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论文】寻找快乐
顶礼上师三宝!
放眼三千界 无人不求乐
似乐终变坏 愿住大乐中
一、建立有漏皆苦
《阿毗达磨俱舍论》总体开显了四谛以及无我的道理。四谛中苦谛的现相包含世间形形色色的器情世界,这是分别世间品着重宣说的,而圣者所证的苦谛则在分别圣道品做了说明,抉择“诸有漏行皆苦”道理的偈颂是——
悦意以及不悦意,与除彼外之等舍,
一切有漏皆为苦,如应具有三苦故。
此颂以论式表明:一切有漏法(有法),皆是苦性(立宗),如应具有苦苦、变苦、行苦的本体之故(因)。
若问:三苦明明说的是苦乐舍三受,为什么一切有漏行都会成为苦呢?(如果一切有漏行都是苦,那么就会变成桌子、杯子等也是苦的了,但它们毫无觉知,怎么能说它们也是苦呢?)
《俱舍论自释》中说,正是由苦乐舍三受的力量,才使得有漏行成为悦意、不悦意以及中庸的法,而此三种对境分别与三苦相合,因此说一切有漏行均是苦性。
二、有部和经部的辩论
关于是否存在真实的快乐,《自释》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辩论,现仅从主要观点摘要分析:
问:既然说诸法中有乐受及悦意有漏行,为什么说一切有漏行都是苦性呢?
(一)略述不同宗派观点
经部:三受皆具三苦,是指三受实际都是苦受,都是苦苦。三受在相续断位,一定会变坏,所以因坏苦而成为苦受;三受都是念念生灭,所以因行苦而成为苦受。
有部:乐受有两种性质:一是乐性,这是依自相门说乐受是可爱法;二是苦性,这是依异相门说乐受是无常变坏法。乐受会无常变坏的缘故,一切有漏法均是苦性,但并不否认存在自相乐受。
(二)展开辩论
1、经部立论:
经部、大众部的论师认为:真实的乐受、舍受都是不存在的,一切三受唯一就是苦。只是愚夫颠倒,妄计苦为乐。
理证:
1)所有的快乐之因都是不确定的。比如:人们认为及时、适量使用的衣服饮食、感受的冷暖等,是快乐之因。但如果非时使用、过量使用,就会产生苦受。这是因为衣服等本身是苦因,只是在微量的时候,人们毫不觉察,只有在增盛到一定量的时候,苦相才真正显出来。
2)对治苦时,才生起乐受。假使没有遭受饥渴寒热、疲惫贪欲等苦的逼迫,即便食物、水等资具现前,也不会特别快乐。就像吃饱饭的人面前,再多加的一碗饭不可能再引生他的乐受了。因此所谓的快乐,也只是能对治粗重苦的因,愚夫妄计这是产生快乐的因,其实根本没有乐因。
3)苦减轻时,才生起乐受。愚夫认为的快乐,就像是右肩荷负重担,换到左肩时,右肩的轻松感觉,这也只是对于减轻的痛苦,妄计为快乐。
2、有部驳斥:
1)破“诸乐因皆不定”。这是混淆了因的定义。观待内外因缘和合的不同分位,才是产生乐的因,并不单单是内的所依身和外境。举例来说,煮饭的火要观待所煮炙的分位差别,分别成为熟饭的因或生饭的因,并不是仅仅说火就是因。
2)破“对治苦时方起乐觉”。如果受用殊胜的香味触等产生了乐受,此时是对治了什么苦而生起了乐受?如果说那时对治了粗苦,那么能治的细苦在已灭未生时,那时就应该有极大的乐受,而不只是受用殊胜香味触等的一点乐受,因为此时没有任何苦受的缘故。
在欲界还可以说是对治了粗苦,妄计细苦为乐,那在色界静虑中又是对治了什么苦而生乐呢?色界中没有身苦受和心苦受啊!
3)破“苦减轻时,才生起乐受”。按照分位的道理来说,刚刚卸掉重担的肩膀必定能真实产生乐受。如果仅仅是减轻苦的妄计,那么随着时间的增加,苦受会越来越微弱,那就应成此肩的乐受会越来越增强,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乐受并不是下品苦受。
有部问:如果说受的自相实际上都是苦苦,那三受是如何安立的呢?
经部答:对世间的下苦、中苦、上苦分别说起了乐受、舍受、苦受。
有部说:乐也应该可以分成下乐、中乐和上乐,这样对于世间的下苦、中苦和上苦,应该分别产生上乐、中乐和下乐,那所有的受就应该只有苦受和乐受两种了,怎么还会有舍受呢?
