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蕅益大师的生平德业
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这个清,是大清了,清朝。蕅益大师出生的年代是明朝的万历年间,然而他写这个《要解》的时候,是在大清顺治四年,1647年的时候,所以就叫清。这个西有是蕅益大师的别号,这个别号为什么叫西有呢?就是用《阿弥陀经》的那个二有: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刹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彼土有佛,号阿弥陀。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确是有,就叫西有。
这个,不是执理废事。有的人总是觉得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表法的?不是,事相上确定是有,但是,如果你要从理上去谈他的义理,他是非有而有,有即非有,真空妙有。这里面的意思就很多了,他这个有,是即空之有,就是从真空里面,真如自性本空里面由愿力产生的一个妙有,这叫第一义谛妙境界相。而且这个西有也是一切众生自性本具的,这种真善美慧的妙有。你说这个西有,一般谈有,有一句,无一句,亦有亦无一句,非有非无一句,这四句,全四即一,全一即四,一四圆融,不可思议地去理解这样的西有。所以在这里主要从事相上阐释是有二有。叫西有。
沙门,这是指修道人的称呼。在佛陀所在的,不仅仅是佛教出家人,就外道出家人他都可以称为沙门。
蕅益,这个蕅益呢是蕅益大师修持净业的号。这个蕅啊,为什么称这个蕅呢?我们知道这个藕,它长出的芽、干枝,最后要长出莲花的,莲花是从莲藕里面出来的。这里面代表蕅益大师对他自己的证到的位次的一个表法。一般讲莲花就是从天台的角度叫六即,六即之位用莲花来表位它每个过程。比如这个藕,表理即佛、名字即佛这两位,俱足莲叶、莲台、莲籽,但是他还在藕的状态当中,还没有出来。就好像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但是他现在还不是一个福慧圆满的佛。那到了荷叶,荷叶那就是观行即佛、相似即佛这两位。到了莲花,莲花就代表分证即位。到了莲台,就是究竟即位。那么通过这个莲花几个阶段,表明六即佛。那么蕅益大师他临终示位是名字位中真佛眼,名字位就用蕅来代替,代表他是名字即位的这样的水平。
这个益呢?每个水平的六即之位,每个都有它的利益。这个利益,蕅也有蕅的益,现在他表明自己在五浊恶世烦恼淤泥里面,只是得到名字即佛的利益。在凡夫份上,见解与佛同齐,大彻大悟,然后也能随分随力地做利益众生之事。所以这个益有从自利的角度谈益,也从利他的角度谈益,又叫蕅益。
智旭,智旭这个名字是蕅益大师二十四岁他出家的时候,他是投拜憨山大师的门弟子雪岭法师剃度的。雪岭法师呢,他为什么对雪岭法师这么那个呢?是由于蕅益大师在作居士,即将想出家的时候,他在梦中三次梦到了憨山大师,而且跟憨山大师还有些对话在梦中。这个蕅益大师就觉得跟憨山大师心里很崇敬嘛,憨山大师,但是从来没有见过,感到自恨缘悭。那么憨山大师说,这是苦果,必有苦因。那么问一些法的时候呢,这个当时叫大朗优婆塞,他说,我要听大乘法,不想闻四谛法,他在梦中都有这个大乘心。这个憨山大师还跟他说,你未来你纵然不是一个禅宗像慧能这样的,也能成为德山这样的一个之类的人。所以,他在梦中都有这些情况。当时憨山大师被发配到广东一带去了,他也没有办法追随,所以就找到憨山大师的门弟子雪岭师来剃度。雪岭师呢就给他命名为智旭,就比喻你这个智慧就像早晨东升的太阳一样,光明遍照,能破自己和众生长夜的昏暗,就叫智旭。
