万物等,现前的境界来制戒的。我们纳受戒体时,就是根据十法界依正二报而发起戒体。十法界的众生包括佛法界、菩萨、缘觉、声闻、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十法界有情众生,以及十法界的无情万物。

所以佛制戒就是根据十法界有情众生,及十法界一切无情万物所制的戒。我们受的戒就是在十法界有情及无情众生的范围内,都不可以杀、盗等。然而所缘之境虽然很多,却不外乎有情及无情之境。何谓有情之境? 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三途,下至蚊虻、蚤虱、微细蠕动、中阴众生,这些众生都遍于十方,通于三世,无量无边都是制戒的缘。何谓无情之境? 即包括一切世间微尘国土、山河大地、卉木花草、乃至一针一线、一物一尘、矿植物等都是佛所制的戒法,也是发得戒体所缘之境。我们想了解发戒体的形相,就要先了解所观的境界。所观的十法界的境界很广泛,在这么广泛的境界中,我们受戒时应怎么去领纳戒法呢?

正当受戒时,十师为我们做一白三羯磨,让我们希法、缘境、要期誓受。希法是希求十师传授的戒法能如法的纳受。缘境是受戒一白三羯磨时,让我们观想十法界,情与无情的境界如虚空,纳受成戒体。所以我们受戒时,戒师告诉我们要观想十法界如云在虚空中,纳受善种子于心中,即是戒体。譬如不杀戒,不但不可以杀人,十法界有情皆不可以杀。又如盗戒,不但不许盗人间的金银财物,十法界的金银财物也都不可以盗。其余诸戒亦复如是。佛缘十法界制戒,我们戒体也以十法界而发,因为十法界情与无情之境,都是发起戒体之法,名为戒法。

在我们日常生活行为之中,对于十法界中其他法界,我们无法完全守持,有时连人道的淫杀盗妄都做不到,虽然做不到也要明白这一层道理,时时生起惭愧心。

第一番羯磨之后,十法界的善法,有情无情之善法皆从地涌出。二番羯磨时,十法界善法由心业力悉皆集升虚空,如云如盖,覆受者之顶。三番羯磨,十法界善法由心业力悉皆流入受者之心,实际上这个就是说明我们纳受戒体的情形。这些我出家以后,最初也不懂,后来反覆看戒学的书,慢慢才了解,希望后辈也能这样的学习,了解纳受戒体的情形。

灵芝律师解释说,当分的小乘教义,戒体是属于色法,不说依止在心。道宣律祖根据四分律宗的圆教来讲,戒体是心法,不是色法。而小乘教认为戒体是色法不是心法。所以今说戒体依止在心,是根据圆教的义理。

关于戒体这一章,道宣律祖在《羯磨疏》中写有戒体章。讲的持别精湛,古德很重视它,曾把这一章提出来单行流通。为什么要这样地重视它呢? 因为这一章是关乎我们每一位比丘、比丘尼乃至佛法中的七众弟子,持戒的重要。灵芝律师说,戒体是一部律藏的枢要,持戒犯戒的根本,转凡成圣之源始,发心修行的前导。假使没有戒体的话,律藏就没有重心了,因整部律藏都是在解释戒体。但是戒体之义理渊深幽邃,从后汉至于隋朝的九代里,并未厘清戒体的义理,到了唐朝,独有南山道宣律祖,穷究探研,尽于律制的幽理,而且反覆古来大德的言论,在律藏文义之中斟酌其义理,然后才判定一代的宗旨,明确指出三宗符合世尊一代的教源。然宣祖虽然已去,但其文献尚存,训导后人戒体义理之极谈,几近于熄灭。幸而有灵芝律师、弘一律师,将道宣律祖的著作整理出来,希望各位能了解这种道理,以后能好好发心研究。

弘一律师感叹现代出家人,有很宝贵的资料,不好好保存,亦不会使用。我趁此机会提醒大家能发心去研究。因古德那么辛苦整理出来的教法,既然我们是一个出家人,同时也受了比丘、比丘尼戒,我们对自己切身的事情怎能不研究? 不去了解呢?

