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见的真实存在和佛陀宣说世界有区别吗?
经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柯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一讲里“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这一品的核心关键。佛陀说按教言教义参悟可让一切众生都能解脱生死轮回苦海,获得究竟的解脱,但其实质,我没有帮助过一个众生脱离生死苦海获得过解脱。
“如是”是对《金刚经》之前文意的概括
“灭度”不是涅槃,不是生死,而是获得大解脱,让众生能去除烦恼和习气,灭尽一切业障,获得究竟的境界。
我们凡夫之人,正因为心中有太多贪执和烦恼,才纠结于自我的得失,会迷失于娑婆世界的假象,只有抛去我执,证悟本性的自性光明,从小乘佛教教义看,可以达到自我超拔解脱,从大乘佛教看,可以救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往生极乐世界。
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六祖慧能也被问及这个问题,一次,志道禅师就问六祖:“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涅槃的解释,可是又说一切众生有两个身体,一个是色身,一个是法身。色身是物质的,是无常有生有灭的,法身是精神的,是永恒且无知无觉的。《涅槃经》说的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不明白,色身一旦死亡,四大分散,而法身不就如同草木瓦石一般,又何能有乐呢”?
六祖答说:“色身是无常,法身是永恒,一旦有这个念头,心中就起了分别念,远离了上乘法门。色身之外,并无法身,生灭也不生不灭。佛经说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灭度本就圆明,可是凡夫和愚痴的人以为是死,外道之人以为这就是断,其实,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涅槃灭度里没有什么分别”。
从藏传佛教的中观论观点来看,将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一切都看作是两个维度的存在,世俗谛和胜义谛而已。世俗谛是指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所能看得见、摸得着、感知到的外在世界,而我们六识根本无法确见和感知到的世界就是胜义谛。
打个不恰当的譬如,我们看到刮风下雨、打雷闪电,这是世俗谛的世界,可是跳脱云层之外,是没有任何物质变化的,波澜不惊,就是类似胜义谛的世界。
我们看到桌子、椅子这么多样子,他们的存在是为了满足我们不同的使用功能,在这个层面上,桌子、椅子的存在就是世俗谛,可是这些用具本来都是木头做的,木头又都是一棵棵树,那回归到树这个层面,相对于家具来说就是胜义谛,胜义谛是让我们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真谛。
世俗谛是看一切为“有”,我们眼见的这个世界,所经历的一切事情都是“有”这个世俗谛,可是这六识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无法超脱自身境界所造成的,就好像有色盲症的患者,他在不知道自己患有色盲症前,他会坚信所见到的颜色是真实存在的。
也如同我们在梦境中一样,你感觉经历的场景是那么真实,会有欢笑和痛苦,可是这只是梦一场而已,醒了不曾带走任何梦境中的东西。
胜义谛把一切看为“空”,就是让我们超脱出这个梦幻的自我,认识到万事万物的本源,一切如梦幻泡影,我们现在所知所见,痛苦快乐,都是业障蒙住了本心,迷失了本性而已,对佛法的参悟,才可以让“一切众生进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所以,如果我们懂了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实质,就应了知,从世俗谛角度佛陀的教言教义度化了众生,可是从胜义谛角度,佛陀没有执着于众生,看一切为空,如果心中还有众生,还有度化的执念,那就还停留在“有”这个层面,就不可能是佛陀的修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