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01你的本来面目
影子先生
抖音搜 影子先生,同头像。 感恩支持。
阅前提示:
1.此文章共10000多字,是《楞严经》第一卷所讲的内容,正文部分尽量选择了直译的方式,若是还是觉得晦涩,可以结合注解的部分辅助理解。
2.佛陀与阿难的辩论,为的不是辩论本身,而是为了破了阿难的妄想分别,所以读的时候,建议是不要过于陷入争论的内容里面,这样反倒是对自己没有帮助。
3.佛陀所开示的言语,非真相本身,而是当时面对阿难的情况所做的引导,是指月的手指,这个会在后面的文章中提到,这里就先做一个提示。
前言:
根据《法灭尽经》的记载,那时候还有三个月就是佛陀涅槃的日子了。
众人来礼拜佛陀,只看见佛陀沉默不语,身上也没有了往日的光明。
阿难便问佛陀是什么原因,佛陀并未答复。
阿难再三请教,佛陀才开口讲述了末法时节将会产生的种种乱象。
4.男子怠慢佛法,没有信心,好淫短命;
5.水灾旱情,瘟疫病情流行,死伤无数;
6.会有大的水灾忽然漫起,疾驰冲入大地;
7.《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化灭。
8...因篇幅的原因,只在这里标注几个重要的末法乱象
其中,很重要的就提到了《楞严经》,看过《楞严经》的同修,都知道此经可帮助众生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而不再颠倒妄想,以及修行的方法与次第,包括修行中会遇到的五十五蕴魔等。
只要有此经的存在,魔 便不会光明正大的出现破坏正法。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明悟“本来”,也是阿难尊者寻找“心”的整个过程。
其实亲见本来,需要依托“歇”的契机,很多法门也都是为了达到那个“歇”而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我们平时说“放下”,看似很简单,却是又很难,往往需要兜一个非常大的圈子后,才能明白,便自然而然的达到了“放下”,而“放下”的这一个契机,就会有机会让我们彻见自己的本来面目。
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而经中的主角阿难尊者,是通过和佛陀的辩论,最后破无可破,阿难止息了妄想,经过佛陀的各种比喻,最终明白了“本来”。
那个时候,阿难尊者提到了自己是通过看见佛陀的三十二相,才发心寻求无上的智慧的。
0.缘起
佛陀便以此为契机,展开了话题:
佛陀:
你是用什么来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又是用什么来感到欢喜呢?
阿难:
我用 眼睛 来看,用 心 来感受。
1.心在身内
佛陀:
如果不知道心和眼睛在哪里,便无法降服尘劳烦恼。(就如同国王除贼,需要知道贼在何处。)你现在就是被 眼睛和心 所流转牵制。
那么我问你,心、眼 在哪里呢?
阿难:
众生的能够认识的心在身内,而眼耳鼻舌在我的脸上。
佛陀:
你现在在讲堂上,那么看 祇陀林 在哪里?
阿难:
讲堂在 给孤园,祇陀林 在讲堂外。
佛陀:
你在讲堂之中,先看到什么呢?
阿难:
我先看到您和听法的大众,再往外看,方才看到林园。
佛陀:
那么你看到 林园 是因为什么看见的呢?
阿难:
因为这里门户大开,没有遮挡,所以我远远的便能看见。
佛陀:
你身在堂中,因为门户大开、没有遮挡而能看到远处的园林。而这里也有众生在堂中能见远处的园林,却不见“如来”。
阿难:
您就在堂中,怎么会有看不到如来而只能看到外面园林的人呢?您说笑了。
佛陀:
你也是这样!心能了知一切事物,若是如你所说,心在身内这个结论成立。那么你应当先看到身体内的心肝脾胃肾,再看到外物啊。
但是你看不到,所以心在身内是不对的。
注解:
佛陀问阿难,你是因为什么才能看见。这句话是有深意的,其实是有意在引导阿难明白那个“本来”,只是阿难没有明白过来,全然的认为自己能看见,是因为门户大开、无遮挡这些外在的尘相,所以佛陀才说很多人都只见园林,不见“如来”,阿难也是如此。
那么上面的引导不成,园林的比喻就只能做“次一等的用处”,便是驳斥阿难的观点。既然你说是先看到里面的大众,再看到外面的园林。
那么你的心在身体内,那么应该是先看到体内的脏腑,再看到外面的景象才是呀。
这里就驳斥了阿难“心在身内”的观点。
2.心在身外
阿难:
原来如此啊!我明白了,心是在身体外的。
为什么呢?(心就如同灯光一样,先照亮室内,然后通过门户照见庭院。)所以我们无法了知体内。
佛陀:
这些比丘和我刚刚乞食归来,我已经吃过了。你来看看,一个人吃东西,其他人会不会饱呢?