道宣律祖己经把三宗的戒体整理出来,我们现在讲这三宗。第一实法宗,第二假名宗,第三圆教宗。道宣律祖依四分律部把戒体分成这三宗。

一、实法宗。实法宗主要是把佛陀所说的一切有为法、无为法,认为是实有的,以诸法实有为宗旨,故名实法宗。他的著作与《杂心论》、《毗昙论》、《俱舍论》等见解相同。律部则宗于《十诵律》。此宗的主张是作戒体和无作戒体,两种戒体都是色法,不是心法。

作戒体以善色、善声为体。如同我们正当受戒的时候身业礼拜,长跪等,都是善色。口业的请师、乞戒等为善声。由登坛经三羯磨之后叫作戒体。作戒就以善色善声为戒体。

无作戒体是无作假色,过去的假色。善色、善声是一种有表色。我们经由身业的礼拜、长跪,受了戒之后,落在身心之中,熏成无作假色。其实有表无表、有作无作、有假无假,意思是一样的。因为无作戒体就是过去所作。这说明我们受戒时,身口的二种行动留在心中的印象,叫无作戒体。我们这样讲就客易懂。作戒体就是善色善声。无作戒体就是熏成过去假色。下面假借六位分别来说明二种戒体。

1 、以有为、无为法,来分析。戒体是完全有为法,而不是无为法。因为时间不够不讲无为法,我们单单谈有为法。作戒体和无作戒体都是有为法不是无为法。什么叫有为法? 戒体有生住异减四相。一白三羯磨法受完之后,戒体生起来是有生;得到戒体之后有持戒的力量,有止恶作善的功用,就是住;持戒戒体清净,犯戒戒体就染污这是异;舍戒还俗戒体灭。戒体的生起,是假众缘和合构造而成的,有生住异灭的四相,故属于有为。这是第一有为无为的分别。

2 、在一切有为法中,总括起来说有三聚:色聚、心聚、非色非心聚。聚是类。色法类、心法类、非色非心法类。作戒体与无作戒体,都是色法聚中所收,不是心法,不是非色非心法。这是第二种在有为法中,作戒体与无作戒体皆属于色法的分析。

3 、在色聚之中,色有十一种。人有眼耳鼻舌身五根,物(如茶杯)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把十一种色法分成三类:(1) 可见有对色。眼睛看得到是眼根所对,这是色法,眼要看得到,可见有对色。(2) 不可见有对色。如声香味触四尘,我们看不见,但声音耳根以对,触尘身根以对。(3) 不可见无对色。此属法尘的少分。法尘有二: ① 心法,指心所法。② 非心法,即无表色,指缘念五尘落谢之影像色尘。无作即指此色法而说;亦名过去假色。

此处所说的作戒体,正当受戒时,身业的动作礼拜、长跪等是第一种色法,可见有对色。口业的动作,请师乞戒等为第二种色法,声尘不可见耳根可对,不可见有对色。以上身口的二种无作,都是属于第三种色法,不可见无对色之法尘所收。过去的无表故称无对。对前五尘实有之色,故名为假。此过去假色为无作戒体。此是第三色聚中的分别。作戒体是前二种色法,无作戒体是第三种色法,故皆是色聚所收。

4 、约身口中两种色的分别。(1) 本报色,指身体四大。(方便色:指运动造作。) 身体一定要生起运动才能分出善、恶性。譬如打人生起恶性,如果身体不动就不能分出善恶。因此,作戒体不是本报色,如身体不礼拜、口不乞戒不能叫受戒,故非本报色,所以作戒体是方便色。(2) 方便色,(指运动造作。) 如正受戒时,身业礼拜、口业请师乞戒等为身口的方便造作,可成受戒的仪式,故是方便色。无作戒体既非本报色,亦非方便色,二色俱非。

