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安乐行品 第十四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稀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 于后恶世, 无怖畏心, 欲说是经,
应入行处、 及亲近处。 常离国王、 及国王子、
大臣官长, 凶险戏者, 及旃陀罗、 外道梵志。
亦不亲近, 增上慢人, 贪著小乘、 三藏学者,
破戒比丘, 名字罗汉。 及比丘尼, 好戏笑者,
深著五欲, 求现灭度, 诸优婆夷, 皆勿亲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来, 到菩萨所、 为闻佛道、
菩萨则以, 无所畏心, 不怀希望、 而为说法。
寡女处女、 及诸不男, 皆勿亲近、 以为亲厚。
亦莫亲近, 屠儿魁脍, 畋猎渔捕, 为利杀害,
贩肉自活, 炫卖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亲近。
凶险相扑, 种种嬉戏, 诸淫女等, 尽勿亲近。
莫独屏处、 为女说法, 若说法时, 无得戏笑。
入里乞食, 将一比丘, 若无比丘, 一心念佛。
是则名为, 行处近处, 以此二处, 能安乐说。
又复不行, 上中下法, 有为无为, 实不实法,
亦不分别, 是男是女, 不得诸法, 不知不见,
是则名为, 菩萨行处。 一切诸法, 空无所有,
无有常住, 亦无起灭, 是名智者, 所亲近处。
颠倒分别, 诸法有无, 是实非实, 是生非生。
在于闲处、 修摄其心, 安住不动, 如须弥山。
观一切法、 皆无所有、 犹如虚空, 无有坚固、
不生不出, 不动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处。
若有比丘, 于我灭后, 入是行处、 及亲近处,
说斯经时, 无有怯弱。 菩萨有时、 入于静室,
以正忆念、 随义观法。 从禅定起。 为诸国王、
王子臣民、 婆罗门等, 开化演畅, 说斯经典,
其心安隐, 无有怯弱。 文殊师利, 是名菩萨,
安住初法, 能于后世、 说法华经。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 安隐说法,于清净地、而施床座,
以油涂身,澡浴尘秽,著新净衣,内外俱净。
安处法座,随问为说。若有比丘、及比丘尼,
诸优婆塞、及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士民,
以微妙义,和颜为说。若有难问,随义而答。
因缘譬喻,敷演分别、以是方便,皆使发心,
渐渐增益、入于佛道。除懒惰意、及懈怠想,
离诸忧恼,慈心说法。昼夜常说, 无上道教,
以诸因缘、无量譬喻、开示众生,咸令欢喜。
衣服卧具,饮食医药,而于其中,无所希望。
但一心念,说法因缘、愿成佛道,令众亦尔,
是则大利、安乐供养。我灭度后,若有比丘、
能演说斯 妙法华经,心无嫉恚、诸恼障碍,
亦无忧愁、及骂詈者,又无怖畏 加刀杖等,
亦无摈出,安住忍故。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乐,如我上说。其人功德,千万亿劫、
算数譬喻、说不能尽。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谄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
不轻蔑于人,亦不戏论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说法,常柔和能忍,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萨,愍众故行道,应生恭敬心,是则我大师。
于诸佛世尊,生无上父想,破于憍慢心,说法无障碍,
第三法如是,智者应守护,一心安乐行,无量众所敬。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罚。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惟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说,佛所赞经。
后末世时、持此经者,于家出家、及非菩萨,
应生慈悲,斯等不闻, 不信是经,则为大失。
我得佛道,以诸方便、为说此法,令住其中。
譬如强力,转轮之王,兵战有功,赏赐诸物,
象马车乘,严身之具,及诸田宅,聚落城邑,
或与衣服、种种珍宝,奴婢财物,欢喜赐与。
如有勇健、能为难事,王解髻中, 明珠赐之。
如来亦尔,为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宝藏,
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见一切人、受诸苦恼,
欲求解脱,与诸魔战。为是众生, 说种种法,
以大方便、说此诸经。既知众生, 得其力已,
末后乃为,说是法华,如王解髻,明珠与之。
此经为尊,众经中上,我常守护,不妄开示,
今正是时,为汝等说,我灭度后,求佛道者、
欲得安隐,演说斯经,应当亲近,如是四法。
读是经者,常无忧恼,又无病痛,颜色鲜白,
不生贫穷、卑贱丑陋。众生乐见,如慕贤圣,
天诸童子、以为给使。刀杖不加,毒不能害,
若人恶骂,口则闭塞。游行无畏,如师子王,
智慧光明,如日之照。若于梦中,但见妙事。
见诸如来,坐师子座,诸比丘众、围绕说法。
又见龙神、阿修罗等,数如恒沙,恭敬合掌、
自见其身,而为说法。又见诸佛、身相金色,
放无量光、照于一切,以梵音声、演说诸法。
佛为四众,说无上法,见身处中,合掌赞佛,
闻法欢喜、而为供养,得陀罗尼,证不退智。
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为授记、成最正觉。
汝善男子,当于来世,得无量智、佛之大道,
国土严净,广大无比,亦有四众、合掌听法。
又见自身、在山林中,修习善法,证诸实相,
深入禅定,见十方佛。
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闻法为人说,常有是好梦。
又梦作国王,舍宫殿眷属、及上妙五欲,行诣于道场。
在菩提树下、而处师子座,求道过七日,得诸佛之智。
成无上道已,起而转法*,为四众说法、经千万亿劫,
说无漏妙法,度无量众生。后当入涅槃,如烟尽灯灭。
若后恶世中、说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 ,如上诸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