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妙境法师:四护法门


经论中有法门名为四护:一、命护 二、力护 三、心护 四、正方便护。

何谓命护?对于我们的果报:这个身体,应该好好保护它。实在来说,虫蚁尚且偷生,谁不知道保护自己的身体呢?但是佛法中所说的保护,有不同的意义:即对于维持生命所需的一切资财:衣服、饮食、医药、卧具等,要如法地去追求,不得以非法手段获取,叫做命护。

我们前生多少积了一些善法功德,所以今生能得到人的果报。人的果报好过三恶道太多了,三恶道是很苦很苦的!而诸天的果报虽然比人好,但是,其中有一重要之处不如人就是人间有佛法!能有机会接触佛法、发心学习,对诸天而言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因为诸天之中,色、无色界的天人,禅定非常高深,他认为自己的境界圆满了,所以不愿再进一步的学习佛法。而欲界天的人不老、不病,身体永久健康,欲乐非常殊胜,非人间所及;他们以这样的身体去享受欲乐,迷醉其中,不能醒悟。就算知道佛法好,也很难来到人间学习佛法。这是我们人胜过诸天之处。

所以,我们应该保护这个果报令不失。如果你能多作善法,不做罪过之事,则今生是人,最低限度来生还能是人,也可能生到天上享福。不造罪过的事情,就是保护了自己,故名命护。

然而在世间享福时,能不造罪吗?

一般人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享受。到学校读书,入社会做事,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就是要赚大钱享受五欲乐。实在来说,一天行住坐卧中,一定要有些令你满意的事情,心情才好一点。如果完全无法如意地享受,这个人可能就失去生存的意乐,要自杀了。但是,没有任何钱财,大概也很难有什么享受。所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想尽各式各样的办法要取得财富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求财是对的,因为生存不能一无所有,但是要如法,非法则有罪过;有了罪过,即失人身而坠三涂。所以,要如法的追求财,不义之财不可贪求。

初入佛门受三皈、五戒、八戒,乃至出家戒、菩萨戒,实在皆包含此意。不是害怕警察来捉、国家法律制裁,而是因为知道将来有后患。这后患无法由别人代理承担,完全是自作自受,你无法逃避或藏匿的。

佛教徒相信因果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即使生活贫穷困苦,也不会做非法的事情。《大智度论》上有一句话:人虽贫贱而能持戒,胜于富贵而破戒者。贫苦之人,表面上没有富贵者的自在安乐;但是若能持戒,功德胜过富贵而破戒之人。这就是命护。

第二是力护,就是要保护你的健康,享受财、欲的时候,不要太过头。譬如:吃饭不可以太多,也不能完全不吃饭,过与不及,皆非健康之道。能恰如其分地去享受欲,这叫力护。

第三是心护。内心有邪念、有染污时,能迅速将之排解出去,令心清净,叫做心护。换言之,就是保护内心的清净,令不染污之意。这是「命护」的根本。

南传《法句经》云: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世间一切事、一切物,都是从心开始的。由清净心所开创的事情,令你安乐自在;心若染污,贪瞋痴活动著,表面上的行为纵然冠冕堂皇,但内心里却是藏污纳垢。聪明的人懂得隐藏自己,常人不一定能看出问题,但是无法蒙蔽佛菩萨,也不能逃过业报的制裁。

所以,佛教徒学习了佛法,要保护内心的清净;对他人有害之事,不但不能做,心里也不可以想,这叫做心护。话虽如此,但事实上要保持内心清净,没有贪瞋痴的染污,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第四是正方便护,就是采取行动、令心清净。何谓正方便?首先要能堪忍一切难忍之事,精进不懈怠的去修学圣道。譬如:静坐半小时,腿痛就不坐了,腿子一放就走了;拜佛半小时,感觉不舒服就不拜了,看电视去;这一点小事不能忍,就不能修学圣道了。

修学圣道虽然不像说话那么容易,但是习惯了,也不是难事。坐半小时、坐一个钟头、坐两个钟头、三个钟头,乃至有人一下子坐八个钟头,一下子坐二十四小时都能;因为习惯了,慢慢你会进步的。

