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教说无余涅槃是渡过生死苦海的航船
经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柯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他将要传的金刚般若智慧法门,可以度化一切众生,不仅仅只度化我们世间的众人。紧接着,佛陀指出“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涅槃”这个词是标准的梵语,直接来源于佛教术语,在很多场合,往往把涅槃用于得到高僧的去世、往生,表示修行到一定程度得道了,才有资格用到“涅槃”这个词。本身梵语是很难直白翻译成汉语的,多少都差那么一点意思,比如我们说“凤凰涅槃”,意思中国人都懂,可是要把他翻译出来,一大段话也未必表意准确。
“涅槃”从佛教本身的境界来说,是指能达到圆满清净、能灭尽一切习气的状态,如果你能达到这种境界,圆寂去世后,再不会回到这个娑婆世界,那才是涅槃。
“度”是指渡过生死苦海,佛教讲求众生平等,我和你平等,男和女平等,人和动物平等,大乘佛教生起佛心要渡一切众生,同入圆满清净的涅槃境界.
佛陀既然在这里说到“无余涅槃”,那有没有“有余涅槃”呢?
佛陀教言中对于那些虽然可以达到暂时的超脱生死轮回,但没有达到究竟结果的修行,内心还是存有哪怕一丝习气的境界,就是“有余涅槃”。
给大家讲一段佛教公案,就比较容易理解“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的区别了。
说在唐朝时,有一个和尚,修行时间长、功德也很圆满了,就差涅槃解脱了,一天晚上阎王派小鬼来捉他,说阳寿到了,要去地狱经受轮回生死。
和尚一听就急了,哀求小鬼给自己宽限7天时间,说自己如果发心用功,7天内不能修行得道,那被捉走也没有遗憾,如果自己能最后得道,成罗汉成菩萨,那承诺先度化这个小鬼,这样也救度小鬼脱离地狱之苦。
小鬼一合计这主意也行,7天时间不长,自己也能有个盼头,就同意了。
和尚就在接下来几天不吃不睡的修行呀,到第6天,终于突破最后的临界点,参悟有成,入定进入涅槃境界了。这一下小鬼来了找不见这个和尚,也急了,埋怨和尚不遵守承诺,不来度化自己脱离地狱。
这个小鬼也厉害,发现虽然找不到和尚,但是似乎察觉到和尚涅槃后还有一丝牵挂未灭,就满屋子找和尚的牵挂,看到一个紫金钵盂,是当时的皇帝赏赐给和尚吃饭用的,和尚珍爱的不离左右。
小鬼为了测试和尚,就变成一只老鼠,不停的咬这个钵盂。和尚在入定涅槃中,感觉到自己紫金钵盂叮叮当当的响,和尚心中想到钵盂那一刹那,功力就破了,变成有余涅槃了,是不究竟的。
小鬼马上就发现了和尚,把他拘起来,和尚气的不得了,拿起钵盂摔到地上,可就在这一刻,和尚真正参悟了,又不见了,这下就成了无余涅槃,解脱了。
其实我们现在说这个道理,就是有余境界了,佛曰不可说,意义或在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