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主之比较


四大净土各有一位教主在教化众生,弥勒净土的教主是弥勒菩萨,阿閦净土的教主是阿閦鞞佛,极乐净土的教主是弥陀佛,东方琉璃净土的教主是药师佛。每个教主的名号都有一定的表法意义,佛菩萨都是依德立名,或约崇高的圣德立名,或取像于自然界,或取像于人事界,从种种方面表现佛菩萨的特德。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名号中,看出各净土的不同特色。

1、弥勒菩萨

弥勒,梵名Maitreya,巴利名Metteyya。又称梅旦丽耶菩萨、末怛利耶菩萨、迷底屦菩萨、弥帝礼菩萨。意译作慈氏。修因时,以慈心利他为出发点,所以以慈为姓。据传此菩萨欲成熟诸众生,由初发心即不食肉,以此因缘而名为慈氏,这可以从弥勒的本生谈《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即有弥勒菩萨因地修慈三昧而不食肉的记载。《华严经入法界》:‘或见弥勒最初证得慈心三昧,从是已来,号为慈氏。’由此经文可知弥勒菩萨最初因地发慈心,修慈三昧,从此之后,生生世世常以弥勒为名。慈是四无量心中之首,此慈从如来种中生,能令一切世间不断佛种,故称为慈氏。

释尊预记弥勒菩萨将于未来人寿八万岁下生成佛,这思想从小乘佛教即已流传,《长阿含经》的《转轮圣王修行经》、《中阿含经》的《说本经》等都有记载。本来,弥勒菩萨比释迦早发心修行,而因为释尊精进勇猛的缘故,所以却反而比弥勒菩萨早成佛,这就是经论中所说的难行道与易行道。如《大宝积经》的《弥勒菩萨所问会》说:

弥勒菩萨于过去世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佛国、庄严佛国,我于往昔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众生、庄严众生。然彼弥勒,修菩萨行经四十劫,我时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由我勇猛精进力故,便超九劫,于贤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此可见,在因地修行时,释尊以度化众生为主,弥勒以摄取净土为主,开显出二种菩萨行:一为信愿的净土菩萨行,一为悲济的秽土菩萨行;这也是易行道与难行道的差别。《弥勒菩萨所问会》又说:‘弥勒菩萨往昔行菩萨道时,不能舍施手足头目,但以善巧方便安乐之道,积集无上正等菩提。’所说的善巧方便安乐之道,即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说:

昼夜各三,正衣束礼,下膝著地,向于十方,说此偈言:我悔一切过,劝助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

这说的即是礼敬诸佛、忏悔发愿随喜、请佛说法、请佛住世、随顺佛菩萨学,与普贤十大愿王略同。这是易行道,易行的意义,即安乐行,以摄取净佛国土为主,所以是多集佛功德的净土行。但是,易行道难于成佛,难行道反而容易成佛,所以释尊比弥勒菩萨早成佛,这是一个明显的例证。释尊的难行道富于大悲的精神,值得众生仰慕、赞叹,但弥勒的易行道更契合人性,因人性中多怯懦、贪逸。在初期大乘思想中,秽土修行胜进净土修行,重视现实世界的净化,这是值得注意的一点。

人类重视现实世间的净化,这是人类共同的要求。印顺法师认为弥勒与‘明月’有关,明月是黑暗中的光明,代表著清凉与光明,为佛弟子的理想。《弥勒大成佛经》赞颂弥勒说:‘光明大三昧,无比功德人。’接著说:‘南无满月……一切智人。’这是以满月的辉光,形容弥勒的确证。《弥勒菩萨所问经》也说:‘遍照明三昧,普光明三昧,普遍照明三昧,宝月三昧,月灯三昧。’由此等文句,可证明弥勒与月光的关系。印顺法师说:‘这象征此界是五浊恶世,苦痛充满,惟有弥勒菩萨的慈济,才是黑暗的光明;这难怪佛弟子祈求弥勒菩萨的人间净土的实现了!’这是用月光来象征弥勒菩萨的圣德。

在《阿含经》中,除了成道前的释尊以外,弥勒是唯一提到的菩萨。廖阅鹏的《净土三系之研究》说:‘从佛教史看,弥勒是唯一贯串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的菩萨,遂成为大乘菩萨道的典型人物。’《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说:

