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宣大师:口虽说空,行在有中
【疏】罪从缘生,生便有业。招集增漏,偏非道务。今冒染大度,罪福本空,心同俗染。未思洗荡,舍弃众外,义同不足。后乃忏伏,更作法收。
【记】《梵网》云:口虽说空,行在有中是也。今世禅讲,多堕此见。但知心空,不知心有。诸大乘经,皆谈二谛。若专空寂,空则非空。纵使空空,还成偏计。智者云:业性虽空,果报不失。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卷三
【大意】
所犯与戒律相应的罪,都是因缘聚合所生。无论善的、恶的,只要身口意有所造作,业因就会形成。造了不善业,自然招感未来的苦报,并增长这种有漏法,致使跟断除生死轮回的修道完全相背离。现在假充大乘的教法,讲说罪和福都是因缘所生,体性都是空的,并没有真实性。虽然讲说这样的道理,但做的还是烦恼所驱使的行为;嘴上说的是佛陀的教法,心行却相同于尘染的俗人,心口不能相应。现在没有好好去思维如何来忏悔、去掉罪业的事情,反而不肯忏罪;那么僧团就会做法将他舍弃于僧外,如同不足僧数的人一样。因此众法和僧利,都不能跟他共同。假使后面他肯忏悔,愿意俯首认罪,僧团才可以给他做羯磨解掉。
在记文里。《梵网经》里讲到,口虽说空,行在有中。现在(宋朝)的禅师大多落于此见。只是知道这个心是空寂的,不知心在缘起方面,有随缘的作用。大乘经典中,大多谈真俗二谛。要是专门执着于空,即落无明,不是真空,还成偏计;也不是妙有,还属偏于空的这种执着。智者大师讲:业性虽空,果报不失。虽然法性本来是空寂的,但是在缘起方面,因果不会有一点差错。
【注】
《梵网》:从于今时乃至尽未来际,终不更造一切恶业。所以者何?业性虽空果报不失。引自《法华三昧忏仪》,见《大正藏》,46册952页中。
真空:(一)真如之理体远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杜绝有、空之相对,故称真空。如大乘起信论所说之空真如、唯识所说之二空真如、华严所说三观中之真空观等均属之。又大乘以非有之有,称为妙有;非空之空,称为真空。此乃大乘至极之真空。(二)指小乘之涅盘境界。以其非假,故称真;以其离相,故称空。乃空无一物之偏真单空。《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卷1上。引自《佛光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