5 、以三性分析。作戒体是属于善性。恶性、无记性不能作戒体。受戒时得戒体能止恶作善,假如受了戒之后不能任运止恶作善,那就不得戒体。所以约三性说,作戒体是属于善性,不属于恶性、无记性,无作戒体本身就是善。

6 、以戒、善来分析。在受戒得作戒体时,既是属于善法,又是属于戒法,戒、善俱足。没有受戒之前行善,只能称为善,但不能称戒。受完戒后,持戒时,既是属于善、又是属于戒。就好像出家人受了戒法,是属于善又属于戒。未受戒之前所行之善只称善,但不是戒。这是以作戒的始终分析是善是戒,或是善非戒的义理。

以上实法宗的宗旨,认为一切诸法都是实有,将作戒体、无作戒体统统判为实法。如果单提实法宗所解释作戒体、无作戒体,以上的分析可以说很详细。向下再来说明四分律宗,道宣律师所主张的四分律宗,它主张作戒体、无作戒体的情形。

二、假名宗。此宗认为一切有为法及无为法,都只有假名,而无实体。前面实法宗,认为有为无为一切诸法都有实体。假名宗认为一切诸法,只有假名没有真实体性,所以称假名,他以假名为宗旨,故称假名宗。与《成实论》同一见解,论部宗于《成实论》,律部则宗于《四分律》。

在《羯磨疏》中,道宣律师云:由于此四分律宗,它的道理通于大乘,所以他主张作戒体和无作戒体是由心而生起。不同于前面实法宗所主张的作戒体、无作戒体都是色法。这是《四分律》与前面不同主张的地方。这说明作戒体依色心为戒体,无作戒体是非色非心为戒体。实法宗以色法为作戒体,假名宗以色心二法为作戒体;实法宗以过去假色为无作戒体,假名宗以非色非心为无作戒体。我们来分析,两者的主张那个究竟?

为什么假名宗以色心二法为作戒体? 其中有很重要的一句话分心成色。什么叫分心成色? 我们在受戒时身口二业的方便造作,身口本身不能造作,它是运用我们的心力驱使身业去礼拜,驱使口业去乞戒等动作来完成戒体的。它必须假借身口动作来表现心的力量,所以叫分心成色。

如约依正二报而说,外面依报是色法,身体属于正报,身体与外面的依报都是由我们心力而成的。假使没有心的话,身体不成其用,一切万事万物与我们无关,所以依报的环境和正报的身体,唯心所造而成,都是运用心力而成的。比如受戒时单单用身口去受戒,而没有用心力去驱使,他也不会礼拜,也不会长跪。必须色心二法,心力与身口二业才能成就受戒。

无作戒体指开始登坛受戒时,一白三羯磨结束,作戒体已经完成,无作戒体第一念已经生起,唯有无作戒体留在我们心中,唯有无作戒体存在,所以无作戒体不属于色,也不属于心,非色非心,这是作戒体与无作戒体位次之差别。作戒体是色心二法,无作戒体以非色非心为体,这与前面实法宗所讲的不同。

《行事钞》中道宣律师引《成实论》来作证明,《成实论》云:以身口业思为体,论其身口,乃是造善恶之具。文中之身口就是指色;业思是指心,也就是第六识意业思心所。身口只是造善造恶的工具,没有任何功能,实际上是以心为主。这是说明以身口业思为戒体,而身口两业是一种色法,没有受戒的功能,必须假借心的造作,以心为主。然心是无形无相,无法表现请师的动作,故还是要假借身口来表达我们乞戒的意思,所以必须以色心二法为体。

心是指什么心呢? 小乘不谈第七识、第八识,只说第六意识;以第六意识的意为思心所。如同作戒从开始登坛,到三羯磨法完毕的第一刹那之前,身口意运用方便的造作,假借身口成就我们的心意去受戒。能受戒的心是正的,而以身口为副。四分律宗是这样说的,单单身口不能受戒,必须用心观想,能领受的心,所观的境界,心境相应才能成就戒体。

