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什么”:万物皆是无常、苦、无我


现在,假使我们依照一般人所听过的,尤其是那些老年人的口头禅─“三法印”来说,就是无常、苦、无我,这又是另一种佛教的主要宗旨。这些是我们必要知道的,若仍不知其所以然的话,就可说是不明了佛教。“无常、苦、无我”所要显示出来让人们明白的就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万物皆无常,皆是苦;因缘和合或没有因缘和合,皆是无我,这就是佛教原则。对“什么是什么”这个问题,最圆满、最贴切的答覆是无常、苦、无我,再也没有其他的解说方式能这么深入圆满地来解说“什么是什么”。

所谓“无常”,即是万物时时刻刻都在转变中,甚至连一刹那都在改变,没有什么是属于万物本身的。万物皆是“苦”,亦即万物本身已具足了难以忍受的苦的状态,当我们看出苦的性质,就会感觉到令人厌恶,难以忍受。至于所谓万物皆“无我”,这是提示我们:万物没有任何值得我们去执着为“我”或“我的”,也没有办法可以执着是“我”和“我的”。假如我们去执着,一定会演变成苦。这也是告诉我们万物比火更为可怕,更为危险。当烈火熊熊燃烧时,我们能清楚地看见它而不靠近它。但愚痴的我们却看不清万物就是火,所以我们才用一颗很自然、很情愿的心去拥抱、执着这火堆,就存有苦了。在这里,我以“三法印”的角度来告诉各位“什么是什么”,并且明确指出:“佛教即是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

当我们明了“什么是什么”,就不再有疑问,而能正确的对待万物。反之,当我们不明了“什么是什么”,却想正确对待万物,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想要正确实行戒、定、慧,而又不要求获得万物是什么的智慧,那不但是不可能的事,而且是愚痴的想法。因此我们必须从修行中明了“什么是什么”,才可看出它们有什么好处和价值。

我们领悟到这个原理,就必须要知道万物是什么和要怎样去处理,才好真正符合万物的普通性和自然法则。对于这个问题,巴利文经典中的一个主题-OVADApATIMOK 的法则,就是一个很好的答案。所谓 OVADApATIMOK 译为一切教诲都是以它为前导,并由它而延伸出来。

OVADApATIMOK 有三个要点,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是遵守万物真理的重要法则。当我们明了万物不是永恒的、是苦的,执取不到也不能迷恋的,这时,我们就必须很小心谨慎地以正确的态度去接触万物。远离一切恶行,即是舍弃贪爱,但由于习气的趋使而想要造恶,就做出种种不对的事情来,这正是因为不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缘故。我们不应该有违反道德或破坏风俗习惯而去造恶这是不值得的。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遵守智者们所认定的善事而去行善。以上这两项,相信各位将不会有疑问,必定知道它是善法,但这只是道德层次或普通的修行层次,而且是每个人所必须奉行的。只有这样,才能有安稳、有秩序的社会生活。这也是做人应尽的责任,世间上大多数的人都是从这里得到世俗的和乐。至于第三项自净其意,净化内心,远离一切的忧悲,苦恼,我们可以直接说∶那就是佛教的精华,或者直称为佛教。

当我们的心净化,无垢染或没有忧悲苦恼时,即能将心从万物中解放出来。假如我们的心还不能脱离万物的控制,仍时时刻刻被外境的变幻左右,却还妄想着要拥有一颗清净的心,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唯有心中时常保持醒觉并且对世间的一切明了“什么是什么”,那时心才能真正的从万物中解脱出来。当一个人不明了“什么是什么”时,他必定会沉迷、爱恨着任何事物,不可避免的,心又怎么能自由呢?爱与嗔,喜欢和讨厌、满意与不满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然感受。巴利文称这两类感受为 ApICANA 和 DOMANA 。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人们接触任何事物将会随着一般世俗人的心识状态去执着,因而产生的ApICANA 和 DOMANA 的感受。ApICANA 译为满意、喜欢:DOMANA 译为不满意、不喜欢。更深入一层的解说,这些事物不曾使我们有碍手碍脚的感觉,它只是捣乱我们的视线。只要那一刹那在心中生起一丝的不快,就称为 DOMANA。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成为情绪的奴隶,不能自主,这是一般普通人的心理状态。当我们在这世间上有着数不尽的情绪时,也将成为数不尽的情绪之奴隶。

