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宣大师:布施满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
《经》云:有善男女,布施满四天下众生四事供养,尽于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类通情、非情境故也。《论》云:由戒故施,得清净也。
所以然者。初受戒时,已行三施尽众生界,故财有量,不及此也。尽形不盗者,已施法界有情之财。言不杀者,已施法界有情无畏。即用戒法行己化他,即名法施遍众生界。财为局狭,集散之法,能开烦惑恼害之门。戒法清澄,故绝斯事。
又云:由戒故施净者。《智论》云:若不持戒,得财施者,多贪不净,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故使来世受不净果,如牛、羊、猪、狗衣食粗恶。若持戒者,既绝恶求,清净行绝,乃至佛果。故云:六波罗蜜在心,不在事等。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卷十
【大意】
《善生经》讲,善男女的四事布施,哪怕布施一百年,满足了四天下所有众生,也比不上一日一夜的持戒功德。为什么持守五戒的功德胜于布施的功德呢?因为受戒者最初受戒时,发誓不杀生、不偷盗等,是对一切众生所发的誓言,这样就已经行了三种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这三种布施遍满一切众生。而财物的布施比较局限,不能普遍施与众生,是有限量的,因此比不上持戒布施的这种功德。
最初受戒时,誓言要断一切恶。尽形寿不偷盗,就已经布施了十法界有情众生的所有财物,即财布施;尽形寿不杀生,就已经布施了十法界有情众生的无畏(因为众生没有被杀害的恐怖),即是无畏施;由于自己持守戒律,依法这么去做,同时也教化他人,让他们效仿这样去做,即是法布施。
另外财布施比较局限、狭隘,不能普遍施与众生。财布施先要集财,接下来还要散发出去。集财的时候,因为想更多地去布施,进而就更多地去求财。另外布施时,布施者因为有分别心,不能平等布施,那么得到布施的人就欢喜,没有得到的人就嗔恚,这样就引发布施者的烦恼。假使我们能持戒,以戒法来布施,那么就非常清净,也会远离这些恼害身心的事。
又云:以持戒的缘故来行布施,布施就是清净的,反之就不清净。所以《大智度论》讲到,我们以不持戒来行这个财施,那么就会生起贪心、不清净。怎么不清净呢?为了布施,而不择手段,以利求利(从事于贩卖、治生,或者夹杂暴力)、恶求多求(邪利活命,贪婪无厌),就会产生染污。虽然布施能增长功德和福报,但由于布施不清净,因而堕落。因不清净,所以果不清净,堕落到牛、羊、猪、狗,衣食都是粗恶的。假使能够持戒行布施,就能断绝恶求多求,不好的因没了,身口意自然清净,恶的行为也通通断绝。由于因清净,自然果也清净,乃至于证得佛果、成就无上菩提。《论》当中又讲,我们的心清净了,才能叫波罗蜜到彼岸;心不清净,那么所做的就是有漏的,就不能到彼岸,所以六波罗蜜在心的清净,不单单只是在事相上。
〖注〗
《经》云:善男子!优婆塞戒极为甚难!若人归依于三宝者,是人则为施诸众生无怖畏已引自《优婆塞戒经。
《论》云:以离恼害,善能施与清净乐具,故由净戒力施得清净。引自《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
《智论》云:云何菩萨布施生般若波罗蜜?菩萨布施时,知此布施必有果报而不疑惑,能破邪见无明,是为布施生般若波罗蜜。引自《大智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