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宗法师: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里有一句话:“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我被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多么有思想深度的一句话,说中了很多人的状态。这世间很多人都只知道索取,却不知道给与,他们只看得见眼前的利益,能得一点是一点,才不管在索取眼前这点小利时失去了什么,兴许失去的比他们得到的更多。以这样的态度处世,注定这些人只能在小名小利上纠结一生,因为不知道给与,注定也不会得到得太多。有一个词叫做“舍得”,有舍才有得,舍的越多,得的就越多。这个思想跟佛教的思想不谋而合。

佛教里面讲的舍是布施,是三轮体空的布施,就是在给与别人的过程中不着于自己,不着于对方,不着于物。给你就给你了,不会去纠结自己做了一件善事,给的东西值不值钱,对方要如何报答。这些都不在乎,你才能给得心安理得。懂得给与,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幸福,就像在一个家庭里,家人之间不断地给与,家庭关系就能和谐,如果每一个人都在得失问题上纠结来纠结去,家人之间又有什么和谐可言呢?人生得到的太多并不是一件好事,就像吃饭,哪个菜好吃你就拼命吃,结果反而吃出病来了。人心啊,就是贪得无厌,从不考了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人要学会布施,在家人中布施,在企业中布施,要让你的家人过得比你幸福,让你的员工比你富有,有了这样的心胸,你一定能处理好你的家庭关系,一定能办好企业。如果你的员工给你打工比自己当老板还惬意,他们还离开你干嘛,天天跟你在一起还来不及呢?这样的话你的企业就会有一种很强大的力量。这种思想,在佛教里称为“般若”,就是用智慧去行走你的人生路。你若是以这种思路去思考人生,那你的人生一定一片光明。

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模样我们称之为相,山是相,水是相,田园小景是相,城市风光是相,人的生老病死也是相。《金刚经》里面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只有当我们打破这种虚妄不实的表相,去看清事物的本质时,我们才能把握住事物存在的规律。世间一切事物都遵循着“生、住、异、灭”的规律,什么是生、住、异、灭呢?一天是一次生住异灭的过程,一生也是一次生住异灭的过程;日出日落是生住异灭,月亮的阴晴圆缺是生住异灭,人生的分分合合,也是生住异灭。佛教里有一个概念叫做“分段生死”,它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生命是一段一段的,这一生结束了还有下一生;生活是分段的,今天过完了还有明天;吃饭也是分段的,这一顿吃完了还有下一顿。昨天是一个段落的告终,过去了就放下,没必要为之纠结,今天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来了就安然处之,好好珍惜当下。万事万物的发生都是因缘聚散的过程,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一栋房子,因为有木头、钢筋、水泥的聚合而产生;到了一定的年限,什么都腐化了,因缘尽了,也就倒了。每一段因缘都会筑成一次生、住、异、灭,你现在生病,是因为以前没有保重好身体的结果,你从现在开始好好保重身体,身体渐渐就会好起来,这就是一次生住异灭的结束和另一次生住异灭的开始。

一切事物,只要是因缘所造的法,都离不开幻灭、无常、移动,变化的原理。《中观论》里面讲:“因缘所说法,佛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所有我们人看到的这些法,都是因缘相聚而生,因缘离散而灭。这是一种幻化无常的规律。我们今天活着,身强体壮,能吃能睡,但是五十年之后,在座的还有几个人活着?我想我可能是不在了。那五十年前呢?出生的有几个?世间的一切都是色相,又叫变化义,物质的东西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从生起的那一刹那,它就在往幻灭的方向发展。事物流动、变化、生灭的这种法则叫做“空”,“空”不是一无所有,它是事物的存在规律。如果我们对每一样东西都能够清楚地看到到“色”跟“空”的关系,能够透过事物的色相去看它的空性,那我们就能够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看世界的思路。

你跟谁结婚不可能永远是一个样,你跟谁交朋友也不可能永远是一个样,你今天得到一个东西不可能永远属于你。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只不过是个过客,跟我们有关的所有东西都是无常的,贫富是无常的,地位高低是无常的,健康疾病也是无常的。今天一帆风顺的人,也许有一天就会遭遇不幸,今天卑微的人,也许有一天就会飞黄腾达。这个道理你不明白,你就会陷入到自己所作的牢笼中解脱不出来。有些人要死了,他不想死,有些人老了,他不服老,有些人吃饱了,他还要撑,其实这些都是我们无始以来的业障障碍着自己。人在因缘法则里面,是没有任何东西会让你痛苦的。哪一天你若能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修行者,在这个世间你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在天堂是修行,在地狱也是修行,只要内心清凉,处处是道场。

人要不断接受苦难的磨练,才能把生命中的一切可能转变成现实,而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我们站在足够的高频度,看清事物存在的本质,用这些思想去洗涤我们的心灵,完善我们的生命,改变我们的人生。像莲花一样,池塘里的水越污浊,它开得越漂亮。一个人不管处在什么位置,都要尽可能把事情做到极致,这种品质是我们要去训练的。这个时代,人心太浮躁了,很多人做事总是半途而废,看不到结果就放弃了,这是非常短见的,我们做一件事虽然短期内收获不到成果,但是我们积累起了经验,长此以往坚持下去,最后必定能做出成果来。半途而废,前面所有的努力都泡汤了,坚持到底,最后你会把前面付出的努力全都挣回来。我们做事情就应该用这种思想,全面地去思考问题。

事业刚起步的时候,你想一步登天可能吗?就像栽树,树那么大,根那么小,刚栽起来的时候说不定风一吹就倒了,只有等它的根长长一些,和周围的泥土紧紧扎在一起时,这棵树才耐得住风吹雨打。就像银杏树,一年长不了多高,要长成个样子起码要五六十年,你要是心急,那就只能是拔苗助长了。能在此生此时接触到佛法是大家的福报,因为从此以后你懂得了用另一种思想来解读你的人生,你所有的疑惑和迷惘都将从此消除,你将以新的面孔来面对以后的人生。我们要学会赞美人,你赞美一个人的时候,他的心情就会好,心情好了他周围的环境也会随之变好,你也能够从中受益,倘若你总是批评指责别人,就会让他产生嗔恨心,这种嗔恨心会在他身边营造出一种不好的氛围,你在其中也会受到不良影响,说不定他嗔恨到忍无可忍的程度,就发泄在你身上了。

大家有没有发现,那些事业做得很成功的人,都很会赞美人,而那些整天来你面前倒苦水的,家庭事业都不会很顺利,为什么?因为人的气场不同,人格魅力也不同。会赞美人的人情商高,人的成功很多是情商决定的,情商越高的人,以后的事业越容易成功。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关于禅理

禅理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禅理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禅理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禅理。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