阿难:
不会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躯体。一个人吃饭,其他人怎么能饱呢?
佛陀:
若是如你所说,能够感受、了知的心,若是在身外。那么 身体 就和 心 互不相干。就如同一个人吃饭,其他人却无法感到饱一样。
心 所能觉知的,身体 便不能感觉到;身体 感觉到的,心 也不能觉知。
你用 眼睛 看我的手,我问你:你那 能觉知的心,能分辨出来吗?
阿难:
能啊,我的心能分辨出来。
佛陀:
若是 眼睛 和 心 相知,又如何说心在身外呢?
所以心在身外是不对的。
注解:
阿难的“心在身内”被驳斥了,自然而然的便得出了“心在身外”的结论,他还举了一个灯光的例子,佐证了前面的先看到房内,再通过门窗看到庭院的比喻。
因为心在体外,那么由于身体遮挡,自然是无法看到体内了。
佛陀又做了一个比喻,一个人吃饭,其他人并不能饱。那么如果心在体外,自然便是和身体没有关联,就如同一个人吃饭,和其他人的饱没有关联。那么身体能感觉到的,心自然没法感觉到,身和心各玩各的。
但是当我们用眼睛去看的时候,心就已经知道了,说明两者并不是“各玩各的”,那么“心在身外”自然也是不对的。
3.心潜伏在根里
阿难:
看不到身内,所以心不在身内;
身与心相知又互不分离,所以心不在身外。
所以我现在思索,那 个能知之心 潜伏在根里。
就好比有人用琉璃碗(眼镜)盖住了眼睛。
虽然遮住了眼睛,但却不妨碍看见东西。而眼睛看见的同时,又能产生分别、认识的功能。
这样就解释了它为什么看不见身内,因为它在根的深处。
而眼睛又如同那琉璃一般,不障碍心的了知功能,便可以看见外在的事物了。
佛陀:
如你所说,心潜伏在根里,就如同眼睛在琉璃(眼镜)下盖着一样。
那么用琉璃盖住双眼,你可以看见外在的山河,那么你能看到琉璃吗?
阿难:
是的,我能看见,其实说到底,我看到的就是琉璃而已。
佛陀:
若是你的心,是潜伏在如同琉璃的眼根下。
那么你看见山河的时候,为什么看不到你的眼睛(根)呢?
如果你能看见眼睛,那么你的眼睛就如同那山河一般的死物,那么它又怎么能看见东西呢?
如果你看不到眼睛,又怎么能说心是潜伏在根里,如同眼藏在琉璃下呢?
所以,心潜伏在根里是不对的。
注解:
“心在身内”不对,“心在身外”也不对,阿难思索再三后,得出了“心潜伏在根里”的结论。他又用一个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他把“根”比作了琉璃碗扣在了心的前面,就如同我们现在戴眼镜一样,眼镜并不妨碍我们的眼睛看到事物。
但是佛陀问他,你这比喻中,你的眼睛能不能看到你的玻璃眼镜呢?如果你能看到你的玻璃眼镜,那么你的心藏在眼根的后面,就应当看见事物的同时,也能看到你的眼球才对呀。
现在有的人就想了,我照镜子呀!可是照镜子看到只是一个死物而已呀,那个只是镜子反射的影像,并不是我们自己真正的眼睛。那么我们看不到自己的眼睛,又怎么能说心藏在根的下面呢?显然又是不对的。
4.见暗即见内
阿难:
我又仔细思考了一下。发现内脏都藏在身体内的,而眼睛耳朵都是露在外面的。
藏起来的便是暗,露在外面的则是明。我睁开眼睛看见明亮,这叫见外;我闭上眼睛看见黑暗,这叫见内。我之所以看不见身体的内在,是因为黑暗一片。
您觉得这个结论怎么样?
