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03五蕴皆空


影子先生

抖音搜 影子先生,同头像。

阅前提示:

这一章节,共7000多字,需要体会的例子比较多,建议选择合适的时间阅读。

文章内容主要是《楞严经》第二卷中的五蕴部分,因单独成一章节没有缺漏,故单拿出来进行分享。

建议没有看过前面章节的,先可以看看前面。

01你的本来面目

02嗨!出来!

前言:

上一章节中,佛陀提到:

像五蕴(色、受、想、行、识)、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根、尘、识),这些因缘本就是虚妄的,和合而生,离合而灭。殊不知原来都是如来藏,本自清净,如如不动。

而这个章节,便将第一个【五蕴】,展开来讲了。

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经》开篇的“照见五蕴皆空”,详细展开是如何呢?我们看佛陀是如何开示的。

佛陀:

阿难啊,为什么说五阴本来也是“如来藏”的化现呢?

注解:

这里佛陀提到了一个概念——五阴,这里的“阴”又有遮盖、聚集之义,也可叫做五蕴。

五蕴分别为:色-受-想-行-识,我们接下来看佛陀一个一个的解说。

一、【色蕴】是虚妄的

0.前提:首先解释一下【色蕴】。

释义:

就是 “眼耳鼻舌身意”本身,以及这六根能感知到的“外在尘象”。

举例:

1.比如,你能看到的白皙墙面就是【色】。

2.再比如,我们看白皙的墙面时,用手指去压迫眼球,直到睁着眼睛看到的都是黑暗便松开手,然后眼前又慢慢的恢复光明(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乱相)。

在这个过程中“白皙的墙面”、“黑暗”、“慢慢恢复光明过程中的乱相”都是【色】。

1.佛陀举例子

佛陀:

比如有一个人用清明的眼睛去看晴朗的天空,天空一片晴朗,什么也没有。那么一般情况下,他是不会突然去转动眼睛的。但是等到他看的时间很长了,眼睛产生疲劳,就会在虚空中看到一些虚妄的影像。

【色蕴】其实就是这样的。

注解:

一个人用非常健康的眼睛去看什么都没有的天空,一望无际,当没有视觉可以聚焦的对象的时候,眼睛自然就不会被别的事物所吸引,因为没有别的事物。

所以在这里确定了两个对象:一个无病之眼,一个无物之空。

佛陀接着举例子,当一个人就这么目不转睛的盯着,眼睛会产生疲劳,然后就会看见乱七八糟的影像,也就是眼睛花了。

这个虚妄的影像,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色蕴】的一种现象。

2.妄相不从虚空产生

佛陀:

阿难啊,这产生的虚妄影像,既不是从虚空产生,也不是从眼睛产生。

(先是一个总的结论。)

若虚妄影像是从虚空中产生,就应当从哪来再从哪回去。 若是虚空他本来就有影像的出出进进,那么他就不是虚空了。 那么虚空不是虚空,那自然也就不能说虚妄影像在虚空处生起灭去。 这就如同,阿难的身体,不容纳阿难一样。

注解:

如果影像是从虚空中产生,那么虚空就不是虚空,因为虚空本就是什么都没有,若是有,自然就不是虚空。

所以,那个影像不是虚空产生的,虚空就是虚空,如果你非要说那个影像是虚空产生的话,那么,就类似于阿难你的身体,平白无故的又要去容纳另一个阿难,阿难就是阿难,又怎么会去容纳别的事物呢?所以那个虚妄的影像的并不是从虚空中突然生出来的。

3.妄相不从眼睛产生

佛陀:

若虚妄影像是从眼睛中产生,就应当从哪来再从哪回去。

这个虚妄影像是从眼睛中产生出来的,那么他也应当具备看的功能。

若是他具备看的功能,那么往出去看,便能看到虚妄影像的天空,而往回来的时候,也应当看得见眼睛。

若是他不具备看的功能,(就是一个有实体的障碍物)那么他从眼睛出来后,会障碍虚空,回来的时候又会障碍眼睛。 那么你能看见虚妄影像的时候,说明你的眼睛没有被遮挡。那么怎么说是用无病清明的眼睛看到了晴朗的虚空呢?

注解:

如果影像从眼睛中产生,那么这个影像有没有继承眼睛的能力呢?

