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因果暗藏玄机


啥叫做因果呢?比如说一个人去偷盗,偷了东西往后,在他的身口意中哪一个是因呢?我们经常讲的业,在这里和因是一回事。偷盗人用手去抓一个东西放到自己的包里,这是不是叫做因呢?当一个人心里想我要去偷这个东西,这个起心动念是因吗?上述身口意行动傍边,终究哪一个是因?全部有部和唯识宗关于因果有很多不一样的观念,可是在名言谛中比照终究的是唯识宗所论说的观念。他们以为,每一个人自从无始以来到成佛之间,都有一个心的相续,此心相续有时分有眼耳鼻舌等五识,有时分没有,不管它有怎么不一样的高低和多少的分别,总有一个恒时不灭的存在,叫阿赖耶识。造了业往后,就会在阿赖耶识里播下一个种子。还有一个比如是:下雪的时分,将墨水倒在雪里,雪就变成了墨水的颜色,雪化往后,在地上就可以看到这种颜色。一样的,假定以烦恼去造业,当这个烦恼不见的时分,这个业就会留在阿赖耶识上。业(或因)是一种格外的才调,如大米的种子,我们肉眼看不出它能发作稻芽,可是它确实蕴藏着这样的才调,一样,当阿赖耶识上播下一个业的种子,经过一段时间,原因老到后,它就会发作出果,这个果也叫报应。所以因(或业)的赋性,即是阿赖耶识上这种格外的才调。

当一个人杀生、偷盗的行动结束往后,在他的阿赖耶识上就会留下这个行动的种子。这颗种子啥时分发芽,是不定的。经文中常用粮食的比如来说明报应的迟早:粮食蔬菜品种繁多,它们老到的迟早也不一样。有些老到只需求一两个月,有些却需求五六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种差异来自于种子自身的不一样,以及地理环境气候等要素。一样的,经文里讲因的老到有四种:一是此生报应。比如年青的时分造业,中老年时得报,有时甚至更快,当下就可以看到果报,这是啥原因呢?某些格外原因可以使果灵敏呈现,这个很快老到的业来自于它的对境和动机,在《百业经》中就汇集了很多这样的公案。比如说,僧众和普通人是两个彻底不一样的对境,假定偷僧众的东西或污蔑僧众很严重的话,就有或许在当下或此生见到报应;假定对境是通常人,一定是有果报,但不一定马上或在这终身现显,这种差别是由对境不一样而发作的。别的是动机的差异,假定杀生的主意十分剧烈或蓄谋以久,以这样的动机去杀生的话,那么它的报应很快就会老到,若杀生动机不那么剧烈,则虽然有果,但不会很快闪现。

不很快闪现的果又可分为三种:一是下一世一定会老到的果。比如造五无间罪之类的大恶业或大善业,不才一世一定会报应。二是虽然一定有果报,但老到期不定,或许三四代往后,或许更长时间。三是或许有果报,或许没有果报。从因果不虚的角度来看,这是啥原因呢?假定这个因(或业)的才调很细小,当它遇到健旺的对治力时,它的果就不一定发作。前面三种称为定业,第四种叫做不定业。

业的这四种不一样的才调唯有佛是全知的,别的的普通人甚至俱有神通的外道和小乘阿罗汉也不能彻底了解。佛出生时,印度有很多外道,他们用神通亲眼看到一个终身行善的人死后却去了地狱、做了饿鬼或堕入旁生,假定因果是真实存在的,那么为何善无善报呢?所以他们以为因果之说满是哄人的。

一个终身行善的人为啥会蜕化呢?他此生行善,没有造啥恶业,可是我们不知道他的过去世是怎么的人。或许他此生是行善之人,他的上一世和上上一世仍是行善之人,但再往前推就不一定了,或许在很多世早年他造了恶业。从定业的三种分别来看,他此生所做善业不归于现世报应和下一世报应的业,而是归于第三种定业,即它有果报,但或许在几千年、几万年甚至于几百万年往后才会发作。

在我们生生世世傍边,有没有这种业呢?答复是一定的。所以虽然我们现在做得极好,可是假定我们不能根除过去世造的恶业,它就会一贯等着我们,这种业一旦发作果报,是无法逃避的,只需暂时堕下去了。可是此生做的善业是不是空耗了呢?不是,它也有果报。假定这个业的才调不是很强、老到很慢,就有或许先蜕化再上升。