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

弥勒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并不是没修行的人,相反地,他开示出菩萨在五浊恶世中的修行,不应专门修定断烦恼急于一己之解脱而落入小乘,而应该重于利益众生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功德,这是注重现实世界、积极救济的菩萨精神。弥勒不但是菩萨道的典型代表,最重要的他是将来成佛的补处菩萨,与娑婆世界因缘深厚,便成为佛弟子倚仗的物件。同时,弥勒虽然生活在天上,但同在欲界,所以比较容易亲近,于是便有上升兜率天问法的事情。

现代社会由于物质极端发达,人们成为机械的奴隶,人们对世界抱著恐惧与不安。在现代美国的哲学家摩里斯所著的《开展的自我》中,为了使人们向创造的生活进步,应该采取那一条道路,征诸过去的历史,他选择了十三条道路,征求学生的意见,测验的结果是‘弥勒之道’占全体百分之四十。同样美国的文明批评家曼福特说:古代佛教徒所预言的‘弥勒’时代,将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无论是古代的人们,还是现代社会的知识份子,对弥勒的清凉与光明都翘首期盼,所以提倡弥勒净土是现代佛教徒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2、阿閦佛

阿閦佛,梵名Aksobhya-buddha,西藏名Saxs-rgyas mi-Akhrugs-pa。音译为阿,或译为阿鞞佛、阿刍鞞耶佛、恶乞刍毗也佛。义译为不动佛、无动佛、或无怒佛、无嗔恚佛。依据《阿閦佛国经》卷上记载,过去东方去此千佛,有阿比罗提世界,大目如来出现其中,为诸菩萨说六度无极之行,其时有一菩萨,于闻法后发无上正真道意,发愿断嗔恚、断*欲,乃至成最正觉,大目如来欢喜而赐号阿。同时也可以解说为:不为嗔恚所动,所以或译为‘不动’。

阿閦佛在因地修行所发的誓愿中,有一项非常突出的本愿就是:‘世间母人有诸恶露。我成最正觉时,我佛中母人有诸恶露者,我为欺是诸佛世尊。’等到成佛时,‘阿閦佛女人,妊身时,身不疲极,意不念疲极,但念安隐。亦无有苦,其女人一切亦无有诸苦,亦无有臭处恶露。舍利弗!是为阿如来昔时愿所致。’由于女人生理上的痛苦,所以初期大乘经中每表现出转女成男的意愿,但是阿菩萨的意愿却不大相同,只要解免女人身体及生所有的痛苦,女人还是女人,在世间,论修证,有什么不如男子呢!印顺法师认为阿菩萨的愿行,与释尊时代的鸯掘摩非常相似。鸯掘摩本是一名恶贼,受到释尊的感化,放下刀杖出家,修证得阿罗汉果。有一次鸯掘摩入舍卫城乞食,有女人临时,难恐惧,求见救护,鸯掘摩回来告诉释尊,释尊要他去以真实誓言,解除妇的苦痛。如《中部》(八六)《鸯掘摩经》(南传一一上一三九)说:‘妇人!我得圣生以来,不故意夺生类命。若是真实语者,汝平安生!’鸯掘摩的真实誓言──从佛法新生以来,不曾故意伤害众生的生命。就这样,妊妇得到了平安。这与阿閦佛的本愿,‘妊身时……无有诸苦’,可说完全一致。又因为他杀害多人,所以出去乞食时,每每被人咒,或加以伤害,可是他一点也不起嗔心,他曾作偈(南传一一上一四一)说:‘我先杀害者,今称不害者。我今名真实,我不害于人。’阿菩萨发愿,从此名为‘阿’;鸯掘摩出家成圣,从此名为‘不害’。阿与不害(Ahimsa),虽然梵语不同,而意义相近,二者舍去从前名字,得一新名,也是相同的。鸯掘摩于众生不害、救济女人痛苦的精神,在阿閦佛系净土思想得到具体的发扬,成为此系思想的特色。

3、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其梵文名字有两种,在Amita(义为无量)附加abha,Amitqbha(阿弥陀婆),译义即是无量光;在Amita附加ayus,Amitqyus(阿弥陀庾斯),译即是无量寿。也就是说,在印度,此佛名以两个梵名──Amitqbha和Amitqyus书写的,传到中国后,都音译成‘阿弥陀佛’,有时也用‘无量寿佛’之义译语。

梵语Amita,译为无量,印顺法师说:‘阿弥陀佛──无量佛的含义,应有通有别。通,指一切佛,即无量无数的佛。在佛法的宏传中,无量佛的意义特殊化了,成为指方立向的,专指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可以举两部经来证明:

一、《观无量寿经》,这是专明观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第九观是观阿弥陀佛身相好,于观想成就时,经中说:‘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佛。……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见无量寿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意思是观阿弥陀佛即是观十方一切诸佛,见阿弥陀佛即是见十方无量诸佛。