如果继承了,那么你就应当看到自己的眼睛。显然你看不到,那么说明没有继承,他就是一个实体的形象。

那么,他在外面会遮挡虚空,回来又会遮挡眼睛。(这个遮挡眼睛,就证明是有病之眼。)

如果虚空有了遮挡,那么我们一开始都不能说我们看到的是虚空,所以看到是虚空(晴朗的天空)就不成立了;

如果眼睛有遮挡,说明眼睛出了问题(有病之眼)。而现实是,我们现在又能看到这个遮挡,说明眼睛是没有问题的,这里就非常矛盾了。再者说,如果眼睛是有问题的,那么从一开始,我们就更不能说“我用清明的眼睛”看到了虚空,这“清明的眼睛”,也就不成立了。

佛陀:

所以说啊,【色蕴】是虚妄的,既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

注解:

【色蕴】就如同例子中虚妄的影像,本身就是虚妄的,世界的形形色色都是这般,本来一片晴朗,什么都没有,但是当你看得久了,你就分别出这些影像了,慢慢的就以为影像是实有的,是因缘生,或者是有自然的体的。其实【色蕴】只是那个“如来藏”(强名)的化现。

我举一个例子,就是同样一个颜色的事物,被人、被狗、被牛、被苍蝇所“看到”,那么大家看到的是一模一样的吗?

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知道是不一样的。那么谁看到的才是那个事物本来的样子呢?

比如说牛看到的是灰色的,人看到的是彩色的,那么彩色是被人眼加上去的,还是被牛眼过滤掉的呢?大家可以好好的想一想,然后再看看这个世界,再想想这个世界本来是什么样子?空不空?好好体会一下那个“空性”,破掉了那个【色蕴】,就能感受到那个“本来空”。

世间一切有形的物质,因何而有的形相呢?除去外在的形象,再看看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脑,本来又是什么呢?六尘与六根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他们本来就是圆融为一体的,因分别才有的诸多名色。

那么听到的声音是不是也是如此,人类听到的声音,其他众生若是听不到,那么声音的本来是什么呢?反过来,人类听不到的,其他众生反倒可以听得到,这又是如何呢?再者说,同样的一段声音,众生听到的都是一模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谁听到的是其本来呢?

那么味道是不是也是如此?

再比如,【身】与【触】,因为触,我们才坚固的将世界认知为“物质世界”、“三维世界”,若是无触,单单仅靠看,又如何能确定那是实实在在的呢?就像虚拟投影一样,虽然能看到,但是却无实体。

那么世间一切,能见闻的形象,不能见闻的形象,是否类似于一团无相的“能量”?因为不同的解码器,而变化成有相的实体呢?

当你问我说,那“能量”是什么?不能说,我说了就已经解码了,甚至在我思考的时候,他就已经解码了。那么“能量”存在吗?当你思议、言说“存在”或者“不存在”的时候,其实也已经解码了。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

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现在看懂这句话了吗?

二、【受蕴】是虚妄的

0.前提:首先解释一下【受蕴】:

释义:

就是 因“外尘”与“内根”相接触,而第一时间产生的感受。

举例:

1.感受如果舒服,那么是乐受(吸引力);如果不舒服,那么就是苦受(排斥力);在苦乐之间,还有一种舍受,也叫作不苦不乐受,我一般称之为无感(力很微弱)。这个便属于【意受】的范畴。

2.还有眼耳鼻舌身-受,比如【(身)触受】,用两只手相互摩擦,便会产生冷、热、滑、涩的感受。

3.再比如【舌受】的苦辣酸甜淡等感受。

1.佛陀举例子

佛陀:

阿难,比如有个人,其手足安好,身体调适,没有哪个地方有觉受。这个人用两只手掌相互摩擦,两只手掌突然就会生出涩、滑、冷、热等感受。

【受蕴】也是这样的。

注解:

用一个例子讲完了【色蕴】,佛陀又想了一个【受蕴】的例子。就比如一个身体还没有任何触受的人,用手那么一搓,冷、热、滑、涩的感受就出现了。而产生的这些感受,就是【受蕴】。

2.触受不从虚空产生

佛陀:

阿难啊!这种种虚妄触受,既不是从虚空中产生,也不是从手掌中产生。

(先是一个总的结论。)

