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是一种智慧,知止是一种境界


知足、知止,是中国哲学中独有的一种智慧,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这就是说,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完美的人格魅力,还要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

知足是“已经满足于”所得,而知止,则是“获取过程中”主动放弃。

人的贪欲是个无底洞,常常可见“得陇望蜀”的人。而能够“得陇”还拒绝“望蜀”,没有大胸怀绝对做不到。

《增广贤文》则将这个道理总结为两句易于传颂的警句:“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知足的人就常能感到满足,一辈子都不会被欲望所控制而辱没自己;做事有分寸的人就常能有所节制,于是一辈子都不会因为自己不恰当的行为而蒙受羞耻。

老子《道德经》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说的是要有容易满足之心,不要一味索求、贪得无厌。《红楼梦》中“智通寺”有一副有名的对联可谓震慑人心:“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幅对联写的不仅仅是贾府,也是世人常态:明明已经拥有很多了,却还是不想停下来,继续为贪念所控制,一错再错,直到泥足深陷,才发现已经无路可走,想回头时但为时已晚。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做人不知收敛,得寸进尺,一味争名逐利,凶险和灾祸也会随之降临。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隋代大儒文中子有《止学》一书响绝天下,“止”是中国古人独特的智慧。

《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何谓知止?《大学》中没有明说,但却给我们举出了例子:“为人君,止于仁,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知止,即应当为其所应为,不为其所不应为。《周易》中有“艮”卦,讲的就是“止”的智慧。艮为山,一阳止于二阴之上,阳自下生,止于极而不进。

这就意味着行止各有其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方顺理合义;万物庶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知止的智慧,说的是要知道自己应该处于怎样的位置,做好自己分内应为的事,并且不要做出超越自己本分的事情。

懂得知足、知止,才是立身长久不败之道。

以“知止”为始,方能以“得”为终。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关于智慧

智慧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智慧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智慧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智慧。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