所以,初开始有困难,你要忍受一点;能够忍受,你也就会精进不懈怠。为了修学圣道令心清净,你要忍受这些困难,就成功了。

例如,小时候不愿意读书时,就逃学,跑出去玩。等到年纪大了,十岁,十一、十二、十八、十九岁,渐渐地自己会想:父母叫我读书,老师叫我读书,将来我学成了专业知识,毕业了以后,在社会上能有所作为;我若不读书,无专业知识,将来干什么?自己会想的时候,有困难时就能忍耐,这就是他自己的智慧能调整自己的懈怠、能调整自己的过失。

我们学习佛法也是一样!我为了将来能得圣道,解除一切苦恼的问题,我要忍耐一点。你有这样的心情,就能够用功修行,将来就成功了。修行这件事,主要是令心清净:思想上清净,行为也清净;身清净、口清净、意清净。

怎么样修行才能使令我的三业清净,而不懈怠呢?

今天的中国佛教,就是我们汉文佛教,大多数都是念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好!的确好!能往生阿弥陀佛国就成功了。也有人不是太欢喜念佛,欢喜念各式各样的咒。欢喜学密也是好,也可以这样用功。

也有人不欢喜念咒,欢喜念经,念《华严经》、《法华经》、《大般若经》、《金刚经》,念各式各样的经;就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这样念。虽然对于经里面的义不是十分明了,但是还欢喜念。也可以背下来;早晨念一部、晚间念一部,感觉好,就是这样用功,这也是好。

你欢喜念经也好、欢喜念咒也好、欢喜念佛也好、欢喜拜佛也好。或者这几样都欢喜;经也念、咒也念、佛也念,也拜佛,这样子修行,也是好。但是这样修行能得圣道吗?

约现在来说,虽然每天还做功课、念经、拜佛,但是若别人来瞪你一眼的时候,心里就不舒服。或者有人有了行动,骂你、毁辱你,或者是非理相加打你一拳,你心里怎么样?你的烦恼可能就起来了。

没有高慢心的人,我看是很少很少。多数的人有贪心、也有高慢心,有各式各样的烦恼。虽然是这样用功修行,但是心不能调伏,烦恼还随时会动的。

如此的程度,所谓的命护、力护、心护、正方便护都做不到。虽然每天做这么多的功课,要令这个心没有贪瞋痴一切烦恼的活动,清净无染,还是办不到的,那怎么办呢?

《金刚经》也提到这个问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维摩诘所说经》、《华严经》、《法华经》,所有的经里面,都提到这个问题,就是你应该进一步地用功修行。

经论上告诉我们由闻思修得无生法忍!这几个字已经很明白告诉我们学习佛法的次第。而我们的用功修行,照经本念经文也好,念佛也好,拜佛也好,念咒也好,还只是停留在闻这个阶段,还未及于思、修。所以,就算很精进而不懈怠,命护可能做到了,但是你达不到心清净这个程度。

思是专精思惟,前面还有一句话:闲居静处,专精思惟。在寂静的地方,就是这个地方没有什么吵杂声音来干扰你,也可能只是你一个人在那儿住,也可能是几十个人、几百个人、几千人在那儿住,互相不干扰,就等于一个人一样,这就叫做闲居静处。当然也不可以有虎、狼这些可能伤害人的野兽才行。就是那个地方很安全,你经行或静坐都可以。

闻从字面上看,就是听别人讲解佛法,但是也包括了你自己阅读在内。这样子从闻得来佛法的道理,你还要在寂静处专精思惟。

譬如佛法说:诸行无常,就是一切有为法,都是有变动的,它不是常住不变的,不是永久的。这个话说得很明白,但是从字面上这样了解,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再专精思惟。专精思惟的时候,对于诸行无常的道理,就会有深刻的认识。

譬如,我看见这个人在骂我,或者是赞叹我,若你对诸行无常的义,有深刻的认识,你就会想:人一刹那间就变了;前一刹那的那个人,就不是后一刹那的那个人。这也是无常。

如果这个无常义,在你心里面印象深刻的话,那个人在骂你、在赞叹你的时候,你心里面就不会去想:他为什么骂我?为什么赞叹我?你会正观无常:骂我的那个人,一刹那间就变了,后一刹那的那个人没有骂我啊!前一刹那那个人赞叹我,后一刹那的那个人没有赞叹我啊!这样子思惟时,内心的欢喜和忿怒就不动了。

比如说:某甲骂我,某乙没有骂我。某甲骂我,我看见他就不高兴;但是某乙没有骂我,我看见某乙的时候,心情很平静。就是在前一刹那那个人骂我了,后一刹那的那个人没有骂我。

若能作如是观,你这个心的反应,就和以前日常生活的习惯完全不一样了,何况是几十年前有个什么不对劲的事情,内心烦恼就容易调伏。如果披读历史的书,由古至今富贵荣华岂不都无常了,与梦中境有何异乎?