总而言之,不了解情绪或一切事物是什么,就是不明了“什么是什么”,因而生起喜欢或讨厌的感受和满意或不满意的感受。AppICANA 的心态是不论任何事物,都想将它占为己有;至于DOMANA 却是一种排斥的心理。请不要将这两种感觉只局限于爱欲,它所包含的意义更广阔、更为深远;虽然不关系到爱欲,没有爱欲的存在,却仍然使我们生起一种精神上满足而且想要占为己有的感觉,那也就是满意了。反之,如果生起想要拒绝或者出现要将它毁灭掉的心态时,那就是不满意了。假如我们还存有这两种感觉,就不能自由自在,换句话说即是我们尚未能正确明了“什么是什么”,心仍有执着,仍会不断沉迷于爱恨中,心还不能脱离万物的控制,所以还是不能清净。因此佛法较深层的原则是否定(拒绝)凡夫们所执着的爱恨贪嗔。然而愚痴的人们却一直迷失在爱恨中,深陷于善恶而不能自拔。最后,佛法甚至教导我们连善、恶一并拒绝,不再执着一切善恶,心才能真正的清净、自在,不再为万物所蒙蔽。

在此我再重覆这三个主题:(一)诸恶莫作,(二)众善奉行,(三)自净其意,即是使心不再受到支配,才是究竟自由自在及清净的。主要是在清楚地让我们了解世间万物,若我们不想成为情绪的奴隶,就不应该对事物攀缘、执着。这些教诲是在解说“什么是什么”,使众生明了“什么是什么”才是最究意的,相信没有其他学说能做出更好、更恰当的解释。虽然其他人或团体,持有各自的理论,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是喜“善”厌“恶”,并执着于善而直到沉迷、攀缘着善事,既是他已达到最高善良的境界,有如天帝般,也不过局限于此罢了。佛教却是早已超越了这一切,它已不愿对任何事物攀缘了。在此请大家稍微思考一下:攀缘善法,在佛法这不过是中级的修行,并不是最圆满、最究竟的修行方法。首先,我们应将恶断除,然后才按步就班地奉善法,最后使心真正从善恶中超越出来,自由自在,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

攀缘善业功德,不是究竟脱离一切的苦,也不是究竟的知识,还不是真正明了“什么是什么”。因此,我必须做一个扼要的解释,希望各位回去亲自思考。坏人有坏人的苦;好人有好人的苦;甚至最高级的天神─梵天神,也有梵天神的苦。想要没有苦就得超越出世间的善业,即是出世境界-圣界了,或着假设为圣人的世界。但请各位别把圣人与与善业混为一谈,甚至把圣人视为这种人或那种人,我觉得这是非常愚痴的,因为这些善业只限于世间的范围内是我们的习气和世间假有的事物而已,大家都知道圣人早已超越世界,怎可把圣人与世间法混为一谈呢?

善恶好坏都是世间的假有,若心能脱离假有,超越善恶,那即是“不喜善”或“不厌恶”的心境,这才像圣人的出世或没有苦的境界。这是三个层次的修行,即是净化心识,已没有种种的忧悲苦恼,这些都是正确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结果,也是最圆满和最正确的佛教原理。精进依着它而奉行,总有一天,我们会有能力明了万物的特性,并知道它不值得我们去攀缘,就能不应执着,应该将自我从万物中拔除,心超越万物,自由自在。没有苦恼,即是圆满智慧的心,能真正的明了“什么是什么”,使心确实没有苦,便可成为阿罗汉,如果还未圆满,则为初果圣人。但是每一个阶段的圣者,都是了悟“什么是什么”的智者,能看清万物的无常、苦、无我。

肯定且彻底明了“什么是什么”之后,才制定 OVADApATIMOK 这个修行原理,并规定这样的行持─止恶行善,让心超越一切的忧悲苦恼,不再受任何事物的纠缠,也不受任何情绪所摆布,不再成为它的奴隶。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佛教五戒诵戒仪轨一、上香(三拜)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三、忏悔(三番三拜)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

关于般若

般若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般若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般若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般若。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