再从诸地的乐受上问难:佛陀说色界下三定有乐受,那按你的推理,就应该有下苦。色界四禅以上诸地有舍受,就应该有中苦。这样禅定越来越殊胜,反而苦受越来越增强,怎么会有这种道理?
三、孰胜孰劣:
(一)从法相的角度分析。
有部以世间人的现量感受为量,认为乃至一刹那的苦乐受都是自相存在的,不可能否认;而经部则以经中所说,“汝应以苦,观于乐受”,认为苦受是真实存在的,世间人的乐受只是对苦受减轻的妄计。由于经部所承许的乐受是观待真实苦受的减轻而安立的,这就使得以世间现量安立的苦乐舍受难免出现法相混乱的过失,因此,《俱舍论》的作者世亲论师也评价说:“对法诸师,言乐实有,此言应理。”
(二)从修行的角度分析。
有部认为“有漏行皆苦”的真实含义是,虽然苦乐舍三受都自相存在,但由于最终都是会无常坏灭的,因此是从行苦的角度安立一切皆苦,有部引经证明:“诸佛正遍觉,知诸行无常,及有为变坏,故说受皆苦。”经部则按照“汝应以苦,观于乐受”,解释“有漏行皆苦”的含义,即一切受唯一是苦受。
从修行的角度,如果按有部观点认为有自相存在的乐受,就难以打破世人对现世享乐的执着。因为即使能够从行苦的角度解释一切有漏行均是苦的含义,但由于凡夫心粗大的缘故,仍难以认识到细微的行苦对自己的损害,因此还会抱着“过把瘾就死”的态度,以短浅的目光耽著乐受。而如果按照经部观点,看清楚一切乐受只是在苦的底色上颜色稍浅的骗局,就能够让世人在乐得舌头打颤的当下,立刻终止继续耽著此等乐受。因为乐受只是依靠对治了苦的因缘暂时所生的法,与面孔和镜子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影像相同,都是虚幻不实的。在感受乐的同时,如果能一眼识破它的虚妄性,认识到它从未脱离轮回苦的性质,就能够当下提醒自己不受欺惑,从而放弃对轮回有乐的耽执,真正生起出离。
四、依上上乘安立
(一)大乘如何安立
依大乘的了义观点,真正的安乐则是安住于心的本性。苦受、乐受是心迷失本性后向外弛求而假立的,本身都落入苦中。依靠心的假立,认为它好,得到了就满意、就快乐;认为它不好,遇到了就忧愁、就苦。因此,只要向外求,心已经迷失;而心不迷失,安住于本性,这本身就是安乐。原因是外在所谓的苦乐,只是因缘合成的幻象,是观待而有的,所以并不真实;而内在本性的安乐,不观待任何法,所以是真实的大乐。
(二)立足大乘进一步破斥有部的观点
有部说“观待内外因缘和合的不同分位,才是产生乐的因,并不单单是内的所依身和外境。”这就说明如果产生乐受,就必须要观待因缘。既然观待因缘,就说明乐受是因缘和合的幻象,并非真实存在。所谓的自相实有也只是在世间现量前可以成立,而根本无法证明圣者面前也存在。如《三摩地王经》说:“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是量,圣道复益谁。”
其余破斥均按照苦乐乃观待假立之理一概破除。
五、结成苦乐之义
所有人均以离苦得乐为目标,但如果见解未树立,所希求的乐也不过是不究竟的快乐。世间人深陷五欲,只希求能够远离逼恼身心的苦苦,获得乐受;目光长远的,能够看清乐受只是一刹那,最终还是会落到坏苦中,因此不追求庸俗的乐受,而希求较为平静的生活,但这也脱离不开行苦;只有真正看清三界无安乐的人,才勇猛希求解脱轮回,以此出离心为动机,再加上人无我的修行,则会证入小乘的果位,远离三界的行苦;但此时并未圆满证悟法无我的缘故,仍然会依靠心的假立而落在细微的苦中,只有真正认识到心的本性,才能常享究竟大乐,彻底于苦告别,再也没有一丝一毫的苦。
以理分析苦乐事,破除世人倒乐执,
如若有误诚忏悔,愿众安住大乐中。
吉祥圆满!
三宝弟子圆烂
2014年12月10日于圣地喇荣
参考资料:
《俱舍论自释》世亲菩萨造
《俱舍论记》普光法师造
《俱舍论颂疏讲记》智敏上师著
《俱舍论释》蒋扬洛德旺波尊者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