所以,修无常观虽然还不是修毕竟空观,但是也能调伏烦恼了。如果能够对无常观专精思惟,你的思想就会生起很不平常的变化,不会再像以前的习惯看到骂你的人,还会忿怒:为什么你要骂我?那么你的内心受到瞋怒的染污就减轻了。

所以,专精思惟是我们学习佛法中,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但是我们今天的汉文佛教徒,我看大多数这件事都没做到。

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你读这些文句,如果又能够深入地专精思惟,力量更大,是超过你的想像之外的!这样子去专精思惟,能保护你令心清净;心清净了,所以语言也清净,世界也清净;但是没得无生法忍,还是不够的。这只是在闻所成慧、思所成慧的阶段,还是不及格。但是在我们今天来说,这个佛教徒已经很好了,和一般的佛教徒不一样了。

修所成慧是指修止观说的,这又不同了。多静坐修禅定,使令这个心明静而住,远离一切杂念,也不昏沈、也不散乱;坐在那里不打瞌睡,心里面也不胡思乱想,一切分别心与一切动乱都停下来,心里面寂静住,你若没有昏沈,就是有明了性;这个明和静能相续不断地这样继续下去,明静而住。

这个明静的力量越高深越好;就是从欲界定到未到地定,到色界四禅,到无色界的四空定,若是到灭尽定是更高深了,这是九次第定。这决定是要把尘劳的事情放下,拿出时间静坐、修奢摩他的止,成功了就得定了。

静坐有二个方法:一个是止,一个是观。

毗钵舍那是观,观就是思惟,思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些道理。思惟「色即是空、受想行识即是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文字所诠示的道理,经过别人的讲解,或者自己阅读参考书,你通达了如是道理再去思惟。如果得到禅定了,在禅定里继续思惟观察,这是不同于闻、思的另一个境界。

如能精进不懈怠,终究有一天成功了,得无生法忍、得圣道了。得了圣道的时候,身清净、口清净、意清净,所以「心护」这地方可是不简单的事情。

前边那个「命护」、「力护」是通于一般的境界的;平常理智稍微强一点的人,也能不去捡人的便宜,宁可忍受一时的困难,而决定不做罪过错误的事,不一定非要圣人,也不是非要得了禅定的人,才做得到这些事。但是「心护」就不容易了。

我们看《三国演义》的空城计,孔明在城墙上弹琴,这是个计,但孔明的心不乱,所以司马懿在城下听琴的声音,未能识破,不敢命令军队入城。其实,军队若入了城,孔明就变成俘虏了。

我想孔明是有这个智慧,能够万缘放下,在那儿弹琴,就当做没有事儿,这件事应该能做到。我相信孔明这个人平常可能有多少训练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在教子的文章中说到「宁静」这个字,当然他那个「宁静」不一定是禅定。

《三国演义》是小说,不必都是真的;但是,「三顾茅芦」这件事可能是真的。从这件事看出来,孔明的确是「澹泊以明志」,对于世间上的荣华富贵,心情不是那样的欢喜,所以他心里比较寂静。假设真是有「空城计」这件事,孔明平时可能多少有些寂静的功夫。所以到那时候,他就能做得到。如果完全没有训练,在那个紧张的境界,心里面能静下来吗?大智慧人也有可能﹗所以,我们佛教徒若不想要得圣道,只希望「我将来到阿弥陀佛国去﹗」不修止观或者也可以。若是你想现在这一生在佛法里有高深成就的话,那就应该努力修止观。

四念处就是止观!

