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一心不乱


“一心”这个词在中文中本来就常被使用,像说万众一心、上下一心以及团结一心,都是在说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共同的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如果说是各怀一心呢?那就各自怀着不同的想法,不能够同心齐心,那就会像《三国演义》里面所说的:“英雄聚会,各怀一心,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乱矣!”另外说到个人呢,则有一心一意,就是全心全意、心意专一的意思;相反词则是三心二意、见异思迁等。像如果有人对两方面的事物都惦记着,放不下心,就说他一心挂两头。另外我们常听到老一辈的人用台语来说年轻人“心无定性”,也是一样的。因此,依一般中文的用法,一心就是全心全意、心志专一的意思;进一步说到一心不乱,那就是专注一事、心无杂念,不思虑、不攀缘其他事,使心不散乱、不动摇的意思。

佛教中所说的一心,当然基本上也会有一般用语一心就是全心全意、心志专一的这个意涵。比如经典中常看见佛弟子前来见佛的时候,都是“一心合掌,顶礼佛足”,然后“一心合掌,瞻仰如来”,而且是“一心恭敬,目不暂舍”,都是要一心。因为佛法中强调“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认为如果心散乱不定,就难以得见诸法的真实相,进而成就道业。正如同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有这样的开示,龙树菩萨说:

【“‘定’名一心不乱,乱心中不能得见实事;如水波荡不得见面,如风中灯不得好照。” 】(《大智度论》卷二十六)

散乱的心就如同水波荡漾不停时,不能够从水面上映现来看见自己的脸面;风中吹动的烛灯,也无法好好地照亮周围的环境一样。因此,佛道修学中的闻、思、修、证,无不赖于一心不乱的定心。

像在《华严经》当中,普贤菩萨说了一首偈,这首偈的开头就这样讲,说:

【“汝等应离诸疑垢,一心不乱而谛听,我说如来满诸度,一切解脱真实道。”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九)

普贤菩萨要大家抛弃一切心中犹疑的垢染,一心专注地听祂开示诸佛如来圆满六度及十度波罗蜜多,解脱一切烦恼尘垢,成就真实不虚妄的法道。

那另外在《长阿含经》里面也记载了 世尊告诫弟子们,日常的生活行住坐卧、饮食、便溺一切的作务中,都要依于 佛陀所授的律仪轨则,常念一心,不失威仪,这样摄心精进于道业,这样才是一心。佛陀这样开示,说:

【云何一心?如是比丘若行步出入,左右顾视,屈申俯仰,执持衣鉢,受取饮食,左右便利,睡眠觉悟,坐立语默,于一切时,常念一心,不失威仪,是为一心。】(《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

像这样在日常作务中摄心正戒、精进道业的一心,这是属于“事一心”。也就是说,是事修上的一行三昧,或者称为一相三昧,就是以决定心不犹豫、不怀疑地专注于一种行门,缘一不乱,离诸邪思,摄心不散而得到正定,这就是一行三昧。

最常见的就是念佛法门的一行三昧,就是一心念佛,不杂他行、他念,念佛念到心无杂念,只有佛号的一心,这是事一心。其实念佛法门不管是持名念佛、观想念佛或是无相念佛,这三种念佛都可以念到一心不乱的事一心。像持名念佛也就是唱念、默念佛号的方法,不停地唱念,到达只有佛号而无妄想妄念的地步,一心系念着佛的名号,这就是事一心。如果会无相念佛,忆佛念佛之念恒存,就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也是事一心。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作事相上的戒,也叫作定共戒。当这三种念佛的三昧正定成就的时候,那就是定;在静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作定力。念佛在动中修,所以有相的念佛三昧也好,无相的念佛三昧也好,只要修成了,时时刻刻,动中、静中都是在一心的状态,这叫作定,是事相上的定。

我们经由念佛的事一心的功夫可以知道,从念佛的法门能够得到戒和定的那些过程和功德受用。有了这样的了知以后,那就有了慧,这个是属于事相上的世间的慧。由此可知,事一心中是可以让人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难怪前面我们所引的《长阿含经》里面,世尊要告诫弟子们,要常念一心,不失威仪,来精进道业。这样虽然还只是事一心,还不是理一心,却已经有了殊胜的功德。例如,很多人所熟悉的《阿弥陀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尊者就这样开示,说: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 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佛说 阿弥陀经》)

说若一日乃至七日专持 阿弥陀佛名号,能得到一心不乱,临命终的时候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它的原因是因为,众生常会因为无明所罩,不知慎修身口意行,因而造作了种种未来世不可爱的异熟果报;当临命终时,这恶报的业风吹起,落入中阴阶段,依着原有的贪欲执着,就会对未来世的父母生起颠倒想,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入胎,犹如睡着了一样;那等到醒来的时候,哇哇落地,已经堕在畜生道中,纵使说它曾经有愿想要求生诸佛净土,还是难以成办。因此 释迦牟尼佛开示,如果能够一日乃至七日,专持 阿弥陀佛名号,能有一心不乱的功夫;那么到了临命终的时候,就以这样一心不乱的持名念佛功夫,来对治,不让原来贪欲执着的那个习气现起。这就是古德所说的:“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定。”那就能够跟随着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的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不会违背所发求生净土的誓愿,随业往生到三恶道,或又再生到人间来。这就是持名念佛事一心的殊胜功德。