身业的方便造作,礼拜长跪;口业的方便造作,请师乞戒;意业的方便造作是希法。希法是希求十师授我戒法,我将戒法纳为戒体,这是希求戒法。它的期限是尽形寿。所观之境是以十法界的情与无情,为我们发起戒体的境界。所以那一法不是我们发起戒体的因? 法法都是发戒体之因。受完戒之后,任何一境界上都会生起持戒的力量,这就是戒体的功用。一条戒对十法界,条条戒都是对十法界。所以这样身口就不容易犯。观想、希法一定要用意业,因此四分律宗主张以色心二法为作戒体。

有一个比喻,如同世间上制造物品的机器,机器的本身不能自已去制造,它必须由人工来操作才能制成物品。受戒时身口只是造善造恶的工具,真正能操作造善造恶的主人是这颗心,它驱使身口去造善造恶及受戒,所以受戒以心为主,身口只是助缘而已。所以四分律宗主张身口只是造善恶的工具,主要在这颗心。

下边再来解释无作戒体。无作戒体以非色非心为体。非色非心是一切有为法的第三聚名。大乘名为不相应行,它不相应于心法,也不相应于色法。大乘有廿四法,小乘有十七法。无作戒体是十七不相应行法中之一种。在色心二法中都没有无作戒体的意义,因为无作戒体非色非心,不与心色相应,称名为非色非心。这是假名宗主张的无作戒体之名称。以下各就色心五义证明无作戒体是非色非心。

非色者是说戒体既是从心而生,决定不是四大五尘所能成就的。不是色法所能成就的戒体,故说戒体非是色法。下面就约色法的五种意义来证明色法中没有无作戒体的道理:

1 、色法有形相方所。有形体、相状、方位、处所。如桌子摆在这儿有它的形体、相状、方位、处所。无作戒体完全没有这样的意义,所以说无作戒体不是色法。

2 、色法有十四种,二十种之差别。十四种是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加上地水火风四大,共十四种。二十种即显色有青黄赤白光影明暗烟云尘雾十二种;形色有长短方圆高下斜正八种,共二十种。在无作戒体中没有这些种类的相状,故证明无作戒体绝对不是色法。

3 、色法有恼坏意。色法若坏了,心里会生起忧恼,因此对有情的身心,会产生忧恼;对无情的物质,则有破坏意。所以色法有恼坏意,无作戒体则全无此道理。

4 、色法都有质碍。体质有妨碍,比如桌子放在这,我就无法过去,因为有妨碍。但是无作戒体没有体质,亦无障碍,所以无作戒体不是色法。

5 、色法为五识心所得,所得即五尘也。如茶杯有色声香味触,是相对眼耳鼻舌身。而无作戒体没有这样的意义,故非色法。

其次无作戒体不是心法,也以五种心法意义来证明无作戒体不是心法。

1 、心是虑知。心法有觉知、有思虑。觉知外界一切,思虑种种事情,但是无作戒体没有思虑觉知的作用,故不是心法。

2 、心有明暗。明指智慧,暗指愚痴。心有迷悟、智愚的分别,无作戒体全无,故不是心法。

3 、心通三性。能驱使身口去造恶,造善,其余的就是无记。而无作戒体单属于善性,没有恶性、无记性,它不通于三性,因此无作戒体不属于心法。

4 、心有广略。意识为略、六识为广,心王为略、心所为广,心有广有略。无作戒体唯是一定,没有广略的差别。故无作戒体不属于心法。

5 、心是报法。是一种果报,如我们今生感得人道,在大乘来讲第八识是果报体,畜生有畜生的果报,人天有人天的果报,没有心就不会受果报,所以心是一种报法。但无作戒体是因发心受戒,假身口的动作、言语而得戒体,它不是报体,所以说无作戒体不是属于心法。