有人提出问题:「四念处是小乘﹗念阿弥陀佛是大乘﹗」这个说法,我应该明白点说,这个人的佛法,学习得不够程度﹗四念处通于大乘、通于小乘;你若说四念处是小乘,那表示你佛法学习得只有一少分,就不学了,所以会说出这样的话。

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修四念处,四念处就是大乘;如果你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你发出离心修四念处,四念处就是小乘。四念处本身无所谓大、小,大、小是约修行的动机来说的,此是其一。

第二、不要轻视小乘佛法,它是得圣道的法门﹗你怎么可以轻视呢?假设有人,没有良心,就是用点高明的手段欺骗人,看来好像有神通似的,乃至他不是佛教徒,我们佛教徒可能就向他磕头顶礼了哎呀﹗了不起﹗他有神通。

欺骗人实在是罪过的事情,值得人家恭敬吗?而小乘佛法也是佛法,释迦牟尼佛开示我们的,不是凡夫法,也不是外道法。佛告诉我们,这样学习,修四念处能有力量调伏贪瞋痴的烦恼、转凡成圣,完全是对的﹗我们应该生恭敬心。

只是站在大乘佛法来说,小乘佛法的问题,就是大悲心不圆满而已。你发了大乘的无上菩提心、学习佛法,但是你没得圣道,还不如初果圣人的道力。

初果圣人命终的时候,决定是正念分明,第二生决定是生到天上或人间,不会到三恶道去。你说你发无上菩提心了,但是不修四念处,内心时时有烦恼在活动,三恶道的门是开著的啊,你随时会到三恶道去的啊﹗你不如初果圣人的道力,怎么可以轻视呢?不可以轻视四念处的﹗这可见我们中国佛教的衰微﹗所以「命护」、「力护」这两件事,我们理智强的人是可以办得到的,不是太难;但是「心护」不容易,还要有「正方便护」,努力不懈怠地修学四念处的圣道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

在《般若经》上说:「须陀洹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这是圣道的境界。所以就算是这个人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他发了出离心,也是非常值得恭敬的,这个人真实是佛教徒了。

修四念处有什么好﹖立刻地能调伏烦恼,立刻的有效,令心清净。譬如说,一般人最重的烦恼,就是「男女爱」的问题。你修四念处,譬如你能修不净观:「观此粉饰身,疮伤一堆骨,疾病多思惟,绝非常存者。」这是《法句经》上的一个颂。你仔细地去观察思惟这四句话,欲心、爱心立刻就停下来,心就清净。

这还是说我们一般的散乱心,我们能这样思惟,它就有这个力量,何况能在定里面思惟﹗你若能够超越欲界定,在未到地定里面修四念处,那力量是更大了,可以得初果,得初果不是很难的事﹗不过,修未到地定要用点力,多数人都是要经过一番努力才可以。有的人连续坐五分钟都有困难,感觉很辛苦,心里面那个动乱没有办法调伏就坐不住。但是有的人也不是很难;他并没有长时期地静坐,未经过多久也就相应了;别人坐两个钟头,他像五分钟,就有这种境界。

修不净观把这欲心停下来,心则清净。此心清净,是身清净、口清净的根本﹗你能这样做,佛菩萨一看:「我这个徒弟心清净了。」佛菩萨欢喜呀﹗怎么可以说修四念处是小乘﹗所以「命护」、「力护」、「心护」、「正方便护」,这四个护前二个护是通一般性的,只要理智强的人都能办得到,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因为你做恶事伤害别人、从中取利,这件事犯法,也违犯佛法的戒律,而且将来还有后患的。不论你现在有极大的福德,极大的权力,因果是平等的﹗出家人也是一样,作错了事,也是有因果的。后两个「心护」和「正方便护」,是进一步修学圣道,彻底地解决生死的问题了。

所以,我们应该在闻所成慧的程度上,再进一步「思」、「修」;这样次第修行,有可能在广大的佛教徒里面,出现一位圣人,这是佛教的「兴相」兴盛的气象。不是表面上人多,就是佛法很兴盛了。

但是佛菩萨也是同意,大家在闻所成慧这里努力,也是栽培了善根;虽然这个善根栽培得不是有力量,但是将来也能得圣道。不过那是很远、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关于妙境法师

妙境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妙境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妙境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妙境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