佛陀:
你闭起眼睛看见黑暗的时候,这个黑暗是否与你的眼睛相对?如果是相对,那么黑暗的景象就在眼的前面,怎么能说见内呢?
假设你说在内是对的,我们再举个例子。就好比你身在一个暗室,室中没有一丝光明。那么这暗室中的一切就如同你的心脏脾肺。若眼不与心脏肺腑相对,你又怎么能看见呢?
若是闭眼就是见到内:那么闭起眼睛看到的黑暗,就是身体内部了。
若是睁眼就是见到外:那么睁开眼看见的明亮,就是看见身体外部。
那么为什么你看不到自己身体外面的脸呢?如果向外看不到脸,那么向内也就不能看见内了。
那么再假设我们能看得到脸。那么这个觉知之心、眼根,必处在虚空之中。虚空又哪里在什么内呢?如果它们处在虚空之中,那自然就不是你自己体内的东西。那么我能看到你的脸,我也应该是你的身体才对呀。
我现在看见你的脸,就在你的身上。虽然你的眼已经觉知到了,但你的身体却不能感觉到。此时你必定认为 身体 与 眼睛 ,是分开的两个知觉。所以就有了两个觉知之心。也就是说,你一个身体却要成就两个佛。
所以你应该知道,你所说的见暗即是见内,是不对的。
注解:
阿难想来想去,突然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眼睛耳朵在外面,是有光的,而五脏六腑在里面,是黑压压一片的,而我自己呢,睁开眼就能看见光,闭上眼就能看见暗,是不是因为睁开眼看的是体外的景象,闭上眼看到的是体内的景象,只是因为没有光亮,所以才是黑暗的。
看吧,阿难开始诡辩了。
这里估计佛陀“气”够呛,好家伙,这是开始玩逻辑游戏了。
佛陀说即使你看到了黑暗,那个黑暗也是在你的面前,你才能看到,怎么能说是看内呢。
假设你说的是对的,那么我做一个比喻,就是你的体内就如同没有光的暗室一样,你在暗室之中,能看见这个暗,是因为暗室在你的眼前,而你的眼不与五脏六腑相对,你又是如何能看见的呢。
那再假设能看到你的五脏六腑成立,那么你的观点中,闭起眼看到内,睁开眼看到外,脸也是在身外,怎么没看见你能看到自己的脸呢。如果你看外,看不见自己的脸,看内又怎么能说自己一定是看见你的脏腑了呢?
那就再假设你能看到你的脸,那么你的心和眼睛一定就在虚空之中,不然你怎么能看到你的脸的呢?你的眼和你的心在虚空之中,就更谈不上看到内在了。
那再假设挂在虚空看到脸成立,那么眼和心自然不是你身上的东西,那么我也能看到你的脸,是不是说我就是你呢?
那么我看到你的脸就在你的身上,我的眼睛(就是你的眼睛)感觉到了,但是你的身体却感觉不到,那么是不是说明,眼睛的觉知和身体的觉知是两个觉知,那么你就是两个人,要成就两个佛嘞?
你不是玩逻辑游戏嘛!那咱就好好的辩一下,佛陀一下子将所有的辩解的可能性全部说破。
最后驳斥了“见暗即是见内”这个观点。
5.心是和合而生
阿难:
我曾经听您说过。因为“心念”的缘故,种种“事物”才生出来;因为“事物”的缘故,种种“心念”才生出来。
现在我正在思维,那么这个思维应该就是心的本体。它随着“心念”和“事物”的和合而存在。并不在内外中间三处。
佛陀:
你说由于“事物”的作用,种种“心念”才能出生。心念”与“事物”的和合,心 才能随之而存在。
那么,如果这个 心 没有本体,则无所谓与它物和合。如果这个 心 有本体,而能与它物和合,那就是六尘又多了一尘。即色、身、香、味、触、法,再加个“心”了。
如果说心有本体,那么比如你用手摸自己的身体,你能觉知到身体感受的心,是从内往外了知的呢?还是从外往内去了知的呢?
如果是从内往外出来,它应当先看见自己的体内;如果是从外往内进去,那它应当先看到你的脸才是呀。
阿难:
看见是眼睛的作用,若说心的觉知功能,就是眼睛的看见功能。是不对的。
佛陀:
若是单单眼睛就能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