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人为何会生病?


人的生命中有八种重大的痛苦,即所谓的八苦——生、老、病、死、怨憎相会、所求不得、所爱别离、五蕴炽盛——其中生、老、病、死这四项更是不能逃躲的基本痛苦,只要是有情生命,就必定要体验之。故让我们一起从佛经上来了解生病的原因。

病苦是人生中相当重大的一种体验,而专门为解决生命诸多痛苦的佛法,自然对于病苦的成因有着完整的解释。

佛法的观点

在《金光明经·除病品》中,有提到三种致病的因素:

1.四大诸根因素:即人体本身的体质因素(或说是基本元素)造成的问题;

2.饮食时节因素:即饮食造成的问题;

3.四季时令因素:即环境造成的问题。

而在《小止观·治病九》中,也论及三种得病的因缘

1.四大增损病相:讨论四大元素引发之不同病相;

2.五脏生患之相:述说五脏功能失调时造成疾病不同的表现;

3.鬼神所作得病:即因鬼神的作祟导致人的疾病。

《小止观·治病九》里谈论的部分,似乎较偏重于叙述“病症”和“病别”,故与《金光明经》的部分颇为不同。而“鬼神所作”一项则讨论到了精神甚至超精神领域的致病原因,这是一般较少说到的部分。

另外在《杂阿含经》卷十五里也说明疾病的起因:

1.因风起;

2.痰阴起;

3.涎唾起;

4.众冷起;

这四项主要在于细论四大不和谐所引发的病貌。

5.因现事起;

此项是说明情感性或精神性的疾病。

6.时节起;如同前述的季节因素。

因为病苦的解决,实在是众生非常迫切地需要,故世间法中已非常发达的医药领域,也是在尝试去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已知的疾病因素可以分析如下:

a. 致病性微生物:如各种病毒、细菌、霉菌等等。

b.人体的免疫机能:意即所谓的抵抗力或体质等。

c.环境污染:有毒废弃物、化学物质、放射线等等。

d.老化:许多疾病说穿了都是由于“老化”所致。

e. 饮食(营养):饮食的状况对健康可以有许多决定性的影响。

f.精神疾病:这是目前医学领域中较弱的一环,但是能确定和遗传有关。

g.外力伤害:包括许多意外事故等伤害。

若再讨论之,我们可以把a、c两项归类于环境因素;b、d、f三项则归于基因的表现,也就是所谓的体质因素。

若是再考虑e(饮食〕这一点,我们可以发现它与a,b, c,d这四点甚至于f都有极为密切的关联; 因为除了呼吸之外,饮食可以说是人与环境间互动最多的途径,因为能量的进出和物质元素的交流等等都依靠饮食来完成。而基因的表现已知和环境有绝大的关系。g这点不但与环境有关,也常常和个体的特质(基因)有关。就此而论,我们能先行得到一个概念,即:人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行笔至此再让我们看看中医的说法。

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成因可以分为——

1.外因:以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为本。这个说的就是“季节时令因素”。

2,内因:以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为本。说明人的情绪对生理的影响。

3.不内外因:包括饮食、房事、金刃(此可包含外伤或意外事故)、虫兽(包括微生物)等等,广泛的指出六淫、七情之外的其他因素。

由此可以看出,中医在解释季节时令对人的作用,和精神情绪影响健康的理论方面非常地仔细,或许有些部分我们可以找到直接的证据(尤其是细菌病毒等)来说明,但也有些部分目前无法知道其关联何在。其他部分大体上来说,中医的说法是与西医相去不远的。

由上述佛法和医学的解释,我们可以明显地归纳出几个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1.环境的条件性;

2.基因的条件性;

3.饮食的条件性。

这三大条件如果本身不出问题,而且又能与其他两大条件配合得当的时候,人就可以活得健康长寿。

业力福报

其实不管是出世间的佛法,或入世间的医学,对于病苦的观察解析都很完整透彻。尤其医学在物质上的解说更是因为科技进步而日趋完备。

然而,若是光依赖医学,问题并未能完全解决,因为,我们不禁要再问:又是什么因素在决定这三大条件的表现或具足呢?

答案是:业力与福报的平衡消长。

除了这个回答以外,我们如何找到更圆满、更究竟的答案呢?机率?运气?造物主?这种答案,有谁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呢?这些都是医学难以回答的部分。因为福报大或业力较轻,所以有人生长在良好的环境,遗传到优秀的基因,并且得以享有健全的饮食,因此而健康长寿。因为福报浅或业力深重,所以有人出生在恶劣甚至战乱的国土,或是遗传到有缺陷的基因,或是因三餐不继而多病早夭。这样的回答既简单又圆满,最合乎科学中对于理想的理论的要求——单纯,适用范围大,而且例外少。所以要正确地了解(人为什么会生病或健康)这个问题,除了上述医学领域中偏重在技术性的、唯物式的答案之外,很有必要回归到因果业力的层次。如此在掌握了比较核心而根本的地方,我们才不会被诸多纷杂的现象所迷惑——至少先不会被不实的广告蒙骗——而能抓到重点。知道下手的地方并且正确的努力,才能真正的预防疾病,改善健康。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般若

般若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般若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般若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般若。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