以上是假名宗判作戒体必须要有色心二法,无作戒体不属于心也不属于色,非色非心。这是假名宗的主张,与成实宗主张不一样,各有各的理由。灵芝律师、弘一律师他们的意思,实际上戒体就是圆教宗讲的善种子。为什么在《四分律》不讲善种子呢? 因为讲出来会令大小乘的种子混淆,所以四分律宗,它用不同的名称,把戒体表示出来。因此这个地方不用善种子,只能用非色非心来表达无作戒体。道宣律祖说强目,不知无作戒体该叫什么名字,因它非与色法相应,也非与心法相应,只好叫它非色非心。

这个地方灵芝律师告诉我们,叙述假名宗无作戒体重要的目的,使令我们后学,欢喜学习的人,可以好好的去思考,究竟这个地方为什么要这么讲。

道宣律祖在《业疏》上有一段文:考其业体,本由心生,还熏本心,有能有用。无作戒体是内心生起,既然是由心生起,可见心属于能受,戒体是属于所受。还熏本心,戒体能还熏习本来所受戒的那个心。因为受了戒,戒体还要熏修本心,令起善法,防非止恶。若从生起来说,心是能生,戒体为所生;若从熏习来讲,戒体为能熏,心是所熏。心与戒体互为能所,故说还熏本心。有能有用者,指受戒后,戒体生起戒行,相对于境界能防止犯戒,这是戒体的功用,所以说有能指戒体,有用指戒行,即防遏缘非。所以受戒要明白这个道理。

三、圆教宗。也是道宣律祖由《四分律》中开出的。宣祖根据《法华》、《涅槃》二经立此圆教宗。教法上是属于小乘教,但义理方面是通于大乘教。《法华经》开权显实,授声闻成佛之记,《涅槃经》中重新扶起戒律,广谈常住佛性,根据这两部经的义理建立圆教宗,显出无作戒体,其他经中没有这种根据,唯有这两部经有这种教义。

圆有三个意思:1、圆顿,2、圆融,3、圆满,具有这三个意思称圆教宗。

1 、圆顿者。前面实法宗与假名宗二宗,教义方面是属于小乘教,圆教宗才属于大乘教。如果依《法华经》中所说,依大乘教义看小乘教,并不需要等待接受了大乘之后才能称名为大乘。因为佛是为了一乘的实教,而才施设三乘的权教。也就是三乘小教也都是一乘实教,本为大乘而施小教,所以不须等待入大乘之后方名为大。如小孩子没有上大学的资格,你一定要让他读幼稚园,一步一步的进入大学,没有幼稚园资格怎么能上大学。佛施设小教就是令众生步步进入大乘,因此小乘教就是大乘教。法华经云:决了声闻性,是诸经中王。正式说明方便施设小乘,目的都是为大乘,这是圆顿的意思。

2 、圆融者。实法宗判戒体是色,假名宗判无作戒体是非色非心,色法是偏于一面,心法也是偏一面的,不能均衡戒体的义理。圆教宗把实法宗之色法称为善种子,假名宗之非色非心法也称为善种子,他用善种子把色法心法圆融起来,这就是圆融的意思。其实只是一个戒体,实法宗判是色法,假名宗判非色非心法,圆教宗判的是善种子,三个其实是一个体。实法宗的色法也好,假名宗的非色非心法也好,都是善种子,善种子把三个融合起来称为圆融。

道宣律祖有一个比喻,好像一块美玉,不认识的人认为是一块石头,有人认为不是石头,真正认识的人知道是一块美玉。这块美玉可以说是石头也可以说不是石头,其实都是指这一块玉。

3 、圆满者。一代时教根据前三教,阿含、方等、般若,一直到法华会上,这个时候会三权教为一实教。声闻人可以授记成佛,一般的众生也都可以授记成佛。由会三归一的意思,我们才可以知道,前二宗所说的戒体都是权教的方便,所以《涅槃经》上说:佛所说的戒体,有人不了解,有认为是色法,有认为是非色非心法,因不了解其义,来到法华涅槃会上就了解了。色与非色之名虽然不同,与善种子之体无差别,究竟完成戒体的义理,故名圆满。