阿难,如果是从虚空中产生,既然它能触摸到手掌,为什么就不能触摸到身体呢?虚空也不会去选择要去接触你的哪里。

注解:

如果这个感受,是从虚空中产生,那么他既然触摸你的手掌了,为何不去触摸你整个身体呢?他还会向我们自己一样,会去主观的选择吗?甚至他无处不在,直接整个身体都应该能有触觉感受才对呀,偏偏只有手的地方有,那么说明那个感受不是从虚空中而来。

3.触受不从身体产生

佛陀:

如果是从手掌中产生,那么用不着两只手掌的摩擦,这个感受自然就在手掌上。还需要你合起手掌的时候才能够知道吗?

那么分开手掌的时候,那个触觉也应该就在你的手掌内呀,那么你的手腕、骨髓等地方也应当产生这个触受,有一个能觉知的心应该能够知道,那个感受出来又进去的轨迹才对呀,就像是有一个东西在体内往来一样,那么又何必等到手掌相合的时候才有触受呢?

佛陀:

所以说啊,【受蕴】是虚妄的,既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

注解:

如果感受是从手掌中产生,那么手掌自己就能够产生出来,又何必去搓手呢?甚至你单个手就能感觉到,那么你的手腕、骨髓等等地方也是如此,那么怎么不见他们也产生这种感受呢?好像是这个感受有一个形象,有一个轨迹一样,来来去去的,显然是不对的嘛。

综上所述,【受蕴】其实也是虚妄不实的。本来你的身体没有什么感受,一旦你“动”了,那个感受就出现了,而慢慢的,你就以为是因缘生,或者是有自然的体。其实【受蕴】只是那个“如来藏”(强名)的化现。

我再举一个例子哈,比如说,有一坨屎,人看到了,避而远之。狗看到了,却显得异常的兴奋。同样的一件事物,人会产生排斥的苦受,而狗却产生了吸引的乐受。我们甚至把狗,换成是蛆,那这个吸引力则会更强。同样的一坨屎,为什么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呢?而这个屎本身,究竟应该是什么味道的呢?人闻到的臭,狗闻到的香,那么究竟谁的是“真理”呢?而基于这种臭与香的虚妄分别,那个产生的排斥与吸引的受又有何实体可言呢?若是执着在【受蕴】是坚固不坏的,是本来存在的,那么这种颠倒的认识,只会让你置身于各种“受”中,被无常生灭而牵绊痛苦。

再比如,同样的冬天,同一个场所,同样的保温措施,却总是有的人会觉得冷,有的人不以为然,冷热之受在每个人身上出现了差异;

一个刚跑步归来的人,总觉得热,一个刚从室内出来的人,又觉得冷,同样一个室外温度,却有两种不同感受;

还有的时候,一个人下意识觉得冷,他就会打哆嗦,身体就会发紧,从而感觉越来越冷。而一个有修行功夫的人,发觉自己微细念头,发觉自己身体的微细变化,便会选择放松下来,反倒没有那么冷了。

一切能量的流转,顺畅则好受,不畅、对抗则难受,比如滑涩就是这么产生的。就好比一对情侣,性格相投,则相处舒适,不愿分开;若是性格不合,则处处对抗,互相伤害。

所以,所谓的受,其实就是不同形态的能量之间,在流转的时候相互“磨合”的结果。

“感受”就是能量互动磨合时的作用力的呈现而已,这个呈现就是“能量”的显化,这个“能量”就是“如来藏”,都是强名,方便大家理解, 不可分别,分别即相。

三、【想蕴】是虚妄的

0.前提:首先解释一下【想蕴】

释义:

就是 因色-受的出现,而产生的心理活动。

举例:

1.比如我们熟知的望梅止渴的故事,本来在荒漠行军的人已经烤干舌燥,因为虚构的梅子林,而心生种种想法,而重新振作,克服困难。

2.再比如我在《百年虚云》中看到的一个故事:一个善于投石的人,想要为难虚云和尚,便提出与和尚比试扔石头的能力,虚云和尚便让其站在悬崖边扔石头。因为心有所惧的缘故,这人内心无法安定,最终导致输了这场比试。

无论是望梅止渴,还是悬崖无力,之所以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关于佛学开示

佛学开示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学开示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学开示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学开示。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