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在就是止,感知就是观:让它来告诉你,而不是你去掌握它


打坐时我的注意力时不时地回到怎样回答这些问题:什么是自心注意力? 因为我平常练习“没有焦点”的禅坐,简单说就是觉知到焦点就放掉,但这个问题总是放不掉,所以明显能感觉到身体紧张,脑子也紧张,上坐后不能放松,打坐效果自然也不怎么样了。

当这个注意力总放不掉时,我转念想想还不如直接观一观为什么自心注意力在这上面,之后发现了三个方面的执着点:

1. 希望被认可,不希望被否定;追求赞美,反感批评;

2. 担心别人被误导;

3. 思维辩论是一种享受!

什么是止?与万物共同临在就是止;什么是观?留心注意感知身心内外的一切就是观。

当你与身边的某一物或万物共同临在,你没有路要走了,你没有地方要去了,这就是止;你唯一剩下的就是留心、注意、感知当下的一切,这就是观。

世上最幽静的事莫如临在,世上最胜妙的生活莫如感知。

临在是河流到达了大海,感知是修士登上了极顶。临在是修士舍身于无穷,感知是圣心包含于太清。

解脱离不开止和观这两个元素,而临在和感知本身就是解脱。

在我日常生活的体会中,每个聚焦点都对应着本人执着的一些观念。

我这么相信这个方法的前提除了相信师父传承和成功经验,还有一个关键原因是: 练习一段时间以后因缘聚会在有几天的时间内都体会到了如如不动毫不费力的觉性现前,不觉而觉,根本没有所谓的自心注意力,焦点也消失,任何外境都自然流动不起波澜的感觉,终于明显体会到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什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等等等各种描写觉性的话,只能说世间任何事情都比不上这种身心愉悦的程度, 生活中放下的进步之一就是前几天也能成功接受五戒和回归吃素了。

如果去体会过的话,我说的焦点或者说自心注意力就是执着,按圆智老师本文说的就是“我执”幻觉的原因第一步,也是形成“我”这个操纵者的重要方面。 不断放下自心的焦点,就是在不断减少“我执”的实有性,觉性光明自然慢慢显现,大自在,本来如是。

每个人的修行切入点不同,可能表达方式不一样,很不容易互相明白的,顾老师也有他自己的切入角度我也同样不明白他吧,除了佛心,我觉得没有不互相误解的。此文不做辩论想,只是自我享受表达的快乐,顺便有缘人能参考到有帮助就是自己缘分啦。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泰山府君(天名)又曰太山府君,本为道家所起之名,道家以泰山之神为泰山府君。于佛家为十王经所说十王之第七阎魔王之书记,记人善恶。又掌大海底西北沃燋石下热恼大地狱。..

问: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是这样的吗?宏海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见解,学佛人不要把吃肉和戒律混在一起来说。比如正..

农历二月十九,恭逢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若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恭诵《妙法莲华经》一部,或单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是人福慧..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关于修行

修行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修行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修行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修行。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