道宣律师借《四分律》建立圆教宗。圆教宗所谈的戒体以色心二法为戒体,无作戒体是善种子。善种子就是在我们受戒时,身业礼拜长跪,口业请师乞戒等。一白三羯磨完后,运用我们身口方便的功能熏入第八识田中,使令成善的种子。前面有说到,第一羯磨后,十法界善法的种子就动了起来;第二羯磨后,十法界的善种子升于虚空;第三羯磨法竟,十法界善种子流入受者身心成正报,成为善种子。作戒就是熏修我们的第八识,把种子熏入第八识田中,用善的心来熏。善指十法界情与无情的善,种子是比喻,比喻种在我们八识田中,它将来能发菩提芽,成菩提子,开菩提花,结菩提果,没有这个种子,如何能成就呢? 善表示不是恶,不是无记性,善种子就是成佛的种子,成佛的因。这是属于圆教宗所指的无作戒体。把前面色法、非色非心法全部融合起来。

四分律宗是摄于大乘教,道宣律祖也有说明,四分律的确是摄入大乘教。它本身的教理是小乘教,但前后的文教都有大乘的意义,因此根据前后的正文发挥四分律教为大乘教。义理通于大乘,言教则是属于小乘,这是道宣律祖本持的立场。

道宣律祖有句话:欲了妄情,须知妄业,故作法受,还熏妄心,于本藏识,成善种子,此戒体也。假使有烦恼,就是惑业的开始,想要断除我们的烦恼怎么办呢? 须知妄业,我们一定要先对治身口意三业相对现前的境界不造恶,这就要持戒。戒是对治诸业而不造,定慧对治惑令不起。假如不受戒,身口意三业生不起持戒的行为,对现前的境界就没有办法停止造恶。所以欲了妄情,须知妄业。受了戒之后,根据十法界情、无情境上成就戒体,然后生起相对于十法界情与无情,不犯戒、不造恶业。恶业停止不造,没有恶因,当然可以得解脱,包含的义理在其中。 故作法受,还熏妄心,因佛在世制的戒法,我们依据佛的戒法去受戒,受了戒以后生起戒行,将我们的心猿意马带上了锁,不随便乱跑。因为我们的心驱使身口随便造善造恶,都是这一念心,受了戒以后相对境界一定要止恶作善,等于附上枷锁,所以必须要受戒。这儿也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宁可受戒而破戒堕地狱,不可不受戒而生天。这个意思是,受了戒以后,成佛正因的种子已经种下去,纵然破戒堕地狱受苦,将来出来之后仍然可以成佛,然而不受戒永远没有机会。佛在世制戒的目的在此。戒为无上菩提本是根据这个道理。

于本藏识,成善种子,此戒体也。这三句话正式指出戒体究竟是什么。我们登坛受戒以后,第一刹那作戒体竟,第二刹那无作戒体的善种子生起,在这个时候,相对得到戒体。于本藏识,识指第八识,圆教宗判为善种子。就因我们受戒时,十师经过授受的演礼,而成就我们的戒体,就等于在我们第八识田中种下善的种子。这个就是我们受戒得到的戒体。

因此受完戒之后,就在八识田中任运的止一切恶,任运的作一切善,任运的度一切众生。什么叫任运呢? 不假以任何造作叫任运。如果不是在八识田中有善种子,它怎么能任运的止恶作善呢? 这是道宣律祖,依大乘圆教的义理判无作戒体。