一心不乱的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另外还有理持,是“理一心”的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例如,世尊在《华手经》卷十当中,这样的开示:

【菩萨……随其所闻诸佛名字在何世界,即取是佛及世界相,皆缘现前。菩萨善修习此念佛缘故,观诸世界尽皆作佛;常善修习是观力故,便能了达一切诸缘皆为一缘,谓现在佛缘,是名得一相三昧门。……于是佛缘,系念不散,不离是缘,是名三昧门。……以是一缘了达诸法,见一切法皆悉等相,是名一相三昧。】(《佛说华手经》卷十)

这意思是说,菩萨如果能够常常的修习,不论是他所听闻的诸佛名字为何,以及佛世界的境相如何的清净庄严,都以诸佛及佛世界皆现在前,现前所缘的一切无非是佛、是佛世界;这样的观照忆念诸佛及佛世界的法门,有了这样的观照力,能于所缘念的佛及佛世界系念不散,不离是缘;那就能够了然地通达,一切诸缘皆唯是现在佛缘,所见一切法无不平等平等,这就称为一相三昧。

另外,例如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这样开示,祂说:

【依如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大乘起信论》)所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都是从真如心如来藏来说这理一心。

念佛法门的理一心,就是成就了体究念佛,亲见诸佛本源,就是见法身佛。例如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所说的:“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必定见佛指的是此生必定能见佛,若是来生修到这样理一心的境界,那就是“当来”必定见佛。因为 大势至菩萨说忆佛念佛,不是持佛名号来念佛,不是观想佛身来念佛,而是以心忆心想的方式来念佛;既然没有佛的名字、形像,那其实就是无相念佛,念的就是没有形像的法身佛。所以这个见佛是见自性佛,是见自性弥陀,见诸佛的法身,见一切众生的法身,而不是感应所见的化身佛。因为一念慧相应,亲见十方三世诸佛的法身,与一切众生乃至自己的法身,都同是这样一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理体,所以称为理一心。

这样事一心与理一心的差异,我们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来帮大家了解。在《六祖坛经》当中,记载了曾有一位僧人,举了当时一位卧轮禅师的他的所诵的偈,他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这位卧轮禅师修的是“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这是离念、无念的事一心。可是六祖惠能大师听了,就知道这位卧轮禅师还没有明心开悟,便告诉僧人,如果依卧轮禅师所诵的去修行,必定更加系缚,难以明心证真。当时六祖还开示了一首偈,六祖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六祖“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显然并未安住于事一心中,但却不妨他“菩提作么长”,证得理一心。可见,悟时虽然还没有得到事一心,但也不妨悟得理一心。所以,如果说主张“未得事一心而悟的都是解悟,不是真正的证悟”,那不就等于说六祖大师是解悟,不是真正的证悟了吗?

其实,理一心乃是真如心第八识阿赖耶识祂一向所住的境界,那事一心呢,则是意识修定所得的境界;两种境界不同,境界所依的心识根本不是同一个;如果想要将事一心的意识,修行转变成理一心的真如,那必定是缘木求鱼,永不可得。

或许您还是有疑惑,我们不妨再举《文殊师利菩萨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经文中来加以印证:

【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

经文中文殊师利菩萨问什么叫作一行三昧,世尊回答说:“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这里的一行三味与我们前面所引的《华手经》当中所说的“一切诸缘皆为一缘,谓现在佛缘”,“于是佛缘,系念不散,不离是缘”,“以是一缘了达诸法,见一切法皆悉等相,是名一相三昧”,以及我们前面另外所引的 马鸣菩萨所说的《大乘起信论》当中,“依如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都是一样的道理,都是一样同是理一心的一行三昧、一相三昧。

可是,在这里 世尊特别开示,若想要入一行三昧,应当先听闻熏习般若波罗蜜的真实义,并且要如说修学,然后才能够入一行三昧。那就表示说,这里所说的一行三味,它是以般若智慧为前导的,而不是一般的禅定。然而依这样的理一心的一行三昧,行者却可以在“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这样的持名念佛一心不乱的事一心的时候,进而能够“随佛方所,端身正向”,然后在持名念佛念念相续之下,就在这一念之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除了见过去诸佛及现在诸佛之外,同时也见到了未来诸佛,所见的当然必定是尚未成佛的自己,以及眼前一切众生的自性法身----自性弥陀。这时候就知道,恒河沙数诸佛及与一切众生法界,皆同一相,无有差别。但是必须强调的是,这里亲见自性弥陀他所依凭的一行三昧,是要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才能够进入法界一相、系缘法界的一行三昧的理一心里面,也才能够在随后的持名念佛一心不乱的事一心的功夫成就后,福德因缘具足之下,亲见自性弥陀。

所以我们说,一心不乱是心志专一、不散乱、不动摇的意思,又称为一行三昧或者是一相三昧。但是,还是有事一心与理一心的差异,事一心是事修上的一心不乱;理一心则是理持上的一心,就是指亲证自性弥陀----真如心如来藏,而心得决定,不犹疑、不动摇才有的功德受用。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关于佛教知识

佛教知识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教知识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教知识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教知识。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