那么蕅益大师的生平德业,也许在座的诸位都不陌生了。在这里有几个点,我们跟大家点示一下。蕅益大师在他晚年的时候曾经写过一个自传,那个自传叫《八不道人传》。八不道人呢,八不,他是用《中论》的那个不一不异、不断不常这个八不来讲,但是他赋予了新的含义,八不。什么八不呢?说古代呀,有禅、有儒、有律、有教,古代有这个,我现在是不敢承担古人的这种四种。那么现在,也有禅、有儒、有教,有律,现在这四种呢,我也不屑一顾。所以,对古代的四种,自惭,不敢去担任,对现在的不屑一顾,所以他就称自己叫八不道人。
这是代表着蕅益大师对古人的尊重,和对当时的一些宗门教下的一些基本的评判。虽然他对于天台非常有造诣,但是他从来不接天台的法。虽然他在宗下径山开悟,但他很少跟禅宗的学人接触。又看到那个时代整个的戒律的松弛,举世岌危,痛心疾首。所以才以戒法,以戒律和教来匡救那个时弊。
那么这个他一生的整个的德业是非常有个性,有特色。从他一出生的时候他就非同寻常。蕅益大师出生就不同寻常,是他的父亲持《大悲咒》持了十年,来祈求观音送子,那真的是梦中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来的。你看他出生就不平凡。然而他从小就非常的聪颖,聪颖异常。他在十二岁的时候就对儒道的经典是非常的了达,甚至是有一种很高的抱负,要以儒家圣学继往开来来自任的,而且对佛教和道教他是不感兴趣,而且要把它剿灭的。
他也经过一段邪知邪见的过程了,十二岁的时候。誓灭释老,写了很多文章,《辟佛论》。他这个对儒家经典就一往情深,梦中他都梦到跟孔子、颜回去对话。到十七岁的时候,他可能跟莲池大师有缘分,他就看莲池大师的《自知录》,还有《竹窗随笔》,他才觉得自己原来对佛教的诽谤是错误的,才开始不诽谤佛。二十岁的时候,他对于儒家的孔颜心法呀,他在基本上像参究这个天下归仁,他注解这个词,三日三夜,废寝忘食,结果他大悟孔颜心法。所以你看以后蕅益大师写了很多儒家经典的注解,都是他早年曾经下过深刻的功夫,然后又融合佛教的道理。包括像《周易禅解》、《四书》,他都有注解。
这样到了二十四岁,他的父亲去世之后,他闻《地藏经》发出世心的。那么听了一些法师,像古德法师,讲法相、唯识、《楞严经》,他就去修行,感觉到昏沉散乱很重,就开始出家。出家之后他就一意地在心性上、开悟上下功夫。径山坐禅,大彻大悟。他所大彻大悟的境界,就是对这种生灭的现象,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个身体,自己的身体确实是妄想坚固的产物。他对《楞严经》这些法语,有深刻的现量的证悟。所以,对性、相,这些原来矛盾之处,顿然地就把它抹平了、融会了。那时候,他开悟之后,他认为自己只是见解上具有圣人的见解,但从事相的这个烦恼的这种断除方面还不够,所以他就不跟别人说。不跟别人说,这样他以开佛之见的眼光来考察当时候,就是明末的时候佛教界的一些情况,他就感到非常的悲哀,为什么他称为八不。整个的教内的情况是非常的邪猥,所以他就非常注重戒律,用戒律,用天台教来匡救。
我们看他一生用功,四次阅律藏,一本大家看到《重治毗尼事义集要》,那是经过四次的修改。这个过程当中,他也带了一些学生来学戒律。早年他信心抱负很大,想寻找五比丘如法共住。戒律当中讲,有五比丘如法共住就是佛教在这个世间真实存在。但是他在学戒律过程当中,他在研习戒律和他弘戒的过程当中,实在说,也是他非常孤独寂寞的一个过程,跟随他学的,最多十几个,中途还会退几个,最后,还有几个想学、学得很好的又夭折了。反正最后是非常不理想。