第三戒行。受了戒以后,得到戒体,随顺戒体在日常生活中,依据我们身口意三业,相对生起善恶之境界。犯戒境界现起时,因为已经受了戒,得到戒体,就会生起戒行,誓言绝对不犯。在家人受了五戒就根据五戒法学习,出家人受了比丘、比丘尼戒就根据比丘、比丘尼戒去学习,为什么呢? 不学习不晓得怎样持戒?一定要学习明白以后才能行,应用在我们身口上,这就是戒行;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检点我们意业的思想、口业的言论、身业的行动。戒行是在行住坐卧之中都要实行,故《四分律》说常尔一心。不是说上午如法持戒,下午就不持戒,并非如此。而是要时时刻刻检点自己的三业,哪里符合戒法,哪里不符合戒法,时时检点这样子叫戒行。

在戒行方面要明白止犯作犯、止持作持。作持如半月诵戒、结夏安居自恣、三衣钵等等,这都是作持。止持如杀盗淫妄戒等。作持是必须做就要去做,不做就犯。止持是必须止就止,不止就犯。因此要时时警觉我们的心,完成止持作持、止犯作犯。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戒行才能完成。

第四戒相。弘一律师说戒相有二:1、约戒行而说戒相。2、约戒法而说戒相。

1 、约戒行而说戒相,如持戒的善良行为,不杀就是不杀,不盗就是不盗,把不杀不盗表现在行动之中。这样的善良的行为,使其表达出来就是以戒行来说戒相。

2 、约戒法而说戒相。如受五戒就根据五戒去学习,受比丘、比丘尼戒,就根据比丘、比丘尼戒去学习。每一种戒都有它的开遮持犯相状,及因罪果罪等轻重的相状不同;假使我们不学习,便不知道怎么去做、去行。依戒法而说戒相,就是要好好的学习,学习明白了,然后应用戒法实行在身口意三业上。这就是戒行。

戒律学自我测验题目25题(答案在下面)

1. 戒有哪四种意义?2. 什么是戒法?

3. 戒法的目的何在呢?4. 什么是戒体?

5. 应如何观想纳受戒体呢? 6. 什么是实法宗?

7. 实法宗主张作戒体和无作戒体是心法还是色法?

8. 简单说明什么是实法宗的作戒体和无作戒体?

9. 作戒体和无作戒体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

10. 作戒体和无作戒体是(1)可见有对色 (2)不可见有对色(3)不可见无对色(无表色) 的哪一类?

11. 作戒体和无作戒体分别是属于善性、恶性、无记性?

12. 什么是假名宗?

13. 假名宗主张作戒体和无作戒体是心法还是色法?

14. 道宣律祖在《业疏》上有一段文:考其业体,本由心生,还熏本心,有能有用。是什么意思?

15. 什么是圆教宗?圆教宗是大乘教还是小乘教?

16. 圆教宗的圆有哪三个意思?

17. 实法宗、假名宗是大乘教或小乘教?

18. 圆教宗主张作戒体和无作戒体是心法还是色法?

19. 道宣律祖有句话:欲了妄情,须知妄业是什么意思?

20. 宁可受戒而破戒堕地狱,不可不受戒而生天。这个意思是?

21. 受完戒之后,就在八识田中任运的止一切恶,任运的作一切善,任运的度一切众生。什么叫任运呢?

22. 什么是戒行?

23. 戒行方面什么是止持作持、止犯作犯?

24. 什么是约戒行而说戒相?

25. 什么是约戒法而说戒相?

戒律学自我测验题目25题答案

1. 戒有哪四种意义?

戒法、戒体、戒行、戒相。

2. 什么是戒法?

戒法就是佛陀在世时所制成的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

3. 戒法的目的何在呢?

令一切众生,受了戒法之后,种下三乘圣因,及成佛之种。

4. 什么是戒体?

在戒场之中,戒师传授给我们佛陀所制的戒,经过受戒仪式之后,在我们心中及思想上有了持戒的功能,这种功能,相对于境界不犯的力量,就叫做戒体。

5. 应如何观想纳受戒体呢?

第一番羯磨,观想十法界的善法、有情无情的善法,皆从地涌出。

第二番羯磨,观想十法界善法由心业力悉皆集升虚空,如云如盖,覆受者顶上。

第三番羯磨,观想十法界善法由心业力悉皆流入受者之心。

6. 什么是实法宗?