二、《般舟三昧经》,这也是专明阿弥陀佛的念佛三昧,此经一名《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经中说,修观成时,‘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专观阿弥陀佛而见现在一切佛,这与《观经》的‘见此事者,即见十方诸佛’完全一致。

所以印顺法师说:‘由此可见,观阿弥陀──无量佛,即是观一切佛。虽然以阿弥陀佛为一佛的专名,但对于这一切佛的通义,也还保存不失。阿弥陀,在一切佛中,首先得到名称的优势。’所以,阿弥陀佛也得到特别赞叹与宏扬。梵语Amitqbha,译成无量光。光明无量,超越一切佛,是阿弥陀佛的特德;《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以下简称《大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阿弥陀佛不但光明最盛,而且凡是被其光明照触者,都能蒙受极大好处,所以阿弥陀佛又号为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这都是本于其光明的特德而有的名号。由于这个无量光的特征,所以有些学者认为阿弥陀佛与太阳有关。如印顺法师说:‘说得明白些,这实在是太阳崇拜的净化,摄取太阳崇拜的思想,于一切──无量佛中,引出无量光的佛名。’印顺法师还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引用《外国记》的传说,说明阿弥陀净土思想与波斯的琐罗斯德教的关系。日本矢吹庆辉的《阿弥陀佛研究》列举诸家之说,认为阿弥陀佛的起源主要是外来与印度内部两种,但都说明与太阳有关。《观无量寿佛经》的第一观是落日观,再从此逐次观水、观地、观园林、房屋、观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即是依太阳而生起显现;在《大阿弥陀经》卷下,众生教导阿难‘若起更披袈裟西向拜,当日所没处,为阿弥陀佛作礼’,即见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在印度人心目中,落日是光明的归宿,是一切光明的究极依处。为了净化印度人的这种心理,故佛法也作出相应的适应,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梵语Amitqyus,译义即是无量寿。阿弥陀佛的寿命是无量无尽,不可计算,《无量寿经》说:‘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汝宁知乎?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劫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阿弥陀佛既是无量的寿命,永远救度众生,这是合乎信徒的要求,在宗教施设上有高度意义。

由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横遍十方的,佛的寿命是竖穷三际的。在无限的光明、无限的寿命中,既代表著一切诸佛的共同德性,又即能适应众生无限光明与寿命的要求。阿弥陀佛在因地作法藏比丘时,选择二百一十亿佛国作为参考,集合这些佛土的优胜处为自己净土的蓝图。这是以无量佛土的胜妙,集成阿弥陀佛的须摩提(Sukhqvat)国土,无量佛土中最清净的佛土。‘胜过一切,唯我第一’是阿弥陀佛的根本特性。阿弥陀佛的这一特性,与传统佛教思想并不契合,在其流传中必然受到了一神教的影响,印顺法师说:

如从适应印度宗教文化的观点来说,阿弥陀佛的本生──法藏比丘发愿,成就净土,化度一切众生,是深受一神教的影响;在精神上,与“佛佛平等”说不同。

在大乘兴起之初,坚持‘佛佛平等’的一贯理念,认为究竟佛土是不可能有差别的;而佛身与佛土的差别,不过为了适应众生的根机(应化)而已。随著净土思想的逐渐发展,所以也就出现阿弥陀佛本生──法藏比丘,觉得现有的佛与佛土都不够圆满、理想,于是发愿成就胜过一切佛土、胜过一切佛,这也合乎人性的需要,而为广大众生所接受。

4、药师佛

药师,梵名Bhaisajyaguru,音译作鞞杀社寠噜。又称作药师琉璃光如来、药师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此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庄严如极乐世界。

现代谈到药师,只是配药的人,而古代却不然,药师与医生的含义是一样的。佛法中常称佛陀为无上医王或大药师,因佛能治疗一切众生的种种疾病。凡世界众生无时不在惑业中,身心充满诸病。经说:人的生理上有三种病:老、病、死;心理上也有三种病:贪、嗔、痴。佛能拔除众苦,善治诸病,以物药治身病,以法药治心病。在佛法中,因众生有八万四千病,所以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些法门就是法药。药师本为一切佛的通称,一切诸佛都是大药师,不过东方净土的药师如来,特别重视消灾延寿,特重于治理众生的身病,所以特以药师为名。琉璃──毗琉璃,译为远山宝,是青色宝。在小世界的中间,有最高的须弥山,四面是四宝所成的。南面是毗琉璃宝所成的,所以我们──南阎浮提的众生,仰望虚空,见有青色。青天,就是须弥山的琉璃宝光,反射于虚空所致。印顺法师的《药师经讲记》、吴信如《药师经法研究》都以两种含义来说明琉璃光:

一、依众生的心境说,辅助药师佛宣扬正法的菩萨是日光遍照与月光遍照二菩萨。前面说过,琉璃光系由远山宝映现于空际的光彩;而此二菩萨,以名喻德,当然如日月行空,普照一切。太阳光给人以热力、光明、幸福和希望,月亮给人以清凉、安宁、幽静的境界,这都为人生所必需的。众生──人类在生死轮回中,都有一种向上、向光明的趣向和要求;佛陀随应众生的心境,也就以明净的青天与日月,表征如来的德行,显示人类最高的理想界。

二、约佛陀的证境说:琉璃光,即佛的自证境界。因为如如智契如如理,在平等一法界中,显发无边光明清净功德,朗耀皎洁,平等无差别,不是混混沌沌,漆黑一团,故喻佛的自证境为琉璃光。总的来说,东方净琉璃世界,表佛现证的清净法界;琉璃光,表无上菩提契证法界的德行;琉璃光(青天)是本体,日月运行于青天,放播光明,可说为琉璃光而起的妙用。

中国人一向重视太阳,印度特别对月亮有兴趣,特重宁静与清凉的特质。本来,动与静,热烈与安静,温暖与清凉,应互相协调而求平衡。我们学佛,从凡夫到圣者的境界,必须发挥这两方面的德行;对治人世的嚣狂凌乱,应重视清凉与宁静。近年来世界局势动荡莫测,文化思潮愈益芜杂纷乱,宁静清凉的人生性德,也就越来越没落,因此在现代社会宏扬药师法门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也是佛教徒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以上对四大净土的教主简单地述,可以发现每位教主都有各自的特质,也就是说各有自己的优胜处。这四位佛菩萨都是现在存在的佛菩萨,其中阿閦佛、阿弥陀佛、药师佛是他方佛,弥勒是此土的补处菩萨,将于人间成佛。并且,在佛教史上,药师出现最晚,受净土与密教影响很大。

在因地修行时,弥勒是以易行道为主,如《大宝积经》的《弥勒菩萨所问会》说:‘弥勒菩萨往昔行菩萨道时,不能施舍手足头目,但以善巧方便安乐之道,积集无上正等菩提。’不过,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弥勒菩萨却表现出‘不厌生死苦,不欣涅槃乐’的积极入世度生的大乘菩萨精神,经说:‘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这就属于难行道。所以,廖阅鹏的《净土三系之研究》说:‘弥勒菩萨的修行历程很完整,颇能作为一般人的代表:前半段修易行道,下手较易,不致望而却步;等到福慧资粮积聚差不多了,再进一步修难行道,这时就能举重若轻了,难行道反而是易行道,易于成佛了。’阿閦佛是初期大乘出现的,有浓厚的释尊影子,故因地修行与释尊一样是难行道。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以净土为中心,成佛后也以净土摄受众生,其愿行完全与净土结合。药师佛在因地时,除了以成就净土外,也重视在现世摄受众生。

弥勒菩萨的得名因缘是因地发慈心,修慈心三昧,不食众生肉;阿閦佛的得名因缘是因地发心于一切众生不起嗔恚;药师佛在因地‘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以种种法药、物药医治众生的身心诸病,立足有情的现生安乐,进而引导众生趣入究竟的解脱,虽然诸佛皆可名药师,但以琉璃光如来以此为最胜,故特得名药师佛。阿弥陀佛的名字却呈现殊异的意趣,其无量光、无量寿的涵义重于佛身果德的彰显,其超越一切佛的根本特性与‘佛佛平等’的原则违背,有著浓厚的一神教的色彩。我们可经从这些佛菩萨的名号中,了解到四大净土的一些特质,及其成就净土的因行,从而发愿学习佛菩萨的因行愿心,也成就如佛菩萨一样的净土,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学佛。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泰山府君(天名)又曰太山府君,本为道家所起之名,道家以泰山之神为泰山府君。于佛家为十王经所说十王之第七阎魔王之书记,记人善恶。又掌大海底西北沃燋石下热恼大地狱。..

问: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是这样的吗?宏海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见解,学佛人不要把吃肉和戒律混在一起来说。比如正..

农历二月十九,恭逢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若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恭诵《妙法莲华经》一部,或单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是人福慧..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关于佛教知识

佛教知识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教知识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教知识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教知识。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