所以,不要说一点正知正见都没有的人,就连修证比照不错的那些外道仙人,他们在因果知见上都是威胁的。这是因为因果循环扑朔迷离、贯穿三世,唯有佛知道前后的全部来龙去脉,而别的人只能知道基地的一部分。他们通常依据自己看到的某些表象,即或人宿世行善、后世蜕化,便下结论说因果是不存在的。这些外道仙人通常很有学问,也有一些人世神通,所以他们就著书立说,威胁了很多人,然后逐步构成一个教派,断见便由此发作了。多见又是怎么来的呢?有些人虽然有神通,但看得不是很远。他们用神通看到自己来自于色界的梵天,做天人的时分,梵天、帝释就存在了,现在自己死了,但回头看去,帝释梵天还没有死。他继续查询帝释梵天是啥时分生的,啥时分会死,往前看了几千年、几万年发现他们都不会死,所以觉得他们是耐久不死的;然后又往后推到几万年、几百万年,但仍然没有看到他们是哪一天然生成的,这时他就以为,梵天帝释下面的人才是生生死死的,而梵天帝释是常住不灭的。他们把这个观念写进书里,所以很多人跟着他学,就又构成了一个教派多见和断见都是这样来的。

现代人在这方面也呈现了类似的疑问有些人没有偷盗、杀生或危害别人,并且持戒行善也做得不错,可是他的作业、日子处处不如人意,所以有人就想不通:假定因果存在,仁爱的人怎么会遭到意外呢?对因果或《俱舍论》没有深化了解的居士也会有这种观念,甚至有人这样说,我参加法会又念了那么多经,就不该有这样那样的病痛或灾害。这种观念是过失的,因为参加法会、放生及所做的全部善举,现已存入我们的阿赖耶识中,没有显果是因为原因没有老到,就象一个农民春天耕田,他把仅有的粮食都播了种,家里就没有粮食了,要等五六个月往后才会丰盈,而现在他却是一个没有饭吃的穷户。有人觉得古怪,你种了那么多地,每天勤劳劳动,为啥没饭吃呢?这种疑问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谁都知道,耕种和丰盈之间是有一段时间距离的,现在没有粮食是因为他上一年没有好好耕田,没有得到丰盈,所以把种子播下去后,便没有余粮可吃,这与他本年的勤劳劳动没有直接联络。一样,参加法会或放生与现在的病痛灾害也没有直接的联络,病痛灾害是过去世所造恶业的老到闪现。

现在我们来剖析遇到病痛灾害是不是全由因果选择的疑问,先看外道的观念。一种外道以为,全部闪现都是由业力来安排,一个人的终身过得好与欠好,甚至连吃一顿饭是早是迟都是命中注定的,是没有办法改动的,但佛教不招认它。病痛也罢,灾害也罢,它有多种原因,有些病是宿世的病,也叫业力病,这种病不管花多少钱、选用多么高明的医疗办法都无法治好,这有或许跟因果有联络。假定你只是伤风头痛发烧,不能清扫是因果的原因,但也不是一定由宿世的因所致使。所以有些事物确实是跟因果有联络,有些跟因果却没有直接的有关,佛教一贯侧重不堕二边,在因果上也是如此。若像外道所讲的全部都是命中注定无法改动的话,那修行还有啥用呢?已然现已注定了,啥都不用做了,好的就等好的,欠好的也只需任其发作,听其天然。一样,假定真有一个命中注定的话,那么布施给别人食物也没有用,给了也吃不饱,因为他命中注定要挨饿,所以这种宿命论是不能成立的。还有些人世人根柢不招认因果,这也是过失的。我们要走基地的路,不堕二边。痛苦和快乐跟因果是不是有关,以我们现在的才智和感官是无法判定的。综上所述,通常状况下,我们现在做得好与欠好,是跟往后的果一定关连,但跟现在的闪现没有直接联络,格外原因在外。

另一种状况,有些人平常无恶不作,但他也没病没灾,过得极好,甚至一辈子都荣华富贵直至与世长辞。所以又有人说:假定因果存在的话,他们干了那么多坏事,为啥没有报应,行善之人与造恶之人比照时,造恶之人过得还要健康快乐,这不是说明因果根柢没有吗?这与耕田的状况完美是一样的。有人以为杀生偷盗是违背宗教信仰的,正本不是,他违背的自身即是一个天然的规矩,所以他一定会遭到欠好的作用。比如吸毒是不是违背佛教呢?佛教是阻止人吸毒的,而毒品自身是不能吃的,假定你非要查验的话,一定会中毒并感受痛苦,这即是违背天然规矩而得到的果报。有些毒品服用后当即会发作,有些则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才发作,因果报应也是如此,虽然因果是我们的双眼看不见的,但它们的闪现规矩都是一样的。当一个人服毒后还没有发作并活得很健康时,有人便以为他服的不是毒,细心想想这有道理吗?没有发作并非没有中毒,而是毒发的时间没到。一样,杀生偷盗就象把毒品吞下去一样,一定是要发作的,只不过需求一个期间或一个进程算了。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关于般若

般若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般若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般若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般若。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