实法宗主要是把佛陀所说的一切有为法、无为法,认为是实有的,以诸法实有为宗旨,故名实法宗。

7. 实法宗主张作戒体和无作戒体是心法还是色法?

实法宗主张作戒体和无作戒体,两种戒体都是色法,不是心法。

8. 简单说明什么是实法宗的作戒体和无作戒体?

作戒体就是善色、善声,指受戒时身口的行为。

无作戒体就是薰成过去假色,指受戒时身口的行为留在心中的印象。

9. 作戒体和无作戒体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

作戒体和无作戒体是有为法,而不是无为法。

10. 作戒体和无作戒体是(1)可见有对色 (2)不可见有对色(3)不可见无对色(无表色) 的哪一类?

作戒体是前二类色法,无作戒体是第三类色法。

11. 作戒体和无作戒体分别是属于善性、恶性、无记性?

作戒体和无作戒体都是属于善性。

12. 什么是假名宗?

假名宗认为一切有为法及无为法,都只有假名,而无实体。

13. 假名宗主张作戒体和无作戒体是心法还是色法?

假名宗以色心二法为作戒体;以非色非心为无作戒体。

14. 道宣律祖在《业疏》上有一段文:考其业体,本由心生,还熏本心,有能有用。是什么意思?

研究戒体之义理,若从生起来说,心是能生,戒体为所生;若从熏习来讲,戒体为能熏,心是所熏。有能指戒体,有用指戒行,令生善法,防非止恶。

15. 什么是圆教宗?圆教宗是大乘教还是小乘教?

道宣律祖根据《法华》、《涅槃》二经,由《四分律》中开出建立此圆教宗。教法上是属于小乘教,但义理方面是通于大乘教。

16. 圆教宗的圆有哪三个意思?

1 、圆顿,2、圆融,3、圆满。

17. 实法宗、假名宗是大乘教或小乘教?

实法宗与假名宗,教义方面是属于小乘教。

18. 圆教宗主张作戒体和无作戒体是心法还是色法?

圆教宗所谈的戒体以色心二法为作戒体,无作戒体是善种子。

19. 道宣律祖有句话:欲了妄情,须知妄业是什么意思?

想要断除我们的烦恼,一定要先对治身口意三业,相对现前的境界不造恶,这就要持戒。

20. 宁可受戒而破戒堕地狱,不可不受戒而生天。这个意思是?

受了戒以后,成佛正因的种子已经种下去,纵然破戒堕地狱受苦,将来出来之后仍然可以成佛,然而不受戒就永远没有机会。

21. 受完戒之后,就在八识田中任运的止一切恶,任运的作一切善,任运的度一切众生。什么叫任运呢?

不假以任何造作叫任运。

22. 什么是戒行?

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检点我们意业的思想、口业的言论、身业的行动,在犯戒境界现起时,绝对不犯,就叫做戒行。

23. 戒行方面什么是止持作持、止犯作犯?

止持是必须止就止,不止(作)就犯,如杀盗淫妄戒等。

作持是必须做就要去做,不做(止)就犯,如半月诵戒等。

24. 什么是约戒行而说戒相?

如持戒的善良行为,不杀就是不杀,不盗就是不盗,把不杀不盗表现在行动外相之中。

25. 什么是约戒法而说戒相?

每一种戒都有它的开遮持犯相状,及因罪果罪等轻重不同的相状。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佛教五戒诵戒仪轨一、上香(三拜)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三、忏悔(三番三拜)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

逆境见修行一、难行莫胜忍,功德非常大忍辱的功德非常大,难行莫胜忍。没有一种修行比忍辱更难修,表示修忍辱的功德跟它的难度一样大,所以靠忍辱可以累积无边的功德。很多..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道海老和尚

道海老和尚网为您提供最新的道海老和尚信息,让您快速了解道海老和尚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道海老和尚。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