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多土葬 为何佛教僧人选择“火化”?僧人火化后为何多有舍利子?


有人请教师父,说古人为了保全自己的身体,多是“土葬”的方式,为何佛教僧人在古代就选择用火化的方式来处理遗体,在那个时代是不是特别不被理解呢?

恒庄法师:大家都知道,僧人们在圆寂之后,也就是生命结束的时候,一般会采取火化的方式,火化佛门中,我们称之为荼毗,就是把肉身烧成一把灰,然后集中安顿在一个地方,非常省地方。

这个问题问到,佛教僧人自古以来用火化的方式来处理身体,原因是不是因为在古代,僧人因为不受待见的原因,所以要死得干净一点,死后变成一把灰随风而逝。其实不是,恰恰相反,佛法提倡的历来都是重生不重死的一个态度。所谓的重生不重死,是指——我们一定要在我们还能活着的今天,在这个无常的世间,今天既然活着,就一定要去找到自己如何去活着,让自己能够活生生地成为一种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大家知道儒家有一句话叫“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也是指我们每个人去找到自己存活的意义,找到我们人生能够与这个宇宙世界相融合的一种方式,去找到我们的心,能够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联接的一种平衡。

所以佛法提倡的重生不重死,指的是我们在现实世界当中的身心安顿。

我们先不要问我们死了之后去哪里,我们死了之后要如何对待我们的色身?我们不妨先问自己一句,就在我们依然活着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面对我们所处的这个迅速更迭的时代,我们如何去安身立命?我们如何去找到自己人生的小情怀?如何去融入整体的大情怀?如何去找到我们个体应该存在的一种状态?然后,再去思考,作为一个个体在整体当中应该去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所以,大家不妨都问问自己,我们把今天活好了吗?我们把今天这颗躁动不安的心安顿好了吗?

所以,佛门当中提倡的这种火化的方式,它是重生不重死,重视我们在当下自在解脱而传递出来的一种洒脱的态度。我们所拥有的种种,无论是财富、名利、眷属、荣耀,这些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它只是我们存在于世间的过程当中,它伴随我们,跟我们产生了关联而已。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找寻到我们自己的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洒脱,在有生之年去完成我们的有生之事。到了人生的终点,我们也可以毫无遗憾地说一句:潇洒作别,一片云彩也不会带走。这就是佛门所提倡的,面对生命真实的态度。

根据记载舍利子只有在高僧圆寂的时候,焚烧遗体的时候有可能出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看不到额。物以稀为贵,因为舍利子非常难得,所以被一些人视为很珍贵的东西。那么为何高僧火花后会有舍利子,而普通人却只有骨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舍利子的话,也不是每个僧众都有。通常是不断修行的人,这样的人会被我们称为高僧。对于大多数人比较熟悉的有弘一法师和太虚法师,他们在圆寂的时候,都留下了珍贵的舍利子。舍利子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在宗教里面,通常会供奉起来。作为高僧修行的证明,也供后人瞻仰。更多的是表达尊敬,不像电视剧里面,演的多很多神奇的效果。

舍利子会形成是因为经过高温,体内的碳酸钙和盐分结合,形成的产物。有些高僧在圆寂的时候,会佩戴一些佛珠或者珠宝,经过火花,也会变成一些结晶体。

对于舍利子的话,科学家也一直在研究。在相同的情况人,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但目前对于舍利子的结构,现在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有的认为是饮食的不同导致,还有的认为舍利子只是结石,现在的人得结石的也不在少数。但是患有结石的病人,火化后也没有舍利子。而且舍利子没有固定的形态,各种形状,各种颜色都出现过。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佛教五戒诵戒仪轨一、上香(三拜)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三、忏悔(三番三拜)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

关于智慧

智慧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智慧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智慧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智慧。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