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行并进是什么意思?如何做到解行并进?


如何做到解行并进。大家都知道解行并进这个词语。解就是理解道理,行就是付诸于行动。也就是理论跟实践的过程。

如何把理论变成实践?这中间还需要很深刻的一些布局认知。假如理论只是大体上懂了,那么要实践的时候就会很难。

所以,小时候我们读书的时候基本都是读理论。但要把所学习的这些学问落实到以后工作当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到中间还有很多很多不太一样的地方。而这些东西呀,书本上是没有的。但是理论是对的,但书本上确实没有。

这一类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里面,中间这一类的东西叫什么?叫经验。而这个经验没办法传授给大家,再高明的老师都没办法说。经验要靠自己去历练,去摸索。然后在反反复复的挫折当中掌握经验。所以古人就会说,吃一堑长一智。人的聪明才智就是在这些坑坑洼洼里面,摔摔倒倒当中成长。

所以解行并进,解就是说到,知道。然后行呢?就是做到。能够知道,又能够做到,将来才能够得到。得到什么呢?好的效果。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你就能得到了。

所以,现在我们看看知道的多还是少?做到的多还是少?将来直接就关系到得到的多还是少?知道、做到、得到这三个步骤,这是我们解行并进要注重的内容。

现在的问题在于,因为人的程度不一样,根基个个不同,所以同样一个班级里面,大家在学习、在听经闻法,道理法师说的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遗憾的是理解的学生不一样。每个学生对这些道理的理解程度浅深不同。有些学生悟性高,法师说的这些道理,他能够领悟到更多方面去。而大多数的人,领悟力恐怕就没那么好。毕竟高人永远是少数的,而普通人永远是多数的。

所以多数的人能够领悟到当前所说的这句话的道理已经是算不错了。而更多的人恐怕只能领悟到其中的百分之多少,不一定完整。

所以随着个人的理解道理的浅深差距,这第一步,差距就拉了很长很长。然后第二步做到,从知道到做到,这其中差距又要拉很长。

知道的过程已经有人知道多,有人知道少了,差距这么大。接下去第二步要去落实做到的时候,我们又会发现到,有人精进,有人懈怠。有人积极,有人马虎。

所以在做的过程里面,勇猛精进的人。他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就能做到很大很大的成果。而有些人,懒散懈怠的人可能花了几年几十年了,可能成果还不如人家几个月。这是为什么?这是精进与懈怠的差别。

还有一些人做事情,他是偶尔精进一下,有空的时候精进一下,没空的时候可能就很长一段时间都搁在一边。这种三天打鱼七天晒网。但是偶尔看他好像精进的时候特别精进,但就那几天而已。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能就末后那五天特别精进。而另外三百六十天根本就连想都没想,恐怕都忘光光了。

那样的短时间的一点点精进,效果就不明显。所以从知道到做到,从解到行,这个过程当中又是拉了很大的距离。当然跟根基的好坏也是有很大的差别。

然后从做到到得到,这个过程里面,因为种种因素的差别,又会拉出一大段的距离来。你做到的程度做了多少?做的精度你做的多精?做得很粗糙,还是很精致,这就不一样了。

就像一个雕刻佛像的人,你要是给你两个人同样的木头,雕刻得很精致的人,可能他这一尊雕塑可以卖几万块钱。而雕刻极为粗糙的人,几百块人家都要犹豫不决老半天。我买不买?那么难看!太粗糙了!同样的木料就因为精跟粗的差别,结果又不一样,价值也都不一样。

所以,解行并进这当中就出现了两大极端。一个在佛门里面称为顿悟的人。他为什么能够顿悟呢?像六祖慧能大师那个样子,一闻即悟。

为什么?因为他解行是同时的。解时即行,行时即解,解行一体。他能够把理解的道理马上在心里面应用开来,跟个人的身心内外融会贯通。

所以身口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全部在刹那之间就贯通了,这叫解行并进。这种顿悟根基的人都是了不起的,善根深厚这样的人。而绝大多数根基呀,他可能要经过先理解。然后理解到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之后。然后才会慢慢的学会了应用,也就是说它的解跟行是分开的。而分开的长度,到底是多大的长度距离?还是因根基的差别而有差别。

有些人可能拉开的距离好长。从他理解到他会应用中间要隔很多年。而有些人可能距离短,可能从理解到会用只要几个月。而有些人只要几天,让他想明白了就会去做。

然后做的时候,是做到满分?还是半分?还是少分?这又因人而异。所以这一类把解与行分开来修行,解行不是一体的,是两个的。这一类的人叫做渐悟的人,他是渐渐渐渐,逐渐逐渐,慢慢就会领悟到其中的道理。

所以渐悟的根基上下的差别是非常巨大。上等渐悟的人他花的时间少就能入门,要是下等渐悟的人可能花了一辈子,甚至于多少生多少世之后,他才会慢慢的领悟到道理,应用到生活里面了。

所以就形成顿渐之差别了,这也是因为解行并进的过程里面出现了这么两种差异。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关于佛教知识

佛教知识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教知识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教知识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教知识。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