所以当晚年那个成时法师跟随他的时候,那是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了。有一天,蕅益大师就对成时法师说,说我早年哪,念念想思规戒律呀,愿五比丘如法共住,现在呢,我可是念念求生净土。那个成时法师就很吃惊:哎呀,你原来抱负很好啊,要恢复佛世芳规,那不是很好啊?为什么不继续这样做呢?蕅益大师就非常感慨地说,原来这个五比丘如法共住不可得啊,所以,现在就真的要有自知之明,赶紧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等到从西方极乐世界再回来。当然这是他谦虚,也许他就是从西方极乐世界过来的。现在他写些书,做些事情,无非是给众生种点大乘的远因,不再像早年那种,一定要把这个法界众生一时度尽,一时成佛,这样的想法现在他放下了,不可得了。所以晚年他真的是不谈玄,不说妙,一句弥陀真风调。他是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这个蕅益大师一生他是很有特色的,他可以说是通宗通教,尤其对天台他有很深的造诣。他为什么对天台有造诣呢?原来他在弘扬佛法的过程当中,他曾经抓阄啊,蕅益大师很有意思,碰到什么事情他就喜欢抓阄。包括他现在是什么身份,是菩萨比丘呢,还是菩萨沙弥呢,还是菩萨优婆塞呢,还是但三皈人呢,他都要问一问,最后他抓阄是抓到菩萨戒沙弥,所以,他常常写文章都是菩萨戒沙弥。
最后他有时还更谦虚,但三皈人,但三皈依人。也确实在这末法时代,真正是具有真正比丘体,那是很不容易的。他是在抓阄,他当时就有一个选择,就是宗贤首,就是以《华严经》作为宗旨来弘扬佛法,这是一个。宗法相唯识,宗天台,最后是自己开宗,这样一抓,就抓了几次,都是宗天台,所以,他就对天台教理就比较深入。这个祖师太有智慧,太聪明了,他只要想学什么就学得很好,学得很到家,所以他的著述非常多,我们都想象不到他在五十七年的这样的短暂的这样的岁月当中,他竟然给我们留下二十二册那么厚的《蕅益大师全集》。他基本上可以说对经、律、论三藏为我们这些末法的众生作了一个新的梳理。经律论都具足。而且特别拈出净土一法。他自己对求生净土的心,那种宗教情怀,是非常的深厚。
而且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著作,真能感觉到这位祖师的这种大菩提心哪,是非常非常深厚。连日本人都说,日本有个比丘说,说如果我们读《灵峰宗论》不掉眼泪的话,那说明没有发菩提心。读《灵峰宗论》都会掉眼泪。那样的一种悲心哪。他以后他也是以身弘法。他在五十七岁夏天两次大病的时候,这时候他给当时有一个叫钱牧斋写了一封信,说我今夏两次大病,在病重唯有痛哭呼喊佛菩萨名字求生净土而已,我应该说平时还是在心性当中真实用过功夫的人,这个时候都是这个样子,更何况那些在语言文字上去弄的人。
所以了生死、出轮回是多么的不容易。他用自己来说明,不要再做一些口头的文字上的东西,要完全地去依靠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解决自己问题。所以他往生的时候是很潇洒,在大家助念当中,挥挥手就走了。挥挥手走了这个门人弟子呢,就用缸把他封好,他有遗嘱,说三年以后开缸。然后开缸荼毗以后,要把骨头啊,灵骨和麦粉把它做成一些食物,磨成粉,一份供养地上的鸟兽,一份供养江河海的众生,给这些众生结缘。然后过了三年之后一开缸,哎呀,他结跏趺在那里,面貌如生,而且头发都长长了,长长了都把这个耳朵都覆盖了。
我们看蕅益大师有时候画像,发长覆耳。那么,荼毗之后,这个门人弟子不忍心把他的灵骨,把它磨成粉去供养那个,所以以后就建了一个塔,安放了灵骨。火化的时候牙齿不坏。但由于他生前都有这个遗嘱嘛,要供养那个,他的几个徒弟都是很孝顺,这桩事情就由性旦比丘来完成,他就代替自己的师父来完成这个心愿,把这个磨成粉供养鸟兽、供养江河的众生。这个事情也最后做了,是由他的徒弟性旦比丘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